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黄河水量明显减少对下游河流地貌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黄河下游河床和河口区侵蚀及淤积的变化与黄河水沙变化的关系,黄河水量减少,包括总水量和洪峰水量的减少,会引起下游河床淤积,河口地区淤积减弱,甚至侵蚀后退,也会影响河口以外海岸带泥沙的供给情况,造成黄河三角洲海岸的侵蚀后退。  相似文献   

2.
中国海岸侵蚀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论述了我国主要海岸侵蚀工的侵蚀现状,特点及原因。指出我国海岸侵蚀主要有两种类型:长周期趋势性的海岸侵蚀和短周期的暴风浪侵蚀现象,提出海岸侵蚀的防治对策:“保堤必须保滩”,“全线防护变成线段防护”,在不同地区建造丁坝,潜坝,护坎坝,离岸堤以及它们的相互组合形式。这为海岸侵蚀的防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海岸带的综合管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辽东半岛海岸侵蚀的分布规律和发育特征,结合海岸侵蚀的现场调查资料,对辽东半岛海岸蚀淤状况和侵蚀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辽东半岛海岸可划分为严重侵蚀、强侵蚀、侵蚀、微侵蚀、稳定共5种侵蚀等级。其中,沙质海岸侵蚀较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绥中和鲅鱼圈一带,基岩海岸侵蚀较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大连金石滩一带,粉沙淤泥质海岸侵蚀较重的区域分布在庄河一带。河流入海泥沙的减少是近年来辽东半岛海岸侵蚀的主要原因,气候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对辽东半岛海岸侵蚀起一定的控制作用。此外,人为采砂和不合理的海岸工程进一步加剧了局部海岸侵蚀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河口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管理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河口位于河流—海洋交互区 ,是一具有重大资源潜力和环境效益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但由于长期以来不合理地开发利用 ,已导致了中国河口生境退化 ,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环境污染加剧 ,海岸侵蚀及河口淤积日益严重等环境问题 ,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河口资源势在必行。分析了我国河口面临的威胁 ,河口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由此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持续管理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砂防坝在防止泥沙灾害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它对海岸侵蚀及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也很大.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背依亚欧大陆,面向太平洋,东南部沿海地区有一个巨大的弧形并向东南突出,形成了一条漫长蜿蜒的海岸线。这条海岸线北起中朝两国交界的鸭绿江,经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11个省(市、区),南至中越边界上的北仓河口,全长1.8万km,横跨22个纬度带,全国40%的人口和60%的GDP都集中在这一区域。按其成因,我国海岸可分为侵蚀型海岸、堆积型海岸和平衡型海岸;按陆地地貌,可分为平原海岸、山地丘陵海岸;按其物质组成,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一般来说,基岩海岸都是上升型海岸和侵蚀型海岸,砂质海岸和泥质海岸则视具体情况分别属于堆积型海岸或平衡型海岸。  相似文献   

7.
喻石  王瑄  张锐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3):158-160
降雨是引起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因素,而降雨侵蚀力是引起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因子,对于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是进行土壤侵蚀预报的基础。以丹东地区41个雨量站1990~2000年逐月降雨资料,依据有关降雨侵蚀力的计算方法,估算丹东不同地区的降雨侵蚀力,并在AreiMo软件支持下对所得结果进行时空分布规律的分析。结果表明:(1)在空间分布上,丹东地区多年年均降雨侵蚀力总体趋势是由南向北递增。(2)降雨侵蚀力的月分布情况与降雨量的月分布情况大致相一致,且月R值的年内变化显著。(3)年R值的年际变化在空间分布上大致呈南北高,中间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开展黄土高原不同地区典型暴雨事件土壤侵蚀现状调查,分析暴雨条件下流域土壤侵蚀特点及下游洪水淹没灾害程度,以期为该区暴雨侵蚀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提供参考。 [方法] 以2022年7月到9月黄土高原不同地区发生的4场典型大暴雨为背景,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并基于无人机航摄获取暴雨过后小流域的高清影像,对不同地区暴雨条件下小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侵蚀特征和洪水淹没灾害进行了分析。 [结果] 在大暴雨情况下,坡耕地易发生侵蚀,且主要以细沟侵蚀为主,侵蚀模数为22 588~46 244 t/(km2·a);草地无明显沟蚀现象。重力侵蚀在流域中所占比例较大,易发生在道路和沟道两侧。生产道路增大了流域水文连通性,导致道路侵蚀和损毁严重。有排水设施的道路侵蚀明显小于未设置排水设施的道路。梯田田坎易发生崩塌损毁,损毁长、宽、深分别为10~30 m,0.35~2.3 m和0.1~1.9 m,新修梯田侵蚀损毁显著大于老梯田,当年雨季前修的梯田侵蚀损毁也显著大于上年雨季后修的梯田。流域内各淤地坝拦沙作用明显,但在暴雨情况下仍存在较多的损毁和漫坝现象,且大部分淤地坝淤积已达到库容上限。不合理的占用河道、工程建设、小流域蓄排措施缺乏,部分水保设施管护不到位均会加剧流域侵蚀及洪水灾害。 [结论] 在一般暴雨条件下,小流域内现有的水保措施能较好地抵御暴雨侵蚀,但在大暴雨乃至特大暴雨条件下,流域内侵蚀灾害依然严重,且容易对下游造成严重的淤积和洪涝灾害,优化设计并布局流域内整体的“蓄排协调”设施是当前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基于RS和GIS的舒城县土壤侵蚀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修正的土壤流失方程为基础,结合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统计资料等,确定方程中各因子,对安徽舒城县的土壤侵蚀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舒城县从1987-2000年总体上土壤侵蚀属于轻度侵蚀,空间分布上变化不大,但局部地区侵蚀还是比较剧烈的,尤其是中部龙河口水库附近的低山丘陵区,因此应当做好这些地区的退耕还林及水土保持T作.  相似文献   

10.
虽然滨海地区占地球陆地面积不足4%,但沿海生境是全球最有价值的自然资源之一。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距海岸线100 km的范围内。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使得全球海岸侵蚀和风暴潮威胁加重。海岸防护可以有效抵御海岸侵蚀、风暴风险和海平面上升。本文概述了全球主要沿海国家和地区(欧盟、美国、中国)海岸硬化情况以及海岸硬化带来的生态效应。欧洲海岸线硬化比例为10%(2006年),美国海岸的硬化比例为14%(2015年),而中国海岸线的硬化比例近60%(2014年)。海岸硬化会引起滨海湿地重要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改变,生境丧失和破碎化,以及生物连通性的改变。增加硬化设施的结构复杂性或由混合型海岸代替传统硬化海岸可以减轻海岸硬化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威胁,但对硬质海岸和混合型海岸的生态服务功能以及抵御风暴能力的评估还比较缺乏,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1986-2013年黄河宁蒙河段风蚀模数与风沙入河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为缓解宁(宁夏)蒙(内蒙古)河段的淤积问题,需要对该河段风蚀灾害和风沙入黄量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该文选取综合风蚀模拟系统(integrated wind-erosion modeling system,IWEMS)和修订版风蚀方程(revised wind erosion equation,RWEQ)对1986-2013年黄河宁蒙河段风蚀模数进行了估算,并结合风沙输移方程,对不同河段的风沙入黄量进行了计算。发现宁蒙河段的风蚀灾害主要发生在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奇沙漠和河东沙地等沙漠区域。自1986年以来河东沙地的风蚀模数逐渐降低,而乌兰布和沙漠的风蚀模数则逐渐凸显,成为宁蒙河段风蚀最严重的区域。1986-2013年间,整个宁蒙河段受风蚀灾害的面积逐渐减小,平均风蚀模数迅速下降,线性拟合函数斜率高达-182.81。风沙入黄量结果显示,石嘴山—巴彦高勒段的年均风沙入黄量最大,高达9.31×106 t/a;下河沿—青铜峡段最小,其值仅为7.6×105 t/a。另外,除石嘴山—巴彦高勒段之外,其余河段风沙入黄量并未呈现出明显的减小趋势。通过对宁蒙河段气象和土地利用数据的分析,发现宁蒙河段的风蚀模数的变化主要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可为解决黄河淤积问题、完善黄河沿岸风沙防护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1961-2019年黄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黄河流域317个气象站1961-2019年逐日降雨资料,采用日降雨侵蚀力计算模型计算各站点降雨侵蚀力,统计分析了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地理因子和气象因子的关系,从总体趋势角度综合探讨导致土壤水蚀加剧的原因,以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1961-2019年平均降雨侵蚀力为1 223.1 MJ?mm/(hm2?h?a),整体呈不显著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每10a下降6.71 MJ?mm/(hm2?h?a)。降雨侵蚀力夏高冬低,夏季降雨侵蚀力占全年的61.3%,冬季仅占0.3%。2)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值的分布范围为33.0~3 550.6 MJ?mm/(hm2?h?a),空间分布呈从西北到东南递增的规律。3)降雨侵蚀力与各地理因子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其中与经度和坡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7和0.164(n=317,p<0.01),与纬度和海拔高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98和-0.490(n=317,p<0.01);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降水日数、雨强和暴雨日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39、0.208、0.819和0.753(n=317,p<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降雨量对降雨侵蚀力的贡献率最大,降雨量是导致降雨侵蚀力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陕西片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气候、地质、地形、植被及人类活动 5类因素中的 6个因子为预报因子 ,以陕西黄河流域水蚀区内 5大类型区中 3 3条小流域的实验观测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及有关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为基础 ,建立了适用于该区域的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据运用该模型对本区域内 4条小流域水土保持遥感普查成果和建模所用 3 3条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进行验证 ,证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 ,可以在陕西黄河流域水蚀区及条件相近的其他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2018-2019年河南省兰考县土地利用变化对耕地风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索淮河流域黄泛平原风沙预防区耕地风蚀现状、年度动态及其变化原因,为区域风蚀研究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河南省兰考县为研究对象,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2018,2019年土地利用信息,采用耕地风蚀模型计算风蚀模数,分析土地利用年度变化对耕地风蚀的影响。[结果]①2018-2019年,兰考县土地利用以水浇地为主,出现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面积为21.40 km2,水浇地动态度为-1.54%,主要变化类型为水浇地转为其他林地,面积7.19 km2。②兰考县耕地风蚀主要为微度,其次为轻度。2018-2019年,轻度侵蚀面积减少17.04 km2,动态度为-12.13%。③2018-2019年,兰考县耕地风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水浇地面积、空间位置的变化,因水浇地转出导致侵蚀减少的面积为3.36 km2,主要位于仪封乡、城关镇等区域;因水浇地转入造成侵蚀增加的面积为0.98 km2,主要位于仪封乡、葡萄架乡等区域。[结论]淮河流域黄泛平原风沙预防区土地利用结构、耕地风蚀特点鲜明,水浇地变化直接影响耕地风蚀。因此,区域应多关注耕地风蚀治理及耕地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5.
Vegetatio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human health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the plant cover is vulnerable to people. Typical types of erosi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nclude that caused by water, wind and freeze–thaw. In this paper, vegetation cover change from 1982 to 2006 was studied for a number of different erosion regions. The Global Inventory Monitoring and Modeling Studies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GIMMS NDVI) data were employed, while climatic data were also used for analysis of other influencing factors. It was shown that: (1) generally the vegetation cover in different erosion regions displayed similar increasing trends; (2) spatially the vegetation cover was highest in the water erosion region, the second highest was in the freeze–thaw region and the lowest in the wind erosion region; and (3) vegetation cover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influenced by climate factors, especially by temperature. In water erosion regions, the temporal change of vegetation cover seemed complicated by comprehensive climatic and human influences. In wind erosion regions, the vegetation cover had close relations to precipitation. In freeze–thaw erosion regions, the vegetation cover was primarily altered by temperature. In all the three erosion regions, significant change of the vegetation cover occurred from 2000 just after the ‘Grain for Green’ (GFG) programme was implemented throughout China.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6.
研究黄河上游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对于维持黄河上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黄河上游水塔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上游典型区域湟水流域为研究区,采用RUSLE模型定量评估了该流域2000—2015年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有无梯田措施下土壤侵蚀的空间变化,从而量化了梯田建设对防治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5年,湟水流域的土壤侵蚀强度整体呈现减小趋势,侵蚀模数由1 183 t/(km~2·a)降低至940 t/(km~2·a),减少幅度为20.5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以及不同坡度下的土壤侵蚀强度均有所降低,其中耕地上的减幅最大为20.58%。15°~20°坡度区间的侵蚀模数减幅最显著,为23.11%。通过有无梯田措施情景模拟发现,湟水流域2015年土壤侵蚀模数由940 t/(km~2·a)降低至有梯田的837 t/(km~2·a),减少11.00%。研究结果可为流域的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侵蚀产沙与植被相互作用的临界现象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王随继 《水土保持学报》2004,18(4):20-23,28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黄土高原境内侵蚀最为强烈的地区,也是下游河道强烈淤积的主要物源区。该区的土壤侵蚀受到多重因素的复合作用,植被作为其最显著的影响因子之一而广受关注。以统计资料为依据,论述了研究区侵蚀模数、林草覆盖度和林木覆盖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一些相对较大的侵蚀模数与植被覆盖度之间具有良好的非线性关系。将这些相对较大的侵蚀模数定义为极端侵蚀模数——相似植被覆盖度条件下的最大侵蚀模数,并拟合出它们与林草和林木覆盖度之间的定量函数关系,得出极端侵蚀模数由增加到减小的临界林草覆盖度为24.2%,临界林木覆盖度为12%。这就是说,在其它复合因素不发生明显改变的情况下,当研究区林草覆盖度小于24.2%或林木覆盖度小于12%时,极端侵蚀模数随着林草或林木覆盖度的增大而增大;当覆盖度大于上述临界值后,极端侵蚀模数则随之减小。该研究成果对于更有效地管理黄河中游流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豫西黄河流域土壤侵蚀环境特征与类型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西黄河流域是黄河泥沙的产区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河下游泥沙、洪水问题更加严峻。通过对研究区土壤侵蚀的地质环境及形态类型的调查研究,分析了研究区控制土壤侵蚀的主要地质环境特征,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地质环境特征,主要考虑地形地貌类型和地层岩性等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将研究区土壤侵蚀环境类型划分为基岩山地丘陵侵蚀、黄土塬梁峁丘陵侵蚀、河谷侵蚀3种类型,这对于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以及区内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甫川是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泥沙问题最严重的支流,造成流域多沙粗沙的原因历来说法不一,一般多认为是砒砂岩所致.本文通过对多方面情况的分析,认为该流域泥沙主要来源于风沙活动.对于有的科技工作者认为黄河中游的粗沙来自风沙的只占4.6%~9.5%的说法,作者认为依据不足,其数值明显偏低.目前我国对风沙的侵蚀搬运缺乏足够的观测资料,因此还不能轻易地下结论.令后应加强对风沙活动的观测研究,以便为治黄决策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针对近年来黄河泥沙的锐减现状,以2003—2011年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的显现期为背景,采用典型流域剖析的方法,深入研究了近10a来黄土丘陵区典型流域侵蚀泥沙总量以及年际变化量。结果表明:小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大幅度下降,年平均侵蚀模数不足500t/(km~2·a),下降至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前的8.3%;如不考虑建坝初期2003年的特殊状况,小流域2004—2011年侵蚀模数平均值为144.93t/(km~2·a),为退耕前的2.4%。这表明在新的侵蚀环境背景下该小流域的侵蚀强度已稳定在轻度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