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更高效、大范围的获取草海水质状况,分析草海水体营养状态,本文利用实测水质数据与遥感影像的关系建立反演模型,反演草海2000-2015年水质指标,包括Chl-a、TN、TP、CODMn、SD,并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对草海水质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通过波段组合与实测数据建立水质参数反演模型能高效、大面积的获得草海水质分布情况,评价得知草海从2000 - 2005年、2010 - 2015年,整体水质均为中营养、轻度富营养状态,TLI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2)草海水质季节变化明显,四个季节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主要原因是草海春、夏季节农耕及旅游活动等较频繁;(3)空间上看,草海入水口及湖周围综合营养指数比湖中心及出水口高,其原因是因为入水口靠近城市,城市污水排入湖中,湖四周农业污染源大量存在所致。  相似文献   

2.
通过遥感手段对草海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5年的水质指标进行反演,并进行营养状态评价,获取草海水质数据,为草海湿地保护及污染治理提供依据。利用实测水质数据与遥感影像的关系建立反演模型,反演草海2000-2015年水质指标,包括Chl-a、TN、TP、COD_(Mn)、SD,并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对草海水质情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波段组合与实测数据建立水质参数反演模型能高效、大面积获得草海水质分布情况,草海整体水质2000-2005年为中营养、2010-2015年为轻度富营养,TLI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2)草海水质季节变化明显,4个季节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主要原因是草海春、夏季节农耕及旅游活动等人为活动较频繁;(3)空间上看,草海入水口及湖周围综合营养指数比湖中心及出水口高,其原因是入水口靠近城市,城市污水排入湖中,湖四周存在大量农业污染源。  相似文献   

3.
2013年5-9月对乌鲁木齐塔桥湾水库渔业水质展开了调查,通过监测酸碱度(pH)、叶绿素a(Chl-a)、亚硝酸盐氮(NO2--N)、氨氮(NH4+-N)、非离子氨(NH3-N)、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TN)、总磷(TP)、溶解氧(DO)、水温(T)、蓄水量(V)共计11个项目,分析水库水质。利用相关性分析、单项污染指数、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及主成分分析,对乌鲁木齐塔桥湾水库渔业水质的质量现状和污染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水质呈弱碱性,pH月均值在7.45~8.59;NH3-N、NH4+-N、TN、CODMn、TP均严重地超过渔业水质标准限值;月均氮磷比为20.31~156.60:1,月均综合营养指数为58.9~78.3,水体一直处在氮元素过剩和富营养状态,营养盐和有机物是塔桥湾水库的主要污染物。水库多项水质因子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其中营养盐TN、TP、NO2--N、NH4+-N 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42~0.890,蓄水量与TN、TP、NO2--N、NH4+-N、NH3-N、pH、Chl-a的相关系数在0.585~0.943。主成分分析表明,营养盐和有机物对水质的影响随时间而改变,5-8月,营养盐对水质的影响作用减弱,有机物、水温和溶解氧对水质的影响作用增强。积累的数据为新疆渔业养殖提供了资料,为渔业主管部门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提供参考,并对我国现有渔业水质标准中的氨氮和非离子氨指标规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阳澄西湖及其入湖港口的水质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阳澄西湖湖区及其入湖港口的水质现状,为其后续水环境治理提供参考,选取湖区6个位点和4个港口,于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监测其水质,逢单月月初采样;监测的水质参数包括水深(H)、酸碱度(pH)、溶解氧(DO)、透明度(SD)、悬浮物(TSS)、总氮(TN)、氨氮(NH~+_4-N)、亚硝酸盐氮(NO~-_2-N)、总磷(TP)、活性磷酸盐(PO■-P)、叶绿素a (Chl-a)、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总有机碳(TOC)。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水体主要污染因子,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法探究湖区TN、TP对Chl-a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阳澄西湖水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年均值为57.9,主要水质参数的时空分布表现为枯水期(5-7月)优于丰水期(11-1月),湖区优于入湖港口,北部优于南部。湖区TN和TP年均值为2.63 mg/L和0.217 mg/L,Chl-a年均值为21.74μg/L,且以9月最低。主成分分析显示,NH~+_4-N、NO~-_2-N、PO■-P、TP、TN是湖区水质主要的污染因子,TP、NH~+_4-N、NO~-_2-N、TN是港口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显示,阳澄西湖的Chl-a浓度与TN呈正相关(P0.01),与TP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且相关系数为负值。研究表明,阳澄西湖的Chl-a对营养物质的响应不灵敏,后续治理中需加强对外源氮磷的拦截。  相似文献   

5.
双岛湾海域人工鱼礁区水质状况及其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1年夏季(8月)、秋季(11月)和2012年冬季(3月)、春季(5月)水环境调查资料,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营养指数法、营养状态指数法和有机污染综合指数法对威海双岛湾海域人工鱼礁区域的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鱼礁区溶解氧、pH、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COD污染指数均<1.0,海水未受到上述因子的污染;(2)鱼礁区海水处于贫营养水平,水质指标季节变化不明显;(3)鱼礁区与鱼礁影响区、对照区比较,海水营养指数、营养水平和有机污染指数无显著差异,显示鱼礁短期内对水质改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浙江省环杭州湾围垦养殖区养殖水体污染状况,降低养殖风险,2016年7-10月对环杭州湾围垦养殖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池塘水质现状和主要污染情况进行了研究,并采用水质污染指数评价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法对凡纳滨对虾池塘水质和主要污染物进行了评价和分析。水质分析结果显示,环杭州湾围垦养殖区凡纳滨对虾池塘水质均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水,其中TN、TP和COD为主要的超标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评价结果显示,环杭州湾围垦养殖区凡纳滨对虾池塘均为严重污染状态,其中,总磷为首要污染物。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结果显示,大部分池塘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都达到了60以上,均为中度-重度富营养化水体。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1年5月和8月的监测数据,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及营养状态指数法对红碱淖渔业环境水质进行评价,并结合以往监测数据和资料分析红碱淖水质污染趋势和盐碱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红碱淖渔业环境水质为重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pH、非离子氨、TP、TN和CODMn,在2005-2011年,污染呈上升趋势;营养状态指数表明湖泊处于富营养状态;自20世纪80年代起,湖泊盐碱度及硬度持续升高.  相似文献   

8.
陕西红碱淖湖泊渔业环境质量状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1年实际监测数据,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及营养状态指数法对红碱淖湖泊渔业环境水质进行评价,并结合以往监测数据和资料分析了红碱淖湖泊水质污染趋势和盐碱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红碱淖湖泊渔业环境水质为重度污染,主要污染物为pH、非离子氨、TP、TN和CODMn;湖泊处于富营养状态,氮为富营养化的限制因数;在2005年-2011年,污染呈上升趋势;自80年代起,湖泊盐碱度及硬度持续升高,已对淡水鱼类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揭示富营养湖泊水质对放流鱼类土腥异味的影响,并探讨土腥异味的净化规律。在阳澄西湖设置了6个网围养殖区,于2009年初开始陆续放养鲢、鳙等养殖品种,次年春节前后捕捞并补放鱼种。2009-2011年连续三年跟踪监测了各围养区的总氮(TN)、总磷(TP)、化学耗氧量(CODMn)、叶绿素a(Chl-a)浓度,2012年5月从各围养区分别取鲢10尾,分析了肌肉中土臭味素(GSM) 和2-甲基异茨醇(2-MIB)含量,另从土腥异味较重的网围中取70尾鲢在清水中净化,并于净化后不同时间监测其肌肉中GSM和2-MIB含量。结果表明阳澄西湖水质总体处于劣ⅴ类,但Chl-a浓度在蓝藻水华阈值以下。网围养殖的鲢肌肉中GSM和2-MIB含量较高,且与TN、TP、Chl-a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经过8天净化,鲢肌肉中GSM和2-MIB浓度分别下降了55%和72%,经过32天净化,GSM和2-MIB含量低于检出限。上述结果提示阳澄西湖围养滤食性鱼类有效控制了蓝藻水华的发生,表明鱼体的土腥异味与水质有关,可通过32天的净化消除鲢鱼的土腥异味。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淡水混养鱼塘的水环境效应,以2012年5~10月养殖期内广西武鸣县淡水混养鱼塘水体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钾指数(CODMn)的监测数据为基础,分别根据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等级划分标准和农业部《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对养殖池塘以及进、排水口的水体进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结合TN/TP(质量比)变化分析富营养化的主控因子。试验结果:养殖期内池塘水经历了Ⅴ(中—富)营养型—Ⅵ(富)营养型—Ⅴ(中—富)营养型的变化,混养鱼塘水体的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目标等级Ⅳ(中)的达标率为0%;进、出水口水体的TN和CODMn含量差异显著,进水口的水质明显优于出水口;根据《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出水口水质的达标率为100%。影响混养鱼塘水体富营养化的水质因子依次是TN、TP、CODMn,TN是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简便,结果可信,适用于混养鱼塘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相似文献   

11.
青海高原水库湿地及水生态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青海高原水库湿地的基本状况.针对水库湿地区域水土流失、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调配、土著生物种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体污染、湿地管理缺失等问题,提出了构建"五大"体系(组织管理及保护监督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工程体系、科技和监测评价体系和投资保障体系)以加强水库湿地保护,加强"三大"管理(水资源、水环境和生态保护管理)以改善和维护水生态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09年秋季,对我国西南云贵高原8个处于不同营养水平的湖泊和水库的浮游细菌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浮游细菌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温度、总氮(TN)、总磷(TP)、正磷酸盐(PO4-P)、氨氮(NH4-N)、硝氮(NO3-N)、化学需氧量(CODMn)和叶绿素a(Chl.a)的相关性。结果表明,8个湖库的浮游细菌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异龙湖最高,平均值为5.66×109个/L,阳宗海最低,平均值为2.25×109个/L,从大到小依次为:异龙湖〉草甸海〉松花坝水库〉白沙河水库〉月湖〉松茂水库〉石龙坝〉阳宗海。对阳宗海4个点  相似文献   

13.
复合光合细菌对热带鱼养殖水质净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高原湖泊滇池和阳宗海中分离到光合细菌,经过挑选后进行复合培养,投放入养殖热带鱼的水族箱。试验结果证明,添加光合细菌后,水族箱水体的COD、氨氮和总磷显著降低,pH略有上升,溶解氧含量提高,水质得到显著净化。  相似文献   

14.
基于鱼类营养级统计软件TrophLab,对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中游的6种高原土著鱼类异齿裂腹鱼(Schizathorax oconnori)、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i)和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进行了营养级估算。结果显示:6种研究对象的营养级范围为2.28~4.30,其中尖裸鲤营养级水平最高,异齿裂腹鱼营养级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15.
探究青海湖及其入湖河流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与时空分布,根据底栖动物现存量估算渔产潜力,可为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的增殖放流和种群持续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以青海湖5条主要入湖河流(黑马河、布哈河、泉吉河、沙柳河、哈尔盖河)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在青海湖裸鲤洄游前期、中期和后期对18个断面进行采样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共记录底栖动物101种(属),隶属于5门7纲9目44科。空间分布上,黑马河种类最多,有56种(属),哈尔盖河最少仅27种(属),且EPT(蜉蝣目、襀翅目和毛翅目)自上游至下游呈减少趋势;密度和生物量均以泉吉河最高(544个/m2,4.77 g/m2),生物多样性各指数以黑马河最高。时间尺度上,青海湖裸鲤洄游前期、中期和后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无明显变化,但密度和生物量均呈增加趋势,生物多样性各指数呈降低趋势。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布的主要因素为底质类型、海拔高度、水温、浊度和电导率(P?0.05)。基于大型底栖动物估算的渔产潜力以布哈河最高(285 129 kg),其次是泉吉河(20 694...  相似文献   

16.
A 14 weeks growth trial was performed to estimate the protein requirement for growth and maintenance of zebra sea bream (Diplodus cervinus) juveniles. For that purpose, nine isolipidic diets were formulated to contain increasing protein levels (from 50 to 550 g kg?1) at the expense of carbohydrate. Each diet was assigned to duplicate groups of 20 fish, with an average body weight of 7.7 g. Feed efficiency improved with dietary protein up to 400 g kg?1, no further differences being noticed at higher protein levels. Fish fed the 50 g kg?1 protein diet lost weight during the trial. In the other groups, weight gain improved as dietary protein increased up to 350–400 g kg?1. Fish fed diets with 250 g kg?1 protein or lower had lower whole‐body protein content than the other groups. A curvilinear‐plateau model was used to adjust weight gain and protein gain (g kg ABW?1 day?1) to dietary protein levels. Based on that model, the optimum dietary protein requirement for maximum weight gain was estimated to be 437.6 g kg?1 and for maximum protein gain 461.9 g kg?1, corresponding to a protein intake of 7.63 g kg ABW?1 day?1. Protein requirement for maintenance was estimated to be 1.01 g kg ABW?1 day?1.  相似文献   

17.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现行管理体制及其完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湖泊面积达到30 km2以上有9个,分别为滇池、阳宗海、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洱海、泸沽湖、程海和异龙湖,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服务功能,在全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对9大高原湖泊的治理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水质日趋恶化仍是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原因是现行的湖泊流域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未能适应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流域保护治理的需求。分析和总结了云南9个高原湖泊流域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国内外湖泊流域管理案例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9大高原湖泊流域自身特点,提出了完善管理体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Hemiculter leucisculus)和鱇白鱼(Anabarilius grahami)分别是抚仙湖的外来鱼类和土著鱼类。研究了不同营养状态(低、中、高)水体中二者肝脏酶活性的变化;其中,低营养状态水体组是中、高营养水体组的对照。养殖40d后,随着水体营养状态的提高,和鱇白鱼肝脏中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均逐渐降低;中、高营养水体中歺鱼又的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而3个处理组鱇白鱼的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由此推测,富营养化有可能减弱歺鱼又和鱇白鱼肝脏的正常功能,而歺鱼又在高营养水体中可能更容易受到氧化胁迫的威胁。  相似文献   

19.
以贵州锁黄仓湿地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插值分析、主成分分析与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沉积物中镉(Cr)、镍(Ni)、锌(Zn)、砷(As)、铅(Pb)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来源情况,并通过Tomlinson污染负荷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价,为锁黄仓湿地公园的生态安全以及有序发展提供基础数据。结果显示,Cr、Ni、Zn、As、Pb平均值分别为98.44、73.14、148.67、21.93、54.32 mg/kg,与土壤重金属背景值(95.90、51.20、99.50、20.00、35.20 mg/kg)相比较,5种重金属含量均偏高;而各重金属变异系数相对较小(13.94%~21.55%)。Cr、Ni、As之间以及Zn与Pb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中,第一主成分(A1)包括Cr、Ni和As,第二主成分(A2)包括Zn和Pb。锁黄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负荷指数为1.348,且上游(1.379)>下游(1.372)>中游(1.303),均属于"中等"污染程度。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5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小于下限(RI=150),属于轻度生态污染。Cr、Ni和As的来源途径可能相同,主要受周边农业活动和环境影响;Zn和Pb具有相同输入源的可能性较大,主要受炼锌业和交通运输影响。研究表明,锁黄仓湿地受到中等程度的污染,但生态环境质量属于可控范围。  相似文献   

20.
The environmental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variability in the catch rates of bigeye tuna in the Atlantic Ocean are largely unexplored. This study used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GAMs) fitted to Taiwanese longline fishery data from 1990 to 2009 and investig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nd catch rates to identify the processes influencing bigeye tuna distribution in the Atlantic Ocean. The present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year (temporal factor), latitude and longitude (spatial factors), and major regular longline target species of albacore catches are significant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of bigeye tuna catch rates in the Atlantic Ocean. The standardized catch rates and distribution of bigeye tuna were found to be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ic variation. The model selection processes showed that the selected GAMs explained 70% of the cumulative deviance in the entire Atlantic Ocean. Regard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depth of the 20 degree isotherm (D20) substantially contributed to the explained deviance; other important factors wer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d sea surface height deviation (SSHD). The potential fishing grounds were observed with SSTs of 22–28°C, a D20 shallower than 150 m and negative SSHDs in the Atlantic Ocean. The higher predicted catch rates were increased in the positive northern tropical Atlantic and negativ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events with a higher SST and shallow D20, suggesting that climatic oscillations affect the population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bigeye tu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