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采用单菌丝团法分离硬叶兜兰菌根真菌,纯化后,用打孔法培养菌株并观察形态特征并测定生长速度,初步鉴定了8株内生真菌( DJYYDL001、DJYYDL003、DJYYDL004、DJYYDL006、DJYYDL008、DJYYDL009、DJYYDL011、DJYYDL015).结果表明:单菌丝团法分离出的菌丝团在恒温培养12 h后镜检及吸取萌发菌丝团为最佳时间.没有经过升汞处理的根段菌丝团污染率最大,而处理2~3min后根段的菌丝团污染率最小.  相似文献   

2.
以3种不同浓度的除虫脲为试材,采用菌丝生长抑制率法、菌丝干质量法,研究白背毛木耳菌丝对除虫脲的敏感性,同时以拌料方式施药于白背毛木耳栽培料,研究除虫脲防治白背毛木耳真菌瘿蚊的效果,并检测试验处理的农残情况,以期为除虫脲防治毛木耳真菌瘿蚊技术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供试的除虫脲浓度对白背毛木耳菌丝生长速度抑制作用小,均低于10%.而2500倍除虫脲T1处理对白背毛木耳菌丝体生长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供试的除虫脲浓度对产量无明显不利影响,由于污染菌包数量减少,单包平均产量均提高.2500倍除虫脲T1处理,菌株1261、B2872平均单袋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21.81%、31.91%,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2500倍除虫脲T1处理,菌株1261的真菌瘿蚊发生率仅3.06%,比对照(20.56%)降低85.12%.菌株B2872发生率为9.72%,比对照(20.56%)降低64.65%.各试验处理子实体均未有农残危害.2020-2021年示范2500倍除虫脲拌入发酵料中防治毛木耳真菌瘿蚊,示范2万袋,虫害降低83.3%,示范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梨阿太菌果腐病菌(Athelia bombacina)单核化菌丝制备方法,并对其致病性进行评价,为后续该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阿太菌果腐病菌HG-AB20170418为供试菌株,研究了菌龄、酶解时间、裂解酶等对阿太菌果腐病菌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了单核体菌丝与原始菌丝之间形态、生长速率以及致病力差异,最后对单核化处理前后菌丝杂合度进行了评估。【结果】以溶壁酶为裂解酶制备的原生质体产量最高,崩溃酶和纤维素酶对菌丝裂解作用极弱。溶壁酶和蜗牛酶裂解时间较短,最佳裂解时间为2.0 h,而崩溃酶和纤维素酶裂解时间较长。培养3 d菌丝经酶解后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大量的原生质体,且在较短时间内菌丝全部裂解。单核化处理后菌丝在PDA上培养呈螺旋状生长,且生长速率显著低于原始菌株。经单核化处理的菌株接种至黄冠梨后,所有果实接种部位均在第3天产生病斑,但不同菌株间致病力差异显著。经单核化处理后菌丝杂合率为0.00%,属于简单基因组。【结论】单核化菌丝最佳制备条件为PDB液体培养3 d的A. bombacina菌丝经1.5%(w,后同)溶壁酶和1.5%蜗牛酶裂解1.5 h,该制备方法的建立为该病原菌的分子致病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兰引Ⅲ号’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cv.‘Lanyin No.Ⅲ’)为试材,研究了在5种不同坪床结构(P:85%砂+15%泥炭;Z:85%砂+15%沸石;M:85%砂+7.5%泥炭+7.5%沸石;T5:100%砂+保水剂,保水剂铺设在表层下5cm处,T10:100%砂+保水剂,保水剂铺设在表层下10cm处)下,‘兰引Ⅲ号’结缕草根部入侵真菌的带菌率,并且利用形态学及分子学方法鉴定根部入侵真菌种类。结果表明:Z和M坪床结构处理的结缕草根段带菌率显著高于T10、T5、P处理(P0.05)。从结缕草的根段中共分离培养得到入侵真菌12属14种,其中M坪床根段共带菌9属11种,P坪床根段共带菌7属8种,Z坪床根段共带菌8属9种,T10坪床根段共带菌7属8种,T5坪床根段共带菌6属7种。丝核菌(Rhizoctoniasp.)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分离率较高,在5种坪床结构处理中均能分离得到,而且是能引起草坪病害的潜在病原真菌。沸石会明显增加‘兰引Ⅲ号’结缕草根部的带菌率,在以后草坪建植时需考虑减少对沸石的使用。  相似文献   

5.
在温室中,研究了盆栽基质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真菌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对初生(种子播种育苗2个月后的幼苗)枳Poncirus trifoliata生长、菌根侵染、菌丝长度、土壤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含量和土壤结构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在AM真菌接种和柱花草间作条件下柱花草刈割对初生枳和柱花草生长、菌根侵染、土壤GRSP含量和土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接种相比,接种AM真菌显著地促进了初生枳生长,增加了土壤GRSP含量,并且土壤结构也得到改善。在AM真菌接种与柱花草间作的相同条件下,与柱花草未刈割相比,柱花草刈割对初生枳生长、菌根侵染、土壤GRSP含量和土壤结构均无显著性影响,但柱花草未刈割处理的菌丝长度是刈割处理的2.5倍。相关性分析表明,根际土壤大团聚体显著地与菌根侵染率、土壤GRSP含量和菌丝长度正相关,而生草刈割影响了丛枝菌根真菌菌丝长度,可能对土壤结构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根段共培养法,利用不同分离培养基(孟加拉红培养基、PDA培养基、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通过控制不同培养条件和消毒条件,从卷萼兜兰菌根中分离内生真菌,再用点植法进一步分离,得到纯化菌株。对得到的真菌进行形态和显微结构观察,用于鉴定真菌的分类。结果表明:根段共培养法分离时的表面消毒条件、培养条件和分离培养基的选用均直接影响菌根真菌的分离效果及其多样性。本研究旨在对卷萼兜兰菌根的研究方法进行初步试验,为其更深入的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广元市实用技术研究所的香菇栽培新技术通过了市级技术鉴定。该所从八二年起试验用废锯木屑等材料制成直径13厘米、高70厘米的人造段木,接种后放在室外自然环境里出菇。每根段木总成本1.50元,大量生产平均每根木棒产鲜菇4.5斤右,生物转化率为70%,利润为成本的三至四倍。这项技术成功地解决了香菇栽培中的青、绿霉污染问题,巧妙地利用香菇菌丝生长特性,将菌体连接成段木状,并将其放置在树荫下,墙角  相似文献   

8.
狼毒大戟根提取物抑菌活性及其提取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连续回流提取法从狼毒大戟根中提取得到抑菌活性物质,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离体抑菌试验确定其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狼毒大戟根提取物对黄瓜枯萎病菌、菜豆炭疽病菌、甜瓜枯萎病菌等9种供试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优提取工艺为:以90%乙醇作为溶剂,料液比1︰20,在提取温度为65℃和提取溶剂pH为10.0条件下提取90min,提取次数为2次。  相似文献   

9.
塑料袋栽香菇,存在污染率高,上下层菌丝菌龄差异大,培养时间较长等问题。为此,我们进行了菌条接种法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培养菌条:采用铅笔厂的边角木条(或适宜食用菌生长的相思树等枝条),截成与铅笔大小的段,装于广口瓶中,每瓶装60~70条,再用调好湿度的木屑培养料填满木条间空隙。然后按常规法塞棉塞、灭菌、接种、培养,待木条菌种长满瓶后,即可供塑料袋接种使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获取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单孢子菌种,利用经无菌处理的羊肚菌孢子悬液,经细胞计数板计数后稀释至每100微升含2个、1个、0.5个孢子,分别加入96孔细胞培养板培养孔中,镜检观察各孔中的孢子数并标记出含单个孢子的培养孔。室温下培养,待单孢子孔中孢子萌发的菌丝生长至培养孔底部边缘时,将菌丝转移至PDA平板中培养,对培养得到的菌丝进行ELISA鉴定,确定分离得到羊肚菌单孢子菌种,然后将菌种进行编号,扩大培养并保存。利用该方法分离得到3株羊肚菌单孢子菌种,分别编号为LG-01、LG-02、LG-03。  相似文献   

11.
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对香蕉枯萎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生物防治细菌菌株,从香蕉根际土中分离得到87株细菌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7株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并进行了抑制枯萎病菌4号小种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试验.结果显示,拮抗菌株255、D5、F2、ZK11、214、215、252的发酵液对菌丝具有显著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2.
平菇菌丝生长速度的亲子相关及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用10个平菇菌种单孢分离菌株,进行了多菌种、二菌种和菌种内三组4×4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试管平面培养基测定菌丝生长速度。结果表明,菌株间菌丝生长速度差异极显著,试管平面培养基测定菌丝生长速度误差小;亲本单孢菌株与后代杂交菌株菌丝生长速度间不相关;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差异均显著,菌种间杂交非加性效应占优势,菌种内交配以加性效应为主。本研究共选出菌丝生长速度配合力高的单孢菌株4个,杂交组合5个。  相似文献   

13.
以盆栽大花蕙兰新生营养根为试材,采用切片法观察菌根的显微结构,利用组织分离法进行内生真菌分离和培养,通过显微观察菌丝体及孢子的形态特征对内生真菌的种属进行了鉴定,以期为明确大花蕙兰与菌根真菌的互作机制提供数据基础。结果表明:皮层细胞是菌根真菌定殖的主要部位,在根被完整的部位,菌根真菌主要通过通道细胞侵入皮层细胞;在根被不完整的部位,菌根真菌可以通过根被细胞侵入到皮层细胞。从大花蕙兰菌根中共分离出47个真菌菌株,其中29个属于镰刀菌(Fusarium),18个属于木霉菌(Trichoderma),出现频率分别为61.7%和38.3%。由此可知,镰刀菌是盆栽大花蕙兰优势菌根真菌。  相似文献   

14.
以蟹味菇菌丝体为试验材料制备原生质体,并对其进行高压电晕电场诱变处理,以期从中筛选出优质突变菌株.结果显示,经4 kV诱变14 min、6 kV诱变5 min、6 kV诱变8 min、6 kV诱变10 min、8 kV 4 min诱变处理均可获得再生菌落,致死率在69.39%~95.92%,处理条件为4 kV 14mi...  相似文献   

15.
高秀宏  郝伟  李敏 《北方园艺》2019,(6):151-156
通过ITS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对贺兰山紫蘑分离菌株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并比较了液体发酵菌丝体与子实体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分离到的8株菌均为丝膜菌属真菌,液体发酵菌丝体在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粗纤维和灰分)、氨基酸、主要矿质元素(铁、钙、钾、磷、镁和锌)方面的营养价值优于或与子实体营养价值相当,可作为深度开发相关产品的原材料。  相似文献   

16.
对两个甘蔗新品系桂糖02—901和02—467的组培苗生根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方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桂糖02—901组培苗生根培养的最佳NAA浓度为10mg/L.最佳蔗糖浓度为70g/L;而桂糖02—467的组培苗在NAA浓度为5mg/L,蔗糖浓度为30g/L时,其生根率均比其它处理的高。在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炭会降低组培苗出根率。接种后放置在室外自然光照下的环境培养,会延迟出根时间,但组培苗总的出根率比在室内的高。  相似文献   

17.
从云南、四川两省9个采样地共收集31个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子实体,通过组织分离获得菌株,分别利用固体、液体培养基培养菌丝体,对其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通过酶谱聚类分析研究分离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固体培养的菌丝体共检出10个酯酶同工酶条带、21种酶谱类型,每个菌株具有2条~5条同工酶条带;液体培养菌丝体共检出11个同工酶条带、23种酶谱类型,每个菌株具有2条~6条同工酶条带;2种培养方式下所有菌株均检出一条相对迁移率R_f=0.13、相对分子质量为136 kDa的同工酶条带;不同培养方式相同菌株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存在较大差异。在遗传距离为0.220时,固体培养菌丝体的酯酶同工酶酶谱聚为9类,液体培养的聚为7类;在遗传距离为0.300时,2种培养方式的酶谱均聚为4类;聚类结果与地理来源无相关性。暗褐网柄牛肝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后续种质资源保护、优良菌株筛选和种性鉴定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草莓根腐病菌拮抗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平板对峙法,从分离自土壤的436株细菌菌株中筛选对草莓根腐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得到了3株稳定性好,具有较高拮抗活性的菌株w-25、w-79和w-181。拮抗菌w-25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带达到11.0 mm,w-79和w-181的抑菌带分别达到5.4和6.4 mm。此外,3株拮抗菌对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草莓红中柱致病菌(Fragria ananassa)和草莓胶孢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等具有很强的拮抗作用。经过对3株菌株形态观察、理化分析和分子鉴定,认为w-25可能为荧光假单孢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w-181和w-79可能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研究表明3株拮抗菌对致病菌生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显微观察发现拮抗菌代谢产物会破坏致病菌菌丝形态,电镜观察发现致病菌细胞器溶解,细胞内液泡变大。  相似文献   

19.
张亮  盛浩  谭丽  袁红  易建平  邓立平 《蔬菜》2020,(6):15-19
为了筛选获得复合型功能微生物(PGPR)菌株材料,进而从功能微生物的角度理解稻—油轮作制度的优势,以稻—稻、稻—油轮作制度下耕层水稻土壤作为筛选源,采用选择性培养基传统培养法对可培养细菌、固氮菌、解磷菌以及产IAA菌株进行分离和筛选,并利用人工气候箱培育试验验证了对部分筛选获得的复合型促生菌株对油菜、黄瓜幼苗早期生物促生效果。结果表明:稻—稻轮作耕层土壤可分离固氮菌35株、解磷菌3株;稻—油轮作耕层土壤可分离固氮菌38株、解磷菌35株;具有固氮、解磷以及较强生长素分泌能力的复合型促生菌株6株,其普遍对油菜和黄瓜早期幼苗株高生长具有一定的促生效果,可分别提高25.45%~111.96%和4.45%~18.22%;此外,DD-69和DY-111菌株对黄瓜根长、DY-6和DD-79菌株对黄瓜鲜质量具有显著的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营养液栽培,以黄瓜品种新泰密刺为试材,研究了外源Ca(NO3)2对盐胁迫(NaCl 65 mmol.L-1)下黄瓜幼苗生长、膜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及电解质渗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a(NO3)2处理可以缓解盐胁迫对黄瓜幼苗生长的抑制,降低盐胁迫引起的MDA含量和电解质渗漏率升高的幅度。其中以2.0mmol.L-1Ca(NO3)2处理效果最好,黄瓜幼苗地上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株高、茎粗、叶面积、地下部鲜质量、地下部干质量、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根尖数等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单独盐胁迫处理,同时显著降低了盐胁迫下MDA和电解质渗漏率的上升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