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探讨加杨叶中黄酮类化合物与其他相关成分的关系,测定了不同时期加杨叶中总黄酮类化合物、花青素、总酚、组织含水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各物质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总黄酮含量与花青素相对浓度、组织含水量与可溶性糖含量、花青素浓度与可溶性蛋白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总黄酮含量与组织含水量、花青素相对浓度与组织含水量具有显著的负相关。选取与总黄酮含量变化显著相关的花青素相对浓度和组织含水量两个主要因子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了黄酮类化合物与组织含水量和花青素相对浓度的数学关系表达式。  相似文献   

2.
对不同种竹叶样品分别用硝酸铝-亚硝酸钠比色法、福林试剂还原比色法测定了总黄酮和总酚含量;用蒽酮-硫酸法测定了总糖及水溶性糖成份的含量;用凯氏定氮法测定了含氮量和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竹叶中总黄酮含量在1.18%~2.02%之间,总酚含量在2.21%~2.86%之间;总糖含量在14.35%~24.61%之间,水溶性糖含量在7.86%~11.45%之间,多糖6.49%~14.55%之间;蛋白质含量在10.24%~16.68%之间,含氮量在2.13%~2.65%之间.采用滤纸片法进行了抗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竹种及不同生长期的竹叶抗菌活性不同,麻竹叶的抗菌活性强于其他竹叶,7月和11月中旬采摘的竹叶乙醇提取液的抗菌活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检测加杨芽中生长素含量的方法.对加杨芽生长素的提取、分离、纯化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优化,测得加杨芽生长素含量为81 ng/g,回收率为70.52%.  相似文献   

4.
为得到加杨叶中总酚的最佳提取工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进行优选,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加杨叶总酚提取工艺的主要因素为乙醇浓度,其次是液料比和提取温度,而提取时间则影响不大.以乙醇为提取溶剂,在提取两次的条件下,加杨叶总酚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70%、液料比40:1、超声时间10 min、超声温度55℃,在此条件下加杨叶中总酚得率为1.43%.该方法重现性好,精密度高.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5年生龙脑樟叶、干、根3个部位精油,利用GC-MS检测方法,结合保留指数(RI)分析法,对精油化学成分组成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龙脑叶精油含固体粗龙脑和液体龙脑油2种物质,粗龙脑共鉴定出8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含量的99.97%,其中含量>1.00%的化合物共2种;龙脑油共鉴定出28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含量的99.73%,其中含量>1.00%的化合物共16种。干精油共鉴定出27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含量的98.97%,其中含量>1.00%的化合物共14种。根精油共鉴定出26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含量的99.89%,其中含量>1.00%的化合物共14种。3个部位精油中所共有的化合物有20种,叶精油、干精油主要成分是龙脑,根精油中主要成分是黄樟油素,但龙脑含量极低。  相似文献   

6.
加杨叶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加杨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进行优选,所得结果采用方差分析,并进行精密度和回收率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加杨叶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主要因素为提取温度,其次是液料比和乙醇浓度,而提取时间的影响不大.确定加杨叶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为:时间60 min,乙醇浓度50%,液料比40:1,温度80℃.此法重现性好,精密度高,平均回收率达98.92%.  相似文献   

7.
油茶籽仁中活性成分含量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普通油茶20个无性系的油茶籽仁活性成分(总皂苷、总黄酮、总多酚、总多糖、总蛋白)含量,应用SPSS 18.0分析成分间的相关性,建立曲线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总皂苷含量与总黄酮含量、总多酚含量与总蛋白含量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总皂苷—总黄酮回归方程为:Y=6.076+10.698X-8.824X2+3.871X3,总多酚—总蛋白回归方程为:Y=0.045X1.310,可以通过测定总黄酮及总蛋白的含量预测总皂苷和总多酚的含量,对简化皂苷和总多酚的复杂测定过程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美洲黑杨叶片主要化学物质差异及其对杨四瘿螨的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18个美洲黑杨无性系苗期叶片可溶性糖、蛋白质和总酚等主要化学物质含量差异及对杨四瘿螨抗性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叶片中可溶性糖、蛋白质和总酚含量等性状无性系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美洲黑杨苗期叶片可溶性糖和总酚含量等性状差异与抗杨四瘿螨有密切关系,而蛋白质含量的高低与抗性关系不密切.苗期叶片中总酚含量越高,美洲黑杨对杨四瘿螨抗性越强,反之抗性就越弱.  相似文献   

9.
以福建安溪丰田国有林场福建柏种源实验林中14个种源的福建柏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福建柏叶精油,并用GC-MS对福建柏叶精油的成分及其GC含量进行检测,分析不同种源福建柏叶精油得率及成分的差异。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得到福建柏叶超声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3.5∶1(mL∶g)、提取时间8 h、超声波处理时间30 min和超声波功率240 W。此条件下,精油得率为0.252%。14个种源叶精油共检测出17种主要成分(GC含量大于1%的成分),占总成分的86%~92%,主要成分GC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α-蒎烯、 1-辛烯-3-醇、β-蒎烯、β-月桂烯、D-柠檬烯、β-石竹烯、Z,Z,Z-1,5,9,9-四甲基-1,4,7-环十一碳三烯、β-荜澄茄烯、γ-杜松烯为共有的主要成分,α-蒎烯GC含量约为50%。重庆江津种源叶精油成分和GC含量与其他种源差异明显;大部分福建省内种源叶精油成分和GC含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广西3个种源中桂林灌阳和南宁大明山这2个种源有较强的相关性,广东深圳南岭种源精油成分与福建省内种源有较强的相关性,表明种子来源距离较近的福...  相似文献   

10.
超临界CO2 流体萃取 - 分子蒸馏提取丁香精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SCDE)萃取丁香精油,然后用分子蒸馏技术(MD)进行精制,所得精油经气相色谱 - 质谱(GC - MS)分析并与传统提取方法比较.正交试验分析结果显示,SCDE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12MPa、解析温度50℃.SCDE得油率达到21.04%,经GC - MS分析共检测出22种成分,主要成分丁香酚GC含量为67.56%,经MD精制后,尽管丁香酚、β - 石竹烯、乙酰基丁香酚3种有效成分的总含量与水蒸气蒸馏法和有机溶剂回流法相差不大,但精油中丁香酚提高至68.75%,精油色泽和流动性明显改善,品质明显提高.SCDE - MD技术萃取丁香精油的得油率为19.18%,高于水蒸气蒸馏法(11.38%)和正己烷回流法(17.40%),而且萃取时间短,色素、树脂含量低.  相似文献   

11.
在低温锻炼和结合蔗糖处理的低温锻炼下 ,对毛白杨 (Populustomentosa)幼苗枝条和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 ,以及幼苗存活率和抗冻性分别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低温锻炼明显提高了幼苗枝条和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 ,同时也提高了幼苗的存活率和抗冻性 .2 0 %蔗糖处理对上述低温锻炼的作用有加强的效果 .进一步分析发现 ,无论是单纯的低温锻炼还是结合蔗糖预处理的低温锻炼 ,幼苗枝条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提高程度均较叶片明显 ,而且它们的含量增加与幼苗抗冻性的提高密切相关 .这表明低温锻炼所引起的可溶性糖积累可能参与了幼苗抗冻性的诱导  相似文献   

12.
银中杨短轮伐期纸浆林定向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银中杨进行苗龄型选择、造林密度、混交造林、营养元素测定和施肥等试验,对营造银中杨纸浆林的各环节的技术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研究,确定了提高银中杨生长量和木材质量的技术措施。结果表明:银中杨纸浆林定向培育宜采用2根2干、3根2干壮苗,采用株行距2 m×4 m、3 m×4 m栽植,8~12 a轮伐。造林后的前3 a林粮间作。施肥的林龄是4~6 a,最佳施肥时间是7月上旬;最佳施肥配比为N∶P∶K=1∶0.84∶0.87。采用与胡枝子、沙棘混交造林,能促进银中杨的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生物量及光能利用率较纯林高15%左右。为半干旱地区营造纸浆林提供了配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林木种质资源指纹数据库是林木种质材料遗传鉴定的前提,也可为林木杂交育种提供清晰的遗传学背景。【方法】选取亲缘关系较远的8份杨树无性系材料筛选SSR引物,基于TP-M13-SSR技术进行SSR-PCR扩增,采用ABI3730XL毛细管电泳系统检测PCR扩增产物,利用GeneMarkerV1.91进行基因分型,Cervus3.0.7估算多态信息含量(PIC)和各位SSR位点无效等位基因频率(pN),POPGENE3.2估算各SSR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数目(Na)、Shannon信息指数(I)和观测杂合度(HO),NTSYS-pc2.1进行遗传聚类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3对条带清晰、重复性好的SSR引物,共扩增出89条多态性条带,单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数目为2~12个,平均值为6.5个;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13~1.91,平均值为0.97;多态信息指数(PIC)为0.19~0.81,平均值为0.56;观测杂合度为0.06~0.76,平均值为0.40。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无性系种质材料分为3类,第一类为南林系列无性系;第二类为中林108杨、中潜1号、中潜3-2、中驻2号、中驻4号、中驻6号、中驻7号、中驻8号、浙7、中皖1号、中皖2号、丹红杨、A65/27、南抗4、南抗3;第三类为湘林系列无性系。【结论】TP-M13-SSR分子标记技术能有效地鉴别杨树无性系种质,明晰无性系间亲缘关系,遗传聚类的结果与其谱系关系基本一致。研究结果为杨树无性系种质鉴定及进一步开展杨树杂交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小黑杨伐根为砧木,提纯小黑、小黑14、银中杨、山新杨、青山杨为接穗,采用韧皮部插接法嫁接更新小黑杨林带。结果表明:以小黑系列为接穗嫁接效果较好,成活率最高,达90%以上,高生长量达90cm以上;青山杨与银中杨效果较差,尽管青山杨生长量较高,但其成活率最低,二者成活率都不到50%;山新杨嫁接效果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成活率为70%左右,高生长量次于青山杨。  相似文献   

15.
研究以杂交新品种黑青杨(Populus euramericana"N3016"×Populus ussuriensis)F1代雄性无性系为对象,对其生长、抗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齐齐哈尔地区11年生黑青杨单株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为15.05 m、16.19 cm和0.142 m3,分别超过对照品种小黑杨8.6%、14.8%和37.2%。对主要病害杨灰斑病、锈病、烂皮病、溃疡病及主要蛀干害虫青杨天牛、杨干象、潜叶跳象等抗性较强。该品种树干通直饱满,雄株不飞絮,适合作纸浆材等工业用材林、防护林及绿化树种。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经济、优质的胡杨容器育苗基质,采用园土十生物有机肥十沙十蘑菇渣或秸秆(4∶2∶1∶3)基质、商品育苗基质、泥炭十珍珠岩十蛭石十生物有机肥(1∶1∶1∶1)基质、园土十沙十有机肥(5∶3∶2)基质进行胡杨容器播种育苗试验,通过基质理化性质测定和不同基质栽植胡杨容器苗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园土十生物有机肥十沙十蘑菇渣...  相似文献   

17.
滇杨与美洲黑杨派间杂交育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青杨派中的滇杨为母本,黑杨派中的美洲黑杨为父本,采用人工切枝水培杂交技术进行了滇杨×美洲黑杨的杂交工作,获得了一定数量的杂种苗。今后将结合表型性状和分子标记技术对杂种苗和亲本进行遗传变异分析,探索和研究滇杨×美洲黑杨杂交育种的遗传变异规律,亲子鉴定和早期选育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应用SPDA-502叶绿素测定仪测定了胡杨和新疆杨苗木旺盛生长期的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1)在7月和8月,不同水分处理下胡杨和新疆的叶绿素含量变化存在差异,7月胡杨叶绿素含量随着水分降低呈现增长趋势,而新疆杨叶绿素含量表现出先升后降再升高的趋势.8月叶绿素的含量变化是随着水分的减少2个树种都呈现先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