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樟树、檫树、闽楠种子的休眠和萌发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樟科Lauraceae3个属的代表性树种的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采集的樟树Cinnamoumcamphora(linn.)Presl、棕树Sassafras Tzumu(Hemsl.)Hemsl和闽楠Phoebe bournei(Hemse.)Yang的种子胚形态发育正常,除橡树种子外。樟树和闽楠种子的离体胚能正常萌发,在黑暗条件下,3个树种的完整种子于15~05℃温度范围内,无论恒温和变温均不能萌发,闽楠种子仅在光照下30、35℃恒温和30℃日/20℃夜变温中较窄的温度范围内能萌发,但发芽迟缓、过程长、萌发率低;3个树种的种子均具生理休眠特性,种皮透气性差和存在发芽抑制物质是樟树种子休眠的原因,低温(5℃)层积80d,不能完全解除休眠,在30℃日/20℃夜最适变温条件下,并给予适当光照,萌发率仅为41.00%;采用0.5%KNO3+0.10%GA3溶液浸种2h后低温层积80d,在光照条件下,萌发率可提高到74.00%;胚存在发芽抑制物质和种皮透气性差是引起檫树种子休眠的最初原因,经低温层积后,种皮防碍抑制物质向外渗透是种子不能完全解除休眠的关键因素,低温层积240d,在25℃日/15℃夜最适温度下,光暗中的萌发率仅为59.00%~54.00%,而采用4%H2O2+0.10%GA3溶液浸种后低温层积,萌发率可高达87.00%;种皮透气性差,发芽要求特殊的温度和一定的光照是闽楠种子休眠的原因,低温层积60d,在光照条件下,20、25℃恒温和30℃日/15℃夜变温适宜温度中,萌发率能达77.33%~85.33%.  相似文献   

2.
银鹊树种子休眠和萌发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该文对银鹊树种子休眠和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银鹊树种子成熟时胚形态发育正常,但种子无论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恒温或变温中均不能萌发;离体胚培养时,发育不正常,子叶能长大、胚轴能伸长并增粗,而胚根却不伸长,说明种子的胚根具休眠特性。内果皮和外种皮含抑制物质和透气性差是引起胚根休眠的主要因素。低温(5℃)层积120 d可以解除休眠,但在恒温中无论给予光照和黑暗条件仍不能萌发,最适的萌发条件是光照下30℃(日)/20℃(夜),其次是30℃(日)/15℃(夜)变温。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研究了东北红豆杉种子的休眠机理和解除休眠的方法,通过人工处理种皮、沙藏层积种子,降低种子内脱落酸(ABA)含量,用赤霉素(GA3)或赤霉素(GA3)与细胞分裂素(6-BA)混合处理种子等方法,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提高发芽率。结果表明,人工处理破坏种皮的方法,可以提高红豆杉种子吸水透气的性能,使种子提前萌发。用激素处理种子,也可以快速解除休眠,提前萌发,但是在自然变温条件下沙藏层积处理18个月仍然是目前生产中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比较4个紫荆品种(普通紫荆、白紫荆、加拿大紫荆及巨紫荆)在打破种皮休眠(机械损伤、浓硫酸、过氧化氢处理)和打破内休眠(0、100、200、400 mg/L GA3浸种)条件下处理24 h或48 h后种子萌发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机械损伤和浓硫酸处理能在不伤及种胚的条件下快速有效地腐蚀紫荆种皮,从而促进种子萌发;过氧化氢处理对种皮有轻微腐蚀作用,但对打破紫荆种皮休眠无明显作用;在解除种皮休眠后,100 mg/L和200 mg/L GA3处理的种子发芽率较高,普通紫荆、加拿大紫荆发芽率达到100%,巨紫荆发芽率为70%。紫荆种子最佳萌发条件为:浓硫酸酸蚀45 min洗净后,转入200 mg/L GA3水溶液中浸泡24 h,置于25℃湿润滤纸上暗培养,至子叶伸展后于12 h光照/12 h黑暗条件下培养15 d后即可。此处理下,除巨紫荆发芽率和成苗率相对较低(仅为70%和40%)外,其他3个紫荆品种的发芽率和成苗率可高达100%。  相似文献   

5.
钟萼木种子生理休眠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钟萼木种子进行各种处理,然后进行发芽试验,以及直接将新采集的种子和离体胚进行发芽试验,并进行生物鉴定(白菜籽发芽试验),研究了钟萼木种子生理休眠特性及打破休眠的方法。结果表明,种胚、内种皮及胚乳内的抑制物质虽可引起种子休眠,但引起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是种子内缺乏萌发促进物质和酶活性低;用30kg/100mL的赤霉素溶液浸种24h或低温(5℃)层积60d,可解除种子休眠,萌发率由8.00%可提高  相似文献   

6.
浙江楠种子休眠生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江楠是我国三级珍稀濒危保护树种,其种子具有休眠特性。种胚发育完全,试验表明,除去种皮能很好萌发,离体胚培养时,种胚可迅速萌发,所以它的萌发主要是受到种皮阻碍。种皮中含ABA,通过层积其含量下降,但其种皮水浸提液并不影响已解除休眠及除去种皮的浙江楠种子的萌发。种皮透水性良好,而透气性差。用室温(1.5~11.5℃)或变温(15~25℃,15~30℃)层积21d,均可破除种子休眠。  相似文献   

7.
从刻叶紫堇(Corydalis incisa)种子种皮透水性测定、种胚休眠特性检验、种子萌发抑制物的生物测定3个方面探讨了刻叶紫堇种子休眠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不同层积方式和激素处理等方法探讨解除刻叶紫堇种子休眠的最佳处理方法。结果表明,种皮和种皮中含有的萌发抑制物并不是阻碍刻叶紫堇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而是由于刻叶紫堇种胚本身存在休眠,决定了其必须经过形态-生理后熟才能萌发;刻叶紫堇种子须经过沙藏层积才能打破休眠,本试验中低温转暖温沙藏是最佳层积方式,与GA3浸种结合既可以提早打破休眠,还可以提高种子萌发率。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不同成熟时间对光萼女娄菜种子休眠和萌发特性的影响,测定了种子大小、吸水特性以及种子萌发对温度和光照的响应,以阐释种子成熟时间格局对植物在温带内陆环境中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种子大小随着种子成熟时间延后而逐渐增加;种皮具有透水性,08-03和09-30成熟的种子在吸水后48 h开始萌发,其它时期成熟的种子在吸水60 h后开始萌发.种子萌发率随种子成熟时间的延后而降低;种子最适萌发温度范围在10~30℃,完全黑暗条件抑制萌发.种子具有生理休眠特性,种皮划破处理可以显著提高种子萌发率,但是赤霉素处理对萌发没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明确了草麻黄种子休眠的原因是胚未完成生理后熟、种子中含有抑制萌发的物质及种皮透水性较差。种前擦破种皮、以硫酸或液态氮浸种可以改善种皮透水性,减少种皮对萌发的机械阻力;以O~5℃低温层积30天或以1000ppm的GA_3溶液浸种可以破除胚休眠。草麻黄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最低为2~5℃,最高为37℃。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比试验,研究种皮机械障碍、温度对裂叶丁香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种皮的机械障碍影响裂叶丁香种子萌发,人为打破种皮的机械障碍可使种子萌发率达到92%以上;裂叶丁香种子在低温情况下,种子发芽时间延缓,25℃恒温无光照最适宜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11.
塔吉克阿魏(Ferula tadshikorum)是重要的珍稀药用植物资源,探究其种子休眠特性并找到解除休眠的方法,是对其开展种迁地保护和人工种植的基础与前提。以塔吉克阿魏种子为研究材料,通过室内控制试验法对果实和种子基本生物学特性、种子吸水性、种子结构、种子萌发抑制物进行研究,并分析了萌发温度、层积处理、不同浓度GA3的交互处理对其萌发率、萌发势、萌发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种皮不阻碍种子吸水,果实形态成熟时种胚形态发育完全。种子粉末浸取液对小白菜种子萌发有显著抑制作用。使用15℃/5℃萌发温度,不使用GA3浸种,低温层积45 d能显著提高塔吉克阿魏种子萌发率。塔吉克阿魏种子休眠类型为生理休眠,是由于种子内萌发抑制物质和种胚生理后熟共同作用引起的。播种前将种子层积45 d,而后置于12 h/12 h昼夜温度变化15℃/5℃的环境下萌发可有效解除种子休眠从而促进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12.
以新疆黑鳞顶冰花种子为实验对象,根据不同休眠机制选取10余种处理方法进行处理,以此比较其对顶冰花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黑鳞顶冰花种子4℃时32 d左右开始萌发,萌发周期80 d左右,萌发率为72%;室温25℃和酸碱处理不适宜萌发;50℃温水、超声波和200 mg/LGA3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去除种皮极有效促进其萌发(P =0.002<0.01),萌发率达到88%;刺破种皮+200 mg/L GA3和500 mg/L GA3+15%H2O2处理也能有效促进萌发(P<0.05),萌发率分别为84%、82%,前者发芽势最好,明显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3.
几个生态因子对卜氏晶囊轮虫休眠卵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报道了几个生态因子(盐度、光照、pH)对卡氏晶囊轮虫(Asplanchna brightwelli)休眠卵萌发及低温冷冻对休卵上浮的影响。结果表明,采自淡水水体的卜氏晶囊轮虫休眠卵在盐度3.0以内均有不同比例萌发,盐度1.0的萌发率较高。光照是隔年与新产休眠卵萌发的必要条件。卜氏晶囊轮虫休眠卵在pH为5.0-9.9的淡水中均能萌发,pH为6.05-9.9范围内,对萌发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H为8.0左右萌发率最高。冷冻处理(-5℃冻2d)可大大提高隔年休眠卵的上浮率,但使用高渗液也不能促进新产休眠卵上浮。根据休眠卵萌发与温度间的关系,提出了卡氏晶囊轮虫休眠卵的生物学零度为11.5-12℃,萌发上限温度为37-38℃,24℃萌发率最大,12-24℃萌发率与温度间呈正相关;24-37℃萌发率与温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1994年和1995年采收的山楂种子进行层积,发芽,组织培养,生活力测定,GA3处理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认为,层积中山楂种子先解除休眠而后破壳;种子子叶休眠时间短,并可在干藏条件下解除休眠,休眠解除后,种皮抑制其生长;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子叶进入休眠前,种皮对子叶生长有一定作用;干藏7个月以内的种子,去除种皮或去除种皮子叶,胚芽,胚轴,胚根不能萌发。  相似文献   

15.
温度和光照对骆驼蓬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不同温度和光照对骆驼蓬6个不同居群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30℃范围内,骆驼蓬6个居群种子萌发率和萌发指数都表现出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的趋7势,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但不同居群种子最适萌发温度不同。在10℃/30℃(黑暗/光照)周期性变温条件下,种子的萌发率较高。光照不是骆驼蓬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但对种子萌发有重要的影响,持续光照和周期性光照条件下的种子萌发率明显高于全黑暗条件下的种子萌发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壶瓶碎米荠(Cardamine hupingshanensis)种子的萌发特性,为其引种和栽培提供指导。[方法]调查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壶瓶碎米荠的生态环境,并在不同的光照、温度、pH值和储藏条件下,对种子的发芽率进行测定。[结果]在壶瓶山一带的自然分布区内,壶瓶碎米荠种子无休眠现象,种子能自然萌发成苗,其萌发特性完全适应了自然分布区内稳定的低温溪流环境。温度在15~25℃时,壶瓶碎米荠种子发芽率较高;超过25℃,种子发芽率和萌发速度迅速降低。壶瓶碎米荠种子萌发对pH值条件要求不严格。光照对种子萌发也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条件。自然通风条件下,壶瓶碎米荠种子寿命约为80 d。[结论]人工育苗时,应该考虑温度和光照因素,萌发过程温度不宜超过25℃,种子保存需低温干燥。  相似文献   

17.
种子休眠与休眠解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种子休眠是指有活力的种子在适宜的萌发条件下而不能萌发的现象.种子休眠主要有两种休眠类型即由种皮引起的休眠和由胚引起的休眠.然而实际中有些种子同时存在着这两种休眠类型,首先休眠受复杂的遗传特性的调控,其次休眠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种子在母体植株上的发育、储藏期间以及萌发时的光照和温度等.依据种子产生休眠原因的复杂性,解除种子休眠的方法也因成因而异.主要有物理法、化学试剂法和综合法.物理方法包括机械处理、温度处理、低温层积、干藏和干热处理、射线、超声波处理和电场、磁场处理;化学处理包括激素处理、无机化学药剂处理和有机化学药物处理.对一些属综合休眠类型的植物种子,则采用综合法来解除休眠较单一方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东北红豆杉种子休眠机理与解除技术探讨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了东北红豆杉种子内源激素 (赤霉素、脱落酸、玉米素、吲哚乙酸 )含量 ,并结合形态解剖、变温层积、种子吸水性和种皮透气性等试验 ,探讨了东北红豆杉种子的休眠机理及解除休眠的技术 .秋季采收的东北红豆杉种子 ,虽然种胚结构完整 ,但体积小 ,不具备萌发能力 ,需要后熟 .风干种子形成大量脱落酸(ABA) ,种皮角质化、坚硬 ,阻碍了水气交换 ,幼小种胚被迫进入深度休眠状态 .解除休眠的技术是 ,机械磨损种皮 ,可通气、透水和减少萌发障碍 .流水冲洗 1周 ,将种子内的ABA含量降低到可以萌发的程度 .用赤霉素或赤霉素与细胞分裂素混合处理种子 ,可提前萌发 ,提高发芽率 .变温 (15~ 2 0℃ 3~ 5℃ )层积 ,可缩短种子休眠时间 ,层积前期暖温可加速胚的发育 ,低温是萌发成苗的必要条件 .经过 4~ 6个月暖温和 3~ 4个月低温层积 ,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19.
黄山花楸种子休眠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黄山花楸(Sorbus amabilis)种子休眠的解剖结构基础与影响条件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黄山花楸种子由种皮和胚2部分组成。胚形态发育完全,种皮表面覆一层角质层,胚根端和子叶端的种皮细胞排列明显比中间部位密集;种子透水性障碍不明显而透气性障碍显著;未处理的完整种子萌发率为0,种胚、种胚去除不同量子叶处理萌发率为86.67%~96.67%;种子去除不同部位种皮的萌发率在90%以上。表明黄山花楸种胚无休眠,种皮透性、特别是透气性对休眠有一定影响,种子休眠主要是种皮的机械障碍引起的物理休眠。  相似文献   

20.
以白穗花种子为试材,研究了温度和光照条件对白穗花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4 h光照条件下,弱光照(500 lx)、中等强度光照(2 500 lx)和强光照(5 000 lx)3个梯度条件下萌发率分别是84.0%、86.7%和86.7%;在15 h光照/9 h黑暗的周期性光照条件,弱光和强光下的萌发率分别为85.9%和85.2%,中等强度光照下萌发率最高为89.1%。避光条件下白穗花种子萌发率以25℃发芽率最佳,为94.7%,因而避光对白穗花种子的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缩短种子萌发时间,提高种子的萌发率,但随着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其种子的萌发率会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