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为观察沙棘果油及沙棘籽油局部外用对大鼠皮肤烫伤及烧伤的影响,将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阴性对照组,沙棘果油高、低剂量组,沙棘籽油高、低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Solcoseryl-Jelly组).用80℃热水造成大鼠背部皮肤II度烫伤模型及用乙醇燃烧造成大鼠背部皮肤II度烧伤模型.观察烫伤及烧伤的局部症状及创面愈合时间,测定皮肤烧伤组织中DNA 、RNA、羟脯氨酸及胶原含量.实验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沙棘果油组及沙棘籽油组烫伤及烧伤的局部红、肿症状均明显减轻,创面分泌物较少;烫伤及烧伤的创面愈合时间均明显缩短,沙棘果油与沙棘籽油的作用无明显差异;皮肤烧伤组织中DNA 、RNA、羟脯氨酸及胶原含量均无明显变化.实验结果提示,沙棘果油及沙棘籽油均能减轻大鼠皮肤烫伤及烧伤的局部症状,并能促进其创面愈合,而沙棘果油与沙棘籽油的作用没有明显差异,对大鼠皮肤烧伤组织中的DNA 、RNA、羟脯氨酸及胶原的含量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沙棘愈伤灵对动物皮肤创伤,烧伤,烫伤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车锡平  席仲兴 《沙棘》1996,9(2):44-46
对剪去大白鼠背部部分皮肤、造成的皮肤创伤模型,及用NaOH造成的大鼠皮肤烧伤模型,以及用热水(80℃)造成的大鼠皮肤烫伤模型,分别用沙棘愈伤灵每天1、2次涂药治疗,可防止皮肤创伤,烧伤、烫伤感染,并能促进伤面的痊愈。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研究沙棘果油及沙棘籽油的抗炎作用.用小白鼠耳二甲苯致炎法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沙棘果油及沙棘籽油高、低剂量组小白鼠耳廓肿胀度明显的减小(P<0.01或P<0.05);沙棘果油及沙棘籽油高、低剂量组间比较,其耳廓肿胀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提示,沙棘果油及沙棘籽油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并且沙棘果油及沙棘籽油的抗炎作用没有明显差异.用大鼠足跖蛋清致肿法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沙棘果油及沙棘籽油高、低剂量组大鼠致炎后右后足跖肿胀率无明显变化(均为P>0.05).鸡蛋清所致大鼠足跖水肿主要以组织胺,5-HT为介质,可能沙棘果油及沙棘籽油对这种炎症模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辣木油对小鼠抗紫外线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辣木油对小鼠抗紫外线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开发防晒护肤品提供实验依据。采用中波(UVB 290~320 nm)和长波(UVA 320~400 nm)紫外线照射小鼠背部皮肤及双耳,造成小鼠皮肤及双耳灼伤水肿模型,以皮指数、耳指数、表皮厚度及皮肤组织病理学等指标评价辣木油对该模型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辣木油组小鼠的耳指数、皮指数、表皮厚度均低于模型组且有显著性差异,能明显抑制紫外线射伤所致小鼠皮肤表皮角质化与浸润,抑制真皮层组织病理改变,提示了辣木油具有抗紫外线损伤的功能即防晒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沙棘油治疗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沙棘油制成沙棘油纱布作为内层敷料贴敷于烧伤创面.然后以无菌纱布覆盖包扎,隔日更换1次,直至创面愈合.结果 沙棘油具有减少创面渗出,缓解疼痛,促进上皮和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作用.结论 沙棘油是医学上有广泛用途和珍贵药用油,作为一种治疗烧伤创面的外用药,具有肯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车锡平  康军  封卫毅  郭峰  唐承汉 《沙棘》2003,16(2):28-32
实验用中华沙棘油是以沙棘籽油为主 ,含有一定量沙棘果油的混合油。用 30 m l/ kg及 6 0 m l/ kg分组给小白鼠 ig,观察 7d,小鼠皆无死亡。按 2 m l/ kg,5 ml/ kg及 10 m l/ kg三个剂量 ,每天分组给大白鼠 ig,连续 90 d,各组大鼠的行为活动 ,体重等与对照组比较 ,均无明显差异。在给油 3个月时及停油后两周 ,分批作血液学检查 ,测血红蛋白 ,红细胞数 ,白细胞数及其分类 ,血小板数等 ;作血液生化学检查 ,测血清谷丙转氨酶 ,血清谷草转氨酶 ,碱性磷酸酶 ,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 ,总胆红素 ,尿素氮 ,肌酐 ,血糖等指标 ,与相应对照组比较 ,均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病理学检查 ,大鼠心、肝、脾、肺、肾、脑、肾上腺、甲状腺、胸腺、睾丸、前列腺、子宫、卵巢等器官的湿重 ,肉眼观察及病理切片光镜下组织形态检查 ,皆未发现明显病理损害。与对照组比较 ,皆无明显差异。表明本实验条件下 ,中华沙棘油给大鼠 ig 3个月 ,未发现明显毒性反应。停油两周 ,也未发现迟缓性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按中药新药研究指南的要求,研究了沙棘籽油局部用药对动物的毒性、结果表明,沙棘籽油2.5ml/kg及10ml/kg,给完整皮肤或破坏皮肤家兔背部涂用,观察7d,动物无死亡,也未见明显急性中毒症状;每天给完整或破损皮肤豚鼠背部皮肤涂1ml,连续7d,停药后继续观察7d,皆未见明显皮肤刺激反应;每天给兔滴眼0.1ml,连续7d,停药后再观察7d,或每天给兔阴道注入1ml,连续7d,未次给药后24h及7d,两批肉眼观察阴道粘膜或病理切片光镜检查,皆未发现眼睛或阴道粘膜的明显刺激反应,沙棘籽油0.2ml多次给豚鼠致敏接触,再经激发接触后,皆未发现明显过敏反应症状.  相似文献   

8.
红松籽油有效成分功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松是分布于中国东北的珍贵树种,其种籽油中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为评价红松籽油的功效,本文就红松籽油对大鼠血脂的影响及其抗衰老功能进行了研究,对不同组的大鼠喂添加了不同含量的种籽油的饲料。将60只大鼠随机地分成五组(每组雌雄各半)。实验过程中,用松籽油处理的三个组的大鼠分别喂食含2.0g/(kgd-1),4.0g/(kgd-1)和8.0g/(kgd-1)剂量松籽油的饲料。用试剂盒法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以及抗氧化(AOC)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经研究发现松籽油可以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提高血清SOD和GSH-PX的活力。其中喂食4.0g/(kgd-1)剂量红松籽油的一组,其各项测定指标均达到显著水平;喂食8.0g/(kgd-1)剂量红松籽油的一组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结果表明,红松籽油具有调节血脂和抗衰老作用。图2表3参9。  相似文献   

9.
油用牡丹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综述了油用牡丹的研究进展,概括了油用牡丹包括发展起源、育种、繁育、栽培、抗性研究、牡丹籽油成份分析和综合利用等多方面的现状及研究成果,同时对油用牡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为油用牡丹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沙棘果油的毒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车锡平  王世祥  康军  唐承汉 《沙棘》2001,14(3):30-34
沙棘果油以15ml/kg,30ml/kg及60ml/kg分组给小白鼠ig;10ml/kg,20ml/kg及40 ml/kg分组给大白鼠ig.观察7 d,皆未测出LD50.给小白鼠SC10ml/kg,20 ml/kg;给兔背部完整或破损皮肤涂2.5 ml/kg及10ml/kg,观察7 d,未见明显中毒症状.按2ml/kg,5 ml/kgg及10ml/kg每天分组给大白鼠ig,连续90 d.给油组鼠的体重,血液学检查,血液生化学检查等,与对照组比较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给油组鼠的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胸腺、睾丸、子宫卵巢等器官肉眼观察、及病理切片组织形态光镜检查,均未发现明显损害性病理改变,与对照组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对豚鼠皮肤,兔眼睛及阴道局部应用,未见明显刺激反应.豚鼠皮肤过敏试验,未见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1.
实验观察沙棘果油及沙棘籽油的镇痛作用及其对体外抑菌试验的影响。镇痛实验用小白鼠扭体法及小白鼠热板法,体外抑菌试验用纸片扩散法及平皿打洞法。小白鼠扭体法的试验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沙棘果油高(30ml/kg·d^-1)、低(iSml/kg·d^-1)剂量组及沙棘籽油高剂量组(30ml/kg·d^-1)小白鼠的扭体反应明显减少;小白鼠热板法的试验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沙棘果油及沙棘籽油对小鼠的痛阈值无明显影响;纸片扩散及平皿打洞法的试验结果表明,纸片及孔周围均无抑菌环,细菌生长良好。上述结果提示,沙棘果油及沙棘籽油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其镇痛作用的部位可能在外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均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沙棘籽油的毒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锡平  关晓红  郭峰  唐承汉 《沙棘》2007,20(4):31-33
沙棘籽油灌胃对小、大白鼠的LD50分别>60 ml/kg,20 ml/kg;小白鼠皮下注射的LD50>20 ml/kg.沙棘籽油按2 ml/kg,5 ml/kg及10 ml/kg分组给大白鼠每天灌胃,连续3个月.除大剂量(10 ml/kg)组有部分大鼠粪便变软,后期大鼠毛发稍变黄、食欲稍降低外,给油组鼠的行为活动、体重、血液检查(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及其分类)及肝功(SGPT)、肾功(血清尿素氮含量)等,与对照组比较皆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理学检查,给油组鼠的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胸腺、睾丸、子宫卵巢等器官的肉眼观察及病理切片组织形态检查,均未发现明显损害性病理改变.与对照组比较,皆未发现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沙棘籽油的毒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车锡平  关晓红 《沙棘》1996,9(1):38-41
沙棘籽油灌胃对小、大白鼠的LD_(50)分别>60ml/kg、20ml/kg;小白鼠皮下注射的LD_(50)>20ml/kg。沙棘籽油按2ml/kg、5ml/kg及10ml/kg分组给大白鼠每天灌胃.连续3个月。除大剂量(10ml/kg)组有部分大鼠粪便变软,后期大鼠毛发稍变黄、食欲稍降低外,给油组鼠的行为活动、体重、血液检查(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及其分类)及肝功(SGPT)、肾功(血清尿素氮含量)等,与对照组比较皆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理学检查,给油组鼠的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胸腺、睾丸、子宫卵巢等器官的肉眼观察及病理切片组织形态检查,均未发现明显损害性病理改变。与对照组比较,皆未发现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油用牡丹作为一种新兴的木本油料树种,其籽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导致油用牡丹的经济价值除在药用方面得到体现之外,在食用方面也逐步得到重视.为繁育出优良健壮的油用牡丹苗木,促进油用牡丹产业的快速发展,本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油用牡丹育苗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当考量的指标不同时,播种时间、种子预处理技术、播种方法及覆盖条件的影响程度不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16个处理组间,出苗率、苗高在各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而地径在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油用牡丹育苗的最佳组合条件为A3B3C3D4,即播种前先将种籽浸入200 mg/kg GA3溶液中12 h后,采用条播(1200 kg/hm2)在10月中旬进行播种,并覆盖稻草.  相似文献   

15.
油松毛虫是油松叶部的主要害虫,爆发时可将针叶全部吃光,造成大片的树木死亡。用20%速灭杀丁乳剂做防治松毛虫的试验,结果表明,速灭杀丁防治油松毛虫幼虫见效快、杀虫效果高,每公顷施药135g以上,施药7天后,幼虫死亡率可达99%以上。而且在药物有效时间内一般降雨对药效无明显影响。速灭杀丁虽选择性不强,同时,杀伤松毛虫天敌,但是在近年油松毛虫为害严重的情况下,选择适宜浓度、用药量,慎重用药,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6.
油用牡丹的研究与开发是油用植物研究的新热点。以晋东南典型县武乡县为例,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在分析油用牡丹生长所需的自然地理、气象条件,以及发展牡丹籽油产业所需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条件的基础上,采用GIS技术,开展油用牡丹栽植立地类型划分研究,旨在为晋东南地区今后发展牡丹籽油产业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油用牡丹的研究进展,概括了油用牡丹的发展背景、种质资源及牡丹籽油相关研究进展,旨在为油用牡丹产业的发展和综合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安徽铜陵3年生油用牡丹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分析基肥种类及用量、栽植密度和追肥措施对油用牡丹植株生长状况及果实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油用牡丹引种栽培后第二年的平均抽梢长度为28.53 cm、单果鲜重为9.39 g、干果出籽率为29.58%、干籽出仁率为46.35%.在考察指标中,单株结果数、一级分枝数和单果鲜重的变异系数较高,分别达到40.20%、27.44%和13.55%,说明这3个指标的变异幅度较广,可进一步优化栽培条件从而获得更佳的表现.此外,通过极差分析发现基肥种类及用量、栽植密度对油用牡丹生长状况及果实经济性状的影响程度均高于追肥措施的影响,在栽植油用牡丹时应着重考虑基肥和栽植密度的影响,选择最佳的基肥和密度.适当的遮阴能有效提高油用牡丹落叶时间,促进根系二次发育.  相似文献   

19.
沙棘果汁油沙棘果渣油和沙棘种子油的区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俊旺  魏彩云 《沙棘》1994,7(4):24-27
综合分析沙棘果汁油、沙棘果渣油和沙棘种子油在理化指标和生化成分上的差异发现,沙棘果汁油与沙棘果渣油的生化成分基本相同。在理化指标(除碘价外)方面三者差异不大,沙棘种子油的碘价明显偏高。在生化成分方面,抄棘果渣油和沙棘果汁油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远高于沙棘种子油,三者V—E的含量近似,在脂肪酸组成方面,沙棘果汁油和沙棘果渣油主要是榈酸、棕榈油酸和油酸,沙棘种子油主要是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不皂化物方面,果汁油中含有豆甾醇类和谷甾醇类化合物,种子油中不含谷甾醇,仅含一种豆甾醇。  相似文献   

20.
沙棘果油及复方沙棘保健药品生化药理作用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滕晓萍  梁德年 《沙棘》1994,7(3):38-39
对沙棘果油及复方沙棘保健药品的生化药理实验研究表明:(1)沙棘油对纯系小鼠乙醇性肝线粒体损伤有保护作用;(2)沙棘果油对大剂量VD_3所致大鼠心肌损伤有减轻作用;(3)复方沙棘保健药品具有抗辐射所致小鼠肝亚细胞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