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几年来我站人工栽培竹荪,每平方米可获得干竹荪0.4-0.5斤,快速栽培45天能形成原基(即菌蕾)。菌蕾阶段的管理十分重要,是获得高产隐产的一个关键时期。竹荪原基一般上半年在四月中旬后开始形成,原基到菌蛋长出复盖物表面需要1-1.5个月。在这段时间中气温逐渐升高,有时白天温度最高时达到33℃左右,要是栽培场地选择不当,对原基生长发育非常不利。同时竹荪菌栽培后竹荪菌蛋没有长出复盖物之前(快速栽培3月上旬种下要到6月中旬菌蛋才能看见),较长时间中看不见任何现象,这样造成经常检查翻动复盖的竹叶或杂草。实际上良好的竹荪菌种在适合的栽培环境中,一般不易感染杂菌,只要平时观察湿度,检查虫害外就不要去  相似文献   

2.
2012年~2013年先后对贵州贵定县铁厂乡、平塘、龙里三地农户发生红托竹荪菌(Dictyophora rubrovolvata)蛋烂皮病的菌棚气温、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虫害、覆土土壤及栽培原料处理等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无病害棚作为对比,发现该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在红托竹荪菌形成菌蛋阶段,菌棚内温度(30.0℃~37.1℃)较棚外气温高2℃~7℃。菌棚35℃以上高温、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持续8 h以上容易引起菌蛋病害。建议在形成菌蛋期间加强菌棚通风换气、调温调湿管理,严防菌棚温度过高,湿度过大,进而有效地预防菌蛋烂皮病发生。  相似文献   

3.
《中国食用菌》1990年第5期发表了《高温型竹荪培养基的筛选》一文后,,引起了很大反响,纷纷来信要求介绍栽培技术。为满足读者要求,撰写本文供参考。一、菌株和种型的选择: 目前人工栽培的竹荪有短裙、红托、长裙和棘托四个种。前两个种属中低温型,在高温地区栽培,往往造成产量不高甚至失败;长裙竹荪是中高温型,栽培技术难度大,管理不当,产量不高;棘托竹荪的菌丝和子实体,在25℃~35℃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发育,且耐涝和干旱,适宜高温地区栽培。棘托竹荪菌丝体和子实体的宏观形态,  相似文献   

4.
徐彦军 《北方园艺》2017,(4):136-139
以长裙竹荪"D-古优1号"‘织金红托竹荪’和‘织金白鬼笔’为试材,采用光皮桦木材生料层架式筐栽方法,研究光皮桦生料对3种荪类菌丝、菌蛋、子实体生长发育情况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不同温型竹荪高效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菌丝生长速度快慢顺序为处理3("D-古优1号")处理1(‘织金红托竹荪’)处理2(‘织金白鬼笔’);单个菌蛋质量为处理2处理3处理1,且处理间存在显著以上差异;干荪产量为处理1(443.1g·m~(-2))处理2(430.4g·m~(-2))处理3(400.4g·m~(-2)),处理1与处理2间差异不显著,处理1与处理3间差异极显著。比较光皮桦2种处理方式栽培‘织金红托竹荪’,处理1在1m~2荪数、菌盖直径、菌柄粗、菌柄长、菌裙长宽、单荪鲜质量等性状及产量表现优于CK,且干荪产量达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陈世喜  张才贤 《食用菌》1993,15(4):37-37
(一)栽培季节根据地理条件和竹荪生长发育特性,以当地气温持续在8~28℃为栽培适时。一般可春、秋季栽培,春季2月下旬~4月下旬,秋季9~10月播种。(二)选良种和优质菌种目前生产栽培较多的是长、短裙竹荪,如D892、D886、D-古优1号、875等。优质菌必须具备:初期菌丝体浓白、粗壮、呈束状,有气生菌丝;成熟的长裙竹荪菌丝体多为粉红色,间有紫褐色,短裙竹荪菌丝体紫色较多,间有少量粉红色。老化菌种气生菌丝消失,有黄色水珠附于瓶壁,不能使用。  相似文献   

6.
《食用菌》2021,(5)
为高效利用废弃高粱秸秆,设计4个含高粱秸秆的培养基配方栽培竹荪,并以当地竹屑培养料配方做对照。结果:培养料添加20%、40%高粱秸秆均能提高竹荪产量,其中添加20%高粱秸秆的料面土层菌丝健壮,菌丝封面比对照快2 d,提早3 d形成竹荪菌蛋,产量提高18.1%,为栽培竹荪优选配方。  相似文献   

7.
大肥菇栽培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7年,我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从国外引进大肥菇菌株。为了探索其栽培习性,我们进行了菌性观察与栽培条件的试验,初步结果如下。一、种性考察菌丝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为匍匐型,在斜面上能形成子实体原基,培养基背面有棕色色素,菌丝在种瓶及大床上,前期料不很白,后期逐渐变白。菌丝在26~31℃生长较快,24℃以下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原种、栽培种菌丝不易老化,室温保存半年,菌丝还是洁白浓密,出菇也正常。大肥菇(Agaricus bitorguis)比双孢蘑  相似文献   

8.
在平菇生产中,有时会出现菌丝长得很好,却不分化子实体的现象。在批量生产中出现这一情况,损失很大。笔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几年的观察分析,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供参考。 (一)品种选择不当 高温型的品种在低温下栽培,中、低温型的品种在高温下栽培,在我地(年平均温度18.7℃)问题主要在春季。广温型和中、低温型的品种,在春季气温回升到25℃以上时,已不能分化子实体,而在相同温度或稍高温度的秋季(如9月初)却不影响子实体的分化。笔者认为,尽管菌种资料或广告上注明某品种的出菇温度范围宽,且适应较高温度下出菇,如2~34℃、4~30℃、0~36℃等等,但由于其野生  相似文献   

9.
为了满足竹荪市场的需求,适应人工栽培能在高温季节出荪,笔者于1989年开始对高温型棘托竹荪进行栽培试验,取得了较高产量,现将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一)菌种来源棘托竹荪的母种于1988年从本县野生竹荪组织分离而得,按竹荪制种常规方法制原种和栽培种,于1989年4月28日播种栽培。  相似文献   

10.
竹荪采收要及时,无论长、短裙竹荪,只要菌裙完全撒开就证明生长成熟,一定要及时采收。在一般湿度条件下,从菌蛋破壳到子实体生长成熟只需8—10小时,菌裙张得最大时就是竹荪成熟的高峰。竹荪菌体娇嫩,容易腐烂,上午破土下午萎缩,菌体腐烂,粘液污染床面,还会妨碍下批竹荪菌的形成。适时采收才能保证其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1.
以织金红托竹荪为试材,采用菌棒覆土栽培的方法,分析菌棒摆放方式和栽培密度对红托竹荪生长、性状、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的影响,以探索适合红托竹荪栽培的菌棒摆放方式和密度。结果表明,菌棒采用双排竖直摆放的方式,栽培密度为18棒/m2时最合理,栽培3~4 d后,菌丝开始萌发,平均30 d形成原基,110 d出菇,菌蛋数量70~90个/m2,产量400~500 g·m-2,栽培周期短,产量可观,且对红托竹荪子实体的性状无显著影响。此方法可减少菌棒用量,降低投入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丁湖广 《西南园艺》2006,34(2):65-66
猴头菇人工栽培在各地已不同程度地形成规模生产。但突出的问题是:产量虽能达标,而高品位产品的比率小,商品性低,影响生产者的经济效益。本文介绍猴头菇高品位栽培的几个关键技术。1把握种性,确定栽培季节猴头菇属中温发菌,低温变温结实型的菌类,菌丝生长10~33℃均可,最适25~28℃;子实体生长12~24℃均可,最适16~20℃,高于25℃生长缓慢,低于12℃子实体变红。根据其生物学特征,顺应自然气温的最佳生产季节,应以秋分(9月下旬)接种,至小雪(11月下旬)出菇1~2批,翌春再产1批菇。山区也可采取早春1月接种,加温发菌培养,3—4月长菇。2精选原料,…  相似文献   

13.
草菇是一种高温型草腐菌 ,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 36℃ ,温度低于 15℃高于 4 5℃菌丝停止生长 ,子实体生长的最适温度 2 8℃~ 32℃ ,温度低于 2 5℃高于 33℃子实体不能形成 ,是唯一适合在高温季节栽培的食用菌 ;草菇的生长周期很短 ,从播种到出菇只需 7d(天 ) ,一个月就可结束  相似文献   

14.
(一)适期栽培黄背木耳属中偏高温型菌类,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5~30℃,耳片生长最适温度22~28℃.出耳时低于18℃,不易形成耳芽,高于28℃易孳生杂菌和流耳.安排生产时要考虑到出耳期能避过30℃以上的高温及18℃以下的低温.根据川东气候,以春、秋两季栽培为宜,春播投料以3月中旬至4月下旬为好,秋播投料以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宜.  相似文献   

15.
孟国防  王文涛 《食用菌》1994,16(4):26-26
大肥菇又称高温蘑菇,双环蘑菇,学名Agaracsbitorquis。菌丝洁白浓密,生长速度比双孢蘑菇慢,不易产生粗菌丝,不吐黄水,不产生菌被,子实体白色,菌盖光滑,初为扁球形,后渐变为扁半球形,平展后直径5~9cm,厚2~3cm,盖缘下弯,菌肉厚实,长2~5cm,粗1.5~3.5cm。孢子暗褐色。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6~31℃,在20℃以下长速较慢,35℃以上菌丝尚能生长,但易老化。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20~25℃,在29℃以下48小时,30℃以下24小时仍能生长,但温度超过26℃难以分化。大肥菇比双孢蘑菇更为耐旱,也更耐水。在PDA培养基中再增加10%~15%的葡萄糖,能促进菌丝生长,在粪草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特别是经过2次发酵后的粪草上生长更好。制栽培种当菌丝走满全瓶后放置20~30天播种,比刚满瓶时播种,其菌丝恢复得更快,生长更好。一般麦粒种延放10~15天效果更佳,这有别于双孢蘑菇。  相似文献   

16.
栽培每平方米的竹荪,一般可收250~4009于竹荪。高产量的竹荪给大面积栽培者,带来采摘时的困难.以往栽培者都是等到菌裙开张度到最大时采摘,如  相似文献   

17.
竹荪是一种可食用的大型真菌。我室于1981年成立起,承担了该项研究任务。在对竹荪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十多次栽培试验,播种面积150尺~2,在培养基配方、覆盖物筛选及栽培条件人工模拟等方面获得突破,攻克了人工制种、菌蕾分化、子实体成活等技术难关,终于在自然室温条件下,基本掌握了竹荪从菌丝到子实体成熟过程的  相似文献   

18.
竹荪是一种名贵的食用真菌。近年来,一些科研单位,先后开展了竹荪的生态调查和栽培试验,培育出子实体。我们也于1982年人工培育出竹荪子实体(见照片)。在培养过程中,发现菌丝见光后会变红色,生长速度也有所不同。现将不同波长的光对菌丝生长影响的初步观察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红托竹荪的人工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荪又名竹笙、仙人笠、网纱菰、竹菌等,属担子菌纲,鬼笔目,鬼笔科,竹荪属。云南已发现4个种,即长裙竹荪(Dictyophoraindusiata)、短裙竹荪(D.duplicata)、红托竹荪(D.rubrovalvata)和黄裙竹荪(D.multicolor)。目前除黄裙竹荪外,其它三种均可食用,是云南传统出口商品。近几年来,由于对竹荪的需要量增加,各地都在引种驯化,有的地区已获得人工栽培的子实体。我所对主产于滇中地区的红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长裙竹荪(Dictyophora indusiata)栽培中的开伞、放裙、干燥等环节设置不同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将生长至七八分成熟的竹荪菌蛋移植至人工气候棚继续生长,对竹荪后期开伞非常有利,开伞完整率最高达90%;放裙后去菌盖法栽培竹荪,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放裙的时间,放裙完整率高,受孢子液的影响较小;排风扇+烘箱烘干法既达到了很好的干燥效果,且保证了子实体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