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采用尿素包合法富集的橡胶籽油ω-3脂肪酸易氧化劣变,为防止产生氧化劣变,以单甘酯:蔗糖酯=1:5为乳化剂,大豆分离蛋白质、酪朊酸钠、麦芽糊精混合物为壁材,采用离心喷雾法制备橡胶籽油ω-3脂肪酸微胶囊,最佳工艺条件为:大豆分离蛋白质、酪朊酸钠和麦芽糊精之比为1:1:1.5,固形物浓度为20%(W/V)的溶液,进料速度20 mL/min,进风温度为160℃,出风温度为80℃。该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ω-3脂肪酸包埋率达到93.8%,抗氧化性提高4.9倍。  相似文献   

2.
-环糊精包合一体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研究紫苏油提取工艺条件,利用β-环糊精超临界微胶囊技术,研究紫苏油超临界包合一体化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紫苏油微胶囊的优化条件为:紫苏籽超临界萃取紫苏油的超临界压力 23 MPa,β-环糊精最佳超临界包合压力 12 MPa;包合反应时间 180 min,包合反应温度 55 ℃,萃取剂CO2流量 40 L/min.按此条件制得的紫苏油环糊精包合物,α-亚麻酸包合率为 16.37 %,最高包合物质量分数为 16.42 %,最高包合比(β-环糊精与紫苏油物质的量比)达1.84: 1;平均包合物质量分数为 13.94 %,平均包合比1.55: 1.  相似文献   

3.
对橡胶籽毛油及富集后成分、含量的测定,观察不同富集工艺参数和油源品质的优劣,试验结果:尿素包合法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30℃、包合反应时间12h、尿素和脂肪酸比例为3.0∶1(m∶m);新鲜橡胶籽油中ω-3脂肪酸含量为20.74%,包合后可达39.91%。B-820型脂肪酸测定仪测定的精度高,重现性好,易操作,适用于测定脂肪酸成分及含量。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研究紫苏油提取工艺条件,利用β-环糊精超临界微胶囊技术,研究紫苏油超临界包合一体化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紫苏油微胶囊的优化条件为:紫苏籽超临界萃取紫苏油的超临界压力23 MPa,β-环糊精最佳超临界包合压力12 MPa;包合反应时间180 min,包合反应温度55℃,萃取剂CO2流量40 L/min。按此条件制得的紫苏油环糊精包合物,α-亚麻酸包合率为16.37%,最高包合物质量分数为16.42%,最高包合比(β-环糊精与紫苏油物质的量比)达1.84∶1;平均包合物质量分数为13.94%,平均包合比1.55∶1。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尿素包合法的基本原理,主要阐述了尿素包合法与其它方法相结合在脂肪酸分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所结合的具体方法有:分子蒸馏技术、二次包合分离法、硝酸银溶液络合萃取法、梯度冷却法、溶剂结晶法、分级分离法、超声波分离法、洒石酸辅助分离法、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法。  相似文献   

6.
冻析法从杉木油中分离柏木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冻析法从杉木油中分离柏木醇,通过结晶温度、结晶时间及是否添加晶种对柏木醇纯度及得率的影响的试验,确定从杉木油中分离柏木醇的最佳结晶时间及结晶温度.结果表明,不加晶种的条件下,杉木油(柏木醇含量为31.96%)在2℃下冷冻120 h,柏木醇的得率为59%以上,纯度大于95%.  相似文献   

7.
采用索氏抽提法提取圆锥梾木种仁油,分析了种仁油理化指标,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圆锥梾木种仁出油率为7.0%,折光指数为1.4804,相对密度0.98,酸值(KOH)39.46mg/g,皂化值(KOH)175.94mg/g。经GC-MS分析鉴定,圆锥梾木种仁油检出11种脂肪酸成分,检出率99.70%。其中,饱和脂肪酸4种,含量占比为7.51%,不饱和脂肪酸7种,含量占比92.19%,未知成分0.3%。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把握香花油茶(Camellia osmantha)采收时机,本研究从9月7日至11月30日,每隔1周采集香花油茶果实对油脂及组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香花油茶在整个测定期内鲜出籽率的变化不大,但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鲜果干出籽率、干籽出仁率、种仁含油率以及折算的鲜果含油率均呈上升趋势,至11月维持较平稳水平。而脂肪酸组成方面,不饱和脂肪酸的油酸以及饱和脂肪酸的硬脂酸也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不断上升,而不饱和脂肪酸的亚油酸及饱和脂肪酸的棕榈酸则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不断下降。11月9日,测定香花油茶鲜果的干出籽率、种仁含油率以及鲜果含油率分别达到33.06%、49.35%和9.25%,均是所有采样中最高的,且脂肪酸组成中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含量也最高。因此,南宁地区香花油茶最适宜的果实采摘时期在11月中旬。  相似文献   

9.
低浓度SO2对油桐叶片细胞膜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系统是细胞内光合和呼吸等生理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SO2对光合系统的破坏首先会引起细胞膜系统的变化.气相色谱测定表明,体积分数为0.3×10-6的SO2对油桐叶片处理10d以上,会使不饱和脂肪酸含量UFA、不饱和脂肪酸指数IUFA、C18:3、C18:3/IUFA上升,使饱和脂肪酸含量、C16:1trans、C16:1trans/IUFA下降;但随着SO2熏气时间的延长,会使不饱和脂肪酸含量UFA、不饱和脂肪指数IUFA、C18:3、C18:3/IUFA下降,饱和脂肪酸含量上升,熏气111d后,处理的UFA、IUFA、C18:3、C18:3/IUFA分别是对照的94.74%、92.52%、87.87%、94.97%;处理的饱和脂肪酸、C16:1trans、C16:1/IUFA分别是对照的1.16、1.15、1.24倍.熏气112d后,会使极性脂和中性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C18∶3含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UFA和不饱和脂肪酸指数IUFA及C18:3/IUFA值下降.因此,长期低体积分数SO2处理会使细胞膜的脂肪酸组成发生变化,使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饱和脂肪酸含量上升,从而使细胞膜的功能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临界CO2技术,以无水乙醇为夹带剂对油橄榄叶进行提取,提取物用石油醚萃取,石油醚层浓缩后进行甲酯化,以GC-MS联用结合相对保留时间鉴定脂溶性成分的组成,采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它们在样品中的相对含量。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得到提取优化条件为: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45℃,分离温度45℃,萃取时间4 h,CO2流量30 kg/h。在此条件下,脂溶性成分的得率为2.61%。GC-MS分析结果表明:油橄榄叶的25种脂溶性成分被GC分离;21种被MS鉴定,占色谱总馏分出峰面积的91.35%。其中有11种为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7种为不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2种为酯类物质,1种为酮类物质,分别占色谱总馏分出峰面积的27.88%,60.99%,2.32%和0.16%。油橄榄叶中的脂溶性成分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  相似文献   

11.
以异氰酸酯对竹材表面进行接枝改性,大幅提升了天然竹材的抗蚀性能。研究中分别以热水预处理竹材(H-bam)和碱预处理竹材(A-bam)为原料,采用二环己甲烷4,4′-二异氰酸酯(HMDI)为改性剂,得到改性竹材样品H-HMDI-bam和A-HMDI-bam。抗蚀机制研究表明:改性后竹材表面的羟基数量明显减少,羰基、酰胺官能团增加,HMDI成功接枝到纤维表面并成絮状包裹状,A-HMDI-bam和H-HMDI-bam的负载量分别为6.342和4.080 mmol/cm^2。改性样品疏水性明显增强,其中H-HMDI-bam表现优异,吸水率由原料的68.7%下降到35.5%,孔径和孔体积大幅下降到33.48 nm和0.039 0 cm^3/g。SEM观察表明H-HMDI-bam样品无明显被腐蚀的痕迹,腐蚀等级为0~1级,与工业传统炭化抗腐处理工艺水平相当。  相似文献   

12.
以γ-Al2O3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SnO2-Pt/γ-Al2O3催化剂,探讨工艺参数(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对葡萄糖催化转化制备乳酸甲酯的影响,并对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以及放大实验进行探索。同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光射线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附-脱附、NH3程序升温脱附(NH3-TPD)等对SnO2-Pt/γ-Al2O3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金属Pt和SnO2均匀地分散到γ-Al2O3载体上,催化剂体系同时具有B酸和L酸的分布,比表面积为117.08m^2/g,孔容为0.23cm^3/g,平均孔径为6.54nm,催化活性明显。当葡萄糖为1g、催化剂用量(以葡萄糖质量计)为10%、葡萄糖与甲醇料液比为1∶10(g∶mL)、反应温度220℃、反应10h的条件下,SnO2-Pt/γ-Al2O3表现出较高催化活性,葡萄糖转化率为92.63%,乳酸甲酯选择性高达20.08%,且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和放大稳定性,重复使用3次时,葡萄糖转化率仍达88.43%,乳酸甲酯选择性达19.27%;物料投加量放大10倍时,葡萄糖转化率仍达86.27%,乳酸甲酯选择性达18.71%。  相似文献   

13.
由于果蔬极易腐烂、保质期短,如果贮藏不当容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果蔬进行保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保鲜方法是低温贮藏和保鲜剂处理,其中涂膜保鲜技术因其成本较低、保鲜效果良好而备受关注。但常用的化学保鲜剂如二溴四氯乙烷、三唑类等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林业生物质具有来源广泛、绿色环保、可持续性等特点,在果蔬涂膜保鲜剂领域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主要介绍了多糖、紫胶、松香及其衍生物等林业生物质资源作为涂膜保鲜材料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着重探讨其涂膜保鲜的效果,分析了目前林业生物质基果蔬保鲜剂存在的问题,并对林业生物质基涂膜保鲜剂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萜类植物源农药的筛选及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萜类杀虫剂的拒食、趋避、毒杀和生长调节等活性,萜类抗菌剂对植物病原菌的抗菌活性以及萜类除草剂抑制杂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除草活性等方面的研究及应用等角度出发,综述了近二十多年来国内外萜类植物源农药的筛选和活性研究进展,对萜类植物源农用活性物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并基于目前相关领域存在的问题对萜类植物源农药的筛选和应用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在深入探讨萜类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也有望为新型高活性植物源农药的合成和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首先对银杏叶聚戊烯醇含量测定的方法及方法学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以C18为色谱柱,以异丙醇/甲醇(体积比32∶18)为流动相,在210 nm下测定聚戊烯醇具有较高的精密度(RSD为0.89%)、较好的稳定性(RSD为3.26%),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7.4%(RSD为1.75%)。然后通过正己烷提取、皂化、乙醇和丙酮脱蜡,以及硅胶柱层析(V(乙醚)∶V(正己烷)=3∶97)获得纯度为98.6%的聚戊烯醇。在此基础上,对高纯度聚戊烯醇末端羟基进行亲水改性,先与邻苯二甲酰亚胺进行光延反应(mitsunobu反应),再与水合肼进行还原反应,合成了氨基聚戊烯醇,并通过红外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确认了氨基聚戊烯醇的成功合成。  相似文献   

16.
以歧化松香为原料先制得脱氢枞酸,然后通过对脱氢枞酸进行酯化、溴代、硝化、加氢还原、C—N偶联等方法合成了一种含双萘的脱氢枞酸三芳胺化合物——13-[N,N-双(α-萘)]胺基-脱异丙基脱氢枞酸甲酯,并用IR、~1H NMR、13C NMR和MS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化合物在甲醇、二氧六环、四氢呋喃、二氯甲烷和环己烷5种不同极性溶剂中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特征,以及化合物的荧光寿命和量子产率,结果显示:化合物有3个紫外吸收峰,在甲醇、二氧六环和环己烷中,第一个吸收峰在218 nm处,而在四氢呋喃和二氯甲烷中吸收峰有较大红移,且吸光度有较大不同;在265、342 nm处的两个吸收峰,不同溶剂中的吸收波长一致,且吸光度相差不大;在这5种溶剂中,化合物在甲醇中发射波长最大(448 nm),荧光强度最小,在环己烷中发射波长最小(405 nm),而荧光强度最大,在二氧六环、四氢呋喃和二氯甲烷溶液中,随着溶剂极性减小,发射波长依次增大;化合物有明显的溶致变色效应。化合物在甲醇溶液中的荧光寿命为3.72 ns,量子产率为8.32%。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在除草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从天然萜类精油、萜类化合物单组分以及萜类衍生物(包括席夫碱衍生物、硫脲衍生物、酰胺衍生物、含氧衍生物及其他)除草应用的角度出发,对近年来萜类植物源除草剂的开发和应用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着重介绍了松节油单萜衍生物的合成及其除草应用的研究现状及成果,展望了萜类植物源除草剂的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在12%的漂白紫胶溶液中加入精制漆蜡乳液制备漆蜡复配涂膜保鲜剂,测试了其抑菌性能,并用于柑桔的涂膜保鲜。通过考察复配涂膜保鲜剂的稳定性,得到漆蜡复配涂膜保鲜剂的主要制备条件为:紫胶12%,漆蜡加入量1%~3%,搅拌速度900 r/min,分散时间15 min。抑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复配液中漆蜡加入量为2%时,复配涂膜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抑菌性能最佳,抑菌率分别为24.3%、26.5%和25.2%,且较单一紫胶溶液抑菌率(17.3%、16.3%和15.5%)分别提高了40.5%、62.6%和62.6%。该复配保鲜剂对柑橘具有明显的保鲜效果,有效地延长了果实的贮藏保鲜期,经复配涂膜保鲜剂处理的柑橘室温储藏20天,其腐烂指数仅1.0%,储藏60天后,其腐烂指数为10.0%,较空白对照组(38.4%)和紫胶涂膜处理组(18.6%)分别降低了28.4和8.6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9.
通过微波、水浴两种加热方式下浸渍木片吸液量的比较,探究了微波对桉木渗透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其它浸渍条件(NaOH质量分数4%,木片质量分数20%)相同的情况下,木片浸渍时,经微波加热后其吸液量较水浴加热显著提高,微波处理5 min即可达到水浴处理45 min的吸液量,大大提高了浸渍效率。将微波用于化学机械法制浆的预浸渍阶段,经微波处理所得纸浆二段漂白白度最高可达68.9%(ISO),较汽蒸保温提高3~6个百分点;在加拿大游离度为305 mL时,微波处理浆的抗张指数可达19 N·m/g,撕裂指数可达2.15 mN·m^2/g,耐破指数达0.8 kPa·m^2/g,分别比汽蒸处理样高3 N·m/g、0.2 mN·m^2/g和0.1 kPa·m^2/g。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3个系列D-A结构化合物在5种不同极性溶剂中的荧光发射光谱及紫外吸收光谱,探讨了化合物的溶致变色规律,结果表明:3个系列化合物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荧光发射波长发生明显位移,在甲醇中发射波长最大,在环己烷中最小,但在二氧六环、四氢呋喃、二氯甲烷中,随着溶剂极性逐渐减小,发射波长发生红移;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荧光强度也各不相同,其中,在环己烷中最大,在甲醇中最小。化合物的紫外吸收波长受溶剂极性的影响,均在甲醇中有最小吸收波长,在不同极性溶剂中化合物的吸光度也不相同,在甲醇及环己烷中的吸光度较大。3个系列化合物均具备作为荧光分子探针探测外部环境极性大小的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