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热解工艺对木醋液制备及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杉木屑为原料,在固定床反应器上探讨了热解条件对杉木屑制备木醋液及其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解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在热解温度450℃、升温速率10℃/min、氮气流量100 mL/min的热解工艺下,粗木醋液产率可达57.13%,精制醋液产率可达38.20%。杉木屑热解制备得到的木醋液的6类主要化学成分中,酸类和酚类物质为主要成分,约占总含量的2/3,其次是醇类、酮类和醛类,酯类含量较少。热解工艺条件对木醋液的组成和含量有显著影响,热解温度影响酸类、酚类和醇类含量,升温速率影响酸类和醇类含量,氮气流量影响酚类和醇类含量,酮类、醛类和酯类含量基本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2.
杨树木醋液的化学成分分析及抑菌试验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于馏法制取、不同温度段采集到的杨树木醋液的抑菌效果进行研究,并对高温度段的化学成分用GC-M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0~300 ℃温度段木醋液除对大肠杆菌抑制效果差于对照庆大霉素外,对其他细菌的抑制作用均强于抗菌素;300~510℃温度段木醋液抑菌效果均好于对照庆大霉素,说明高温度段的木醋液具有很强的抑菌作用.300~510℃收集的木醋液约含有41种化学成分,其中主要成分为酸类、酚类、酮类、醇类、醛类和酯类等.在所有化合物中,乙酸含量最高,占总量的17.10%,其次为苯酚,含量为11.36%.初步分析确定其抑菌活性成分为乙酸和酚类物质.  相似文献   

3.
不同温度段苹果枝木醋液化学组成、抑菌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苹果枝为原料,采用干馏法分3个温度段收集苹果枝木醋液.用GC-MS法分析各温度段苹果枝木醋液的有机成分,并对木醋液的抑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3个温度段苹果枝木醋液的化学组成不同,含量差别较大,低温度段(100~200 ℃,AP_1)中检出45种物质,占整个出峰面积的91.26%,其中酚类含量为51.33%,有机酸酸含量为18.50%,酮类含量为8.98%,呋喃类含量为7.23%;中间温度段(200~310 ℃,AP_2)检出47种物质,占整个出峰面积的95.35%,其中酚类含量为24.69%,有机酸酸含量为40.05%,酮类含量为7.52%,呋喃类含量为12.81%;高温度段(310~500 ℃,AP_3)检出47种物质,占整个出峰面积的93.00%,其上述物质含量依次为34.66%,28.37%,12.49%和6.93%.有机酸在中间温度段木醋液中含量最多,酚类在低温度段含量最多.3个温度段的苹果枝木醋液均有抑菌和抗氧化活性,其抑菌活性顺序为AP_2>AP_3>AP_1,AP_2的抑菌活性最强,且与AP_1和AP_3的差异显著,其中对植物病原菌的EC_(50)为2.43~5.27 Mg·mL~(-1);抗氧化活性大小顺序为AP_1>AP_3>AP_2,且存在显著的量效关系,AP_1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均高于抗坏血酸和BHT.初步分析AP_2较强的抑菌活性和AP_1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分别与其中高含量的有机酸和酚类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4.
在氮气气氛下对竹废屑快速催化热解进行试验,考察氯化亚铜和二氧化钛2种催化剂对竹废屑热解产物的影响,包括对气态产物成分和液态产物丙酮萃取液成分分布的影响.通过对比试验可知,2种催化剂对竹废屑热解的气态产物成分均产生影响,在550℃的热解温度下,氯化亚铜的催化作用使得气态产物中可燃性气体的含量为74.25%.液态产物的丙酮萃取液富含苯酚类物质,其中2,6-二甲氧基苯酚的含量最高为22%以上,且氯化亚铜的催化作用可进一步促进该物质的生产,使得2,6-二甲氧基苯酚的含量增加到27.09%,但总苯酚类物质的含量降低;而二氧化钛的加入对液体产物成分的影响不明显.竹废屑二氧化钛催化热解的固态产物是一种复合型生物质炭材料,在环保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利用间歇式高压反应釜在250~350℃的亚临界水中进行杉木碱木质素的水热解聚反应。通过GC/MS的定性、定量分析以及元素分析和FT-IR,分析反应液相和固相产物的组成与结构变化,探究了不同温度下碱木质素水热解聚的反应特性。结果表明,碱木质素水热解聚反应残渣率在325℃时最低,为18.66%。碱木质素在亚临界水中解聚所得的液相产物中酚类化合物GC含量均在80%以上,且随反应温度的升高,酚类化合物种类增加,总酚含量提高。酚类产物中愈创木酚的含量最高,其质量分数在325℃时达最高17.71 mg/g。随着反应温度升高,在一定程度上木质素脱氢脱氧,含碳量增加。在325℃时碳基转化率和能量转化率均最高,分别为79.18%和79.95%。在温度低于325℃时,水热焦的化学结构与木质素相似,达到350℃时,木质素严重缩合炭化。  相似文献   

6.
为了控制和改善沙柳原料热解产物品质,对比了热水、1%Na OH和苯-乙醇(苯醇)抽提3种预处理方法,利用热重红外分析法(TG-FT-IR)和热解气质联用(Py-GC/MS)研究了预处理对沙柳热解失重特性及产物生成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水和苯醇抽提预处理降低了残炭率,促进了挥发性产物的生成,而1%Na OH抽提预处理增加了残炭率;Coats-Redfern动力学分析发现,抽提预处理沙柳低温段与一级动力学拟合较好,高温段与二级动力学拟合较好,抽提预处理降低了沙柳热解活化能,有利于沙柳热解反应的进行;经过1%Na OH抽提预处理沙柳生成了较多的酚和酮类组分,经过热水抽提预处理沙柳的醛类、酚类、酸类等物质GC含量减少而酯类、醚类GC含量增加,苯醇抽提预处理沙柳各组分GC含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7.
采用喷动循环流化床快速热解系统对落叶松树皮进行快速热解制备高酚类物质含量生物油,考察反应温度、粒径、进料速率和气体流量对生物油中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以生物油中酚类物质含量为目标,优化快速热解工艺.结果表明:反应温度、粒径是影响生物油中酚类物质含量的关键因素;制备高酚类物质含量生物油的喷动循环流化床快速热解最佳工艺为:反应温度823K,粒径0.3~ 0.45mm,进料速率50 r/min,气流量15 m3/h.  相似文献   

8.
对桑叶无水乙醇和体积分数70%乙醇提取物的组分进行GC-MS分析,以桑叶提取物得率为指标,考察了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桑叶乙醇提取物得率的影响,并运用响应面法优化桑叶乙醇提取物水浴加热的提取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桑叶无水乙醇提取物中共鉴定出9种化合物,70%乙醇提取物中共鉴定出19种化合物。无水乙醇提取物中有机物GC含量从高到低分别为醇类(24.78%)、芳烃类(24.57%)、烷烃类(23.72%)、氨基脲(0.68%),GC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α,β-二甲基苯乙醇(24.78%)。70%乙醇提取物中有机物GC含量从高到低分别为酯类(32.99%)、烷烃类(24.35%)、酮类(9.57%)、酸类(7.07%)、腈类(0.52%)、醇类(0.45%),GC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苯甲酸-2,5-二(三甲基甲硅烷氧基)-三甲基甲硅烷基酯(20.01%)。桑叶乙醇提取物的最佳提取条件为:5 g桑叶粉,50 mL乙醇溶液,乙醇体积分数66%,提取温度85℃,提取时间182 min,此条件下桑叶乙醇提取物的得率为20.0%。  相似文献   

9.
以针叶材马尾松木质素(Pinus massoniana)为快速热解的原料,采用热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GC-MS)技术,分别对磨木木素(MWL)、碱木素(AL)以及酸不溶木素(Klason木素)三种不同种类的木质素及磨木木素在不同热裂解温度下进行了热裂解实验,分析了不同条件下热裂解产物中主要酚类组分相对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裂解温度为500℃时,马尾松不同类型木质素热裂解产物存在较大差异,磨木木素、碱木素和酸不溶木素裂解产物中总酚相对含量分别为62.3%、44.86%和16.25%,结果说明磨木木素最易裂解,碱木素次之,酸不溶木素最难裂解。热裂解温度从400℃升高到500℃再升高到600℃的过程中,磨木木素裂解产物中总酚相对含量仅从59.78%升高到62.31%再升高到65.72%,主要酚类组分为愈创木酚及其衍生物,各酚类组分相对含量随温度升高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檀香紫檀(Pterocarpus santalinus)木粉在120~320℃热解过程中释放的挥发性产物。采用热重-红外联用仪(TGA-FTIR)分析紫檀在热解过程中的失重、热解速度及释放的产物的官能团,并通过热解-气质联用仪(PY-GC/MS)具体分析了紫檀在热解过程中释放的VOCs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结果表明:160℃热解时总失重率为3.87%,200℃时为6.42%,240℃时为13.56%;紫檀在热解过程中释放的小分子气体主要是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热解过程中释放的VOCs主要由醇类、酸类、酮类、酚类、酯类、醛类、烷烃类等组成。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在除草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从天然萜类精油、萜类化合物单组分以及萜类衍生物(包括席夫碱衍生物、硫脲衍生物、酰胺衍生物、含氧衍生物及其他)除草应用的角度出发,对近年来萜类植物源除草剂的开发和应用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着重介绍了松节油单萜衍生物的合成及其除草应用的研究现状及成果,展望了萜类植物源除草剂的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3个系列D-A结构化合物在5种不同极性溶剂中的荧光发射光谱及紫外吸收光谱,探讨了化合物的溶致变色规律,结果表明:3个系列化合物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荧光发射波长发生明显位移,在甲醇中发射波长最大,在环己烷中最小,但在二氧六环、四氢呋喃、二氯甲烷中,随着溶剂极性逐渐减小,发射波长发生红移;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荧光强度也各不相同,其中,在环己烷中最大,在甲醇中最小。化合物的紫外吸收波长受溶剂极性的影响,均在甲醇中有最小吸收波长,在不同极性溶剂中化合物的吸光度也不相同,在甲醇及环己烷中的吸光度较大。3个系列化合物均具备作为荧光分子探针探测外部环境极性大小的潜能。  相似文献   

13.
由于果蔬极易腐烂、保质期短,如果贮藏不当容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果蔬进行保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保鲜方法是低温贮藏和保鲜剂处理,其中涂膜保鲜技术因其成本较低、保鲜效果良好而备受关注。但常用的化学保鲜剂如二溴四氯乙烷、三唑类等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林业生物质具有来源广泛、绿色环保、可持续性等特点,在果蔬涂膜保鲜剂领域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主要介绍了多糖、紫胶、松香及其衍生物等林业生物质资源作为涂膜保鲜材料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着重探讨其涂膜保鲜的效果,分析了目前林业生物质基果蔬保鲜剂存在的问题,并对林业生物质基涂膜保鲜剂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以异海松酸为原料,采用先酰氯化后与水合肼反应的方法,制备得到异海松酸酰肼,然后再与不同取代基的糠醛发生反应,制备得到5种异海松酸糠醛类酰腙化合物:异海松酸基(糠醛)酰腙(4a)、异海松酸基(5-甲基糠醛)酰腙(4b)、异海松酸基(5-羟甲基糠醛)酰腙(4c)、异海松酸基(5-溴-2-糠醛)酰腙(4d)和异海松酸基(5-(4-溴苯基)糠醛)酰腙(4e),并采用FT-IR、1 H NMR、13 C NMR和MS对产物结构进行了确证。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5种菌种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4a对肺炎克雷伯氏菌具有很好的抑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为1.95 mg/L,化合物4c对肺炎链球菌具有非常好的抑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仅为0.98 mg/L。当异海松酸糠醛类酰腙化合物的浓度为100μmol/L时,化合物4d对人体肝癌(Hep G2)、乳腺癌(MDA-MB-231)、前列腺癌(PC-3)和宫颈癌(Hela)这4种人体肿瘤细胞均具有较高的抑制率,其抑制率分别为75.17%、82.33%、78.52%和80.97%;化合物4e对人体肝癌(Hep G2)的抑制率高达93.68%,说明其对人体肝癌细胞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微波、水浴两种加热方式下浸渍木片吸液量的比较,探究了微波对桉木渗透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其它浸渍条件(NaOH质量分数4%,木片质量分数20%)相同的情况下,木片浸渍时,经微波加热后其吸液量较水浴加热显著提高,微波处理5 min即可达到水浴处理45 min的吸液量,大大提高了浸渍效率。将微波用于化学机械法制浆的预浸渍阶段,经微波处理所得纸浆二段漂白白度最高可达68.9%(ISO),较汽蒸保温提高3~6个百分点;在加拿大游离度为305 mL时,微波处理浆的抗张指数可达19 N·m/g,撕裂指数可达2.15 mN·m^2/g,耐破指数达0.8 kPa·m^2/g,分别比汽蒸处理样高3 N·m/g、0.2 mN·m^2/g和0.1 kPa·m^2/g。  相似文献   

16.
萜类植物源农药的筛选及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萜类杀虫剂的拒食、趋避、毒杀和生长调节等活性,萜类抗菌剂对植物病原菌的抗菌活性以及萜类除草剂抑制杂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除草活性等方面的研究及应用等角度出发,综述了近二十多年来国内外萜类植物源农药的筛选和活性研究进展,对萜类植物源农用活性物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并基于目前相关领域存在的问题对萜类植物源农药的筛选和应用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在深入探讨萜类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也有望为新型高活性植物源农药的合成和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利用N-苄基乙醇胺(BEA)或二乙醇胺(DEA)改性萜烯-马来酐缩水甘油酯型环氧树脂(TME),制备了分子结构中含有叔胺基团的自催化型萜烯基环氧树脂多元醇(TBP或TDP)。通过分析合成反应的影响因素,确定了制备环氧树脂基多元醇TBP和TDP的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1 h,溶剂乙醇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10%。采用傅里叶红外(FT-IR)光谱、核磁共振(NMR)光谱及凝胶渗透色谱(GPC)表征了环氧树脂基多元醇及其水分散体(WTBP或WTDP)的化学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以激光粒径仪考察了中和度对多元醇水分散体粒径分布的影响。当中和度为90%时,多元醇水分散体(WTBP和WTDP)粒径为多峰分布,分散体稳定性较差;当中和度为100%时,水分散体粒径为单峰分布,达到纳米级分散。  相似文献   

18.
以新型的脱氢枞酸(2-甲基丙烯酰氧基异丙醇基)酯(DAGMA)为单体,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稳定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异丙醇/水为反应分散介质,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单分散的聚脱氢枞酸(甲基丙烯酰氧基-β-羟基丙基)酯(PDAGMA)微球。研究了分散剂用量、单体质量分数、反应温度对PDAGMA聚合物微球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并用交联剂进行交联,初步探索了其吸附性能。采用FT-IR、~1H NMR、GPC、SEM和TGA对聚合物微球的结构及微球的形貌和尺寸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DAGMA单体在醇/水介质中能够发生聚合反应,且GPC测得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5 000;聚合物微球粒径随着PVP用量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单体质量分数增大聚合物微球平均粒径先减小后增大,并且反应温度升高粒径增大,分散聚合得到的聚合物微球PDI最低为1.014,粒径为1.37μm;交联后松香基聚合物热稳定性提高,并且对芦丁的吸附量为12.3 mg/g。  相似文献   

19.
分别以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HDS)和1H,1H,2H,2H-全氟十七烷三甲基氧硅烷(FDS)为改性剂、乙醇/水溶液为分散介质,采用浸渍法和喷雾法对杨木纤维(PWF)表面改性,制得HDS浸渍改性杨木纤维(HPWF)、FDS浸渍改性杨木纤维(FPWF1)和FDS喷雾改性杨木纤维(FPWF2)。考察了溶剂配比、硅烷用量、硅烷水解温度和时间、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PWF表面改性效果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接触角测量、X射线衍射(XRD)、X射线能谱(EDS)及扫描电镜(SEM)等方法表征了改性前后PWF的结构与表面性能,结果表明:在乙醇质量分数60%乙醇/水溶液中以HDS与PWF活性羟基物质的量比0.4∶1、HDS于60℃水解1 h,再与PWF于60℃反应1 h,所得HPWF的表面接触角达139°;在乙醇质量分数50%乙醇/水溶液中以FDS与PWF活性羟基物质的量比0.16∶1、FDS于60℃水解1 h,再与PWF于60℃反应1 h,所得FPWF1的表面接触角达141°;FDS与PWF活性羟基物质的量比0.008∶1,经喷雾搅拌使纤维表面润湿后于120℃活化反应1.5 h,所得FPWF2的表面接触角达138°。与浸渍法相比,喷雾法具有硅烷用量小、工艺简单、清洁高效等特点。此外,改性后杨木纤维的结晶度提高(由62.1%提高到67.7%~69.7%),表面变得粗糙,比表面积增加,表面极性降低,疏水性能显著提高,有利于改善与疏水性基体树脂的界面相容性与粘结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分别以纤维素、木质素、杉木屑与核桃壳为原料,经过炭化后在Ni的催化作用下于1 400℃下进行了石墨化反应,并以X射线衍射(XRD)、Raman光谱和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分析了产物的石墨化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纤维素在生物质的石墨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在相同处理条件下,由纤维素得到的产物石墨化程度最高,由木质素得到的产物石墨化程度最低,杉木屑和核桃壳2种生物质原料得到的产物石墨化程度介于纤维素和木质素之间,不同原料石墨化程度的显著差异可能是由于原料结构的差异造成的。同时电导率测试结果表明:20 MPa条件下,由纤维素得到的产物的电导率为54 S/cm,而由木质素得到的产物仅为31 S/cm,与石墨化程度的高低相对应。纤维素/木质素混合物的石墨化程度介于纤维素和木质素之间,两者不同质量比对混合物的石墨化程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