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在河西绿洲生态条件下,以旱地春小麦‘西旱1号’为材料,在密度为18.17~520.83基本苗.m-2范围内预设12个密度处理,研究了密度对籽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处理产量的变幅为2 508.08~5 276.46kg.hm-2,千粒质量的变幅为42.20~53.82 g.各密度处理的灌浆过程可用Logistic方程模拟.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18.08%~27.10%、55.00%~67.68%、13.10%~34.99%.随着密度的增大,灌浆持续期(T)缩短,平均灌浆速率(R)降低,其中以18.17基本苗.m-2的R最高,401.50基本苗.m-2最低,但各密度处理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基本一致.千粒质量与T(0.912**)、R(0.752**)、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TRmax)(0.910**)、最大灌浆速率(Rmax)(0.893**)、渐增期灌浆持续时间(T1)(0.701**)、快增期灌浆持续时间(T2)(0.730**)、缓增期灌浆持续时间(T3)(0.866**)、渐增期灌浆速率(R1)(0.751**)和快增期灌浆速率(R2)(0.804**)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缓增期灌浆速率(R3)(-0.163)相关不显著.T对粒质量的影响大于R的影响,但R与Rmax(0.782**)、TRmax(0.739**)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小麦籽粒灌浆参数与粒重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选择新春8号等6个春小麦品种,用Richards方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通过T测验、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等方法对籽粒灌浆参数分析探讨.结果表明,灌浆各阶段不同灌浆参数间存在显著差异.从灌浆时间来看,灌浆持续时间T1和T3变异系数较大,Tmax.R、T、D和T2则相对稳定;从灌浆速率看,Rmax.R、R、R2变异系数小,比较稳定;R1和R3的变异系数较大,易受环境影响.渐增期灌浆速率R1与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快增期持续天数T2、缓增期灌浆速率R3、灌浆活跃期D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灌浆参数对千粒重的直接通径系数大小依次为灌浆活跃生长期>最大灌浆速率Rmax.R>缓增期灌浆速率R3>渐增期灌浆速率R1>快增期持续天数T2>快增期灌浆速率R2,延长灌浆活跃期对稳定和提高千粒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摘要:本文研究大穗大粒小麦籽粒灌浆干物质积累模型及灌浆特性与粒重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籽粒干重变化呈“S”曲线,灌浆速率和籽粒水分含量均呈正态曲线。最大灌浆速率Rmax,渐增期(R1)快增期(R2)和缓增期速率(R3),渐增期持续天数(T1)是影响粒重的重要参数,各阶段灌浆速率与持续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大穗大粒高产小麦栽培和育种中可通过选育高灌浆速率,尤其是高快增期灌浆速率的品种;通过适当的栽培措施协调灌浆速率与持续时间的矛盾,增加缓增期灌浆速率而提高粒重  相似文献   

4.
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粒重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登海605和登海618为材料,分析了不同处理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及灌浆参数与粒重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夏玉米籽粒干物质积累呈Logistic曲线的变化趋势;籽粒灌浆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可分为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3个阶段;提高平均灌浆速率R、渐增期灌浆速率R1、灌浆快增期灌浆持续时间T2和缓增期灌浆持续时间T3等灌浆参数指标,对于提高夏玉米成熟期粒重具有重要的作用;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主要受渐增期持续时间影响;灌浆期最大灌浆速率Rmax与快增期籽粒灌浆速率R2和缓增期灌浆速率R3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以藏青27和QTB13 2个品种(系)为供试材料,运用Logistic方程拟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下春青稞籽粒增质量动态及特性。结果表明,在90 kg/hm~2(F_1)施肥水平处理下,QTB13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_(max))最长,到达最大灌浆速率时积累量(W_(max))、理论最大千粒质量(K)、渐增阶段积累量(W_1)、快增阶段持续时间(T_2)、积累量(W_2)、千粒质量均最大。在对照0 kg/hm~2(F_0)处理下,藏青27最大灌浆速率(R_(max))、到达最大灌浆速率时积累量(W_(max))、理论最大千粒质量(K)、各阶段灌浆速率和积累量、快增阶段持续时间(T_2)、千粒质量均最大。逐步回归分析灌浆参数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表明,影响青稞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灌浆持续时间,且灌浆持续时间越长,产量越大。影响青稞穗粒数的主要因素是起始灌浆势和灌浆持续时间,同时还有渐增阶段的灌浆持续时间和缓增阶段的积累量;对千粒质量起主要作用的是到达最大灌浆速率时积累量以及缓增阶段灌浆平均速率、渐增阶段的灌浆持续时间和快增阶段积累量。  相似文献   

6.
为给杂交小麦品种绵杂麦168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该试验就密度与施氮量对杂交小麦品种绵杂麦168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绵杂麦168籽粒灌浆过程符合Logistic曲线方程.氮肥主要通过灌浆期各阶段的灌浆速率显著地影响籽粒质量;密度是通过渐增期持续天数和渐增期与快增期灌浆速率显著地影响籽粒质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灌浆期各阶段的灌浆速率逐渐降低,最终千粒质量逐渐降低;随着密度的增加,渐增期持续天数和渐增期与快增期灌浆速率呈逐渐减少趋势,千粒质量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7.
为给杂交小麦品种绵杂麦168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该试验就密度与施氮量对杂交小麦品种绵杂麦168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绵杂麦168籽粒灌浆过程符合Logistic曲线方程.氮肥主要通过灌浆期各阶段的灌浆速率显著地影响籽粒质量;密度是通过渐增期持续天数和渐增期与快增期灌浆速率显著地影响籽粒质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灌浆期各阶段的灌浆速率逐渐降低,最终千粒质量逐渐降低;随着密度的增加,渐增期持续天数和渐增期与快增期灌浆速率呈逐渐减少趋势,千粒质量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北方地区玉米主产区骨干自交系籽粒干物质积累的过程(即籽粒灌浆过程),为优良自交系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选用北方地区10个玉米骨干自交系(中早熟自交系A187,中熟自交系郑58、PH4CV、J9D207、KWCB1、KWMM31、HM12111,中晚熟自交系PH6WC,晚熟自交系昌7-2、M5972),研究骨干自交系百粒质量及灌浆速率的差异;应用Logistic模型对骨干自交系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比较不同自交系的灌浆参数;然后采用通径分析,研究百粒质量与灌浆活跃期和灌浆速率的关系。【结果】玉米自交系干物质积累随着授粉后时间推移而增加,呈"慢-快-慢"趋势。郑58的百粒质量在授粉后65d最大、其次为HM12111、A187。10个骨干自交系灌浆速率差异显著,授粉后20~35d的灌浆速率均值明显高于其他时间。Logistic模型较好地拟合了籽粒灌浆过程,确定了各骨干自交系的灌浆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玉米骨干自交系百粒质量受灌浆速率和灌浆时间的影响,其中灌浆速率起决定作用。各骨干自交系百粒质量主要在灌浆快增期增加。灌浆活跃期及不同时期灌浆速率均对百粒质量有正向效应,其中灌浆快增期平均速率对百粒质量的正向效应最大。【结论】10个骨干自交系的平均灌浆速率以郑58、HM12111和A187较大,可在杂交种组配时充分合理地加以利用;通过提高灌浆快增期和渐增期平均速率,确保灌浆活跃期,相对延长快增期持续时间,可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不同熟期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河西地区不同熟期类型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及其对粒质量的影响,对6个不同熟期类型(早、中、晚)春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用logistic方程拟合籽粒灌浆过程,并推导出了次级参数,同时对粒质量与不同参数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晚熟品种平均灌浆速率(R)高、灌浆期(T)较长、灌浆高峰灌浆强度大且持续时间长,缓增期灌浆速率(R3)急剧下降.早熟品种灌浆期短,灌浆高峰灌浆强度小、持续时间短,缓增期灌浆速率高于中、晚熟品种.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个灌浆过程来看,平均灌浆速率对粒质量的影响大于整个灌浆持续时间.从阶段灌浆参数分析来看,渐增期灌浆速率(R1)、快增期灌浆速率(R2)和缓增期灌浆持续时间(T3)是影响河西地区不同熟期春小麦粒质量的主要参数,其中快增期灌浆速率对粒质量的作用更大一些.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不同棱型的188个大麦品种的籽粒β-淀粉酶活性和蛋白质含量,分析比较不同棱型间β-淀粉酶活性的差异,并观察了籽粒灌浆期间β-淀粉酶活性的动态.结果表明,同一棱型的品种间籽粒β-淀粉酶活性均存在较大变异,六棱大麦变异系数最大.多数大麦品种的β-淀粉酶活性变动在500~1500U/g之间,二棱大麦的平均值明显高于四棱和六棱大麦.β-淀粉酶活性与籽粒蛋白质含量之间,二棱大麦品种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而四棱和六棱大麦品种的相关不显著.筛选到8个β-淀粉酶活性高于1500 U/g且籽粒蛋白质含量低于11.5%的二棱型大麦品种.β-淀粉酶活性在籽粒灌浆前期和后期增加幅度明显高于中期,最高值出现在成熟期,与单位籽粒蛋白质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小麦的粒重优势明显,但其稳定性受生育后期不利环境的影响较大,研究籽粒灌浆参数的稳定性对于提高粒重和产量的稳定性十分重要。以10个粒重、熟期和株叶型差异明显的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5个试验环境(年份×地点),研究小麦籽粒灌浆参数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千粒重差异很大,环境均值变动在42.9~53.0g之间。多数灌浆参数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和环境效应,且年份效应大于地点效应。相同年份,粒重(TKW)、最大灌浆速率(Rmax)、平均灌浆速率(Rmean)、渐增期(T1)、缓增期(T3)及快增期灌浆速率(R2)主要受基因型的影响。CM104、CM42、CY23和NM836等品种的所有灌浆参数的稳定性都较好。相关分析表明,TKW与灌浆速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TKW的稳定性则主要与籽粒生长起始势(C0)、渐增期灌浆速率(R1)的稳定性关系密切,C0和R1的稳定性是决定粒重稳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春小麦数量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明确小麦主要数量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各性状对单穗粒重的贡献大小,本试验选用了20个小麦品种(系),针对15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穗粒重、千粒重、每穗粒数、第1节长的遗传力很高;每穗粒数与单穗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千粒重、第1节、第2节与单穗粒重呈显著正相关;株高、I2、每穗小穗数、千粒重对单穗粒重的遗传直接通径为正贡献,每穗粒数、第1节、IL、第2节通过I2,穗长通过每穗小穗数对单穗粒重的间接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3.
不同熟期春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目的】明确目前东北地区主推不同熟期春玉米品种粒重形成过程的籽粒灌浆特性,为玉米籽粒发育调控和熟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东北区40个不同熟期的高产春玉米品种。在同一环境条件下,采用60 000株/hm2大田种植。调查各品种出苗至成熟的生育天数,依据生育期对不同品种的熟期进行分类,研究不同熟期品种产量和百粒重的差异;运用Logistic模型解析不同熟期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分析积累起始势、灌浆速率、灌浆时间等籽粒灌浆参数及其与产量相关性。【结果】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东北地区目前主推的玉米高产品种按生育期长短可分为中熟(I)、中晚熟(II)、晚熟(III)和超晚熟(IV)4类,其中晚熟品种最多(50%),生育期121-130 d,其次为超晚熟品种(25%),生育期131-140 d,中熟品种和中晚熟品种最少(均为12.5%),生育期分别为101-110 d和111-120 d。60 000株/hm2试验密度下,4个类型品种以晚熟品种产量最高,超晚熟品种次之,中熟品种产量最低;中熟品种产量比晚熟、超晚熟和中晚熟品种分别低45%、44%和35%。中晚熟、晚熟和超晚熟品种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中熟品种(P<0.05)。灌浆初期,中熟品种百粒重最低,超晚熟品种百粒重最高,灌浆30 d后,中晚熟品种百粒重增长速度最快,中熟品种百粒重增长速度最慢。4类熟期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均呈单峰曲线变化,中熟品种的灌浆峰值最高,超晚熟品种最低。各品种达到灌浆峰值后,超晚熟品种灌浆速率下降最慢,中熟品种下降最快。运用Logistic方程可较好地拟合籽粒灌浆过程(R>0.99),将各熟期品种灌浆过程划分为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中熟品种籽粒灌浆参数中积累起始势(R0)、最大灌浆速率(Rmax)、渐增期持续时间(T1)、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v2, v3)明显高于其他熟期类型品种,其灌浆活跃期(P)、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T2, T3)及渐增期灌浆速率(v1)则明显低于其它熟期类型品种。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熟期品种产量与灌浆活跃期、有效灌浆时间(t3)、渐增期灌浆速率、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极显著正相关;与积累起始势、最大灌浆速率、渐增期持续时间、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极显著负相关。【结论】中熟品种灌浆启动快,灌浆活跃期和有效灌浆时间短,中晚熟、晚熟和超晚熟品种灌浆启动慢,灌浆活跃期和有效灌浆时间长;在保证籽粒安全成熟前提下,延长灌浆活跃期、有效灌浆时间、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提高渐增期灌浆速率,有利于提高不同熟期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4.
玉米籽粒比重与灌浆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丽  张吉旺  樊昕  刘鹏  董树亭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2):2327-2334
【目的】玉米籽粒比重与容重呈显著正相关,容重偏低一直是中国玉米低商品品质的主要问题之一。论文旨在探讨玉米籽粒比重在籽粒灌浆过程中的建成动态及其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关系,以期为提高籽粒比重和容重,改善玉米商品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普通型品种农大108(ND108)、硬粒型品种费玉4号(FY4)、高淀粉型品种费玉3号(FY3)和郑单18(ZD18)为供试材料,对授粉后玉米籽粒的干比重、鲜比重、百粒干重、单粒鲜体积和水分含量进行测定,采用回归分析讨论比重与灌浆特性的关系。【结果】籽粒鲜比重授粉后随着籽粒的发育呈上升趋势,到成熟期趋于稳定;而干比重在灌浆前期处于下降趋势,授粉后20-35 d是其增长的快速时期,到灌浆后期基本趋于稳定;成熟期FY4、FY3及ZD18籽粒干比重和鲜比重均大于对照ND108。百粒干重和单粒鲜体积在灌浆前期增长迅速,之后增长速率变缓,至成熟期逐渐趋于稳定,其授粉后的变化趋势均可用Logistic曲线较好的模拟,各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在0.986-0.999,均达到显著水平,FY4、FY3和ZD18成熟期百粒干重和单粒鲜体积均大于ND108;授粉后随着干物质的不断积累,籽粒水分含量迅速下降,平均每天下降1.302个百分点。籽粒鲜比重与百粒干重(R2=0.851,P<0.01)、单粒鲜体积(R2=0.594,P<0.05)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水分含量(R2=0.803,P<0.01)呈显著负相关。以灌浆期的百粒干重,单粒鲜体积和水分含量为自变量x,籽粒干比重为依变量y,用二次曲线方程y=a+bx+cx2对它们之间的回归关系进行拟合,方差分析表明各方程回归系数在0.623-0.748,F检验均达到显著水平(P<0.01),其中干比重与籽粒水分含量的关系最为密切(r=0.731,P<0.01)。当百粒干重、单粒鲜体积和水分含量分别为18.75 g、0.589 cm3和61.5%时,干比重处于最小值,此时对应的各品种授粉后天数分别在24.0-28.1 d、16.3-20.7 d和21.1-23.6 d,均处在籽粒快速增长期,说明在16-28 d内籽粒快增持续期阶段内,是籽粒干比重形成的关键时期。【结论】籽粒干比重在灌浆前期处于下降趋势,之后快速增长到灌浆后期基本趋于稳定;籽粒灌浆快增持续期是干比重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期间影响籽粒灌浆将显著影响干比重的大小;干比重与籽粒水分含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回归系数达0.731。  相似文献   

15.
灌溉方式对寒地水稻产量及籽粒灌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寒地水稻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和籽粒灌浆特征的影响,以深化灌溉方式对籽粒灌浆过程调控的认识,为指导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以空育131和垦稻24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设置重干湿交替灌溉(W1)、轻干湿交替灌溉(W2)和浅水灌溉(W3)3 种灌溉处理,分析灌溉处理对寒地水稻产量形成和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不同灌溉方式对寒地水稻茎蘖数、成穗率、干物质积累量、抽穗后茎鞘干物质转运、籽粒灌浆、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W2和W1处理能够有效控制无效分蘖,增加结实率,降低植株高度和缩短倒3、4节间长度,其中W2处理下成穗率提高,干物质积累及转运能力增强,且千粒重也有明显增加。从灌浆特性上看,灌溉方式下空育131和垦稻24籽粒鲜重增加与花后天数呈二次曲线关系,模拟效果以垦稻24表现最佳,最大籽粒鲜重(Ymax)均以W2处理最大;W2处理下籽粒灌浆速率大且呈单峰曲线变化,前期生长迅速,到达最大灌浆速率时间早;籽粒干重增重可用Richards方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分析,相关系数在0.9940-0.9995,品种间籽粒灌浆中达到最大生长速率的时间(Tmax),最大生长速率(Gmax)以及平均生长速率(Gmean)均表现为垦稻24>空育131。在产量方面,2012年W2处理下2个品种产量较W1处理增加13.91%-28.26%,较W3处理产量增加5.31-9.95%;2013年较W1处理产量增加22.05%-25.67%,较W3处理产量增加5.15-7.70%。因此,轻干湿交替灌溉方式的增产途径是农艺性状配置合理,抽穗后干物质积累能力强及所占比例高,茎鞘干物质转运能力强,形成较高的群体素质;籽粒灌浆中最终生长量(A)和起始生长势(R0)增加,Tmax值缩短,Gmax值和Gmean值提高;对二次枝梗作用效果大于一次枝梗,其中3粒二次枝梗粒数和产量明显增加,收获指数、千粒重和结实率高,最终籽粒产量高。【结论】灌溉方式对寒地水稻产量形成和籽粒灌浆过程的调控产生较大影响,从增产角度上看,目前轻干湿交替灌溉方式更适合在寒地水稻高产、高效栽培中应用,而重干湿交替和浅水灌溉不利于寒地水稻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日本大麦种质资源鉴定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日本大麦特性, 从生育期、株高、穗长、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等方面对引自日本的271份大麦种质进行了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日本大麦生育期分布较宽,抽穗期和成熟期差异较大;相对于对照,株高普遍偏高;穗长表现为二棱材料穗长均长于对照,四棱材料中有44.9%的穗长分布在8.0~9.9 cm之间.六棱除了5份与西引2号的穗长相等外,其余均比对照长.穗粒数的表现,二棱少于四棱,四棱少于六棱.研究的38份二棱材料中有20份的穗粒数与对照相当;四棱材料粒数类型多样,但绝大多数为特多粒型.14份六棱材料中有11份与西引2号类型一样,属于特多粒型;千粒质量的表现为二棱大于四棱,四棱大于六棱.38份二棱材料中仅有7份千粒质量小于西安91-2,6份与西安91-2属于同一类型.四棱材料大部分为中小粒类型.六棱材料中仅二份与对照属于特小粒类型,其余12份粒质量均大于对照西引2号.  相似文献   

17.
去苞叶对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不同去苞叶处理,研究去苞叶后夏玉米产量、籽粒体积、干重、脱水速率、籽粒灌浆速率以及籽粒黑层出现和乳线消失所需时间的变化,以期明确去苞叶对夏玉米籽粒产量和籽粒灌浆特性的作用。【方法】以先玉335(XY335)、郑单958(ZD958)和登海661(DH661)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去苞叶处理:去苞叶1/4(S1)、去苞叶1/2(S2)和苞叶全去(S3)以及对照(CK),研究去苞叶对夏玉米产量、籽粒灌浆特性以及籽粒黑层出现和乳线消失所需时间的影响等。【结果】去苞叶后夏玉米产量显著下降,XY335的S1、S2和S3处理的产量较CK分别下降9.45%、13.78%和27.89%,ZD958分别下降10.72%、15.07%和24.75%,DH661分别下降9.31%、16.01%和22.35%,去苞叶数越多,产量下降幅度越大。去苞叶后夏玉米的千粒重和穗粒数等产量构成因素显著下降,S3处理影响最显著,XY335的S3处理千粒重和穗粒数分别下降15.30%和14.87%,ZD958分别下降11.22%和15.24%,DH661分别下降15.10% 和8.55%。此外,去苞叶显著影响夏玉米的籽粒灌浆特性,影响随去苞叶数的增多而显著加剧。去苞叶后籽粒到达最大灌浆速率时的天数(Dmax)显著减少,S3处理影响最显著,XY335、ZD958和DH661的S3处理的Dmax较CK分别缩短3 d、4 d和3.5 d。去苞叶后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和籽粒灌浆活跃期(P)等也均显著降低,且去苞叶数目越多,Wmax和P的下降幅度越大,XY335﹑DH661和ZD958的S3处理的Wmax较CK分别下降12.75%、17.78% 和17.12%。XY335﹑DH661和ZD958的S1﹑S2、S3的P较CK分别下降6.22%、9.82%和11.78%,5.39%、8.39%和13.09%,0.17%、2.39%和5.97%。去苞叶后籽粒鲜重和籽粒体积显著下降,籽粒脱水速率显著提高,灌浆时间减少,籽粒乳线消失时间和籽粒黑层出现时间较正常发育的籽粒缩短,S3处理影响最显著,XY335﹑ZD958和 DH661的S3处理的籽粒乳线消失所需时间较CK分别缩短10 d、6 d和4 d,籽粒黑层出现所需时间较CK分别缩短10 d、5 d 和4 d。【结论】去苞叶后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达最大灌浆速率时的天数和籽粒灌浆活跃期均显著降低,籽粒脱水速率显著提高,导致籽粒灌浆时间缩短,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下降,籽粒乳线消失和黑层出现的时间较正常发育籽粒缩短,进而严重影响夏玉米籽粒的正常灌浆,最终导致夏玉米产量显著下降,且其影响程度随去苞叶数目的增加而加剧。  相似文献   

18.
对300份国外引进啤酒大麦品种(系)的生育期、对黄花叶病抗性、株高、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等性状进行了考察鉴定,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供试材料主要表现晚熟、半矮秆、中抗大麦黄花叶病、长穗、直穗或弯穗、穗着生密度稀、长芒、齿芒、千粒重较高、籽粒外观品质较好等特点。从中初步筛选出一批矮秆、千粒重高、高抗或抗大麦黄花叶病、籽粒外观品质好的品种(系)。  相似文献   

19.
对2个高油玉米杂交种玉油1号、HE-1和2个普通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农大108在6种不同密度下6个穗粒性状间的相关以及对产量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类杂交种的表现趋势不完全一致:高油玉米杂交种的穗长和行粒数与穗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穗粒重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最大正值,其次为穗长和行粒数;普通玉米杂交种的百粒重和穗粗与穗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穗粗和穗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均为较大正值;百粒重对2类杂交种产量的直接作用均为最大负值。2类杂交种实现高产的途径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