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研究昆明市6种常见阔叶树滞尘机理,为城市行道树选择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室内实验对比对照法,对叶片进行滞尘量测定以及同一倍数下叶表面微结构电镜观察,并从叶表面特征分析差异原因。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滞尘量差异显著;同一树种,在不同高度滞尘能力差异显著,低位叶片的滞尘能力比高位叶片的滞尘能力强;在电镜下观察叶表面微结构,叶表面气孔密度及开口对滞尘能力影响最大。因此,在进行城市绿化树种选择时,应考虑叶片表面形态对植物滞尘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昆明市6种典型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洗过滤称量法测定叶片滞尘量,并用S-3000N型扫描电镜观察叶表形态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树种间滞尘量差异明显,6个树种单位面积滞尘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桂花广玉兰锦绣杜鹃红花檵木法国梧桐香樟。同一树种在四季的滞尘能力存在差异,秋季或冬季的滞尘量最大。叶表面有褶皱且粗糙,沟壑宽度适中且分布不规则,气孔密集且开口大的桂花滞尘能力最强,年均滞尘量为4.532 5 g/m2;有大量缠绕型绒毛的广玉兰滞尘能力次之,年均滞尘量为2.633 6 g/m2;沟壑较宽、气孔数量少且多闭合、无绒毛的香樟滞尘能力最差,年均滞尘量为0.727 5 g/m2。因此,植物叶表面的粗糙度、气孔密度和开口大小、绒毛密度和分布特征是影响叶片滞尘能力的主要因素,在进行城市绿化树种选择时,选择叶面形态对滞尘有利的树种可提高植物净化大气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开展城市园林植物的滞尘研究,筛选滞尘能力强的树种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郑州市10种常见的公园绿化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滤膜过滤法测定植物叶片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TSP、PM>10、PM10和PM2.5)的质量,并分析叶片特征和蜡质含量对植物滞尘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叶片的滞尘能力以及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能力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总体来说,滞尘能力乔木>灌木,雪松和龙柏滞留TSP和PM>10的能力最强,雪松、石楠和夹竹桃具有较强的滞留PM10和PM2.5的能力;南天竹对TSP、PM>10、PM10和PM2.5的滞留能力均最差。叶表面形态会对滞尘能力产生影响,叶表面粗糙度较大、能分泌粘性油脂或叶脉突出的雪松、龙柏、石楠以及夹竹桃叶片滞尘能力强。叶片蜡质含量与滞尘量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蜡质含量与PM10和PM2.5的滞尘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TSP和PM>10的相关性不显著。蜡质含量对叶片吸附细颗粒物的能力影响较大,随着蜡质含量的增加,叶片对PM10和PM2.5的滞留量增大。由此可见,叶表面形态以及叶片蜡质含量均会对植物的滞尘量产生影响,在郑州城市绿化中可以考虑雪松、龙柏和石楠等滞尘能力强的树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福州市普通公路主要绿化树种滞尘能力的差异以及植物叶表面显微结构对滞尘能力的影响,能够为福州市公路优良滞尘植物的筛选和公路绿化带优化提供数据支持和指导,进而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以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福州市为研究地区,以福州市普通公路主要的10种绿化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10个树种的叶片表面微结构,并分四季测定叶片单位面积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和分布特征.[结果](1)10个绿化树种中大部分树种对粉尘及悬浮颗粒物的滞留量表现为春>夏>秋>冬.不同树种对大气颗粒物的滞留效果存在显著(P<0.05)差异,综合看来,黄花槐(Sophora xanthantha)的滞尘能力最强,滞尘量和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留量均显著(P<0.05)高于其余树种,小叶榄仁(Terminalia neotaliala Capuron)的滞尘能力也较强.此外,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对粉尘、TSP及PM10的滞留能力较强,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ar f.)对TSP、PM10及PM2.5的滞留能力较强,榕树(Ficus microcarca Linn.f.)对粉尘的滞留能力较强;而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美丽异木棉(Ceiba speciosa St.Hih.)和鸡冠刺桐(Erythrina crista-galli Linn.)的滞尘能力最弱.(2)各树种叶片滞留的悬浮颗粒物中PM2.5和PM10质量占TSP的比例分别为31.24%~72.71%和50.27%~89.15%,实验树种对大气细颗粒物的滞留效果较好.(3)气孔大小和密度与滞尘能力无显著(P>0.05)相关关系,但叶片表面表皮毛、褶皱、沟槽、突起等结构较多的树种滞尘能力更强.[结论]在以生态城市为目标建设公路绿化带时应该选择滞尘能力强且兼具良好观赏价值的树种,可以考虑选择黄花槐、紫薇、紫叶李等落叶树种和小叶榄仁、榕树等常绿树种进行搭配.  相似文献   

5.
陈徵尼    凌雷    仲怡铭    王翠英    吴国宏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3,38(2):235-242
利用手持式环境粉尘检测仪搭载空气气溶胶再发生器,对兴隆山保护区云杉、油松、辽东栎和华北落叶松4种典型树种叶片滞尘能力进行测试分析,同时对油松、云杉2种甘肃省主要造林树种在不同地区叶片滞尘量进行分析,旨在研究树种滞尘能力差异及影响因子,为探寻北方风沙地区林业建设中基于大气净化功能的树种选择和空间配置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在兴隆山地区,云杉滞尘能力最强,辽东栎最弱,且云杉叶片单位面积滞纳颗粒物密度约为辽东栎的2倍以上;2)降水后采样间隔时间是影响叶片滞尘量的主要因素,大气背景中颗粒物组分含量能够显著影响叶片滞尘量,对沙尘或浮尘天气频繁的3月,或是风沙较大的定西、祁连山,叶片吸收TSP的量较大,而距离城市工业区越近的地区,如兴隆山和定西,森林滞纳PM10和PM2.5的量越高;3)叶表面特性(褶皱、绒毛和油脂颗粒等)是导致树种滞尘量差异的直接因素,林分结构差异引起的叶表面气孔密度和油脂颗粒形态、大小差异也会显著影响树种滞尘量;4)林分密度、取样时间和地点对树木滞尘量具有显著影响,这是开展区域尺度滞尘量研究取样和试验需重视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了解城市快速路林带不同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选择乌鲁木齐市河滩快速路林带落叶乔木、常绿乔木和灌木等12个树种为试验对象,分别从树冠向车道和背车道方向上不同高度处采集叶片,通过测定其滞尘量和采用Hitachi台式TM3000电镜观测叶片显微结构,探讨树冠不同位置叶片的滞尘量及叶表面显微结构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叶片滞尘量具有显著差异(P<0.01),12个树种滞尘能力由大到小排序为:樟子松、云杉、榆树、刺槐、黄金树、山桃、水蜡、山楂、丁香、白蜡、红瑞木、火炬树;2)各树种叶面滞尘量在不同生活型之间差异极其显著(P<0.01),平均单位叶面积滞尘量由大到小排序为常绿乔木(201.71 μg/cm2)、灌木(83.68 μg/cm2)、落叶乔木(58.97 μg/cm2);3)常绿、落叶乔木树种向车道方向的叶片滞尘量均大于背车道方向的叶片滞尘量,而灌木则相反,对树冠高度而言,12个树种叶片滞尘量在树冠高度由大到小均呈现为:1、2、4 m;4)不同树种叶片微结构的差异均表现在叶面气孔大小、密度、数量、蜡质结构和周围细胞的褶皱度等指标,而这些差异对滞尘量的排序影响较大;气孔分布不规则、粗糙或平滑、有无叶毛等指标对叶片滞尘量的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揭示城市林带对颗粒污染物的阻滞规律、干旱区绿洲城市绿化方案的优化和城市绿化树种的科学选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选取河北省石家庄市18种常见绿化植物为对象,研究绿化植物叶片表面特征对滞尘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尘源条件下,不同绿化植物的滞尘能力存在极显著差异,迎春花的滞尘能力相对最强,平均累积滞尘量为4.572 g/m~2,色木槭滞尘能力相对最弱,平均累积滞尘量为0.515 g/m~2,两者平均累积滞尘量相差9倍;相同植物不同垂直部位的叶片滞尘能力也存在显著差异,18种植物不同部位的叶片累积滞尘量均表现为:下部中部上部;利用显微镜观察叶片表面发现,叶片表面具被毛、叶面粗糙度大、气孔密度大且开度、大的植物产生的滞尘效果较好,叶表平滑无毛、气孔密度小的植物产生的滞尘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临安市常见绿化植物的滞尘能力及光合响应差异,选择阔叶树和竹子共8种常见绿化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试验相结合,对其在秋季雨后5、10和15 d的叶片滞尘能力进行测定,并研究粉尘污染对植物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影响,比较不同类型植物对粉尘污染的抗性优劣。结果表明:所选植物均有一定的滞尘能力,且叶片的滞尘能力在相同污染环境下,表现为广玉兰>木荷>毛竹>雷竹>香樟>珊瑚树>苦槠>黄山栾树;珊瑚树和毛竹叶片受粉尘污染后,其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在相同条件下较其他植物损失小,即抗粉尘污染能力较强;而香樟、雷竹的损失率较大,即抗粉尘污染能力较弱。在选择植物作为行道树时,考虑植物叶片滞尘能力的同时,更要参考其抗粉尘能力,综合评价选择绿化植物。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植物叶片滞尘能力及影响因素,在晋中地区山西农业大学选取20种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水洗静置法测定叶片滞尘量,并分析叶片形态参数及叶表微结构对滞尘能力的影响,揭示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种植物按滞尘能力分为3类,最强的是冬青卫矛、国槐、水栒子3种,平均滞尘量为1.49 g/m~2,其次是金叶连翘、火炬树、华北珍珠梅等12种,平均滞尘量为0.81 g/m~2,最弱的是鸡树条、望春玉兰、龙爪槐等5种,平均滞尘量为0.50 g/m~2;树种叶片形态(叶片长轴、短轴、平均单叶面积)与单叶滞尘量在0.0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但叶片形态与叶片单位面积滞尘量不存在相关性;树种叶表面具有长短适中的绒毛、宽度和深度均适中的沟槽、突起或气孔等粗糙结构有利于滞尘,且树种滞尘能力与粗糙结构的密集程度成正比。由此可见,不同树种滞尘能力差异明显,且叶片形态、叶片表面结构是影响叶面滞尘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新疆准东露天煤矿开采区的白榆(Ulmus pumila L.)和梭梭[Haloxylon ammedendron(C.A.Mey.)Bunge]叶绿素荧光响应与粉尘覆盖的关系,为干旱荒漠煤炭开采区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白榆和梭梭为试验材料,测定分析其叶绿素荧光参数、叶表面的气孔结构和滞尘量,并利用扫描电镜和激光粒度仪测定植物滞尘颗粒、土壤粉尘和煤粉尘粒径。【结果】①粉尘污染使白榆和梭梭的F_v/F_o和F_v/F_m下降,并对梭梭叶片有显著性影响。②粉尘沉降初期,梭梭的F_m、F_o和F_v变化幅度比白榆大,但未对白榆和梭梭的叶绿素荧光参数造成显著性影响。③白榆中层叶片的F_v/F_m比下层高;随着距污染源距离的增加,梭梭叶片的F_v/F_m逐渐上升。粉尘扩散高度和距离对白榆和梭梭的F_v/F_m均有显著影响④以白榆和梭梭气孔表面单位面积的粉尘颗粒面积与叶表面积比表示植物的滞尘能力,白榆的滞尘能力为14.38%,梭梭的滞尘能力为20.16%。⑤土壤粉尘、煤粉尘和植物叶面尘平均粒径排序为:土壤粉尘(15.93μm)煤粉尘(5.37μm)白榆叶面尘(1.83μm)梭梭叶面尘(1.18μm),因此煤粉尘比土壤粉尘更容易被白榆和梭梭的叶表面吸附。【结论】粉尘在水平和垂直距离上分别会对梭梭和白榆的叶绿素荧光参数造成影响,改变植物的生理生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叶面滞尘会影响植被光谱特征,削弱植被指数对植被的响应能力,影响反演评估的准确性。为探究叶面滞尘量对植被光谱响应特征及预测模型的影响,本文以北京市常见常绿绿化树种大叶黄杨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  方法  从封闭区域、半封闭区域、开放区域,采集叶片样本,并收集环境灰尘。通过室内控制试验,利用ASD FildSpec Handheld光谱仪测量不同滞尘量叶片的高光谱数据,选取5个特征波段,通过光谱角的方法研究了叶面滞尘量对叶片光谱特征的影响,以及滞尘量对叶面滞尘量预测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影响。  结果  随着叶面滞尘量的增加,植被光谱曲线特征逐渐减弱,灰尘的特征逐渐增强,但光谱曲线的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当叶面滞尘量 > 120 g/m2时,光谱曲线的基本表现为灰尘的光谱特征。当叶面滞尘量较少时,预测模型的模拟精度相对较高,随着滞尘量的增加,所有模拟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均减小;当叶面滞尘量 > 120 g/m2时,预测模型对叶面滞尘量的模拟预测能力将更差,并且均方根误差(RMSE)随着叶片单位面积滞尘量的增加而增大,模拟预测模型的稳定性及预测精度逐渐降低。光谱角对滞尘叶片350 ~ 1 770 nm波段区间的光谱变化十分敏感,利用叶片光谱角检测滞尘程度不需要分区域讨论,只需与阈值做简单的比较,方法简便易行。  结论  本研究通过室内控制试验,研究叶面滞尘量对植被光谱响应特征,可为建立滞尘植被光谱反射物理模型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筛选滞尘能力较强的丁香属Syringa植物,促进丁香在城市绿化中生态功能的发挥。  方法  以6种丁香属植物为研究材料,在满叶期通过3级滤膜过滤法测定植物经过不同孔径的滤膜后滞留的各直径颗粒物,并对丁香属植物叶表面微观结构进行观察,探究叶片微观结构对植物滞尘效应的影响。  结果  ①丁香属植物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尘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于满叶期,6种丁香单位叶面积滞尘能力从大到小排序为什锦丁香S. chinensis、北京丁香S. pekinensis、欧丁香S. vulgaris、紫丁香S. oblata、暴马丁香S. reticulata var. amurensis、白丁香S. oblata var. alta。②什锦丁香单位叶面积滞尘能力最强,通过微观结构观察发现什锦丁香叶片上表面沟槽纵深,下表面气孔周围褶皱密集,有助于滞留颗粒物。③从偏相关系数来看,叶表微结构各参数与单位叶面积总颗粒滞留量(UTSP)和直径为0.2~2.5 μm颗粒物滞留量(UPM2.5)均未达显著相关(P>0.05)。  结论  沟槽的深度可能是影响植物滞尘的原因之一,在治理城市空气污染时,什锦丁香可作为优良的园林滞尘灌木树种。图2表3参26  相似文献   

13.
新疆南疆6种果树叶片滞尘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采集南疆6种果树滞尘叶片并对其滞尘量和叶表形态结构进行了观测,分析了其浮尘沉降的气象条件、果树叶片滞尘能力及其与叶表形态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所试果树叶片滞尘能力大小顺序为楹桴〉石榴〉无花果〉杏〉刺枣〉苹果;叶片形态结构与滞尘量的关系表明,若叶片表皮具有沟状组织,其滞尘能力较强;相反,宏观叶表面有轻微凹凸而细微结构为瘤状突起的树种,滞尘能力可能也强;就研究地区而言,叶片下表皮有无绒毛与叶片滞尘量没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4.
落叶树在落叶期遮光强弱不同,紫薇枝条细密,遮光较强,其次是樱花和白玉兰。樱花在3月下旬大量开花并长叶,4月上旬林下光照强度达到最大值,随着新叶增密光照强度缓慢降低。白玉兰3月下旬新叶开始生长,4月上旬林下光照强度达到最大值,然后快速下降,4月下旬叶片宽大肥厚,林下光照强度最弱,不利于元胡后期生长。紫薇新叶生长期在4月中下旬,且叶片较小,4月中旬光照强度反而高于其它树种,恰好为元胡的后期生长提供宝贵阳光。少量的遮阴降低了高温对元胡后期叶片的灼伤,延长了元胡的生育期,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紫薇、樱花和无树遮阳的千粒重高于白玉兰。林下和无树遮阳两种种植模式元胡素含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稻叶表面特性及雾滴在倾角稻叶上的沉积行为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研究水稻叶片的表面特性和有机硅助剂Silwet-408溶液的单个雾滴在30°、45°和60° 3个倾角水稻叶片正、反面的行为,以期为农药雾滴对靶叶面滞留控制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水稻叶片的表面特性,并通过Zisman图法测定稻叶的临界表面张力。同时测定0、3.91、7.81、15.63、31.25、62.50、125.00和250.00 mg·L-1 8个浓度的Silwet-408溶液的表面张力后,利用表面张力法测定出Silwet-408的临界胶束浓度,并借助于接触角测量仪测定8个溶液的单个雾滴在3个倾角水稻叶片上的接触角。【结果】电镜观察发现水稻叶片正、反面存在3种类型的绒毛,同时表面布满了乳头状的突起,其密度分别为(12.4±0.7)×103和(7.6±0.8)×103个/mm2且差异显著;气孔长度和气孔密度间均无显著差异。Silwet-408的临界胶束浓度为78.5 mg·L-1,与之相对应的溶液的表面张力为20.77 mN·m-1。水稻叶片正、反面的临界表面张力估值分别为29.90和31.22 mN·m-1。在所测定的溶液中,浓度为0、3.91、7.81 mg·L-1溶液的表面张力大于稻叶的临界表面张力且Silwet-408浓度小于临界胶束浓度,这3个浓度溶液的雾滴将直接从不同倾角水稻叶片上滚落。浓度为15.63、31.25、62.50 mg·L-1溶液的表面张力小于稻叶的临界表面张力且Silwet-408浓度小于临界胶束浓度,15.63和31.25 mg·L-1溶液的雾滴在倾角较低时(30°)能黏附叶片上,较高时(60°)滚落;62.50 mg·L-1溶液的雾滴能黏附在稻叶上,不同倾角间的接触角变化率和润湿滞后存在差异;125.00和250.00 mg·L-1溶液的表面张力小于稻叶的临界表面张力且Silwet-408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这2个溶液的雾滴均能黏附在不同倾角的水稻叶片上,40 s后的接触角变化率和润湿滞后无显著差异。不同倾角稻叶上雾滴的前进角(θa)和后退角(θr)的分析结果表明θa总是大于θr,在40 s的测定时间内,随时间延迟θa和θr总是逐渐减少。【结论】稻叶的强疏水性主要归因于其表面布满了包被着蜡质的乳头状突起,同时这还可能与其叶表面的毛长和气孔密度密切相关。水稻叶面为低能叶面。只有Silwet-408溶液的表面张力小于稻叶的临界表面张力且溶液中的Silwet-408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才能使雾滴很好的黏附在不同倾角的稻叶上并润湿展布;过低浓度的溶液的雾滴由于较大的表面张力易从不同倾角的稻叶上滚落。Silwet-408溶液的雾滴在不同倾角叶片上的θa大于θr形成的润湿滞后说明了稻叶表面的粗糙,而这种粗糙与稻叶表面存在的高密度乳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以成都市沙河植物廊道广泛应用的8种绿化植物为材料,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进行了光合生理生态指标的测定,并对其固碳释氧与降温增湿效应进行了量化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节同类植物各季节的单位叶面积固碳释氧和 降温增湿能力表现出夏季>秋季>春季.日固碳释氧能力由强到弱为桂花、垂柳、香樟、黄葛树、山杜英、银杏、天竺桂、水杉,年固碳释氧能力由强到弱为垂柳、香樟、黄葛树、银杏、桂花、天竺桂、水杉、山杜英,日降温增湿效果由强到弱为垂柳、山杜英、水杉、天竺桂、黄葛树、香樟、银杏、桂花.据估算,整个沙河植物群落中乔木树种年总固碳量约为5.87×104 t,总释氧量约为4.27×104 t.根据对主要树种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能力的分析表明,在树种配置时,垂柳、桂花、山杜英、香樟为优选乔木树种,而银杏的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能力较弱,可作为长寿树种和观赏树种适量引种,不宜大面积绿化.  相似文献   

17.
大麦叶片表皮蜡质含量与抗旱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植物叶片表皮蜡质含量与抗旱性的关系.[方法]对抗旱性不同的6个大麦品种进行干旱处理,对灌浆期的大麦旗叶、旗叶鞘表皮蜡质含量与7个重要的抗旱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干旱条件下不同大麦品种间的蜡质含量、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及气孔导度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抗性大麦品种的表皮蜡质含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抗旱性弱的品种.表皮蜡质含量越高的品种,其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越低,水分利用效率越高.[结论]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降低蒸腾速率.干旱胁迫下叶片失水,气孔开度减小甚至趋于关闭,而高蜡质含量品种的气孔导度更小,阻力增大,降低蒸腾速率,减少水分散失,维持较高含水量,提高植株抗旱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比较枝叶功能性状变化规律及其协同与权衡关系,研究不同叶片质地树种对硬化地表环境的响应,并分析各类树种的资源利用与分配策略。  方法  以济南市常见绿化树种国槐、悬铃木、大叶女贞分别代表纸质叶、蜡质叶、革质叶树种,以20%等值设置5个硬化地面覆盖度梯度环境,采取典型抽样方式获取枝叶功能性状样品。  结果  (1)不同叶片质地树种的枝叶性状对冠下硬化地表覆盖响应的敏感性不同,小枝功能性状对冠下硬化地表覆盖响应的敏感度随着叶片表面的蜡质层厚度增加而显著降低,悬铃木的叶功能性状对冠下硬化地表覆盖面积的变化更加敏感,而表征枝叶关系的性状(出叶强度和枝叶质量比)均对冠下硬化地表覆盖环境的响应较敏感。(2)光合产物的分配随着硬化地表覆盖程度的提高而减少,树木的枝叶生长量、叶片着生空间、叶片面积随硬化地表覆盖度增加显著降低。随着硬化地表覆盖程度升高,3个树种均采取减小叶片面积、维持叶片数量的方式适应环境。(3)异速生长关系表明:在硬化地表覆盖的胁迫条件下,树木对叶片的资源投入要高于小枝。在小枝内部中,小枝加粗生长的资源投入要多于伸长生长。叶片内部资源的利用方式随叶片质地变化而变化:纸质叶片树种倾向于将资源更多地分配到叶片资源获取的组织建成上,革质叶片树种则倾向于将资源更多地分配到叶片防御机制的建成上。  结论  硬化地表覆盖环境会显著影响树木的枝叶生长情况。不同叶片质地树种的叶片应对硬化地表环境所采取的适应策略有所区别,纸质叶片树种倾向于采取“低消耗?快收益”的适应策略,而革质叶片树种倾向于采取“高消耗?慢收益”的适应策略,蜡质叶片树种的适应策略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9.
Most Rhododendron species are ornamental flowering species widely distributed in Asia, North America, and West Europe. Rhododendron fortunei, one of the endemic Rhododendron species in China, has beautiful flowers with bright colors and is being exploited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flower market. Polyploid plants usually show superiority in growth, disease resistance, and adaption over their diploid relatives. Here, we report the first case of polyploid induction in R. fortunei. In order to induce polyploidy in R. fortunei, germinating seeds were treat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oryzalin for 16 h. By evaluating ploidy level with flow cytometry, a total of 34 polyploid R. fortunei lines, including 27 tetraploid lines and seven octoploid lines, were obtained. A comparison of treatments indicated that 7.5 mg L–1 oryzalin was the optimal concentration for polyploid induction in seeds of R. fortunei. Compared with diploid plants, tetraploid and octoploid plants exhibited slower growth rates and had thicker and rounder curled leaves with more leaf epidermal hairs. Moreover, larger stomata at lower density were also observed in the leaves of polyploid plants. Chlorophyll contents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polyploid plants, which leads to a darker green leaf color. Both small and large individuals exhibiting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were observed among the obtained tetraploid plants. Overall, our study establishes a feasible method for polyploid induction in R. fortunei, thus providing a basis for breeding new R. fortunei varie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