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红花烟草(Nicotianatobaccum)杂交种(亲本为K326×G140)后代F5和F6系谱为材料,分别于1993年和1994年进行田间试验。对F5世代68个家系的第7周株高、开花时株高资料和F6世代128个家系的最后株高资料进行三级、四级巢式结构的方差分析,得到足够的参数估计方程,在二级统计量水平上迭代估计各性状的主要遗传参数并计算狭义遗传力。3个性状基本符合加性显性模型,第7周株高、开花时株高、最后株高三个性状单株狭义遗传力分别为0.278,0.415和0.553  相似文献   

2.
以红因草杂交种后代F5和F6系谱为材料,分别于1993年和1994年进行田间试验,对F5世代68个家系的第7周株高、开花时株高资料和F6世代128个家系的最株高资料进行三级、四级巢式结构的方差分析,得到足够的参数优良方程,在二级统计量水平上迭代估计各性状的主要遗传参数并计算义遗传力。3个性状基本符合加性显性模型,第7周株高,开花果株高、最后株高三个性状单狭义遗传力分别为0.278,0.415和0.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P1,P2,F1,F2,B1和B26个世代群体的资料,估算了秆高等4个性状的a,d,aa,ad和dd种类基因效应。结果表明,各性状的加性和显性效应都很重要;穗长和穗柄长的加性效应比率大于显性效应;株高和秆高两个性状的显性效应较加性效应重要,在些组合中上位效应也是不可忽略的。  相似文献   

4.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基因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采用世代平均值分析的多元回归程序,利用P1,P2,F1,F2,B1和B2 6个世代群体的数据,估算大豆8个农艺性状的a,b,dcv,aa,ad,dd各类基因效应以及相应的平方和与百分率。结构表明: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百粒重主要以加性效应为;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的上位性效应占有较高的比重,并以加性互作占主导地位。单株荚数显性效应占优势。上位性效应的研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甘蔗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和亲本组合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6×3不完全双列杂交衍生的18个家系实生苗为材料,估算了6个性状的遗传方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结果表明,甘蔗有效茎数、株高、茎径和锤度的遗传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的控制,母本对除径外的3个性状的方差加性基因效应作用的结果,根据Gca效应的sca方差评价亲本,认为Co1001,CP67-412,崖71-374、CP72-1210和新台糖1号是大多数性状的优良配合者,CP65-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Hayman双列分析法分析了一套糯高粱不完全双列杂交资料6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株高和一级分枝数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单穗粒数、单穗粒重和千粒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除单穗粒重以显性效应重要外,其余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株高和一级分枝数的狭义遗传力较高。控制这些性状的显性基因为增效基因。泸72A含有较多的控制单穗粒数和单穗粒重的显性基因,R_(29)则含有较多的控制除千粒重外的其它4个性状的显性基因,它们是值得育种者重点利用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7.
各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中加性主效应、显性主效应均起一定的作用,株高主要受加性主效应的控制,株高的狭义遗传力为50.8%,通过早代选择可取得较好的改良效果,其选择效果不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主要受加性主效应的控制,其狭义遗传率分别为66.3%和64.2%,宜在较低世代进行选择;异黄酮含量主要受显性主效应的控制,应该在较高世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8.
玉米株型性状的基因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世代分析方法对玉米株型性状的遗传模型、基因效应及其与亲本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个月组合的60个性状中分别为10个和22个性状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伟模型。  相似文献   

9.
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以高淀粉玉米杂交组合"郑单958"的P1、F1、P2、B1∶2、B2∶2和F2∶36个家系世代为材料,多世代联合分析了高淀粉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穗长、穗位高由多基因控制;百粒重、单穗重、行粒数、株高由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秃尖长由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0.
以乙岫4-10×矮台66,SH52×乙岫4-10和乙岫4-10×SH52三个杂种的花粉植株后代H2、H3及其亲本、F1、F2为材料,对株高、穗长、抽穗期等3个主要农艺性状作了遗传分析,证实花粉植株株系内遗传的同质性和稳定性,以及株系间遗传的多样性。H2株高、抽穗日数、千粒重等的遗传方差(以加性方差为主)大于F2的遗传方差,因此在H2代进行选择是有效的。H2中隐性性状出现的比例高于F2中隐性性状的比例,与F2相比,H2的平均株高降低、抽穗期较早,有效穗数较多,利用花培方法有利于选择高产、早熟等变异类型  相似文献   

11.
豌豆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对2个豌豆组合的P1,P2,F1,F2,B1,B2和F3七个世代群体的资料用加性-显性模型和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估算了12个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结果表明:加性效应是所研究性状的一个重要遗传分量,对不同分析模型表现稳定。显性效应对性状遗传的控制组合间变化较大,对不同分析模型较不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西葫芦果长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选用蔓生和矮生的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构建P1、F1、P2、B1、B2和F2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该6个世代群体果长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2个组合的西葫芦的果长遗传为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D-2)遗传模型,组合1以加性效应为主,而组合2以显性效应为主;2个组合F2的基因遗传率较高,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结论]西葫芦果长育种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西葫芦果长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选用蔓生和矮生的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构建P1、F1、P2、B1、B2和F2 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该6个世代群体果长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2个组合的西葫芦的果长遗传为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D-2)遗传模型,组合1以加性效应为主,而组合2以显性效应为主;2个组合F2的基因遗传率较高,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结论]西葫芦果长育种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4.
水稻亚种间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世代平均数分析法,研究了在广亲和品种参与下,水稻2个亚种间杂交组合的P1、P2、F1、F2、B1、B26个世代群体9个数量性状的世代均数、杂种优势和基因效应。结果表明,除结实率为负向杂种优势且不含有加性效应(d)外,其余性状均表现显著的正向杂种优势,且存在显著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h),显性效应值均大于加性效应值。上位性效应对所考察折9个性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千粒重、结实率、抽穗期、每穗实粒数  相似文献   

15.
采用双亲本杂交遗传设计,运用P1、P2、F1、RF1、F2、RF2、B1、RB1、B2和RB210个世代的材料,对不结球白菜11个质量性状的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叶片深裂对叶片无缺刻为显性,受1对基因控制。(2)叶面有刺毛对无刺毛为显性,叶面皱缩对叶面平滑为显性,叶缘锯齿对全缘为显性,均分别由1对主效核基因和细胞质修饰基因所控制。(3)圆梗对扁梗为显性,由2对核基因和细胞质修饰基因共同控制。(4)直立束腰对直立不束腰为显性,由3对互补基因控制;叶色深绿对黄绿为显性,受3对重叠基因控制。(5)直立对塌地为不完全显性,F1代表现为半直立;有分蘖对无分蘖为不完全显性,F1代表现为中间类型而偏向有分蘖。两者分别由2对重叠基因所控制。(6)绿梗对白梗为不完全显性,F1代为绿白梗,由3对基因所控制。(7)叶色墨绿对黄绿为不完全显性,F1代表现为深绿,由2~3对基因所控制。  相似文献   

16.
小豆茎色、粒色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应用2个熟性小豆材料(京农2号:红粒,绿茎;S_(5033):红底色黑斑花纹,淡紧茎)进行正反交组配,对获得的F_1、F_2、F_3及F_4代植株调查结果表明:(1)茎色:基本色泽基因紫茎(A)为显性,绿茎(a)为隐性,F_2代为3紫茎:1绿茎分离,属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控制茎色浓淡还有一显性色彩减弱基因(H),当H存在时,基本色泽紫茎A表现减弱,呈淡紫色(A-H-),其F_2分离比例3(淡紫茎):1(深紫茎)。在F_2、F_3的分离株系(F_3、F_4世代植株)中,紫、绿茎植株分离比仅为1.58~1.85:1,不呈3:1,绿株的出苗、成活、生长均呈优势,且紫茎株系中似有部分致死的基因存在;(2)粒色:花粒基因(F)对红粒基因(f)为显性,F_2呈3(花粒):1(红粒)分离,属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在花粒上还有花斑大小、深浅分离现象;(3)同一世代控制茎色的基因与种皮色基因具有完全连锁关系,但上代籽粒色并不能完全决定下代植株的茎色。  相似文献   

17.
小豆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本文用京农2号×S5033。杂交后代F3~F5世代的材料,以家系为样本研究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生育前期、全生育期、主茎节数、单荚粒数和单株产量5个性状的F。家系次数分布呈正态,而株高、单株荚数2个性状的F。家系次数分布呈明显的偏低亲连续性偏态分布,均属数量性状遗传;2)对F3家系进行选择时,株高和单株荚数的遗传潜力最大,其次为单株产量,而对单荚粒数选择遗传进展将很小:对民代群体来说,单株产量的GCV、RGS远大于其它性状,说明进行单株选择时把单株产量放到相当重要的位置对高产育种是有益的.3)高世代按一定方向对某性状进行选择后,其该性状的平均值有所提高,但后代的遗传潜力都很小,不宜再作直接选择,选用其它性状进行间接选择将会提高选择效果;而高世代通过主要农艺性状的综合选择其后代仍具有较高的选择潜力.  相似文献   

18.
串番茄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冯辉  王五宏  徐娜  鲁博  张婷  陈红波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2):4134-4139
 【目的】通过对串番茄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探索叶片角度的遗传规律,为选育株型紧凑的串番茄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筛选出的串番茄自交系进行多代杂交回交,应用主基因+多基因6个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方法,分析叶片夹角、株幅、披垂值的遗传模型。【结果】串番茄的叶片夹角、株幅的遗传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D-2)控制,叶片夹角的主基因加性效应为6.51,多基因加性效应为15.01,势能比值为0.914,显性度为0,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及F2群体中分别为45.61%、37.29%及47.71%;株幅的主基因加性效应为3.08,多基因的加性效应为3.58,显性效应为-1.59,势能比为-0.44,显性度为0,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及F2群体中分别为23.30%、20.73%及36.11%。披垂值的遗传受1对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D-4)控制,主基因加性效应为8.18,显性效应为-8.18,多基因加性效应为3.12,显性效应为19.07,势能比为6.09,显性度为-1,多基因遗传率在B1、B2及F2群体中分别为69.15%、68.5%和49.57%。【结论】对173×101组合的夹角和株幅性状改良以主基因为主,可在早期世代选择;对披垂值性状的改良应在晚代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爆裂玉米膨爆性状的遗传方式,为爆裂玉米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爆裂玉米杂交组合吉爆902(吉812×吉704)的P1、F1、P2、B1∶2、B2∶2和F2∶36个家系世代群体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其膨爆性状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爆裂玉米吉812×吉704组合的爆花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遗传,该杂交组合的B1∶2、B2∶2和F2∶3群体爆花率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4.988 2%,78.345 1%和62.332 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118 9%,3.515 8%和6.115 6%。2对主基因中,加性效应为负值,显性效应为正值。第1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绝对值和显性效应值略大于或大于第2对主基因的相应效应值,2对主基因显性效应互作显著高于加性效应互作;第1对主基因加性×第2对主基因显性的互作效应值小于第2对主基因加性×第1对主基因显性的互作效应值。膨化倍数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较低,主基因加性效应d=-0.286 8。膨化体积受多基因控制,B1∶2、B2∶2和F2∶3家系世代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0.49%,65.52%和28.99%,同时受环境影响较大。【结论】爆花率性状主基因遗传率较高,宜在早代对爆花率性状进行选择;膨化倍数性状主基因的遗传率较低,育种时应注重多基因的积累;膨化体积性状B2∶2家系世代多基因遗传率较高,同时受环境影响也较大,在育种时可以采用轮回选择及早代选择来提高育种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不结球白菜株高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主基因 多基因6个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方法对不结球白菜SI×秋017组合的株高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I×秋017组合的株高性状遗传受1对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加性效应为5.79;多基因加性效应为-7.85,多基因显性效应为14.95;B1、B2和F2世代株高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3.28%、37.05%和51.68%;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84%、12.67%和1.34%,说明F2世代株高表现出较高的主基因遗传率,并受环境影响.对SI×秋017组合株高性状的改良要以主基因为主,同时注意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