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东北蕨类植物计24科51属140余种、变种,是中国北方蕨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根据属的现代地理分布,东北蕨类植物可划分成7种地理成分,其中以北温带成分和东亚成分所占比例最大,反映了本区系的温带性质。区系中包含了东北亚蕨类植物区系的2个特有属,30个特有种,是东北亚蕨类植物区系的中心区域。本区系与周围蕨类植物区系存在着广泛而复杂的联系:与朝鲜的共有种多达104种,与日本的共有种达100种,与俄罗斯远东的共有种为81种,与华北地区的共有种72种,与秦岭地区的共有种70种,与蒙古的共有种53种,与西伯利亚的共有种46种,与北美洲及欧洲的共有种各为39种。根据蕨类植物的分布特点和种类组成,将东北蕨类植物区系划分成4个区,即长白、大兴安岭、蒙古、华北蕨类植物区。长白区有蔬类植物124种,东北亚特有成分主要分布于本区,是东北蕨类植物区系的中心区域;华北区有蕨类植物87种,喜温喜热成分较多,反映了东北蕨类植物一定的热带、亚热带亲缘;大兴安岭区有蕨类植物43种;蒙古区有蕨类植物近30种,多耐寒、耐旱种类。东北蕨类植物的垂直分布带谱是很明显的,以长白山为例,海拔500m以下为落叶林蕨类植物带,海拔500—1000m为暗针叶林  相似文献   

2.
广西竹节虫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时10年鉴定出广西林区竹节虫的新种14个,查明了区内2科10属22种竹节虫的寄主和分布;创立了竹节虫的采集与饲养方法,摸清了6种重要种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技术,观察到两种断肢再生过程。本项研究结果填补了该目在森林昆虫学中的空白。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河北境内的柳属植物进行了分类与分布的研究,现知河北有34种4变种3变型,其中9种为河北新记录种。本文就9个河北新记录种,考证了既往文献,引证了所研究的标本,介绍了特征和用途,简述了分布区域.  相似文献   

4.
经样地调查和林间试验,查明了青海云杉种子园、母树林当前主要发生危害的病害有3种,虫害有15种,鼠害1种,调查了不同病虫害的分布危害特点,提出了综合治理的策略与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晋东石质山人工天然混交林的定向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掌握了几种阔叶树种萌芽与根蘖规律的前提下,总结出三种典型“人天混”配植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对这几种混交林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作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6.
江苏仪征低丘岗地营林开发模式优化选择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总结江苏省仪征低丘岗地开发的经济林、用材林等7种营林模式和5种纯板栗与农作物间作模式,评估其生产和经济效益,优化选择出了板栗与茶复合林模式、纯梨园、纯茶园、纯桃园等4种开发营林模式;板栗与山芋 雪菜、板栗与芝麻 胡罗卜、板栗与花生 苕子等3种板栗与农作物间模式。其中板栗与茶,并期板栗与山芋 雪菜等间作模式,可形成高效复合经营开发模式。文内还提出了该市低丘岗地综合治理与开发试点试区的建设原则,发展模式及应实施的集约组装技术。  相似文献   

7.
萍乡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考察和标本采集,萍乡境内在野生分布的种子植物1325种,隶属于165科665属。分析表明,本区的主要植物群落优势种和组成种类的亚热带与温带性质在整个植物区系中是占主导地位。该区的植物区系和植被具有明显的滞带性特点;同时探讨了科、属、种对区系性质与特点的作用规律。此外,分析了萍乡种子植物区系成分的原始性、关键完整性和稀有性,提出了保护与利用观点。  相似文献   

8.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落叶松病虫鼠害可持续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取线路踏查与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落叶松林病虫害进行了全面调查。初步查到落叶松病害6种,其中叶部病害3种、枝梢病害1种、干部病害1种、苗木病害1种;病原有真菌5种、生理性病原1种、冻害1种。采集观察到取食落叶松的昆虫125种,其中,发现国内新记录2种,省内新记录8种,区内新记录37种。落叶松落针病、烟煤病、落叶松枯梢病有轻微发生;发生危害的主要虫害为落叶松球蚜,鼠害为未成林造林地内的中华鼢鼠。提出了落叶松林病虫鼠害可持续控制的策略与技术。  相似文献   

9.
土剪切面的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红  张尔齐 《林业科技情报》2004,36(4):73-75,77
本文研究了土剪切面力学性能。对2种密度的砂和2种固结状态的粘土进行了直剪试验,测得剪切面上剪应力与剪切位移的关系。由试验资料发现,剪切面上的剪切应力与剪切位移关系可分为逐渐硬化和峰值后软化两种类型。对每种剪应力与剪切位移关系研究了变形和强度特性,给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确定了模型参数及其影响因素。根据本文给出的数学模型,可以确定出在给定剪切位移下剪切面发挥的抗剪切应力。  相似文献   

10.
就雾灵山产河北未曾记载过的3种新记录植物,考证了有关文献,记述了产地生态条件及与近缘种的区别。为摸清雾灵山植物种类,研究雾灵山植物区系组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森林认证助推世界私有林及我国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世界上绝大部分森林是私有林, 而随着我国集体林权改革的深入和国家政策的支持, 我国非公有制林业发展迅速。森林认证对促进世界私有林和我国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和可持续经营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分析世界私有林和我国非公有制林业认证发展现状、模式和作用的基础上, 对如何推动我国非公有制林业认证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中在讨论我国国有林场存在体制机制、森林经营方案、采伐限额和监督检查等方面问题的基础上,从森林认证现状与特点出发,分析将森林认证引入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管理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各利益相关者的职责与关系,提出基于森林认证的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管理模式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将森林划分为五大林种,"薪炭林"是其中之一。分析"薪炭林"的概念及其与其它林种关系,结合林业生产经营管理实际,笔者认为,"薪炭林"作为一个林种划分并不妥当,且"薪炭林"作为一个林种在森林区划、经营管理中存在问题,"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特种用途林"四大林种即可涵盖如今森林经营的各种模式,传统划分的"薪炭林",应该隶属于用材林,或是用材林中的一个亚林种。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林区森林生态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对黑龙江省的森林生态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通过现状的评价为黑龙江省今后的森林生态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波  王刚 《林业科技情报》2009,41(3):20-21,23
文章从林地利用面积和林木蓄积两方面对黑龙江省黑金河林场2007年森林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与1998年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指出了该林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经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现代林学、森林与林业(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林学、森林与林业近两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和变化 .林学经历了由传统林学向现代林学的转变 ,现代林学是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营管理和利用为研究对象 ,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 ,全面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 .对森林的认识也经历了从认识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 .由于人们对林学及森林认识的变化 ,使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从长期形成的以木材利用为中心 ,转变为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作用为核心和重点 ,全面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林改后集体林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与实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特点和湖南省林改基本现状,分析了林改前后森林经营管理面临的问题,新形势下,提出了包括提高编案质量,强调公众参与;明确编案单元,重视方案的可操作性;加强科学引导,放活经营权;落实采伐限额,完善林木采伐制度等科学编制和执行森林经营方案的几点建议,以期落实林权改革政策,巩固林权改革成果.  相似文献   

18.
论森林工程与森林可持续经营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从森林工程与森林可持续经营关系入手,分析了森工作业对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提出了保证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生态森林工程”概念、模式和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9.
森林认证对林业政策与管理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认证作为一种市场激励手段和"软政策"工具,林业政策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性的"硬政策"工具,这两方面在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和加强林业管理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目前,森林认证已发展成为加强林业政策管理的一种新工具,包括促进各方对林业问题和林业政策的讨论、推动国家法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改进公有林的管理、提高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加强有关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国际政策协商等。文章分析了森林认证与林业法规政策的关系,并对森林认证在推动包括我国在内的林业政策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韩微 《森林工程》2005,21(6):7-8
从森林旅游与森林生态旅游的区分入手,指出了森林生态旅游与森林旅游的本质区别,在分析森林旅游不可持续的基础上,强调了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构建可持续森林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