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玲  孙群群  姚志辉 《中国食用菌》2020,(1):I0049-I0049
毛南族主要分布于西南偏远的贵州平塘卡蒲乡、广西环江县等地的山区,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毛南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特有的民族文化,其中毛南族特有的民族体育文化就是在毛南族独特的的民族文化中孕育而生的,例如传统的同填、同顶、打陀螺、打棉球、地牯牛、抛沙袋、走三棋等毛南族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就是毛南族人们在日常的耕作、劳作中而创造出的本民族族群共同认同的民族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2.
正体育与经济发展有较强的关联性,充分利用体育与各行各业的联动效应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带有鲜明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走向市场是当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和地域风貌塑造了多种体育文化形态,体育文化也因此成为展现各民族独特性的重要载体,很大地丰富了各民族人民生活,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任教于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凌静教授的著作《新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研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向读者详细介绍了新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特征及开发路径,书中提出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对策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有较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邓光庆 《中国果树》2021,(1):I0010-I0010
体育文化与人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在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体育文化将对其发展进程产生直接影响。体育文化服务必须保证足够的供给,补齐短板,为新时代农村的稳定发展提供保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对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有重要意义。体育文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它作为一种正向的价值观,在民族精神、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整合起着重要作用。《民族地区农村体育仪式化与农村社会整合》一书通过对体育、文化、人和社会的解读,梳理了农村体育与社会整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张俊玲  万丽婷  王腾 《现代园艺》2023,(11):155-157+72
渔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江河山林草原等特定的地理环境、生存方式和文化信仰中产生并发展的,一旦离开这一生存空间,将成为无根之木。生产方式的变更、居住空间改变、传统文化转型等场域剥离现状,导致渔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难以为继。以鄂伦春族为例,从非遗本体与聚落空间整体保护视角出发,整理非遗本体结构组成和保护现状,解构非遗文化生态景观要素,探究鄂伦春传统聚落空间与文化生态景观要素之间的关联作用机制,推动渔猎民族非遗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5.
艺术遗产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具有"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价值,可以为人类所共享。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地体现,是全人类现有的非常宝贵的财富。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是一种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遗产作为记录传统文化信息的载体,作用于非遗的学术研究和遗产保护已不能很好的体现和传承非遗文化,现在要以知识分享、文化探索、文化旅游甚至文化创意产业等作用手法成为地方区域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可见,将文化遗产中的"艺术遗产"的价值作为民族艺术来源进行资源转化和产业开发具有广阔的创新市场前景和发扬传统历史文化的精神,然而,有系统化的产业开发机制尚未提出,中国的文化遗产IP成功案例更是寥寥无几。  相似文献   

6.
陆丽芳 《中国果树》2023,(8):160-161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近年来,各地越发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其中,浙江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试点省份,其非遗工作开展早、投入多、方法新。自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以来,浙江省连续5次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居全国第一。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为了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我国制定了饮食类非遗传承发展政策,搭建了完善的政策框架,使中国饮食文化从古代走向当代。主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是当代人的使命,促进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当代人的责任,我国应该继续推动饮食文化建设,使其与产业振兴相融合,促进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提升。《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民间饮食技艺与习俗卷》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东北民间饮食为例,分别阐述了不同类别的民间饮食制作技艺,还关注到了在乡村产业振兴的背景下民间饮食类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为读者提供了宝贵参考。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就是其"非物质性",不能独立存在,但可以直接或间接承载于各种载体,通过有形的载体,建构特定视角的文化景观,解决非物质文化景观表达的障碍。根据景观要素的表达方式不同,将非物质文化分为"展示类"和"表演类",并对其分别进行深入探讨,探索一种切合实际的研究方法,试图系统地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表达。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人们也逐步认识到环境问题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不便之处。因此,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中之重,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也成为了我国生态建设和文化传承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借内蒙古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例,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旨在帮助我国相关部门快速建设内蒙古文化生态保护区,早日实现内蒙古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环境的生态平衡,做好对民族古文化的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10.
郑岩 《现代园艺》2024,(10):124-126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作为地域文化的独特标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将其融入城市景观设计能够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探讨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其所面临的挑战与相应的对策,旨在确保非遗符号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得到合理、准确和有效地应用,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市民和游客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城市文化建设和非遗传承保护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相似文献   

11.
黄卫华 《食药用菌》2020,28(5):367-369
"浙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是我国唯一一个食用菌方面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2010年起,庆元县将目光放在广大的学生群体上,从幼儿园抓起,激活香菇文化资源,着力焕发新生机;提升小学、初中生香菇文化内涵认知,讲好新故事;深抓大学,健全香菇文化传承机制,让食用菌科研、香菇功夫、香菇山歌、二都戏走进各中小学校,在学生心中撒下文化遗产的种子。  相似文献   

12.
《花卉》2015,(17)
中国盆景的艺术具有上千年的传承历程,经历过历史的变迁和许多的自然灾害,最终得以保留成为了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我国的盆景艺术是一种高等的艺术文化,既能美化自然又具有文化底蕴。盆景技艺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其独特的社会地位,不但能够装点园林还能增添园林的独特魅力,而且本身堪称集"诗、书、画、技"为一体的迷人园林。但目前盆景技艺在现阶段的传承和发展中却面临着很多困境和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陶琳 《花卉》2017,(12):175-176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实践中普遍认同的一项原则就是整体性保护,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则是该原则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探讨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将国内外文化生态研究作为理论基础,将国内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思路与做法当作参照,讨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多角度探索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科学性、可行性与持续性,为辽宁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欧彩霞 《中国果树》2022,(5):112-113
<正>当今时代丰裕的物质资源极大满足了人们的物质追求,但精神信仰和归属问题也开始浮现。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实践为各领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观察视角和文化传承路径,并结合现代生产力、现代科技手段及文化消费理念成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源动力。其中就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21年11月出版发行的《文创理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发展》一书,正是一本展现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创意转化的著作。  相似文献   

15.
结合南宁市民族大道古城路段的地域特点,通过提取壮民祖先的七星图文化为主要元素进行人行道设计,寓意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预示着南宁未来的执政经济文化水平的飞跃。在传承和宣传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以参数化设计为理念,设计成一个集民族、现代、社会主义精神三位一体的道路景观,让原住民和游客能在其中感受生态平衡之美及充满人文气息的民族风。  相似文献   

16.
传统技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十大项目之一,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传承功能。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呈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首先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进行相关理论研究,然后阐述了木拱廊桥保护现状与营造技艺要素;通过对泰顺县泗溪镇廊桥文化园中的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景观呈现的分析,提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景观呈现策略,希望能够在以后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景观呈现研究中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正>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掀起了全国范围内新一轮的体育热潮。各地陆续兴建的体育公园成为了延续奥林匹克精神、展现体育运动健与美、弘扬体育精神风貌、体育文化,综合体现"体育之美"的大众园林载体。而体育公园中的植物配置不仅担负了卫生、防护的职责,更重要的是,还借由  相似文献   

18.
山西临汾汾河体育文化休闲公园景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文化休闲公园位于山西临汾的汾河东岸,占地面积32hm。其以中心休闲广场为核心,一脉八景为支撑,运用园林造景的手法将运动、休闲、体育,文化等多种功能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集体育运动、休闲娱乐,人文生态为一体的,具有地域文化艺术特色的公园。  相似文献   

19.
吴沁柯 《中国食用菌》2020,(3):I0052-I0052
"刘三姐"这一形象源自于壮族的传说故事,她受到壮族人民的热爱。相传,刘三姐既长得美丽又歌声优美,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她的历史记载,她也被人们誉为"歌仙"。刘三姐歌谣在广西地区被人们相互传唱,其内容涉及民俗传统、社会生活、地理风貌、农业生产等诸多领域。刘三姐歌谣凝聚了古人的真情实感和处世哲学,可以引起现代人的共鸣。透过刘三姐歌谣,人们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美学蕴意和文化魅力,这些都充分展示着刘三姐歌谣文化在社会学、美学等领域存在的价值。刘三姐歌谣于2006年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  相似文献   

20.
不孤村景观规划设计结合该村的地域特点,遵循"天人合一"贯彻"归田园居,访古寻幽"的理念,从而减少因旅游开发对乡村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设计融汇岭南文化、状元文化,采用当地特色农作元素,旨在传承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理念,集聚一群向往田园生活、归隐山林间的乡村同伴,让原住民和游客能感受生态平衡以及充满人文气息的乡土和乡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