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猪无名高热"即猪高热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疾病,主要发生在育成期猪和部分母猪。病猪临床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呼吸困难、喘气,部分猪伴有皮肤发红变紫等症状,少数毛孔有出血点。猪的无名高热病在现代养猪业中发生频繁、该病单纯用西医的治疗方法治愈率很低。笔者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发病猪46头,治愈44头,治疗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猪高热病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但由于该病病因复杂,临床上较难控制,治疗效果不理想。结合多年的生产实际,总结了猪高热病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提出了猪高热病的防治措施,希望对该病的防治提供帮助。1流行特点1.1流行区域广此病起源于高温季节的南方,后传播至北方,与气温的高低  相似文献   

3.
猪无名高热综合征病程长且病死率高,该病主要发生在高温季节。发病后若不及时治疗,会给养猪业带来重大损失。此外,若养殖人员不重视防疫工作,或猪场环境较差的猪场发病严重。同时,仔猪断奶后,也偶尔发病。对于猪无名高热综合征的治疗,一般性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不好,如果发病后乱用药治疗,则会使猪的死亡率更高,作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高热病组方"治疗该病效果显著。文章主要介绍了"高热病组方"治疗猪无名高热综合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猪高热病出现对养猪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然而由于该病的复杂性、多发性、综合性等特点,导致目前没有很好的治疗办法,用药物治疗的效果也不彻底。结合养猪业的养殖经验,总结猪高热病的发病特点并提出了一些预防猪高热病的措施,从而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热性血液传染病,该病病原附红细胞体主要寄生于猪血液红细胞表面或血浆中。感染该病后一般呈隐性过程,在受到外界应激条件下发病,主要症状表现为持续高热、溶血性贫血、黄疸和消瘦。近几年,福建省各地均有该病报道,对我省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013年4月,笔者诊治了一例猪附红细胞体病,治愈率达80%,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猪无名高热"即猪高热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疾病。主要发生在育成期猪和部分母猪,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呼吸困难、喘气,部分猪伴有皮肤发红变紫等症状,少数毛孔有出血点。近年来,猪高热病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但由于该病病因复杂,临床上较难控制,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本文结合多年的生产实际,总结了猪高热病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提出了猪高热病的防治措施,希望为该病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对有发热症状的猪病统称为猪高热病,所以,该病不是由单一病因引起的,可由多种病原单一感染或混合感染引发,病原包括多种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猪特征表现为,体温高热不下,采食量下降,精神萎靡,常伴有呼吸困难、腹泻、皮肤发绀等症状,发病周期不长,病死率较高。目前,我国的散户养殖正在向高密度规模化养猪体系转变,猪高热病的流行也呈上升趋势,并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为了保障猪肉的食用安全和养猪业健康持续发展,并扩大产业化养猪业经济效益,本文介绍了猪高热病的相关病因以及诊疗措施,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的红细胞表面和血浆中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引起猪(特别是仔猪)高热、贫血、黄疸和全身发红,怀孕猪流产,严重感染者可引起死亡。近年来该病在我市多有发生,给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2010年11月我区某猪场发生一起以发热、皮肤发红、尿黄为主要特征的猪病,全场129头猪,发病83头,发病率为64.3%,死亡率为32.5%,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实验室检验,诊断为附红细胞体病。现把该病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猪高热病是由多种细菌、病毒引起的"无名高热病综合症".以高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治疗效果不佳、饲料报酬率降低、母猪繁殖障碍、生长速度下降以及猪群整体的均匀度下降等为特征.该病来势凶猛,容易继发或并发其他疾病导致猪死亡,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夏季是猪高热病发病的主要季节.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猪高热病在夏秋季节频频发生,在一个猪场内往往先有几头猪发病,几天内迅速波及全群,各种年龄、品种、性别的猪均可发生。该病具有发病季节性强(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死亡率较高等特点,给养猪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1.
猪附红细胞体病发病急,传播快,传播途径多,病猪以高热、贫血和黄疸为主要特征,感染发病率高达70%~90%,对养猪业危害极大.该病多为隐性,常与猪的其他疾病混合感染,给诊断和防治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12.
猪高热病是由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引起的以高热为主的综合征。其病原较多,不但有病毒性的、细菌性的,还有支原体、寄生虫性的。该病以发热、皮肤发红和呼吸道症状为特征。近年来,猪的高热病逐渐成为危害养猪业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给养猪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运用中药清气透卫汤治疗该病287例,治愈264例,好转8例,有效率达94.8%,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诊疗情况报告如下。1病因本病呈区域性流行,主要发生于每年夏季(6-8月份)高热高湿季节,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西药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猪均可发生,…  相似文献   

13.
猪高热综合症(又名猪无名高热病或高热性传染病),它不是一种独立病,而是指以高热不退或体温反复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猪病。该病又以其病死率高和治愈率低而闻名,已成为危害养猪业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丹凤县赵川乡栗子坪、坪安二村于2010年8月突发此病,相继有村民黄振林、黄振宝、徐华锋等户380头散养猪发病,后经笔者治疗,追访治愈率达78%。现将三期症状和治疗方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自2006年8月以来,各地较为普遍的突然发生一种以高热为主要症状的猪病,即混合感染高热病。该病治疗较为棘手,而且治疗效果较差。笔者于2008年8月至2009年10月,试治22头早、中期高热病猪,均获痊愈。现整理报道,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集约化养殖场的猪群中经常出现病毒病和细菌病的混合感染,严重影响中国养猪业的发展。2011年9月,广东某个千头母猪场的猪群大量发病,表现为高热、咳嗽、食欲下降、皮肤发绀、关节肿大等临床症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剖检、细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PCR和RT-PCR等实验室检测最终确诊为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混合感染,在此基础上提出和实施了该病的防控方案。  相似文献   

16.
猪高热病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病猪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呼吸困难等症状.现在研究发现引起猪高热病的病原体极为复杂,有细菌、病毒还有寄生虫,并且多为病原体的混合感染,故临床上较难控制,治疗效果往往不够理想.祖国传统兽医学对猪高热病有自己独到的认识,认为该病属于湿热蕴积,热毒逐步侵入卫气营血所致,其卫气营血辨证方法,把猪高热病证以发病的不同阶段与病势轻重分为四个阶段,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7.
猪弓形体病是由弓形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临床上以高热稽留、呼吸困难为特征。1998年8月和2000年8月,我乡两次暴发猪弓形体病,给我乡的养猪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现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1998年8月,某村4户共38头50~75kg左右的架子猪发病,死亡3头,自愈2头,治愈33头;2000年8月,3个村41户共365头架子猪和母猪发病,死亡7头,自愈21头,治愈337头,其中有2个规模场暴发该病。这两次暴发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发病猪的养殖户都是在同一饲料经销商处购买饲料,且饲料经销商都养有猫,从开始到暴…  相似文献   

18.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家畜血液中的红细胞表面或血浆中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以贫血、黄疽、高热为特征,给养猪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作者自2001年5月~2003年4月.对邓州市29个乡镇办46户养猪场(户)来诊病猪进行诊断和调查统计,总调查数为10699头。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附红细胞体病的有2937头,占27.5%;死亡522头,死亡率为18.8%。总调查猪中:体重30kg以下小猪5756头,感染该病1791头(31.1%);30~60kg中猪2007头,感染该病558头(27.8%);60kg以上大猪2016头,感染该病403头(20%);成年母猪920头,感染该病185头(20.1%),死亡率分别为26%、10.2%、5%、5%。作者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的防制办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猪高热病是由细菌、病毒和血原虫混合感染引起的以高烧、皮肤发红、发紫、发青,发病率高和死亡率高为特征旳疾病。该病对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在不同程度上有着一定的影响。根据中兽医疫病预防的基本原则和辨证的方法,用荆防败毒散加减治疗该病,效果较好。该方减独活、川芎,加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芦根、黄芪。从2013年开始至今,分别对6户养猪户所饲养的648头育肥猪,先后进行了预防性试验观察,在所饲喂的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来,我国很多地区暴发严重的猪疫情,对养猪业造成很大损失.本次疫情以高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治疗效果不佳、饲料报酬降低、母猪繁殖障碍、生长速度下降等为特征,各种年龄、品种、性别的猪均可发生.该病发病急、传播快、多与非典型猪瘟(温和型猪瘟)病毒、圆环病病毒、蓝耳病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附红细胞体、弓形体、链球菌病原混合感染,导致疫情复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