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分析网纹甜瓜工厂化种植模式与传统种植模式的区别.[方法]监测2种种植模式网纹甜瓜的养分需求、生育期、生长量,果实膨大速率、品质和产量等指标.[结果]2种种植模式各有优劣,工厂化种植模式生产效率高,标准化程度高,但投入成本高;传统种植模式的果实商品率和品质均较优,但标准化程度低.[结论]2种种植模式均存在一定局限,工厂化种植模式需选择高附加值的产品,通过一定的运营手段,实现收支平衡;传统种植模式可通过扩大规模,培养熟练技术工人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节本增收.建议种植者选择适宜的模式种植.  相似文献   

2.
徐光财 《甘肃农业》2011,(4):87-87,89
研究结果表明在临夏高寒阴湿区不同种植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有显著的影响,地膜覆盖栽培种植模式较露地栽培种植模式增产42.19%~99.17%;不同覆膜种植模式较常规种植模式增产3.47%-39.31%,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模式较半膜常规种植模式增产39.31%,且苗齐苗壮、茎粗色深、长势强劲、增产效益明显,适宜在临夏高寒阴...  相似文献   

3.
种植模式是影响农业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通过改变种植模式实现碳减排的可行性,筛选并推荐适宜的低碳种植模式,对实现农业低碳高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湖北省水稻种植为例,在识别区域主要种植模式的基础上,核算模式间的碳排放强度和生产成本,分析通过生产模式转换实现碳减排的可行性和潜力,并最终筛选出适宜的低碳排、高效益型种植模式。结果表明,湖北省3个主要水稻种植区20种种植模式间碳排放强度及生产成本差异明显,通过种植模式的调整可实现碳减排。鄂中水稻种植区适宜推广的种植模式为:中稻-油菜、间歇灌溉、适量施肥、秸秆不还田和机械耕作;江汉平原水稻种植区适宜推广的种植模式为:中稻-油菜、淹水-烤田-淹水-间歇灌溉、适量施肥、秸秆不还田和机械耕作;鄂东北水稻种植区适宜推广的低碳种植模式为:中稻-小麦、间歇灌溉、适量施肥、秸秆不还田和机械耕作。种植模式从基准模式向各个区域推荐模式转换过程,可以实现碳排放强度和生产成本的同时降低。研究结果可以为种植模式综合评估和低碳农业发展路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晋南16个夏播棉品系在常规密度和高密度种植模式下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果枝数和单株成铃数在常规种植模式下较多,籽、皮棉产量在高密度种植模式下较高,铃质量和衣分在2种种植模式下差别不大,而棉纤维品质中密度主要影响断裂比强度;品系9,10,11在常规种植模式下产量和品质优于高密度种植。主成分分析表明,常规密度种植模式下,前5个主成分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93.49%,基本上可以代表所有性状的变异信息,品系3,9,6,14,1适宜常规密度种植;同理,高密度种植模式下,前6个主成分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95.34%,品系4,1,8,9,16适宜高密度种植。综合考量,常规种植模式下宜种植品系3,9,6,14,15,高密种植模式下宜种植品系4,1,8,16。  相似文献   

5.
为了给皖北砂姜黑土区小麦适宜种植模式的选择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2011—2012年在安徽省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地进行了不同种植模式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试验共设农民习惯种植模式、高产高效种植模式、超高产种植模式、持续高产高效种植模式4种种植模式以及不施肥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结果表明,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在试验条件下分蘖成穗率、产量、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以及氮肥增产效率等方面均表现出绝对优势,可考虑在皖北砂姜黑土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3种水稻种植模式对氮、磷流失特征的影响。[方法]比较有机蛙稻、绿色蛙稻和常规种植3种水稻种植模式下稻田的田面水氮、磷含量特征,以及径流、渗漏和流失特征。[结果]3种水稻种植模式下田面水中总氮和总磷含量的变化特征大体是一致的,总氮的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为常规种植模式绿色蛙稻模式有机蛙稻模式;总磷的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为有机蛙稻模式绿色蛙稻模式常规种植模式。总氮径流流失负荷大小顺序为绿色蛙稻模式常规种植模式有机蛙稻模式,以铵态氮为主;总氮渗漏流失负荷大小顺序为常规种植模式有机蛙稻模式绿色蛙稻模式,以硝态氮为主。总磷径流流失负荷大小顺序为有机蛙稻模式绿色蛙稻模式常规种植模式,总磷渗透流失负荷大小顺序为有机蛙稻模式绿色蛙稻模式常规种植模式,以溶解性磷为主。[结论]有机蛙稻模式和绿色蛙稻模式可以有效控制稻田中氮、磷流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种植模式是作物种植的前后茬顺序的概括,反映耕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效率。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种植模式的物候特征,构建江汉平原地区的耕地物候信息图谱和种植模式谱,并实现该地区主要种植模式的提取。【方法】在地学信息图谱理论支持下,根据农作物种植的先验知识和不同种植模式所表现的物候差异,将植被指数变化过程和耕地利用方式的空间差异进行图谱合一的表达,组成包含耕地不同利用方式的耕地物候信息图谱;以江汉平原地区的主要种植模式为例,将关键物候期植被指数的状态进行排列组合,建立植被指数状态到种植模式的信息重映射规则,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农作物特有的物候知识进行物候特征挖掘,进行江汉平原地区种植模式谱的构建;进而利用朴素贝叶斯网络融合关键物候期影像和物候知识实现江汉平原种植模式的提取。采用基于知识概率编码的方法,对关键物候期的植被指数状态进行定量表达。【结果】构建了江汉平原地区的种植模式谱,发现江汉平原地区的种植模式谱由8种种植模式构成:春单季、夏单季、春夏双季、夏秋双季、双季稻、经济作物、鱼塘、苗木或撂荒。提出的种植模式谱及基于朴素贝叶斯网络的种植模式提取方法能够准确地提取出所有种植模式,并具有良好的精...  相似文献   

8.
基于杨庙雪菜与晚稻多熟制种植模式的实施方案,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的效益,为选择合理种植模式、提高种植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探索绿肥不同种植模式对产量的影响,客观评价绿肥不同种植模式的生产效益,提出绿肥种植最佳模式。试验结果证明,绿肥种植以间作、混播模式最佳。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艾草合理的种植模式,促进南阳地区艾草高质量发展,本文作者对起垄种植和平地种植2种模式下2个艾草品种的生长情况和干物质量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与平地种植模式相比,起垄种植模式的艾草生长速生期起始时间提早2 d,速生期持续时间缩短1~2 d;起垄种植模式的艾草单株叶片总数、有效叶片数显著高于平地种植模式,枯叶数和干物质量显著低于平地种植模式,而艾叶干物质收获量没有差异。起垄种植模式具有稳产、高效、优质的优势,可在南阳艾草种植区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1.
利用能值理论和经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北京郊区农户常规种植、企业常规种植和企业有机种植3种大棚蔬菜的生态经济可持续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能值评价方面,企业有机种植模式能值年总投入为6.81×10~(16)sej/hm~2,低于农户常规种植模式(1.19×10~(17)sej/hm~2)和企业常规种植模式(8.53×10~(16)sej/hm~2);能值投资率为44.20,分别是农户常规种植和企业常规种植模式的2.41和3.81;环境负载率为2.14,低于农户常规种植模式(3.76)与企业常规种植模式(6.29);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48,高于农户常规种植模式的0.28和企业常规种植模式的0.19。在经济方面,企业有机种植模式的利润(1.45×10~6元/hm~2)高于农户常规种植模式(3.34×10~5元/hm~2)和企业常规种植模式(负利润)。综合能值与经济2个方面,企业有机种植模式是京郊大棚蔬菜的3种模式中生态经济可持续性最优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人工湿地公园植物种植存在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人工湿地公园植物种植新模式,对4个湿地公园进行实测和问卷调查。比较得出:人工湿地公园与天然湿地公园在植物种植上的区别,分析人工湿地公园植物种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植物层次结构生硬、种类选择不当、人工痕迹明显和管养困难等问题。对湿地公园水体的不同位置提出四类植物种植设计模式,分别是观花植物种植模式、浮岛种植模式、滩涂种植模式和沿岸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3.
温室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温室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探索以土壤线虫为指示生物,评价温室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健康状况的敏感指标。本研究设置3个处理:有机种植模式(ORG)、无公害种植模式(LOW)和常规种植模式(CON),试验中对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线虫群落各生态指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温室种植模式土壤线虫总数为有机模式无公害模式常规模式。土壤线虫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线虫总数表层明显高于下层。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线虫均以食细菌线虫为优势类群,食真菌线虫最少。线虫总属数为有机模式(39个属)无公害模式(30个属)常规模式(28个属)。香农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SR)在种植模式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总成熟指数(∑MI)、富集指数(EI)、结构指数(SI)和植物寄生线虫成熟指数(PPI)在种植模式间均差异显著(P0.05),并且不论是0~10cm土层还是10~20cm土层,PPI均为常规模式最高。温室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线虫群落垂直分布有影响。∑MI、PPI、EI和SI可作为不同温室种植模式的土壤健康评价的敏感指标,而H′指数和SR指数对种植模式响应不敏感。有机模式的土壤环境处于富集状态,食物网结构最稳定。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沿淮地区农业洪劳灾期特征与避洪种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论述安徽省沿淮地区洪涝灾害及农业避洪减灾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沿淮地区农业洪涝灾期特征(沿淮地区平均梅汛期、最长梅汛期和农业洪涝危害期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夏季农业洪涝易发的原因(夏季梅汛期多暴雨、沿淮地区地势低洼、作物正处生育关键时期、生态失衡人水争地),并且针对安徽省沿淮地区洪涝灾害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与传统种植模式不同的避洪种植模式(如荞麦大麦种植模式、青玉米大麦种植模式、大白菜大麦种植模式、大蒜苗荞麦种植模式、萝卜洋葱种植模式、大棚秋季西红柿大棚春季西红柿种植模式、大棚芹菜地膜马铃薯等种植模式),以确保8月下旬至次年5月中旬无汛期的安全生产和高效生产。研究结果可为农业洪涝易发区灾期分析拓展思路,也可为农业避洪减灾和高效种植提供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5.
针对河套平原灌区玉米种植模式传统单一和再增产潜力较大等实际问题,于2018年在五原县进行玉米不同种植模式田间小区试验,探究了一穴双株、一穴3株、无膜浅埋滴灌绿色种植、超高产种植和割苗种植5种种植模式对玉米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显著,无膜浅埋滴灌绿色种植模式下,玉米株高表现良好;一穴双株和超高产种植下,玉米植株叶片数和叶面积指数以及果穗性状表现最好。在产量方面,一穴双株种植模式增产效果最显著(P<0.05),与其他模式相比,分别增产22.7%、37.4%、28.8%和15.9%。综上所述,一穴双株种植模式可作为河套灌区高产栽培模式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樱桃番茄为试验材料,研究温室平面种植模式和立体阶梯种植模式番茄冠层气候特征及对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阶梯种植模式和平面栽培模式,并进行比较.[结果]立体阶梯种植模式作物冠层的平均光照强度、平均气温均比平面种植模式分别高12;、11;,而相对湿度低20;;立体阶梯种植模式相对平面种植模式产量增加了25;,单果重增加了21;,落花率减少了17;,果实含糖量上升了1;.[结论]立体阶梯种植模式改善了番茄冠层气候环境,实现了高产优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3种水草种植模式对河蟹养殖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3种不同水草种植模式(伊乐藻;伊乐藻+苦草;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对河蟹养殖生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水草种植模式优于单一水草种植模式。复合水草种植模式有利于河蟹的生长,其成活率、平均规格、平均667 m2产量、投入产出比均高于单一水草种植模式。其中,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种植模式优于伊乐藻+苦草种植模式,伊乐藻+苦草种植模式优于伊乐藻单一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8.
正大棚种植与普通种植相比来说具有很多的优势,比如说可以一年四季都可以给种植物提供适宜的温度条件。本文主要对大棚西瓜-大棚果蔗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以及栽培技术进行分析。一、大棚西瓜-大棚果蔗种植模式的概述大棚西瓜-大棚果蔗种植模式是指利用种植西瓜的大棚来进行果蔗种植的种植模式,这样的种植模式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又可以提高果蔗的产量。据统计这种大棚西瓜-大棚果蔗的种植模式比大棚西瓜-果蔗种植模式果蔗  相似文献   

19.
对西北风沙干旱区的特定空间环境进行道路绿化种植模式探讨,详细阐述了模式适宜条件、技术思想、主要技术措施、种植模式成效评价和种植模式适宜推广区域等。  相似文献   

20.
辽西地区高粱不同种植模式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结果表明,在辽西地区不同的种植栽培模式对株高影响不大,但对穗长、千粒重、叶面积有一定的影响;对高粱产量有显著的影响,二比空、三比空(均匀密度)、三比空(密疏密)、大小垄、一穴双株、覆膜、微集水7种种植模式较常规种植模式增产2.78%~15.86%,其中覆膜种植模式较常规种植模式增产15.86%,因此,通过改变高粱传统种植方式,可以达到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