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2 毫秒
1.
在分别研究土壤温度、水分和土壤有机质对土壤微生物菌群影响显著的前提下,采用正交试验,研究土壤温度、水分和土壤有机质综合作用对土壤微生物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土壤微生物量影响较明显,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细菌量较多,另外,随处理时间延长,细菌数量下降幅度大,处理10 d,细菌数量可下降1 000倍,之后趋于稳定;真菌和放线菌下降幅度较小,处理50 d,真菌和放线菌下降10~100倍,对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温度。  相似文献   

2.
土壤有机质转化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是气候变暖与全球碳循环关系中的核心问题.掌握土壤有机质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规律,对准确评价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至关重要.综述了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对基质成分、基质损耗、测试方法、微生物、水分含量等因素,对土壤有机质转化与温度关系的影响机理与影响规律以及Q10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提出稳定有机质与不稳定有机质温度敏感性异同问题,应作为土壤有机质转化与温度关系中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同时通过分析,提出室内短期培养是首选测试方法.分析认为微生物生长温度曲线与微生物呼吸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而在过低和过高之间,水分含量是否会影响土壤呼吸,有待进一步试验验证.提出随着城市热岛效应这一环境问题的加剧,研究及评价更大温度区间内的城市土壤有机质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规律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自然生草和有机物覆盖对富士苹果园中微生物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占绝对优势的是细菌,其次是放线菌,最后是真菌。自然生草和有机物覆盖可改良土壤环境,使土壤中细菌数量和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细菌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进一步研究其作为表征果园肥力状况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外源La对种植圆叶决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圆叶决明盆栽试验和室内培养分析研究了稀土元素La对红壤-牧草系统中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及其时间效应.结果表明,高浓度La对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和自生同氮菌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低浓度La对土壤真菌和放线菌有显著的刺激作用,但对细菌和自生固氮菌没有显著性的影响,土壤细菌、放线菌和自生固氮菌对La的敏感性均大于真菌.对La浓度-土壤微生物数量的生物学参数模拟的计算结果表明,La对土壤放线菌和真菌以及自生固氮菌的半抑制浓度值随时间延长而减少,说明随着时间的延长,La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具有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油棕林下养鸡对土壤养分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养鸡油棕园土壤的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微生物总数随着干扰程度增大而增加;不同干扰区土壤微生物类群以细菌为主,在0~20 cm土壤中,土壤微生物总数和细菌总数随着干扰程度的减弱呈减少趋势,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先减少后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样地距离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全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但与微生物数量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油棕林下养鸡对土壤养分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养鸡油棕园土壤的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微生物总数随着干扰程度增大而增加;不同干扰区土壤微生物类群以细菌为主,在0~20 cm土壤中,土壤微生物总数和细菌总数随着干扰程度的减弱呈减少趋势,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先减少后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样地距离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全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但与微生物数量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四川紫色土微生物数量与土壤肥力相关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四川紫色土中 3大类微生物数量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全N、全P、全K ,有效N、有效P和有效K含量测量数据的初步分析 ,探讨了细菌、放线菌和霉菌数量与土壤肥力的关系。上述 3大菌类的数量不受单一因子的影响和限制 ,不会因土壤有机质、氮素、磷素和钾素的增减而有规律地升降。紫色土中微生物数量不仅与土壤养分有关 ,而且与土壤其它因素如水分、空气、酸碱性和与之相关的物理化学等综合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肥料对山药土壤生态特征及病情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平遥山药产地进行了2种微生物肥料的田间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微生物肥料能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改善土壤微生物菌群结构,其中0681微生物肥料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真菌数量有一定减少,而且相对于常规施肥,该肥料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含量均有一定提高,土壤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土壤的持水、缓冲、保肥能力增强;通过对山药病情指数的调查比较发现,施用微生物肥料有利于减轻山药的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年限对土壤养分、微生物、土壤酶、微量元素和颗粒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养分增加,其中有机质、全N、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增加较明显,土壤pH值有降低的趋势;土壤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大,土壤细菌的数量减少;种植1~3 a的土壤中的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急剧增加,5 a后降低,并相对稳定;土壤中硝化细菌的数量减少,反硝化细菌数量的变化和硝化细菌的变化正好相反;土壤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增加,但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与种植年限没有明显的关系,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变化不稳定;土壤中铜、锌、锰、铁微量元素的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增加;0.25~0.005 mm级土壤颗粒的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增加,<0.005 mm级土壤颗粒的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肥料对枸杞土壤生态特征及病情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靖  赵栋 《甘肃农业》2013,(19):29-31
在甘肃景泰枸杞产地进行了2种微生物肥料的田间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微生物肥料能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改善土壤微生物茵群结构,其中根菌宝微生物肥料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真菌数量有一定减少,而且相对于常规施肥,该肥料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含量均有一定提高,土壤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土壤的持水、缓冲、保肥能力增强;通过对枸杞病情指数的调查比较发现,施用微生物肥料有利于减轻枸杞的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小油菜栽培过程中含碘凹凸棒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凹凸棒中碘酸钾的含量能影响土壤微生物类群总数、放线菌数量和细菌数量,不影响真菌数量;碘酸钾含量≤50 mg.kg-1时能极显著增加土壤中微生物总数、放线菌数量和真菌数量;与对照相比,放线菌、细菌、真菌数量增幅都随改良剂中碘酸钾含量的增加而减少;随着凹凸棒中碘酸钾含量的增加,放线菌和真菌所占比例上升,细菌所占比例下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处理间存在着差异,凹凸棒中碘酸钾含量为100 mg.kg-1时多样性指数最大.  相似文献   

12.
在强还原条件下,设置不同水稻秸秆量还田,按照0、2.5、5.0和7.5 t/hm~2水稻秸秆还田,淹水覆膜后,测定水稻土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指标变化,研究秸秆还田量对水稻土土壤肥力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为南繁水稻土秸秆还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淹水覆膜(强还原处理)可有效提高酸性土壤pH值,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水平,同时秸秆还田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提高土壤中细菌数量,对杀灭土壤中真菌效果明显。秸秆还田量仅直接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真菌数量。在南繁水稻土壤保护和改良时,按7.5 t/hm~2水稻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土壤细菌数量最大、真菌数量最小,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佳木斯郊区设施菜地不同作物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分别选择玉米、大葱、黄瓜3个样地,以及0~10cm、10~20cm、20~30cm不同土壤深度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的碱解氮、有机质、含水量呈下降的态势,pH呈逐渐上升趋势。同一土层,但不同作物类型下大葱样地中土壤pH值最高,土壤碱解氮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大葱>黄瓜>玉米。在0~10cm土层中,有机质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黄瓜、大葱、玉米。不同作物类型影响着土壤生物环境及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分布,在3种样地中土壤细菌、真菌数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但同一土层,不同作物类型下土壤细菌、真菌数量不同。土壤细菌与有机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土壤真菌与含水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氧化铝赤泥堆场是一个典型的矿山荒地,种植耐盐植物可以促进赤泥土壤化,其是赤泥堆场植被重建和生态修复的基础。试验针对赤泥特点添加改良剂和种植不同耐盐植物,3 a后测定赤泥土壤化后植物根际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并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微生物数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大小顺序为竹子碱蓬赤泥空地柽柳菌草,其中,竹子和碱蓬根际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分别比赤泥(原状土,CK)提高103.80%和101.27%;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总数大小顺序为碱蓬竹子空地柽柳赤泥菌草,其中,种植碱蓬的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总数分别比CK提高164.90%、942.94%、244.01%和179.59%。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与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及微生物总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3、0.397、0.755和0.875,其中,与细菌、微生物总数呈显著正相关。种植耐盐植物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数量总体上高于CK,提高最为明显的是种植碱蓬和竹子的土壤。研究结果对指导该地区植被恢复、土壤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我国其他地区氧化铝赤泥堆场的植被恢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黄土高原苹果主栽区洛川县6个苹果园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的活性、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微生物数量,调查了6个果园土壤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并对土壤酶活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及与苹果品质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6个果园三种土壤酶活性均随着土层剖面加深呈现下降趋势。在0~20 cm土层范围酶活性较高,20 cm土层以下开始迅速下降,之后趋势减缓。②6个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平均为0.945%。③不同树龄果园微生物总量的变化为:盛果期果园(15 a)>老龄期果园(20 a)>幼龄期果园(7 a),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分布规律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其中细菌和真菌的数量相差100倍以上。不同树龄的果园随着土层的深入,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在数量上均呈现出减少的趋势。0~20 cm的表层土是菌群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④有机质与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均呈正向相关,r值分别为0.400、0.565和0.788,且三种酶之间也有很强的相关性。⑤三种土壤酶、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与苹果品质的5个指标之间均呈正相关,说明这三类因素可以影响苹果品质。  相似文献   

16.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文章针对哈尔滨黑土27年长期定位施肥现状进行微生物数量测试分析。结果显示,施用肥料不仅可使土壤微生物总量提高,而且也使细菌、真菌数增加。其中,施用有机肥是引起微生物数量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微生物总数与土壤有机质呈正相关的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总量也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采用传统培养分离法和Biolog方法研究了施用抗生素溶杆菌13-1对魔芋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分离法试验结果表明:生防细菌的施入对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真菌的种群数量有短期影响,随着施入时间及魔芋生育期的延长,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数量逐渐恢复到对照水平;生防细菌对土壤中放线菌的种群数量影响较小。Biolog试验结果表明,生防细菌使土壤细菌群落对底物碳源利用的丰富度提高;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受魔芋生长周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魔芋换头期生防细菌处理能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而在魔芋膨大期施用生防细菌处理能降低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主成分分析显示,在魔芋换头期和膨大期施用生防菌处理的魔芋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黄石市黄荆山采石场废弃地4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多花木蓝纯林、多花木蓝×小叶女贞混交林、刺槐纯林、刺槐×盐肤木混交林)的土壤理化性状与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及微生物数量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混交林的土壤水分、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喝速效钾含量均高于纯林,纯林土壤的全氮及速效氮含量均高于混交林;各植被恢复模式下微生物数量依次为细菌>固氮菌>放线菌>真菌,混交林的微生物总数、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高于纯林,纯林的固氮菌数量高于混交林;各类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pH、有机质及速效钾含量均呈较好的相关性;综合考虑,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数量分布特征,多花木蓝-小叶女贞混交林能更好地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植被恢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土壤微生物区系是研究土壤的重要生物指标。针对起垄、堆肥、绿肥对滨海盐碱地微生物的影响,采用平作、起垄、起垄+堆肥、起垄+绿肥、起垄+堆肥+绿肥5个处理展开试验,研究其对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处理对细菌、真菌、放线菌影响效果基本相似,均表现为:起垄+堆肥+绿肥起垄+堆肥起垄+绿肥起垄平作,且5种处理中细菌的增幅最大,其次是放线菌,真菌的增幅相对较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及总菌数与土壤盐分含量呈负相关,与有机质、水分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p H值无显著正关系。本研究为今后滨海盐碱地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树枝发酵腐殖质肥对人面子林下土壤pH、总孔隙度、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不施任何肥料为对照,对人面子林下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树枝发酵腐殖质肥能增加总孔隙度,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施用树枝发酵腐殖质肥能提高人面子林下细菌数量与真菌数量的比值,促使土壤由真菌型向细菌型方向转化,且提高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从而显著提高人面子林下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