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述沾益区中药材林下仿野生种植现状、优势,针对存在的林下栽培管理技术滞后、种植模式单一、部分中药材品种面临枯竭等问题,提出抓队伍建设,健全技术支撑体系;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保护濒临灭绝中药材品种;转变发展模式,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培养药农的市场意识,提高市场竞争力等对策措施,旨在为沾益区中药材林下仿野生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威灵仙俗称山辣椒秧,为毛莨科植物威灵仙、棉团铁线莲或东北铁线莲的干燥根和根茎,是东北地区道地中药材。随着国家发展大健康产业,全国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道地中药材更是被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种植大户青睐。目前东北地区威灵仙栽培面积迅速扩大,基本还是沿用传统的栽培模式,常出现增产不增收情况,主要原因是质量不达标。为此,笔者经过多年的栽培实践,整理出标准化栽培技术,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铁皮石斛人工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其中较普遍的种植模式就是保护地仿野生栽培,本期编者特邀广西华夏本草医药(集团)药园中药材种苗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林伟详细介绍铁皮石斛仿野生栽培技术,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专家介绍     
玉米栽培专家郑联寿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20多年来从事科研和科研管理及开发创收工作。近年和山西省禾宝公司共同研究开发中药材GAP栽培技术,并对山西省的道地药材进行区域化"仿野生"栽培技术的研究,特别  相似文献   

5.
天麻是一味大宗名贵中药材,在我国中医领域药谱中广泛应用,兼具药用和食用价值。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林地效益,黎平县开展了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本文主要从种植区选择、菌材选择及培植、整地种植、天麻基地管理与管护、病虫害防治、采收与运输、加工和分级等方面系统介绍了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技术,以期为黎平县天麻林下仿野生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京郊中药材种植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京郊中药材种植面积、模式、品种等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指出京郊中药材面积和技术稳步提高,道地和观光中药材占主导地位,种植区域也由平原转向山区,并以林药间作模式为主。同时查找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京郊中药材发展方向,包括制定中药材种植规划,筛选道地品牌、药食同源和观光生态中药材品种,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建立种苗繁育体系和开发多种农业功能。为京郊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八角莲仿野生栽培效果,比较不同喀斯特小生境八角莲的生长差异,拟总结选出适宜推广的八角莲种植技术.方法:在茂兰保护区选择不同的喀斯特微生境(土面、石窝、石缝、石沟)仿野生栽植八角莲,并与人工大田栽植对比,测定不同生境下八角莲的株高、叶片数、叶面积、生长量.结果:仿野生石山种植八角莲的株高、叶片数、叶面积、生长量均大于大田人工栽培,其中土面种植的八角莲株高最高,石缝、石窝和石沟次之;石缝生境下叶片数最多,其次为土面、石沟、石窝,叶面积、生物量的增长与叶片数相同,依次为:石缝>土面>石沟>石窝>大田.结论:仿野生石山生境种植八角莲优于人工大田栽培,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现代道地中药材种植模式及基地合作创新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农业背景下的道地中药材种植管理模式是我国大中药产业发展的基石。以现代农业的视角,探讨了道地中药材种植模式创新和共建基地模式创新。基于现行中药材种植特征,探索出新型集约化、产业化的种植模式,提出四大创新,即科技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和流程创新,实现封闭管理和风险共担。以合作博弈理论为基础,构建出适于种植基地合作的新模式,即两个平台、三大机制和四个共同体。最后以浙江龙泉科达公司灵芝为例验证了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新邵县龙溪铺镇下源村是全县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区域,因其独特的高寒山区气候,当地村民历来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近年来,新邵县依托专业合作社,在龙溪铺实施道地药材精准产业扶贫项目,助力当地3000余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实行委托帮扶新邵县常春藤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有173公顷的高标准道地药材栽培示范基地1个、1.2公顷的中药材加工基地1个。通过引  相似文献   

10.
产地初加工一头直接连着田间生产,另一头连着中药材饮片生产与销售,在中药材质量把控环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影响中药材质量的最后环节,对道地中药材更是如此,道地药材往往有着独特的产地初加工技术,是成就其道地性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道地中药材产业存在种植地区分散、品种混杂、种植加工标准不一、加工方法不规范、工序重复及仓储不规范等诸多问题。本文通过探讨道地中药材产地初加工集约化的优势,以期为更好建立道地中药材质量管控体系,提升道地品牌影响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周洋 《乡村科技》2023,(9):89-9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药材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中药材原材料的快速繁育、田间常态化管护逐步转向林下仿野生种植、药园零残留管护,其原生态特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于贵州省仁怀市黄连林下仿野生种植实践,从种植地块选择、林间清理及整地、采种选种、种子处理、播种、间苗、移植、后期管护、采收和贮藏等方面对黄连林下仿野生种植技术进行总结,以期进一步深化成熟黄连林下仿野生种植技术,促进黄连林下仿野生种植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铁皮石斛林下栽培标准化技术示范成效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仿野生种植是达到药材自然化生长、集约化生产的主要种植技术。广西国有黄冕林场进行了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研究,结果显示,铁皮石斛的种植成活率达95%以上,苗木生长健壮,根系发达,18个月后每丛采收鲜品150g。建成林下铁皮石斛种植示范区,对广西区推广林下栽培铁皮石斛技术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天麻仿野生栽培是在天麻适宜生长地区模仿野生环境进行的人工栽培活动.野生天麻适生于年平均气温8~15℃,最高气温低于30℃,空气湿度较大的冷湿环境.仿野生栽培首先要考虑环境条件是否适宜,应选择适宜天麻生长的林地、林间、遮荫地进行仿野生栽培.  相似文献   

14.
目的:开展浙江道地药材前胡仿野生栽培技术研究,实施野生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及可持续利用的基地建设。方法:采取大棚、野外、仿野生繁育3种方法进行栽培比较,同时比较不同主根与侧根之间的药用指标含量差异,总结栽培管理的技术要点。结果:以仿野生繁育为前胡最佳栽培模式,侧根为最佳用药部位,仿野生栽培前胡的白花前胡甲素及白花前胡乙素含量最高,甲素含量达14.39mg/g,乙素含量达2.25mg/g。结论:仿野生栽培管理具有安全、高效的特点,并为GAP基地建设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地处燕山山脉东部,境内所产野生黄芩以“热合黄芩”盛名享誉中药材市场几十年。针对近年来市场需求增加和野生资源减少,野生黄芩供不应求的形势,本县自2001年开始发展黄芩在山坡地的仿野生栽培,取到了较好的效果。据2006年的收获结果,每亩三年生的仿野生栽培黄芩可产干品150kg,产值超过1500元,比种植玉米增收50%以上,同时也有效减少了中耕松土等田间作业造成的山坡地的水土流失。到2006年本县的山坡地仿野生栽培黄芩种植面积已由2001年的不足1000亩发展到超过2.0万亩。现将黄芩山地仿野生栽培的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介绍基于物联网的铁皮石斛仿野生高品质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即通过对铁皮石斛田间生态指标和多糖的测定,筛选出高品质铁皮石斛品种;通过种苗选择、基质配制及附生种植等技术对铁皮石斛进行仿野生种植;利用智能化物联网栽培管理系统对铁皮石斛的生长环境进行监测和调控,达到智能化栽培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陕西子洲中药材产业及仿野生中药材生产基地考察,分析比较了仿野生中药材与传统春栽秋收中药材生产模式市场趋势、价位、效益和华池县域资源特点,认为华池发展仿野生中药材是一项投资风险小、效益好的高效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团队、注重加工、品牌建设等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黄精是一种广泛分布和食用的野生中药材,已有多年人工栽培的历史。该文阐述了现阶段林下仿野生环境栽培黄精的必要性,介绍了黄精仿野生环境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利用广州天湖的气候和地理特点,通过不同基质、不同种植密度以及2层种植方式仿野生栽培金线莲组培苗。结果表明,采用泥炭土和珍珠岩混合基质移栽金线莲组培苗成活率可达到93.33%;以800株/m^2为适宜的生产种植密度;双层种植时,单位面积鲜品产量是单层种植时的2.01倍,单位面积干品产量是单层时的2.09倍,可作为仿野生栽培金线莲的种植模式。仿野生栽培试验明确了该地区常绿阔叶林下种植金线莲的可行性,有利于天湖金线莲原生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在维持原生态的同时可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岷县是全国有名的道地中药材主产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资源和多样性生态环境与中药材生物学特征非常吻合,盛产当归、黄芪、红芪、党参、丹参等名贵中药材238种。党参为桔梗科植物,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部分地区,品种有白条党、潞党、纹党、西党等。道地中药材产业已经成为岷县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性主导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首位产业和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本文总结了党参绿色标准化种植加工技术,包括良种繁育、育苗、栽培、产地加工等内容,以期为党参绿色标准化种植加工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