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以主养团头鲂搭配少量鲢鳙鱼的人工湿地-池塘复合养殖系统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湿地运行期间调查了该复合养殖系统池塘中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并分析了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复合养殖池塘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91种,其中绿藻种类最多,而蓝藻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人工湿地运行期间养殖池塘中浮游植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无显著变化,数量和生物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04×108cells/L,7.14×106mg/L,主要优势种有双对栅藻、四足十字藻、苇氏藻、微小平裂藻、点形粘球藻、泥污颤藻、优美平裂藻、微小色球藻、为首螺旋藻、不定微囊藻;池塘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77~3.27,Margalef多样性指数为2.75~3.18,Pielou均匀性指数为0.45~0.55。同时将浮游植物种类丰度与水环境因子进行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池塘中绿藻主要受温度、溶氧、pH的影响,而蓝藻主要受pH和氨氮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湖北省公安县崇湖渔场3口面积均为0.268hm2的主养草鱼池塘中,施用剂量0.0375mL/m3的阿维菌素后,于第2、3、4、5、6d采样,测定池塘水质及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短期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可使池塘水体硝态氮水平显著下降,亚硝态氮、铵态氮和总氮水平显著上升;而对总磷、可溶性磷酸盐和pH值的影响不显著。施用阿维菌素前共镜检出浮游植物6门80种,浮游动物32属41种;用药后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94种,浮游动物38属48种。其中,原生动物消失10种、新增9种,轮虫消失5种、新增10种,桡足类新出现3种成体。绿藻消失9种、新增10种,硅藻消失1种、新增8种,裸藻消失2种、新增7种,甲藻和金藻各新增1种。施用阿维菌素后,浮游动植物优势种显著变化,小型浮游植物种类增多。阿维菌素导致原生动物和枝角类的密度和生物量显著下降,桡足类数量显著上升,而对轮虫密度和生物量影响不大;同时裸藻、蓝藻、甲藻等部分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剧烈波动;使用阿维菌素的池塘易发生裸藻水华,应慎用阿维菌素。  相似文献   

3.
2013年7~9月研究了采煤塌陷地池塘夏季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12个属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浮游植物密度变化在(5.44~136.30)×10~6 ind./L之间,平均密度为40.18×10~6 ind./L,其中蓝藻的密度最大,其次为绿藻,硅藻和隐藻,裸藻、甲藻和金藻的密度较小;生物量变动范围为3.82~77.97mg/L,平均生物量20.36mg/L;其中裸藻的生物量最高,其次为硅藻、甲藻和隐藻。采煤塌陷区池塘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H’)变动在2.16~3.95之间,均值为3.04;均匀度(J)在0.44~0.85之间,均值为0.64;物种丰富度指数(d)在3.37~5.45之间,均值为4.30。H’、J、d均处于较高的水平,说明池塘浮游植物种类较多,群落结构稳定,分布均匀。结果表明:采煤塌陷区池塘水体环境质量属清洁水平。  相似文献   

4.
以主养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搭配少量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 nobilis)的人工湿地-池塘复合养殖系统为研究对象,2014年8-11月在人工湿地运行期间调查了该复合养殖系统池塘中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并通过冗余分析(RDA)方法探究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复合养殖池塘中共鉴定出硅藻(Bacillariophyta)、绿藻(Chlorophyta)、蓝藻(Cyanophyta)、隐藻(Cryptophyta)、裸藻(Euglenophyta)、金藻(Chrysophyta)、黄藻(Xanthophyta)、甲藻(Pyrrophyta)共8门、91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其中绿藻种类最多,共53种,占浮游植物总种类数的58.24%;而蓝藻密度占绝对优势,占浮游植物总密度的79.82%。人工湿地运行期间养殖池塘中浮游植物的种类、密度、生物量无显著变化,其密度变化范围为1.09×109~1.83×109 个/L,均值为1.52×109 个/L;生物量变化范围为8.76~11.03 mg/L,均值为9.80 mg/L;浮游植物主要优势种共计10种,包括绿藻门的双对栅藻(Scenedesmus bijuga)、四足十字藻(Crucigenia tetrapedia)、苇氏藻(Westella botryoides),蓝藻门的微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tenuissima)、点形粘球藻(Gloeocapsa punctata)、泥污颤藻(Oscillatoria limosa)、优美平裂藻(Merismopedia elegans)、微小色球藻(Chroococcus minutus)、为首螺旋藻(Spirulina princeps)、不定微囊藻(Microcystis incerta);池塘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77~3.27,Margalef多样性指数为2.75~3.18,Pielou均匀性指数为0.45~0.55,说明养殖池塘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浮游植物种类丰度与水环境因子的冗余度分析(RDA)结果表明,池塘中浮游植物种类丰度受到多个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四足十字藻等绿藻主要受温度、溶氧、pH的影响,而微小平裂藻和点形粘球藻等蓝藻主要受pH和氨氮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黄海浮游植物的生态特点及其与渔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黄海区有浮游植物93种,其中:硅藻门85种,2变种,2变型;甲藻门7种;金藻门1种。以硅藻门的细胞个数和种数都占绝对优势。浮游植物的数量高峰出现在2~4月和8~10月,而12月~1月和6~7月为低量期。黄海浮游植物数量的平面分布因受外海高盐水的影响较大,不如渤海均匀,密集分布区经常出现在辽宁南岸、海洋岛附近和山东半岛南岸到连云港一带水域。黄海太平洋燐虾是鲐鱼、竹笑鱼的主要饵料。而太平洋燐虾的行动分布与其环境因子有关,饵料是重要因素之一。太平洋燐虾以硅藻类为主要饵料,其中圆筛藻、菱形海线藻和沟直链藻等6种类的数量分布及变化与太平洋燐虾的摄食状况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摸清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与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混养池塘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变化特征,于2018年3-11月对广州市番禺区十六涌3个养殖池塘中的浮游植物开展了逐月调查,并通过冗余分析(RDA)探讨了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养殖池塘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9种,主要由硅藻、蓝藻、甲藻、绿藻和裸藻5大门类组成,其中硅藻种类最多(19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65.5%;其次是蓝藻,共5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数17.2%;甲藻3种,绿藻和裸藻各1种。共出现优势种16种,主要为直舟形藻(Navicula directa)、奇异菱形藻(Nitzschia paradoxa)、柔弱菱形藻(Nitzschia delicatissima)、尖布纹藻(Gyrosigma acuminatum)、大角角藻(Ceratium macroceros)和小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等。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介于2.56×103~189.2×103个·m-3,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介于0.468~2.597。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相关性RDA结果表明,营养盐、盐度和pH是影响养殖塘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7.
试验池塘4口,每口面积0.8hm2,水深1.8m,放养体质量50g的草鱼12000尾,体质量24~100g的鲢鱼500尾,体质量150g的鳙鱼100尾,常规管理,其中2口池塘放养1龄河蚌两万只,2口对照塘不放河蚌,定期采集水样,测定水中浮游植物种类和数(生物)量。结果表明,鱼蚌混养塘中有浮游植物6门48属94种,而对照塘中仅有6门42属91种。混养塘与对照塘水体中均以绿藻门的种类为主,分别占总数的47.8%和41.8%。鱼蚌混养组中以绿藻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较高的优势藻类为:硅藻门的小环藻、针杆藻,绿藻门的小球藻、栅藻、新月藻;而对照组中的优势种不仅有试验组中的优势种类,还包含了蓝藻门的平裂藻、螺旋藻、微囊藻以及硅藻门的直链藻、舟形藻、双壁藻,绿藻门的梭形藻等。鱼蚌混养组与对照组中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24~1.41和1.26~1.36,鱼蚌混养组中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略高于对照组。鱼蚌混养组浮游植物密度为539.23×104个/L~1289.53×104个/L,生物量为6.68~12.47mg/L;对照组浮游植物密度为669.57~1608.50×104个/L,生物量为8.40~18.62mg/L,鱼蚌混养组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略低于对照塘,且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鱼蚌混养模式可有效控制塘中浮游植物的繁殖与生长,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提高,池塘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8.
水色与水质     
《水利渔业》2007,27(3):60-60
养鱼池塘的水色主要是由池塘中的浮游植物所决定的,因为各类浮游植物细胞含有不同的色素。当浮游植物的种类及数量不同时,池水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浓度,依据这些颜色和浓度,如再结合鱼类的生活规律,就可迅速判断出水质的好坏。1茶褐色池塘中硅藻、金藻、隐藻和黄藻较多时,池水呈茶褐色。这些藻类鱼食后最易消化,是优质的鲢鱼饵料。这种茶褐色的池水溶氧充足,是养鱼池塘最好的水质。2淡黄色淡黄色的池水中以硅藻、隐藻为主,水中溶氧较多,鱼的饵料充足,为较好水质。3油绿色水中以绿藻和隐藻为主,这些藻类是鱼可以消化的浮游植物。油绿或黄…  相似文献   

9.
于2007年6月至9月对利津县陈庄重盐碱地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共采集水样48个。结果表明,利津重盐碱地养殖池塘浮游植物主要是淡水普生种类,一些是典型的盐水种。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为小色球藻、小席藻、针晶兰纤维藻、微小平列藻、铜绿微囊藻、类颤藻鱼腥藻;绿藻门的尖细栅藻、卵形衣藻、湖生卵囊藻和普通小球藻;硅藻门的星肋小环藻、近缘针杆藻;金藻门的卵形单鞭金藻;裸藻门的绿色裸藻;隐藻门的卵形隐藻、啮蚀隐藻和尖尾兰隐藻等。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为6.98×107L-1,变化范围在0.05×107~17.4×107L-1之间;平均重量为51.7 mg/L,变化范围在0.23~207.72mg/L之间。  相似文献   

10.
粤东柘林湾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水体营养盐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4月对粤东柘林湾进行的浮游植物及营养盐调查结果表明,柘林湾海域采集浮游植物59种、属,其中硅藻为优势类群,中肋骨条藻、丹麦细柱藻和窄隙角毛藻为海区优势种。浮游植物数量分布呈湾外向湾内递减趋势。调查海域柘林湾的SiO2 3表现为保守性行为,其分布主要是受物理因素的影响;PO3 4的行为是非保守性的,受浮游生物的影响较大;DIN的含量较高,超过国家三类海水的水质标准。如以Justic和Dortch等提出的营养盐限制因子标准来衡量,柘林湾海域浮游植物生长主要是受控于磷因子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2012年7月和10月对白云湖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养殖池塘浮游植物数量及环境因子进行监测,并运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浮游植物数量和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数量与亚硝态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水温、硝态氮、总氮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营养盐含量、藻类现存量、有机物和溶解氧含量是影响中华鳖养殖池塘浮游植物数量的四大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唐金玉  王岩  任岗  李由明 《水产学报》2019,43(6):1438-1448
通过93 d围隔实验比较了增加摄食配合饲料的鱼(草鱼和银鲫)密度和添加EM菌对三角帆蚌、草鱼、银鲫、鲢和鳙综合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采用2×2实验设计,设4个处理:LF0(20尾草鱼+10尾银鲫)、LFA(20尾草鱼+10尾银鲫+EM菌)、HF0(40尾草鱼+20尾银鲫)和HFA(40尾草鱼+20尾银鲫+EM菌)。所有处理中三角帆蚌、鲢和鳙密度相同,均为每个围隔内40只蚌、8尾鲢和2尾鳙。实验期间围隔内不换水,每天分2次投喂配合饲料;定期向LFA和HFA围隔内泼洒EM菌。结果显示,围隔内出现浮游植物超过81种,分别隶属7门、32科、73属;实验前期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微囊藻和栅藻,后期转为微囊藻、平裂藻和腔球藻;浮游植物生物量平均为3.2×108~8.3×108个/L;摄食配合饲料的鱼密度和EM菌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但高密度草鱼和银鲫组(HF0和HFA)中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群落呼吸强度较高,初级生产力较低;添加EM菌可降低蓝藻在浮游植物生物量中的比例,增加初级生产力。研究表明,在蚌鱼综合养殖中放养摄食配合饲料的鱼密度不宜过高。  相似文献   

13.
2015年5月6日-6月1日,对陕西临潼地区大宗鱼类苗种培育池塘水体中的浮游植物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培育池塘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32种。其中绿藻门有21种,占总种类数的65.62%;硅藻门有4种,占总种类数的12.50%;蓝藻门有4种,占总种类数的12.50%;隐藻门有2种,占总种类数的6.25%;甲藻门有1种,占总种类数的3.13%。培育早期浮游植物种类数16种,密度为1.262×107ind./L,培育后期浮游植物种类数19种,密度为1.125×108ind./L,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5.401×107 ind./L。浮游植物数量变化总体表现为前期低后期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新疆乌伦古湖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7年4月和8月,对新疆乌伦古湖的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乌伦古湖浮游植物调查期间经鉴定共计8门172种属.其中以绿藻、硅藻为主,分别占43.0%和29.1%;蓝藻门27种属,占15.7%;裸藻门7种属,占4.1%;甲藻门6种属,占3.5%;金藻门4种属,占2.3%;隐藻门3种属,占1.7%;黄藻门1属,占0.6%.调查期间,乌伦古湖浮游植物密度与生物量均值分别为160.76×104 ind/L和2.0328 mg/L.从优势种、数量和生物量组成结果分析,乌伦古湖浮游植物是以硅藻为优势类群的湖泊,尤其尖针杆藻(Synedra acus),4月在采样点出现频率为80.0%.结合该湖浮游植物的优势种、数量和生物量的检测结果,乌伦古湖应属于贫-中营养型湖泊.  相似文献   

15.
鱼蚌混养对池塘水质、藻相结构及三角帆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2年4月26日—2012年12月12日通过在鲢鳙鱼养殖池塘中放养不同密度的三角帆蚌,研究不同三角帆蚌放养比例对鲢鳙鱼养殖池塘中水质、藻相结构及三角帆蚌生长的影响。实验中,鲢鳙放养比例统一为3∶7,总密度为1.5尾/m3。三角帆蚌放养密度则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单养鲢鳙鱼池塘(0只/m3),低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0.8只/m3),中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1.0只/m3)和高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1.2只/m3)。结果显示,混养三角帆蚌池塘的水化指标(TP、PO4-P、NH3-N、NO2-N和NO3-N)均显著低于单养鱼池塘。中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除NH3-N和化学需氧量(COD)与低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项水化指标均显著低于其他3个池塘,并且极显著低于单养鲢鳙鱼池塘。单养鲢鳙鱼池塘藻类平均密度均极显著高于鱼蚌混养池塘,其中在鱼蚌混养池塘中浮游植物密度与三角帆蚌密度成负相关关系。单养鲢鳙鱼池塘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极显著低于中、高密度鱼蚌混养池塘,并且显著低于低密度混养池塘。浮游植物生物量与三角帆蚌密度成正相关关系,鱼蚌池塘中绿藻和裸藻的生物量在养殖过程中上升显著。低、中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三角帆蚌存活率均显著高于高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低密度混养池塘中蚌湿重、壳长及壳宽相对增长率均为最大,显著高于中、高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研究表明,养鱼池塘混养三角帆蚌不仅能改善养殖池塘的水质,还能控制藻类数量,促使绿藻和裸藻等大型藻类的生长,提高养殖水体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总量,最终还能有效提高三角帆蚌的存活率及生长率。从改善水质,藻相结构,蚌成活率及生长等指标角度考虑,在鲢鳙鱼养殖池塘中,三角帆蚌最佳放养密度为1.0只/m3。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单养、混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养殖池塘的水质与生物组成特点,采取水质分析、环境DNA与传统鉴别方法对草鱼单养、混养(80:20)两类池塘的水质变化、浮游生物、底栖生物、菌群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混养池塘的水质优于单养池塘,混养池塘水体中总氮(TN)、硝态氮(NO3--N)、氨氮(NH4+-N)、亚硝态氮(NO2--N)的浓度比单养池塘分别低10.15%、3.78%、5.07%、80.18%,总磷(TP)和活性磷(SRP)的浓度分别低27.14%和56.26%;两类池塘中浮游植物均以绿藻门(Chlorophyta)、蓝藻门(Cyanophyta)、隐藻门(Cryptophyta)为优势种,但单养池塘中的藻类密度为30×106cells/L,低于混养池塘104×106cells/L;两类池塘中的浮游动物均以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优势种,枝角类和桡足类生物数量较少,单养池塘中浮游动物密度高于混养池塘;在底栖动物方面,单养池塘存在螺类、水蚯蚓和摇蚊幼虫,而混养池塘仅有螺类和摇蚊幼虫。在菌群组成方面,单养池塘水体中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类群,混养池塘水体中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类群;但在两类池塘底泥中,均以变形菌门为优势类群。以上结果表明,草鱼混养有利于改善养殖池塘水质,增加浮游植物丰富度,改变养殖水体菌群的结构。本研究为优化草鱼池塘养殖结构,改善水质,构建高效池塘养殖模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洱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季节演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对洱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季节演替进行了周年调查.结果表明,洱海常见浮游植物有7门、80属、115种;其中,蓝藻门24种,硅藻门16种,绿藻门65种,金藻门和隐藻门各2种,甲藻门和裸藻门各3种.春季以钝脆杆藻(Fragilaria capucina)、直链藻(Melosira sp.)、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为优势种;夏季以直链藻、小环藻(Cyclotella sp.)、转板藻(Mougeotia sp.)、尖尾蓝隐藻、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乌龙藻(Woronichinia sp.)为优势种;秋季以乌龙藻、游丝藻(Planctonema lauterbornii)为优势种;冬季以游丝藻、水华束丝藻(Aphanizonmenon flos-aquae)、钝脆杆藻为优势种;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季最高、夏冬季次之、春季低,最高值出现在11月,达5 899.17×104个/L,最低值出现在2月,为339.21×104个/L.与历史资料相比,近年来洱海浮游植物生物量呈上升趋势,多样性指数降低,蓝藻水华优势种由鱼腥藻转变为微囊藻和乌龙藻,绿藻门细胞数量占浮游植物细胞总数量的比例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18.
淡水池塘养殖中水质的优劣是通过水的颜色、水色的变化来判断的,池塘的水色就是池塘生态系统的晴雨表。水色是由池塘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不同而形成的,其中浮游植物是主要因素。池塘中浮游生物受温度、光照、营养盐的影响而产生季节、昼夜、垂直和水平变化,有的水色适合鱼类生长,有的不适合鱼类生长,如何根据水色的变化来判断养殖水质的优劣.  相似文献   

19.
池塘主养草鱼三种养殖模式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6-10月,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少潭河水库坝下陆基鱼池对主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池塘三种混养模式(模式Ⅰ,草鱼、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鲫(Carassius auratus)分别放养250、35、40和15尾;模式Ⅱ,草鱼、鲢、鳙、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和鲫分别为250、35、20、20和15尾;模式Ⅲ,草鱼、鲢和鲫分别为250、35和15尾)浮游植物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18属279种,其中,蓝藻门20属29种、绿藻门63属137种、硅藻门20属59种、裸藻门7属45种、金藻门3属3种、隐藻门2属3种、黄藻门2属2种以及甲藻门1属1种。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分别为7.66×107、6.95×107、6.74×107ind./L;平均生物量分别为70.71、62.12、85.52 mg/L;模式Ⅱ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随着养殖时间均呈上升趋势,并在9月时处于三个模式中的最高水平,说明模式Ⅱ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越来越稳定,处于一种更好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2004年9月、2005年5月、2006年6月和2007年8月4个航次的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调查资料的分析,研究三峡工程截流后长江口邻近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调查水域网采浮游植物共有2门36属93种(包括7个变种和6个不确定种),硅藻门的种类数量最多,有30属76种,占总种数的81.7%;甲藻门6属17种,占总种数的18.3%.其中,硅藻六门以角毛藻属、圆筛藻属和根管藻属的种类最多,分别有23种、10种和10种;甲藻门以角藻属为主,共有10种,占甲藻总种数的58.8%.长江口邻近海域的浮游植物可分为河口半咸水和近岸低盐类群、外海高盐类群和海洋广布性种类等3个类群.浮游植物的丰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末(8月)和秋季(9月)浮游植物的数量明显高于春季(5月)和夏初(6月),而且硅藻类浮游植物的数最占绝对优势.达到浮游植物总量的95%以上.优势度分析显示中肋骨条藻、尖刺菱形藻、柔弱角毛藻和洛氏角毛藻是长江口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的主要优势种,其中以中肋骨条藻和尖刺菱形藻为绝对优势种.浮游植物丰度的分布跟长江冲淡水有密切的关系,密集分布区主要分布在123.5°E以西近长江口海域,主要由优势种骨条藻等的分布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