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1 毫秒
1.
夏季猪舍的通风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夏季当猪舍内气温高于猪舍外时,通风可以将猪舍内的热量带出舍外,还可以加大猪舍内气流的速度,当经过猪体时,带走散发的热量,同时可促进猪体的蒸发散热。规模化猪场由于猪只的密度大,猪舍的容积相对较  相似文献   

2.
刘燕 《畜禽业》2015,(3):70-71
<正>冬、春季寒冷,光照少,使猪只的免疫力下降,干燥的气候使呼吸道黏膜受到损伤,这些不利条件使病原更容易定居在呼吸道上皮,易发生流感、猪瘟、蓝耳、圆环、气喘病、胸膜肺炎等疾病。为了保温猪舍大都实行封闭式饲养管理,进而造成猪舍内通风强度下降,湿度过高,氧气不足,以及过多有害气体的滞留,使得猪舍内小环境恶化,猪处于应激状态下,儿茶酚胺类  相似文献   

3.
<正>猪群疫病主要是由病原微生物传播造成的,而病原微生物理想的栖息场所是猪舍,存在于猪场空地、舍内和空气中。因此,预防病原微生物的繁殖生长及入侵是疾病综合防治的主要环节,也是保护猪群健康的关键。通过消毒,可杀灭和抑制病原微生物扩散,降低猪只生长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减少疾病发生,为猪群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使其发挥最佳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4.
《畜禽业》2014,(11):19
<正>温度的影响猪自身调节温度的能力特别差。因此,猪舍必须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效果,并且得用通风系统进行调控。温度要保持在始中的范围,以使猪感到舒适,生产性能保持在最好的状态。在此温度之上或之下,猪将产生应激反应,饲料效率下降。当温度在2028℃之间,猪舍内的温度每下降1℃生长育肥猪每天需要增加能量209.2 k J。在12℃28℃之间,猪舍内的温度每下降1℃生长育肥猪每天需要增加能量209.2 k J。在12℃20℃,每降低1℃,每天需要增加能量418.4 k J以上。这意味着每降低1℃每头猪每  相似文献   

5.
冼汉邦 《畜禽业》2007,(2):31-32
猪群疫病主要是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造成的.而病原微生物理想的栖息场所是猪舍,也就是说病原微生物生存于养猪生产的各个角落。如空地、舍内、空气等场所.因此如何防治病原微生物的繁殖生长及传播是保护猪群健康的关键.控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生长及传播即不给它提供生存之地、传播之路.也就是说猪场给猪群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降低猪只生长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数量.为猪群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那么我们通过什么办法来控制病源微生物的繁殖生长呢?消毒是最好的办法。消毒是指用物理、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杀灭物体中及外界环境中的病源微生物。而在消毒过程中.其效果受很多因素影响.掌握了这些因素.利用它可以提高消毒效果.反之.处理不当.  相似文献   

6.
球虫病是由猪等孢球虫及某些种类的艾美耳属球虫寄生于仔猪的空肠或回肠等上皮细胞内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原虫病。该病可严重危害仔猪健康发育,降低成活率,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发展。随着养猪业规模化进程的加快,养猪场忽视了对寄生虫病的防治,尤其是仔猪球虫病的防治,该病在集约化养猪场普遍存在并造成严重危害。现将猪球虫病的诊治方法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7.
<正>猪疥螨病是由疥螨寄生于猪皮内所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剧痒,皮炎,脱毛,结痂,渐进性消瘦,生长滞缓,严重者衰竭死亡,给养猪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1流行病学各种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只均可感染和发生疥螨病,以5月龄以下的猪发病较多,而且症状严重。健康猪与疥螨病猪直接接触,或者接触病猪擦痒时脱落的皮屑,污染的饲养用具及猪舍等导致本病传播。冬季和秋末春初,光照不足,阴暗、潮湿、寒冷、猪群拥挤的情况下,疥螨病发病多,传播快,症状严重。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仿刺参幼参对配合饲料中维生素A(VA)的适宜需求量,实验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维生素A乙酸酯,配制VA含量分别为3 250 (D1)、5 187 (D2)、7 054 (D3)、8 970(D4)、12 975 (D5)和16 400 (D6) IU/kg的6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15.48±0.01) g仿刺参幼参8周。结果显示,(1) VA对仿刺参存活率(SR)无显著影响,显著提高了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2) VA显著提高了体壁粗脂肪和VA含量,降低了羟脯氨酸含量;(3)肠道脂肪酶(LPS)活性呈上升趋势,D1组显著低于其他组,淀粉酶(AMY)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4)肠道谷草转氨酶(AST)、总抗氧化能力(T-S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先升后降趋势,AST及CAT活性均在D4组出现最高值,D2~D5组T-SOD活性显著高于D1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呈上升趋势,D1组显著低于其他组,丙二醛(MDA)含量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9.
持续高温往往会造成蟹塘内的伊乐藻等水草衰亡,不利于河蟹的生长发育。为探明高温季节池塘种植水葫芦对河蟹生长及水质调控的影响,对养殖“诺亚1号”河蟹的池塘设置3组不同的水草种植模式,即无草塘补种水葫芦组(EI)、有草塘无处理组(EL)和有草塘补种水葫芦组(EIL)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试验,比较各组试验塘的水质、水草长势情况以及河蟹的体质量、产量、残蟹率、回捕率等。试验结果显示:EIL组的伊乐藻保存较好,且在高温季节池塘水温低于其他两组;EI组河蟹的体质量、产量、回捕率显著低于EIL组(P<0.05),残蟹率显著高于EIL组(P<0.05),但EI组各项指标与EL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水质调控方面,EIL组NH4+-N、NO2--N、TN、TP等水质指标均优于其他两组;8月份EL组的NH4+-N质量浓度显著低于EI组(P<0.05),9月份以后,EL组的NO2--N、TN质量浓度均显...  相似文献   

10.
为保障亚甲基蓝在甲壳动物养殖中的安全使用,本研究以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为对象,采用半静水式方法开展急性毒性实验,并通过暴露和清水恢复实验,分析亚甲基蓝对罗氏沼虾组织结构、抗氧化系统及免疫能力的损伤。结果显示:水温25℃下,亚甲基蓝对罗氏沼虾的24、48、72和96 h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09.7、54.7、6.1和2.8 mg/L,安全浓度为1.1 mg/L。1.4 mg/L亚甲基蓝暴露4 d后,罗氏沼虾肝胰腺、鳃和肠道组织出现病理损伤,肝胰腺组织中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大量积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免疫相关基因热休克蛋白(HSP)表达水平显著升高,酚氧化酶原(proPO)、TOLL样受体(TLR)和凝集素(LEC)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转移至清水中养殖7 d后,肝胰腺组织中的MDA和H2O2含量,SOD...  相似文献   

11.
<正>乳房疾病是养猪行业多发性的疾病,危及本身健康的同时,也影响着仔猪的生长发育,常给养猪生产带来极大危害,也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效益损失。临床上主要以乳房炎和无乳综合症,下面就其特点进行阐述。1乳房炎1.1病因1.1.1卫生条件差及饲养管理不当:猪舍地面粗糙不平,母猪分娩过程中劳累过度,尤其是夏天难产,猪圈面积少,通风不良,使得血流循环受阻,腹腔内压大,乳房容易水肿,加之管理不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急性HgCl2暴露对凡纳滨对虾的毒性效应,随机取360尾凡纳滨对虾[初始体质量(5.01±0.06) g],分为1个对照组(<0.001 mg/L HgCl2)和2个处理组[0.033 mg/L组(0.033 mg/L HgCl2)和0.33 mg/L组(0.33 mg/L HgCl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开展为期96 h的急性毒性试验。分别于试验开始前和开始后24、48、72、96 h取样进行检测。试验结果显示:24 h后,0.33 mg/L组肌肉中H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0.033 mg/L组和0.33 mg/L组血浆中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72 h后,0.33 mg/L组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低于0.033 mg/L组,而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4 h时,0.33 mg/L组血浆中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及酚氧化酶活性最高(P<0.05);48 h后...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不同养殖模式对暗纹东方鲀生长及水质的影响,选取无损伤、健康的暗纹东方鲀7000尾,随机分成3种养殖模式:立体种养模式(模式Ⅰ)、单养模式(模式Ⅱ)和混养模式(模式Ⅲ),进行了为期56 d的养殖试验,比较3种养殖模式下暗纹东方鲀的生长速度、成活率以及养殖水质指标的变化。试验结果:模式Ⅰ暗纹东方鲀的成活率(97.10%)高于模式Ⅱ(92.35%)和模式Ⅲ(89.37%),特定生长率[(1.83±0.12)%/d]显著高于模式Ⅲ(P<0.05),饲料系数(2.20)则低于其他2种模式;模式Ⅱ下养殖水体的三态氮(TAN、NO2^--N和NO3^--N)无明显变化,其质量浓度略低于模式Ⅰ和模式Ⅲ,模式Ⅲ下三态氮的质量浓度有所升高,而模式Ⅰ下TAN和NO2^--N质量浓度有降低的趋势;3种养殖模式下,池塘水体的化学需氧量(COD)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趋势,总悬浮物(TSS)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模式Ⅰ的COD和TSS质量浓度均低于模式Ⅱ和模式Ⅲ;模式Ⅱ和模式Ⅲ下总氮(TN)质量浓度先降后升,而模式Ⅰ的TN质量浓度则是先降后升再降,且在14 d后均显著低于其他2种模式(P<0.05);模式Ⅱ和模式Ⅲ下总磷(TP)质量浓度无明显变化,模式Ⅰ下TP质量浓度在养殖初期有所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并在56 d时降至最低,显著低于模式Ⅱ和模式Ⅲ(P<0.05)。结果表明,在立体种养模式下,暗纹东方鲀不仅生长快,成活率高,而且栽种蕹菜对池塘养殖水体具有较好的净化作用,能减少池塘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立体种养模式较单养和混养模式更适合暗纹东方鲀养殖。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海带配子体人工高密度培养过程中因海水中游离CO2减少及pH升高而导致生长受限的问题,本研究以海带’奔牛’(Sacchatina japonica)雌雄配子体为材料,以不用pH的富营养灭菌海水(10 mg/L N,1 mg/L P)为培养液,通过测量配子体长度,计算相对生长率,比较不同pH对配子体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pH(P<0.001)、性别(P=0.016<0.05)对海带’奔牛’配子体生长有显著影响,长期处在pH<7培养条件下的雌雄配子体相对生长率显著低于其他2组,雌配子体的相对生长率(4.61%)显著高于雄配子体(3.35%)。初始pH为7.0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雌雄配子体的相对生长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此基础上,采用在通空气悬浮培养同时补充CO2的方式进行配子体扩增培养,利用纯CO2压力罐(出气量120 L/h),15 L培养液每2d补充CO2 1~2 min,培养液pH范围即可控制在7.0~8.4,以此排除pH对配子体生长不利影响,并避免频繁...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不同养殖品种在养殖尾水排放周期内的水质变化特征、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获取养殖尾水排放周期内接近总排水量水质指标平均浓度的适宜采样时段,对暗纹东方鲀、罗氏沼虾、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进行养殖尾水水质监测,在16:30~次日7:30的养殖尾水排放周期内,每3 h采集养殖尾水检测总固体悬浮物(TSS)、有机物(CODMn)、总氮(TN)、总磷(TP)指标。结果显示:不同养殖品种之间,排放养殖尾水的4项水质指标质量浓度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综合评价养殖尾水水质状况:中华绒螯蟹最佳,暗纹东方鲀次之,罗氏沼虾较差。养殖尾水排放周期内,暗纹东方鲀、罗氏沼虾、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TSS和TP质量浓度在不同检测时间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CODMn和TN质量浓度在不同检测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暗纹东方鲀养殖池塘的TSS实际排放强度显著高于估算排放强度(P<0.05),暗纹东方鲀和罗氏沼虾养殖池塘的TP实际排放强度显著高于估算排放强度(P<0.05),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4项水质指标的实际排放强度均低于估算排放强度(P...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养殖模式对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在设施大棚中构建了中试规模的南美白对虾循环水养殖模式(RAS)和生物絮团养殖模式(BS)2种模式,每种模式为3个平行,每个平行投放南美白对虾苗10万尾,初始放养殖密度为500尾/m3。每隔1 d测定养殖水体的水质指标,待100 d饲养结束后,测定南美白对虾生长指标和肠道菌群。结果显示:RAS和BS组养殖水体中的总氨氮(TAN)、亚硝酸盐氮(NO-2-N)、硝酸盐氮(NO-3-N)、温度、pH和溶氧(DO)等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但BS组有近20 d的NO-2-N积累,进而影响南美白对虾的生长。BS组的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和最终养殖密度显著低于RAS组(P<0.05),饲料系数和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两种养殖模式下对虾肠道菌群在门水平无显著差异,属水平显著差异(P<0.05),RAS养殖模式中的...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绿色环保的循环水养殖模式,设计循环水鱼菜共生系统(鱼菜组)、紫外灯鱼菜共生系统(鱼菜紫外灯组)及循环水养殖系统(循环水组),比较三种不同处理方式对镜鲤(Cyprinuscarpio var.specularis)、叶用莴苣(Lactuca sativa var.ramosa)生长和养殖水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鱼菜组、鱼菜紫外灯组处理对镜鲤的生长无显著影响,但会显著影响镜鲤形态学指标,鱼菜组镜鲤肠体比显著低于循环水组。体成分方面,鱼菜组全鱼粗蛋白、粗脂肪显著高于循环水组,鱼菜组肝脏粗蛋白显著低于循环水组。鱼菜紫外灯组的细菌总数显著低于鱼菜组。水质方面,鱼菜组、鱼菜紫外灯组可显著降低系统中氨氮、硝酸盐氮及总磷总氮含量,鱼菜紫外灯组硝酸盐氮、总磷及总氮含量显著高于鱼菜组。综上所述,循环水系统耦合水培蔬菜单元可改善系统水质,改善鱼体成分,并且结合紫外灯处理可降低水体细菌总数。  相似文献   

18.
为有效调控高密度海水养殖池塘的水环境状况,构建了以人工湿地为核心的"鱼-虾-贝-草"海水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通过比较人工湿地连续流与间歇流,以及种植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时的净化效率,研究适用于海水池塘养殖系统的人工湿地运行方式及植物种类。通过比较不同养殖模式下池塘水质及养殖对象生长情况,分析人工湿地对养殖池塘水体的调控效果,探讨循环养殖模式对池塘产量的提升效果。结果显示:人工湿地间歇运行时(水力负荷为300 mm/d),其净化效率相比于连续运行有显著提升;盐角草湿地出水中的氮、磷质量浓度显著低于互花米草湿地;虽然排、换水频率有较大差异,循环养殖模式与传统养殖模式下养殖池塘水体氨氮(NH^+_4-N)和亚硝酸盐氮(NO^-_2-N)质量浓度均处于较低水平;采用基于湿地循环水处理的文蛤(Meretrix meretrix)和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分池组合混养模式能进一步提高脊尾白虾的单位面积产量,并有效控制养殖废水排放。研究表明:基于人工湿地的海水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具有较强的环境效益,可为江苏地区海水池塘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试验按生态基表面积占水泥池水体表面积比值(比表面积),设置50%(S-50)、100%(S-100)、150%(S-150)和对照组(无生态基)四个试验组,研究生态基挂设密度对草鱼生长性能和血清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S-100和S-150处理组草鱼的末重、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S-50组,饲料转化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S-100处理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S-100组水体COD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的,附着生物量(VSS)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S-100与S-150组的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S-50组。试验组谷草转氨酶活性(AST)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生态基挂设密度影响草鱼的生长及其血清酶活性,挂设密度过高抑制微生物的附着生长,但超过100%的生态基挂设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促进草鱼机体内的活性氧自由基代谢平衡,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促进草鱼生长。在本试验条件下,当挂设生态基的表面积占池塘水体表面积比值(比表面积)100%时,不仅可显著促进草鱼生长,提高养殖产量,降低饵料系数,而且能有效减少生态基使用量,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20.
光照是影响鱼类行为、生理以及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为研究光照颜色对虹鳟行为反应、血浆皮质醇、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根据鱼类行为学研究方法,分别将白、红、黄、蓝和绿5种光照颜色灯带铺设在室内试验水槽中央底部,将虹鳟放置在水槽同一侧,观察虹鳟在水槽中穿越灯带尾次数及行为反应;根据行为生理学研究方法,分析比较在不同光照颜色下虹鳟血浆皮质醇、总蛋白(TP)、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的含量差异。结果显示:5种光照颜色下虹鳟穿越灯带尾次数均低于空白组,其中黄光、白光条件下穿越灯带尾次数均显著低于空白组和其余3种光照颜色,红光、蓝光、绿光和空白组之间无显著差异。黄光条件下血浆皮质醇浓度显著高于空白组和其余4种光照颜色,空白组和其余4种光照之间无显著差异。5种光照颜色下总蛋白(TP)、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均具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虹鳟比较适应蓝光和绿光,对黄光和白光有一定的趋避反应,且黄光的趋避效果最强;虹鳟可通过自身生理调节以适应不同的光照颜色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