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针对火炬树、胡杨、互生叶醉鱼草等8个新引进树种进行引种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8种引种植物中,从成活率和保存率指标来衡量,适宜在该地区生长的树种有火炬树、互生叶醉鱼草、蒙古莸、沙地柏、沙木蓼、饲料桑和东疆沙拐枣。(2)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表明,除了胡杨之外,其它树种均能在不需要任何保护措施的条件下正常生长、越冬渡夏。(3)除了胡杨之外,其它树种在试验区表现出耐干旱、耐贫瘠,其中互生叶醉鱼草、沙木蓼、东疆沙拐枣还具有速生和稳定性的特点。(4)在无任何防寒措施的条件下,几乎无枯稍和冻害现象发生,说明所有引种树种有着抗寒性的特点。(5)在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和风大的条件下,除了胡杨之外,其它引种树种均表现出具有较强抗旱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蒸腾观测场法对花棒、毛条、沙拐枣、梭梭、沙枣的一年生实生苗;二白杨、新疆杨、沙木蓼一年生扦插苗进行了蒸腾耗水量的研究。各树种单株年耗水量比较,二年生植株以新疆杨最大(220.9公斤),其后是沙枣(207.8公斤)、二白杨(172.8公斤)、沙木蓼(139.7公斤)、沙拐枣、梭梭、花棒、毛条。一个生长季内沙枣、沙木蓼蒸腾峰值在9月,花棒、毛条的蒸腾最大值在7月,而梭梭和沙拐枣的峰值出现在8月。三年生植株蒸腾量远大于二年生植株,并且三年生植株蒸腾强度月变化以5月(沙枣)或6月(沙木蓼)最大,比二年生植株的蒸腾高峰提前1或2个月。  相似文献   

3.
沙木蓼(Atraphaxis bracteat A. Los.)在甘肃民勤沙区的引种造林已有多年,实践表明它确是较好的固沙树种,今后在河西走廊其它沙区及西北自然条件类似地区都可选用。本文浅议其在民勤沙区的适应表现及固沙造林的关键技术诸问题。一.沙木蓼在民勤沙区的引种概况沙木蓼在我国,从东北的大兴安岭到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均见生长,水平分布大致在东经80—125°、北纬35—47°之间。依民勤沙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植物区系,是有木蓼天然分布,但实际调查数量不多,因此,最初试验用种苗多采自其数量较多的宁夏中卫、盐池二  相似文献   

4.
沙木蓼     
沙木蓼为蓼科针枝蓼属的正种,是我区从半干旱草原到干旱半荒漠地带的流沙及半固定沙地上的一种优良固沙灌木树种。它的适应范围极广,抗性强,耐风蚀沙埋,无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在夏季高温与冬季严寒的条件下它都能正常生长,而且生长很快。在我国西北地区,人们用沙木蓼与梭梭、沙柳等混交,营造防风固沙林。沙木蓼为落叶灌木,根系发达,株高一般1—2米,枝条开  相似文献   

5.
以沙地种植的两年生沙地桑(Morus alba)、沙木蓼(Atraphaxis bracteata)、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红皮沙拐枣(Calligonum rubicundum)幼树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植物水势、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参数等指标的测定,采用单因素方差和最小显著差数法分析研究了4种沙生植物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结果表明:(1)4种植物水势日变化表现为早晚高,正午低,柠条在4种植物中日水势最低,叶绿素含量最高;(2)沙地桑适宜在低光强下生长,红皮沙拐枣更能适应强光环境,沙木蓼和柠条的可用光强范围较窄;(3)柠条对于沙区环境的适应性强,更适宜用作治沙植物材料,沙地桑物质积累能力强,适宜作为沙地经济树种种植。  相似文献   

6.
霸王、沙木蓼和银水牛果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单分析了霸王、银水牛果和沙木蓼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变化规律;霸王、银水牛果和沙木蓼的最适于光合作用的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8.50%、17.62%和19.30%;最适于蒸腾作用的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5.08%、21.63%和19.21%。光饱和点分别为41.7 KLux、51.4 KLux和55.6 KLux。从而证明3树种为耐旱性树种,其中沙木蓼的抗旱性最高,且耐贫瘠,霸王居中,银水牛果最低。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腾格里沙漠南缘景泰北部沙区进行红皮沙拐枣(C.rubicundum Bunge)和东疆沙拐枣(C.klementzii Losinsk.)的扦插造林试验,2种沙拐枣成活率和保存率在80%以上,从生长状况看,东疆沙拐枣较红皮沙拐枣表现出色。试验表明,红皮沙拐枣和东疆沙拐枣是景泰北部沙区比较适宜的固沙先锋树种。  相似文献   

8.
腾格里沙漠南缘4种沙生灌木平茬试验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平茬对恢复更新腾格里沙漠南缘沙生灌木沙拐枣、沙木蓼和花棒,提高其生长量具有明显的效果,对毛条的恢复有效果,但不十分明显。4种沙生植物的平茬时间应安排在4月中上旬植株尚未萌动以前或正在萌动时隔行或隔株进行,沙拐枣和花棒的留茬高度应选择30或40 cm,沙木蓼的留茬高度应选择20或30 cm,毛条的留茬高度为40或40 cm以上。  相似文献   

9.
5种沙地灌木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沙地灌木对干旱胁迫的动态生理生态适应性及抗旱能力,为沙区选种育种以加快植被恢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柠条、沙地桑(鲁桑×蒙桑)、沙木蓼、红皮沙拐枣和北沙柳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控水梯度[T1(CK,12 000 m3·hm~(-2))、T2(9 600 m3·hm~(-2))、T3(7 200 m3·hm~(-2))和T4(4 800 m3·hm~(-2))]和3个控水时期:控水前期(7月)、控水中期(8月)和控水后期(9月),定期测定供试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茎水势、叶绿素、脯氨酸(Pro)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1)除控水中期的沙木蓼和控水后期北沙柳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外,各树种的光合指标和水势均随干旱程度的加剧逐渐下降;2)Pn随控水时间逐渐降低,Ci表现为逐渐升高;柠条、沙地桑和沙木蓼的Tr及Gs在控水前期至控水中期升高,控水后期又显著降低,其余树种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各树种水势在控水前期处于-0.093~-0.23 MPa,在控水中后期分别下降了1.44 MPa和1.22 MPa;红皮沙拐枣的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其他树种,北沙柳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在中后期仅为前期的47%;3)控水后期,各树种的SOD和POD活性差异较大,最大值分别为最小值的10倍和323倍。在轻度干旱胁迫下,各树种的Pro含量、可溶性糖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积累量快速升高,而随胁迫程度的加剧(中度和重度),其积累量又逐渐降低;胁迫程度由轻度到重度,除沙地桑的MDA含量逐渐降低外,其余物种的MDA含量均逐渐上升,其中红皮沙拐枣的MDA含量增幅最大,比对照上升了3.47倍;4)Pro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Ci与第1主成分呈极强的相关性,各树种的主成分得分大小顺序为:柠条沙木蓼沙地桑红皮沙拐枣北沙柳,各树种T4水平因子得分均为负值。【结论】在干旱胁迫下,各树种通过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来提高自身适应性,但严重干旱导致各树种光合、蒸腾等生理活动降低。柠条、沙木蓼、沙地桑的抗旱能力较强,红皮沙拐枣及北沙柳的抗旱能力较差,Pro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Ci能较好地指示5种沙地灌木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为逐步改善省会的空气质量,研究了火炬树在石家庄市沙地立地条件下的生长适应性,调查了在沙地条件下耐寒、耐旱、耐热、耐阴、抗病虫及极限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提出了火炬树与其它防风固沙植物的配置形式,从而形成乔灌草多层次组合的防风固沙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连续4年对兴隆山保护区青杆、油松、落叶松、白桦、山杨等5种乔木,辽东栎、灰构子、珍株梅、紫丁香、花楸、山梅花、甘肃小檗、互叶醉鱼草、茶蔗子等12种灌木,以及淫羊藿、山丹花等2种草本植物不同物候期的观测,总结出了观测物种的发芽期、展叶期、开花期、枝条生长期、结果期、落叶期等物侯现象出现的日期。分析了各物候现象随温度、日照、降水等气候条件及坡位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关系,提出了物候观测为营林生产、病虫害防治、生态旅游等活动服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银水牛果、蒙古扁桃、花棒、白刺、蒙古莸、霸王、长柄扁桃、醉鱼草、沙柳、黄柳、乌柳等11种引进灌木树种的成活率,其中:白刺成活率最高为86.2%,花棒和银水牛果成活率较低,分别为20.4%和40%,其他树种的成活率在52.4%~74.6%之间。以成活率为指标将以上树种的抗旱能力分为4个等级:白刺抗旱能力最强,霸王、蒙古扁桃、沙柳、乌柳、醉鱼草次之,黄柳、长柄扁桃、蒙古莸中等,银水牛果、花棒较差;初步得出了比柠条抗旱力强的6种树种,即:白刺、霸王、蒙古扁桃、沙柳、乌柳、醉鱼草。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萹蓄的系统学位置,对萹蓄及蓼属、木蓼属、沙拐枣属的代表种进行了茎的解剖学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蓼属的萹蓄、沙拐枣属的泡果沙拐枣、心形沙拐枣、木蓼属的细枝木蓼、沙木蓼等植物的厚角组织或厚壁组织不连续,木质部发达,而与蓼族蓼属代表种和其他属的代表种的解剖结构显著不同,研究结果支持萹蓄从蓼族移出,而与沙拐枣属、木蓼属归入木蓼族,这一结果与形态学和地理分布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对5种灌木防风阻沙林的防风效益与流沙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梭梭和花棒由于植株高大,遮挡面大,总体防风效果好,沙拐枣、杨柴、沙木蓼3种灌木植株相对矮小,总体防风效果较差。这一顺序恰与各灌木的枝丛密度、冠幅和高度等因子由大到小的排列相吻合。在同一风速条件下,5种防风阻沙林的输沙量均较旷野流沙明显减小,且杨柴的输沙量减小幅度最大。在营建防风阻沙林时要重视乔灌草相结合,充分考虑地被物的作用,为防风阻沙林整体结构和功能更加完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滴灌条件下4种树木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南疆干旱地区荒山绿化所采用的胡杨、沙枣、柽柳和白榆等4种主要造林树种在滴灌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树木在滴灌条件下根系分布存在着明显差异;生长高峰期到达的时间不同,白榆生长高峰期最长,其次为沙枣、胡杨、柽柳;4种树木耐盐程度不同,柽柳耐盐性最强,在总盐含量2.26%的情况下,尚能生长。  相似文献   

16.
Populus euphratica Olive is the only tree species that can grow in the saline land and also survive cold winters in northwest China, and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stabilizing the vulnerable ecosystem there. A cell suspension culture was initiated from callus derived from plantlets of Populus euphratica. Cold acclimation was induced (LT50 of-17.5 ℃) in cell suspension at 4-5 ℃ in the dark for 30 days and the freezing tolerance increased from LT50 of-12.5 ℃ in nonacclimated cells to LT50 of-17.5 ℃ in cold-acclimated cells. Microvacuolation, cytoplasmic augment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starch granules were observed in cells that were cold-acclimated by exposure to low temperatures. Several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hanges in proteins were noted during cold acclimation. Antibodies to carrot extracellular (apoplastic) 36 kD antifreeze protein did not cross react on immunoelectroblots with extracellular proteins in cell suspension culture medium of Populus euphratica, indicating no common epitopes in the carrot 36 kD antifreeze protein and P euphratica extracellular protein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se changes to cold acclimation in Populus euphratica cell cultures wa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辽河三角洲盐碱地树种优化配置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辽河三角洲盐碱地台田上,布置小胡杨纯林、白蜡纯林、小胡杨×刺槐混交林、白蜡×刺槐混交林4种树种配置模式,对不同配置模式下的树木生长和土壤水、盐、温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胡杨、白蜡、刺槐在辽河三角洲盐碱地上造林均能成活,成活率达92%~98%。混交配置模式对树木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优于纯林,其中小胡杨×刺槐混交模式好于白蜡×刺槐模式。与CK相比,4种模式均能改善土壤水分状况,降低土壤盐分,调控土壤温度,防止盐分表聚,4种模式间比较顺序是小胡杨×刺槐混交林>白蜡×刺槐混交林>白蜡纯林>小胡杨纯林。可见,小胡杨×刺槐混交模式可作为该地区防护林营建的首选优化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8.
胡杨作为塔里木河流域的建群种与生态恢复的指示器,是遏制土地荒漠化和保护群落稳定结构的天然屏障.仅依靠人工调查对荒漠河岸林进行监测已不能满足当下维系塔里木流域生态环境,高光谱遥感成为当下胡杨种群监测识别的重要手段.就沙漠干旱地区胡杨叶片色素高光谱遥感监测的主要研究成果做出了概括,并经过对有关论文内容的总结与数据的梳理,明...  相似文献   

19.
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盐渍化土地上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近十年来,我国有些学者通过野外调查、田间试验等方法,对胡杨独特的抗盐性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有关胡杨抗盐性生理机制方面的研究还很少,为了探讨胡杨的抗盐性机理,我们在1989年采用初始质壁分离法,对胡杨叶片的基态渗透值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