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采用BMT法对石河子某奶牛场416头泌乳荷斯坦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测得该牛场隐性乳房炎的头阳性率和乳区阳性率分别为62.02%和37.58%。同时,分析了该牛场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与胎次、乳区、牛舍、泌乳时间等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采用SMT检测法,对张家口地区108头泌乳奶牛进行乳房炎检测.结果显示,该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头阳性率为47.33%,临床型乳房炎头阳性率为5.56%,乳区阳性率为40.99%(158/422).  相似文献   

3.
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原因进行了调查,并选用了CMT(加州乳房炎)法对316头泌乳奶牛的1264个乳区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发病头数为89头,奶牛阳性率为28.2%,患病乳区246个,乳区阳性率为19.5%。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笔者对呼市伟嘉公司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和防治工作进行初步调查,并参与了该牛场对乳房炎的防治工作.该牛场有泌乳奶牛200头,用加州乳房炎试验(CMT)进行检查,阳性者为97头,隐性乳房炎阳性率为48.5%,通过在饲料中拌入“乳炎散”治疗隐性乳房炎,每头1d 300g,连用9d,情况大为好转,治愈率为80%.  相似文献   

5.
《农技服务》2016,(9):5-6
采用SMT法对某奶牛场505头泌乳牛进行乳房炎检测的结果显示:该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头阳性率为42.38%(214/505),临床型乳房炎头阳性率为8.32%(42/505),乳区阳性率为22.02%(421/1912)。根据有关研究表明,奶牛乳房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年龄和胎次等。  相似文献   

6.
新疆集约化奶牛场隐性乳房炎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分布于南北疆的4个集约化奶牛场进行了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和病原学研究.通过对不同牛场采集的1 578份奶样的检测,发现隐性乳房炎平均头阳性率为64.75;,乳区阳性率为36.6;.对两个牛场跟踪检测,不同牛场隐性乳房炎高发季节不同;在4个乳区中,右侧前乳区和左侧后乳区阳性率高于其它两个乳区;21.6;~28.5;的被检牛为一个乳区阳性,33.2;~45.6;的被检牛呈多个乳区阳性.隐性乳房炎阳性奶样的细菌分离和生化实验表明,感染细菌种类主要为葡萄球菌(45.31;)、链球菌(34.15;)和大肠杆菌(11.9;);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为29.93;、无乳链球菌为18.09;、停乳链球菌为12.83;,25.3;的奶样为混合感染,其中以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混合感染比例最高.对所分的3种菌进行小白鼠致病性实验,50;的实验菌株对小鼠无致病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某奶牛场发生的隐性乳房炎,制订了综合防治措施。在实施该措施前,应用LMT法对泌乳牛的隐性乳房炎进行了检测,其发病率为31.48%,乳区阳性率为21.99%。实施综合防治措施2月后,通过LMT法检测实施效果,结果显示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下降为18.55%,乳区阳性率下降为9.71%。  相似文献   

8.
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33头泌乳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该牧场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29.33%,乳区阳性率为33.60%。病原菌的总检出率为91.67%,引起隐性乳房炎发生的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分别占总检出率的37.88%和16.67%。同时对发病率与乳区、年龄、胎次及日均产奶量等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乳区间发病率差异不显著;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随着奶牛年龄的增加而有所上升(P<0.01);不同胎次组间发病率差异显著(P<0.05);日均产奶量20 kg以下的牛群发病率极显著高于日均产奶量20 kg以上的牛群(P<0.01)。  相似文献   

9.
奶牛乳房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房炎为奶牛最常见疾病之一 ,也是对奶牛生产危害性最大的一种疾病。据统计 ,临床型乳房炎占奶牛总发病的 2 1 %~ 2 3%。因造成奶量下降 ,病牛乳废弃 ;严重者 ,乳区化脓 ,坏疽、萎缩 ,致使永久失去泌乳能力 ,淘汰占奶牛总淘汰率的 9%~ 10 % ,造成一定经济损失。隐性乳房炎在奶牛群更普遍。头阳性率高达 50 % ;乳区阳性率为 2 0 %~30 %。普查结果是 :兰州乳区阳性率 2 7%(冬季 ) ,浙江 36 %~ 55%、上海 35%~ 51 % ;北京头阳性率为 6 2 .7% ,乳区阳性率 31 %。由于患牛乳房和乳汁无明显可见的肉眼变化 ,所以很难发现 ,以致常不被人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中原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50头泌乳奶牛进行乳房炎的CMT检测、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乳房炎的头发病率为68%,500个有效乳区中,隐性乳房炎的乳区有311个,乳区阳性率为62.2%。从102个待检乳汁样中共分离出96株细菌,经生化鉴定其主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分别占总数的39.6%、27.1%、15.6%;致病菌对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氧氟沙星、卡那霉素和环丙沙星还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1.
张佳兰  茹彩霞  王建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158+14259-14158,14259
[目的]分析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情况,为隐性乳房炎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个牛场2009年DHI报告的体细胞数大小来分析隐性乳房炎在不同牛场、泌乳阶段和胎次的发生情况。[结果]不同牛场隐性乳房炎发生率存在差异,牛场1泌乳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另外2个场(P〈0.05)。随着泌乳时间的增加,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呈增加的趋势,牛场3在第6、7、8和第12泌乳月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泌乳月。随着胎次的增加,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呈增加趋势,牛场1在4胎以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且与其他2个场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与泌乳阶段和胎次有关,与牛场自身的饲养管理有关。各个牛场应根据自身条件及DHI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对洛阳市第一、第二两个奶牛场的125头泌乳牛,用HMT 和MWT 两种方法进行乳汁检查。结果表明,洛阳市奶牛隐性乳房炎患病率为69.6%,患病乳区占被检乳区数的68.7%。人工挤奶的发病率和发病程度远远低于机器挤奶,差异极其显著。年龄与隐性乳房炎的发生呈正相关。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程度与奶产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开封市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选择年龄2.5~10岁,胎次为1~8次的250头健康荷斯坦牛970个乳区进行连续检测,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在不同牛舍间差异不显著;在2-4月份隐性乳房炎的头阳性率和乳区阳性率均随着月份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在各胎次均有发生,且随胎次的增加头阳性率增加;随着泌乳期的延长乳区阳性率增加;日产奶量≤20 kg的奶牛的隐性乳房炎感染率高于日产奶量≥20 kg的奶牛.  相似文献   

14.
用凝乳法对库尔勒市城郊一家个体奶牛场养殖的32头泌乳期奶牛进行了隐性乳房炎检测。结果显示。阴性乳房炎奶牛头阳性率41%,且乳房炎阳性率随奶牛使用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用挤奶机器挤的阳性率高于手工挤奶,后乳区的阳性率高于前乳区。  相似文献   

15.
采用SMT法对南京市江宁区3个奶牛场980头奶牛3 872个乳区进行隐性乳腺炎调查与检测。结果显示,隐性乳腺炎阳性率与月份有关。7月份与3月、5月隐性乳腺炎阳性率差异均显著;不同牛场之间的阳性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左侧和右侧乳区隐性乳腺炎发生率分别为41.58%和42.70%,经2χ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前、后乳区隐性乳腺炎发生率分别为40.05%和44.23%,差异显著(P<0.05);2~5岁奶牛隐性乳腺炎感染率明显低于5岁以上奶牛(P<0.05);隐性乳腺炎发生率3~8胎牛显著高于1~2胎牛(P<0.05);奶牛在不同泌乳月之间隐性乳腺炎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尤其是处于第5、6泌乳月及第9泌乳月以上的奶牛发生率较高;泌乳前期隐性乳腺炎发生率高于泌乳后期,最低发生率为泌乳盛期。  相似文献   

16.
奶牛乳腺炎调查及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佳木斯市4所奶牛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临床型乳腺炎和隐性乳腺炎的发病率以及病因。对4所奶牛场的390头泌乳牛进行检测,其中218头患有隐性型乳腺炎,头发病率为55.90%;17头患有临床型乳腺炎,头发病率为4.43%;乳腺炎的头发病率为60.26%。在被检的1416个有效乳区中,患有隐性型乳腺炎的乳区有792个,乳区阳性率为55.93%;患有临床型乳腺炎的乳区有20个,乳区阳性率为1.41%。对牛场圈舍条件和生产、管理诸环节调查分析表明,引起奶牛乳腺炎的主要原因为饲养管理水平较低、饲料品质较低、挤奶工不能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高产奶牛乳头未开展干奶期预防工作等。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乳房炎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采集西安市某奶牛场618头荷斯坦奶牛完整记录的各月DHI报告中体细胞数据和兽医记录,统计分析乳房炎发病率、临床乳房炎及其患病时期对奶牛305d奶量的影响。同时另采集108头奶牛有完整记录的150个泌乳期的1 368条DHI记录,对比分析不同体细胞水平对奶牛胎次奶量、日产奶量和乳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年发病率为50.5%,临床乳房炎头阳性率为4.37%,头次阳性率为8.25%。临床乳房炎极显著降低奶牛305d奶量(P0.01),而在泌乳盛期患病的牛305d奶量降低可达32.5%。隐性乳房炎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随患病程度加重而加重,平均体细胞数20万/mL胎次奶量就会显著减少(P0.05),而体细胞数50万/mL,胎次奶量极显著降低(P0.01)。奶牛泌乳盛期患隐性乳房炎比泌乳中后期患隐性乳房炎对产奶量和乳蛋白率的影响更大,患病程度重的奶牛相对于健康牛日平均奶量显著降低(P0.05),乳蛋白率显著增高(P0.05),乳脂率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8.
TAK免疫增强剂对奶牛乳房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临床症状及应用亚临床乳房炎快速诊断试验检出试验用奶牛。将确诊的泌乳期临床乳房炎奶牛 10头设为 A组 ,干奶期临床乳房炎奶牛 8头设为 B组 ,泌乳期隐性乳房炎奶牛 18头设为 C组 ,C组中另设肌肉注射组 (肌注组 6头 )、乳房注射组 (乳注组 6头 )及对照组 (6头 )。用 TAK免疫增强剂进行治疗试验 ,A,B组的给药途径为肌肉注射 ,每次每头 10 m L / d;C组肌注组给药方法同 A,B组 ,乳注组在每个患病奶牛乳区注射 ,剂量为每乳每区 10 m L / d。临床乳房炎治愈效果以患病奶牛临床症状消失作为主要指标 ,隐性乳房炎奶牛采用称量法测定每头奶牛不同时期的日均泌乳量 ,并用 BMT诊断液检测治疗效果。治疗试验结果表明 ,TAK免疫增强剂对临床乳房炎特别是泌乳期临床乳房炎奶牛治愈率达 80 % ,对干奶期奶牛治愈率为 37.5 % ,对隐性乳房炎奶牛也有较好的疗效 ,尤其可使肌注组奶牛产奶量明显增加 ,且肌注组和乳注组乳头阳性率分别比治疗前下降了 2 1.6 %和16 .7%。  相似文献   

19.
针对新疆石河子地区不同牛场(A牛场、B牛场)7—9月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以及主要致病菌进行调查,采用CMT法和体细胞分析仪(SCC)法相结合,随机抽取122头处于泌乳期的奶牛,对2种检测方法均为阳性的奶牛再进行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结果表明,新疆石河子地区A牛场、B牛场7—9月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率分别为86.1%、44.0%,阳性乳区率分别为41%、26%。SCC法检测结果显示,A牛场0~30万个/mL占8.3%,31万~60万个/mL占22.2%,61万~100万个/mL占18.1%,101万~200万个/mL占20.8%,200万以上个/mL占30.6%;B牛场0~30万个/mL占30%,31万~60万个/mL占32%,61万~100万个/mL占12%,101万~200万个/mL占14%,200万个/mL以上占12%。采用CMT和SCC检测仪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了隐性乳房炎检出率,且隐性乳房炎的检测由定性检测转向了定量检测。由以上结果可见,新疆石河子地区7—9月是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高发季节。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牛场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情况及规律,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采用SMT法对郑州市某奶牛场的424头奶牛进行乳房炎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乳房炎发病率与月份、乳区有一定的关系,气温偏高、多雨月份和季节转变月份发病率偏高,前乳区比后乳区偏高。同时,乳房炎发病率也与胎次、泌乳期和产奶量有显著的相关性,泌乳末期乳房炎发病率明显偏高;胎次增加,发病率增高;产奶量越高,发病率越低。通过对该奶牛场乳房炎发病规律的调查分析为本场预防乳房炎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