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该试验研究了不同播种量对一年生黑麦草产草量、植株性状、生长速度、单位重量的干草产量等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每小区70 g时,产量最高为3 226.83 kg/666.7m2.单株叶片数、单株鲜重、单株干重、株高、单株分蘖数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茎叶比、风干率等性状随密度增加比值加大,拔节期前处理C4生长速度最快,为适宜播种量,可在生产中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2.
为比较三峡库区石漠化地区不同播种量对大力士甜高粱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设计了4个播种量水平(2,3,4,5 g/m2),通过测定鲜草产量、植株粗蛋白含量、株高、茎叶比的差异评价最佳播种量。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植株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株高在植株生长后期播种量为4 g/m2时表现出了明显优势(P0.05);鲜草产量受播种量影响较大,不同播种量生产性能排序为4,5,2,3 g/m2,其鲜草产量分别为119 875,98 375,85 625,81 750 kg/hm2。  相似文献   

3.
不同播种量对一年生黑麦草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舒健虹  尚以顺 《四川草原》2006,(4):20-21,42
该试验研究了不同播种量对一年生黑麦草产草量、植株性状、生长速度、单位重量的干草产量等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每小区70g时,产量最高为3226.83kg/666.7m2。单株叶片数、单株鲜重、单株干重、株高、单株分蘖数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茎叶比、风干率等性状随密度增加比值加大,拔节期前处理C4生长速度最快,为适宜播种量,可在生产中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不同行距(20cm、30cm、40cm)和播种量(15g/m~2、20g/m~2、25g/m~2)的处理,研究行距和播种量对苏特燕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苏特燕麦在行距为30cm、播种量为25g/m~2时,草产量和株高综合评价最高。  相似文献   

5.
在青海省海晏县开展6个播种量种植糙毛鹅观草试验,对干草产量、抽穗期株高、干鲜比和叶茎比等产量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播种量为70 g/15 m~2试验处理的干草产量最高,为14.06 kg/100 m~2;播种量为50 g/15 m~2、80 g/15 m~2试验处理的叶茎比表现较好,说明糙毛鹅观草可以在海晏县或环青海湖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本项研究采用3种不同的刈割次数处理和7种不同的留茬高度处理.结果表明,刈割次数处理75天/次与30天/次、45天/次处理差异极显著(P<0.01),王草的单株鲜重472.07 g,鲜草产量341666.7 kg/hm2.a;不同刈割高度最佳处理为150 cm,与30 cm、60 cm、90 cm、120 cm、180 cm、210 cm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王草的单株鲜重480.0 g,鲜草产量332 486.7 kg/m2.a.  相似文献   

7.
本项研究采用3种不同的刈割次数处理和7种不同的留茬高度处理。结果表明,刈割次数处理75天/次与30天/次、45天/次处理差异极显著(P<0.01),王草的单株鲜重472.07g,鲜草产量341666.7kg/hm2.a;不同刈割高度最佳处理为150cm,与30cm、60cm、90cm、120cm、180cm、210cm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王草的单株鲜重480.0g,鲜草产量332486.7kg/hm2.a。  相似文献   

8.
播种量和方式对甘肃渭源蒙古黄芪育苗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陇芪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播种量(90,150,210kg/hm~2)和播种方式(条播,撒播,覆膜穴播)两因素育苗,育苗结束后秋季测定种苗质量指标和产量,旨在揭示不同播种量和播种方式互作对蒙古黄芪种苗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为其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和播种方式交互条件下育苗,蒙古黄芪种苗个体质量和群体质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在90kg/hm~2最低播种量基础上,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种苗单根鲜重、根长和根粗等个体质量指标均呈降低趋势,种苗产量先极显著提高后下降,产苗数持续增加,优质种苗率显著下降。在同一播量条件下覆膜穴播方式育成种苗个体质量最优,优质种苗率均比条播和撒播高,并随播种量递增,苗产量较撒播和条播呈先增加后下降,而产苗数呈下降趋势。播种量150kg/hm~2条件下采用覆膜穴播育成单位面积优质种苗数最多。说明在保证种苗个体质量和单位面积产苗数的前提下,渭源蒙古黄芪育苗采用覆膜穴播方式,种子播种量为150kg/hm~2最佳。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红豆草的最佳播种量,设置了5个播种密度进行种植。结果发现,不同播种密度下,红豆草的各性状均有一定的差异,其中,播种量为8g/m2时,出苗率最多,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明确北方寒区麦后复种饲用油菜的最佳播种量与采收期。以华油杂62为试验材料,对其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的苗期、抽薹期、盛花期和荚果初期的产量和品质主要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相同播种密度下,随着生育期推进,华油杂62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粗灰分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粗纤维含量从苗期至荚果初期明显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华油杂62的粗蛋白与热量、碳水化合物与热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华油杂62的产量在盛花期产量最高。华油杂62的鲜重产量在播种量为11.25 kg/hm2时最高。研究表明,华油杂62在播种量11.25 kg/hm2的条件下,盛花期前后采收,可获得较高产量,油菜营养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1.
在不同刈割频率、施肥量和混播比例下,对混播草地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和白三叶Triflium re-pen不同种群产量、地下生物量及分蘖数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刈割4次牧草蛋白质的收获量与刈割5次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酸性洗涤纤维的收获量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以刈割4次的最高,为1 135.1 g/m2。当刈割次数适当时,牛鞭草粗蛋白的收获量随着施肥量和禾草混播比例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2.
以3个抗寒性较强的燕麦品种华岭444,青永久409和陇燕2号为材料,研究了播种量和播种期交互作用对甘肃高寒牧区燕麦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播种量、播种期及其相互间的交互作用对燕麦的生产性能具有显著影响,不同燕麦品种的生育期有显著差异,播种量和播种期对3个燕麦品种的生育期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参试3个燕麦品种的株高差异较大,播种量和播种期,及其交互作用均对株高有显著影响,随着播种量增大,株高逐渐降低;品种与播种量的交互作用对干草产量影响不显著,而品种、播种量、播种期、品种(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期、品种×播种量×播种期)对燕麦干草产量均有显著影响。选择适宜品种为青永久409燕麦,进行合理密植(225kg/hm2)和适时播种(5月10日),是获得较高草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全株饲用大麦品系筛选及赤霉素对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麦(Hordeum vulgare L.)是耐盐、耐寒的优良作物,筛选全株饲用大麦品种(系)进行青刈利用有助于提高盐碱土地利用率、增加春季青绿饲草供应。本研究选用27个常规大麦品系,测定株高、茎粗和叶茎比等农艺性状,并于抽穗期刈割,分别测定产量、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干物质体外消化率(IVDMD)等饲用品质性状,进行农艺性状与产量、饲用品质性状相关分析,筛选产量高、饲用品质优良的大麦品系;利用6个不同类型品系进行外源赤霉素(GA)的喷施试验,研究GA对全株饲用大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R150,R153,R287,R143,R295适宜整株青饲;分蘖数、茎粗和株高可作为辅助选择适宜整株青饲大麦品系(种)的依据。苗期喷施GA对不同类型大麦品系产量的影响不同,R154、R159、R171的产量显著增加(P<0.05),R195产量增加不显著,R134产量降低。对于R169来说,仅60 g·hm-2喷施浓度的处理高于对照。因此应结合大麦品种特点选择适宜的GA喷施时间和浓度。  相似文献   

14.
甘肃天祝金强河地区高山线叶嵩草草地的地上植物量在6~11月呈单峰曲线变化,最大植物量出现在8月21日,为373.02克/米~2干物质,或336.67克/米~2有机物质(去灰分物质);净第一性生产力为340.09克/米~2年干物质,或307.97克/米~2·年有机物质。地下植物量6~10月平均为5162.66克/米~2干物质,呈U形曲线变化;净第一性生产力为780.36克/米~2年干物质,或671.15克/米~2·年有机物质,其中活根为570.91克/米~2·年干物质,或489.27克/米~2年有机物质。地上部分最大绝对生长率出现在7月20日至8月21日,平均为5.16克/米。·天干物质,之后变为负值。地下部分绝对生长率在8月21日以前为负值.最大负值出现在7月20日至8月21日,表明地上部分的最大生长对地下部分营养物质的供给有强烈的依赖性。最大相对生长率出现在5月1日至6月20日,为0.0965克/克·天干物质。表明地上部分的生长效率以生长初期最高。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共设化肥、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方肥3个处理,各处理按等N量324 kg/hm2等量折算化肥、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方肥,生长期采用滴灌方式进行灌溉。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有机无机配方肥株高(3.08 m),较施用化肥差异不显著(P>0.05),较施用有机肥差异显著(P<0.05);施用有机无机配方肥单株重(1.52 kg),鲜草产量(84.53 t/hm2)和干草产量(32.01 t/hm2)均为最高,显著高于施用化肥和有机肥(P<0.05);施用有机无机配方肥DM(37.87%)、Starch(38.47%)含量最高,较施用化肥差异不显著(P>0.05),较施用有机肥差异显著(P<0.05)。施用有机无机配方肥饲草NDF(33.90%)和ADF(20.90%)含量最低,较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滴灌种植饲用玉米,施用有机无机配方肥可以提高饲草产量和品质,适宜在当地或者同类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大豆播种密度对籽实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研究了早熟18大豆品种不同播种密度对籽实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密度与单株分枝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籽实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依次为-0.963 8,-0.970 6和-0.966 3,与茎数/m2、荚数/m2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依次为0.985 3和0.971 7.茎数/m2与荚数/m2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3 7,P<0.01),荚数/m2与单株籽重、单株荚数和单荚重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依次为-0.967 6,-0.963 5和-0.946 2.播种密度(以株距表示)与茎数/m2补偿效应呈显著直线回归关系(P<0.05),与荚数/m2,籽实重/m2补偿效应均呈极显著三次抛物线回归关系(P<0.01).单位面积籽实重随株距增加而变化的回归方程为: W=404.270 0-0.301 7 h 4.706 1 h2-1.965 1 h3(r=0.850 3,P<0.05),以10株/m2(h=20 cm)的籽实产量最高,达427.3 g/m2,高于、低于此播种密度,单位面积籽实产量均下降.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成都平原地区玉米(Zea mays)与拉巴豆(Dolichos lablab)间作的最佳比例及其对混合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将‘德美亚一号’玉米分别与不同密度的‘润高’拉巴豆进行间作,对适宜收获时期玉米的农艺性状以及混合饲草的鲜、干草产量和饲草营养成分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并对混合饲草的鲜草产量增加部分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估。结果表明随着拉巴豆播量的增加,玉米的株高、茎粗、茎叶比等指标较玉米单播处理有所降低,混合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体外消化率和干鲜比等指标高于玉米单播处理。其中,52 500株·hm?2玉米间作112 500株·hm?2拉巴豆处理的混合饲草鲜草产量最高,为63 711.86 kg·hm?2,与单播玉米处理相比净增收20 081.69 CNY·hm?2,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降低。将鲜草产量和营养成分经隶属函数综合分析表明,112 500株·hm?2拉巴豆与玉米间作的隶属函数值最高,为0.83,此处理下混合饲草综合评价最佳。综合分析表明,在成都平原地区,52 500株·hm?2的玉米与112 500株·hm?2的拉巴豆间作处理是提高饲草产量和品质的最优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筛选小麦品种在南方冬闲田进行饲用种植和利用试验。结果表明在饲用小麦适应性好、产量较高,条播行距25 cm、播种量10 kg/667 m2时,其鲜草产量可达4 780 kg/667 m2,干草产量为1 070 kg/667 m2、全株收货时干物质29.85%。在南方冬闲田合理种植小麦,具有较好的生长优势,可获得较高生物学产量,适宜进行刈割鲜饲或青贮加工利用。本文可为本区域及相似地区的饲用小麦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缓解冬季饲草严重缺乏等实际生产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试验园区进行,采用裂区设计,以播量(15.0,22.5,30.0kg/hm2)为主区,8个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为副区,研究其对植株数量动态、干物质产量、营养品质的影响,旨在为苜蓿生产确定最佳播量和适宜品种,发展精准苜蓿产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3种播量的越冬率无显著性变化(P0.01);但不同苜蓿品种的越冬率有差异,在85.53%~98.24%之间,其中秋眠和半秋眠苜蓿品种的越冬率都显著高于非秋眠品种,从安全越冬考虑,在河南省宜栽培秋眠和半秋眠品种。(2)播种量对植株数量动态变化有极显著影响(P0.01),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植株数量不断增加,这种变化趋势在第一生长年非常明显,但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3种播种量的植株数量均呈现出第一生长年急剧下降、第二生长年缓慢下降、第三生长年趋于平稳一致的变化态势;植株数量随生长时间的延长尤其是在年际间变化的规律不因品种而改变。(3)播种量对年干物质产量无显著影响(P0.01),但干物质产量有随播种量增加不断提高的趋势;播种量对营养品质有一定影响,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其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CP)和粗脂肪(ether extract,EE)含量、相对饲喂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有上升的趋势,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有下降趋势。(4)不同品种对干物质产量和营养品质有一定的影响,从高产和品质综合考虑,以先行者最适合在郑州地区种植;播量在22.5~30.0kg/hm2情况下,有利于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综上,在河南以种植半秋眠品种为宜,不同播量的苜蓿品种其植株数都有随生长期的延长而减少最后恒定的趋势,在适宜播量范围内,有利于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在生产实践中,可根据生产目的和播种量选择适宜的品种。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不同播量与水肥(N、P、K)耦合效应对河北秋闲田饲用谷子(Setaria itlica)产草量的影响,以冀谷18为材料,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盆栽试验,通过建立饲用谷子干草产量(Y)与土壤含水量(x1)、N(x2)、P(x3)、K(x4)以及播量(x5)之间的数学模型,模拟寻优。结果表明,水分、播量、磷肥、钾肥等对产草量有重要影响,其中,水分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播量、磷肥、钾肥;播量与水肥耦合的显著项及其强弱顺序为:水分+播量钾肥+播量氮磷耦合水氮耦合水磷耦合;其他各项没有明显影响。构建了数学模型Y=20 543.756-565.570x1-39.942x2-23.102x3-38.470x4-151.877x5+1.052x1x2+1.604x1x3+12.953x1x5-0.173x2x3+0.737x4x5-2.292x52,其决定系数R2=0.788,显著值Sig.=0.0000.01,差异极显著,FLf=0.464F0.1=2.193,失拟性不显著,表明该模型预测结果可靠程度较高。明确了以经济效益为考核指标的最优方案:土壤含水量保持10%、饲用谷子播量15kg/hm2。该方案干草产量为14 037.15kg/hm2,经济效益为13 887.15元/hm2,较最优组合增收3 288.98元/hm2,增幅23.68%。为秋闲田饲用谷子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