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探索微孔增氧对河蟹池塘养殖的作用,选择A组池塘5口2.35hm2,安装底部微孔增氧设备作为试验池塘,B组池塘5口2.33hm2不安装底部微孔增氧设备作为对照池塘,2008-2010年连续3年进行重复试验。结果表明:A组比B组平均增加河蟹产量820.9kg/hm2,达80.05%;成蟹平均规格135.6g,每只增加15.2g,达12.62%;平均产值增加48 725.5元/hm2,达86.92%;平均利润增加29 044.1元/hm2,达128.89%;投入产出比提高17.96%。说明:底部微孔增氧可改善蟹塘水质,大幅减少鱼药的使用,提高河蟹安全质量水平;促使蟹池底部有机质转化为水草可吸收利用的硝酸盐氮,提高水草生物量,蟹池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河蟹池塘微孔增氧健康养殖技术是河蟹池塘养殖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河蟹、青虾因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大规格河蟹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青虾由于天然产量的减少,人工养殖产量又不高,始终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因此大力发展河蟹、青虾人工养殖势在必行。在池塘里进行青虾、河蟹微孔增氧养殖,是利用池塘环境,辅以人为增氧措施,以提高池塘单位面积效益的一种生产形式。2008年涂沟镇湖滨村养殖户在45亩池塘里开展微孔增氧虾、蟹养殖,取得了亩产河蟹100.84kg、青虾32.24kg,亩利润达5173.38元的优异成绩,现将其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采用底层充气增氧技术,在池塘进行了河蟹雌雄分塘养殖试验。经过1年养殖,雌、雄蟹平均规格分别为132g/只、250g/只,单产分别为64 kg/亩、80.25 kg/亩,亩毛利分别达4823元、15061元。  相似文献   

4.
河蟹因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大规格河蟹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因此发展河蟹养殖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在池塘里进行河蟹微孔增氧养殖,是利用池塘环境,辅以人为增氧措施,以提高池塘单位面积效益的一种生产形式。2011年我们结合科技入户的实施,在前锋镇郭家荡河蟹养殖基地示范户周永高进行了河蟹高效养殖,取得了每667m2产河蟹110.25kg,每667m2利润达6082.6元的优异成绩,现将其情况介绍如下。1试验条件与方法1.1苗种放养前的准备工作1.1.1池塘条件池塘面积238×667m2,建有单独  相似文献   

5.
河蟹、龙虾、鳜鱼因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大规格河蟹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龙虾由于天然产量的减少,人工养殖产量又不高,始终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因此大力发展河蟹、龙虾人工养殖势在必行。在池塘里进行河蟹、龙虾、鳜鱼微孔增氧养殖,是利用池塘环境,辅以人为增氧措施,以提高池塘单位面积效益的一种生产形式。  相似文献   

6.
<正>滨海县五汛镇渔业科技示范户李公楼2013~2015年在25亩池塘中进行蟹、鳜微孔增氧养殖,与常规养殖相比,河蟹的疾病明显减少,成蟹、鳜鱼的规格和产量得到提高,平均收获河蟹1 347kg/hm~2、鳜鱼189kg/hm~2;实现平均产值150 705元/hm~2、平均利润66 450元/hm~2的良好收益。现将其蟹、鳜池塘微孔增氧生态高效混养技术总结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金湖县宝应湖农场拥有无公害养殖基地称号,2011年河蟹养殖面积达666.7hm^2(1万余亩)。多年来.受河蟹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等因素影响,河蟹的规格和品质有所下降,已影响到河蟹养殖的经济效益。为了提高池塘河蟹品质和池塘养殖综合经济效益,2011年宝应湖农场承担了河蟹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推广项目,  相似文献   

8.
池养河蟹的放养密度与产量和育成规格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中研究了池塘养殖河蟹的放养密度与单位面积产量和育成规格及其经济效益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幼蟹的放养密度能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但在增加放养密度提高单产的同时 ,对提高河蟹育成规格不利 ,从而影响提高池塘的经济效益。文中建议当池养河蟹的养殖成活率稳定在70 %左右时 ,每 6 6 7m2 放养 70 0~ 80 0只规格为 10 0~ 14 0 /kg的幼蟹为宜  相似文献   

9.
底层微孔增氧技术在河蟹土池生态育苗中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层微孔增氧技术因增氧效率高,节约用电,改善池塘底层水质效果明显在水产养殖生产中已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2010年3—5月,射阳县金海岸河蟹生态育苗专业合作社在河蟹土池生态育苗过程中进行了一个生产周期的微孔增氧应用对比试验,取得良好的推广效果,蟹苗成活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微孔增氧技术在蟹虾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0年,江苏省金湖县在《县涂沟镇复南河蟹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实施中,选择90×667m2池塘,使用微孔增氧进行河蟹、青虾高产高效养殖试验,取得了每667m2产河蟹72kg(平均规格165g)、青虾35.5kg,每667m2获利6572元的理想效果。现将主要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1池塘条件水源来自宝应湖水系,水质清新,水深面阔,饵源充沛,无污染。池塘面积90×667m2,长方形,东西  相似文献   

11.
河蟹青虾混养池塘循环水净化效能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河蟹青虾混养池塘构建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并对其净化效果和养殖效益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对水体TN、TP、NH4+-N和CODMn的平均净化效率分别为27.33%、56.14%、43.91%和39.59%。经湿地净化后的水质能够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Ⅲ类排放标准,平均纯收益达53769元/hm2。  相似文献   

12.
我国蟹类土池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孝连  乔振国 《海洋渔业》2012,34(1):110-116
蟹类养殖产业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简称河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以下简称梭子蟹)、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以下简称青蟹)是我国主要的养殖蟹类。目前3种蟹类土池育苗技术发展不平衡,河蟹、梭子蟹土池育苗技术较为成熟,已经普及推广并在养殖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青蟹土池育苗尚未有成功的报道。本文综述了我国河蟹、梭子蟹、青蟹苗种生产技术,尤其是土池育苗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河蟹、梭子蟹土池育苗关键技术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蟹类土池育苗技术应用于青蟹土池育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河蟹(Eriocheir sinensis)精养池塘中伊乐藻(Elodea nuttalli)管理对藻类水华的预防和控制作用,2017年6月10日至10月25日在上海泖港地区河蟹精养池塘进行试验。实验设置处理组(控制植株高度30 cm)和对照组(控制植株在水面以下20 cm)。对池塘水质进行监测,利用回归分析判别水质理化因子与Chl-a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对照组水体Chl-a的平均浓度是处理组的4.66倍(P0.01),且TP、PO_4-P、T、pH、DO和SD都显著高于处理组(P0.05),两组的Chl-a浓度与TP、PO_4-P、T、pH、DO呈显著的正相关,与SD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处理组Chl-a浓度还与NO_3-N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与COD_(Mn)、NH_4-N、NO_2-N、TN、TN/TP不相关,说明营养物质特别是TP和PO_4-P的增多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藻类的生长,河蟹精养池对伊乐藻的管理比常规处理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藻类生长,从而达到生态养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河蟹人工育苗池水循环净化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在养殖池内投放和接触氧化水循环处理装置内接种挂膜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和放线菌等环境有益微生物 ,并与微藻、光合细菌等活饵料应用技术相结合的池水净化循环处理技术 ,通过基础试验和生产性试验进行了研究考察 ,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使育苗池水循环利用 ,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对周边水环境的污染。试验苗池溶解氧 (DO)高于 7 5mg/L ,氨氮低于 0 5mg/L ,水质明显优于对照苗池 ,符合河蟹育苗要求。试验苗池蟹苗总成活率 19 4 % ,产量 175 8g/m3 ,蟹苗成活率、产量和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苗池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内循环流水养殖池塘净化区域的净化能力,从重庆潼南区内循环流水养殖池塘的底泥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光合细菌(命名为菌株GR01).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和扫描吸收光谱,对菌株进行分类鉴定.测定菌株GR01在不同温度、不同pH、不同盐度条件下的660 nm处的吸光度(A660),确定其...  相似文献   

16.
为客观综合评价养殖水体质量,利用熵确定水质指标权重,结合物元分析理论及贴近度的概念,构建养殖水质复合模糊物元模型,对2015—2019年监测的上海地区635批次养殖水样进行地表水环境质量等级分类.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池塘水体的pH、总磷、高锰酸盐指数、As(砷)和叶绿素a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引水河道的(P<0.05),硝酸盐...  相似文献   

17.
李健  李吉涛 《水产学报》2023,47(11):119607-119607
池塘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传统方式,也是当前陆基海水养殖的主体。自20世纪70年代,海水池塘养殖经历了粗放式、半集约、集约化和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的发展历程。然而,海水池塘养殖产业中仍存在养殖生物生态适应性机制不清、养殖系统产出不稳定、营养物质利用效率低等“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海水池塘养殖产业的发展。因此开展海水养殖虾蟹良种与生态环境的互作机制解析,研发养殖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和营养物质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搭建养殖信息采集与智能化管控平台,创建生态工程化养殖新模式,实现养殖系统高效可持续产出,是我国海水池塘养殖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沿海滩涂异育银鲫养殖池塘浮游生物群落周年变化及其与理化因子的关系,2011年每月采集养殖池塘水样,测定相关理化因子。采用18s rDNA PCR-DGGE技术对真核浮游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运用CCA方法分析了真核浮游生物与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TP含量为0.17~1.12 mg/L,7月出现峰值。PO4-P含量为0.04~0.30 mg/L,7月和8月较高。NO2-N含量为0.02~0.57 mg/L,12月最高。NH+4-N含量为0.20~2.37 mg/L,5月出现峰值。NO3-N含量为0.04~10.47 mg/L,11月出现峰值。DGGE结果显示,1—12月共有73条谱带,平均每月谱带数为24.67。5月、6月、8月和9月份多样性指数较高。谱带匹配后聚类分析表明:除3月、7月和11月份外,真核浮游生物变化具有季节性,其中8月、9月和10月聚为一支,4月、5月和6月聚为一支,1月、2月和12月聚为一支。CCA分析表明,温度、TP和NH+4-N与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显著相关,为养殖生态调控和养殖模式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不同养殖模式下加州鲈营养成分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加州鲈营养品质差异,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了两种不同养殖模式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脂肪酸组分和氨基酸组分,并对两者的营养价值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循环水养殖加州鲈肌肉中灰分、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均高于池塘养殖加州鲈,其中粗蛋白含量达到极显著水平;共检测出10种脂肪酸,循环水养殖加州鲈的总脂肪酸、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和EPA+DHA均高于池塘养殖加州鲈,总不饱和脂肪酸和总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循环水养殖加州鲈肌肉中各种必需氨基酸(EAA)含量均高于池塘养殖加州鲈,除苯丙氨酸外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赖氨酸含量最高,亮氨酸次之,蛋氨酸含量最低;循环水养殖加州鲈肌肉的总氨基酸、总必需氨基酸、总非必需氨基酸和总鲜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池塘养殖加州鲈,前三者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根据ASS和CS评分结果,池塘养殖和循环水养殖加州鲈肌肉中第一、二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和蛋+半胱氨酸,循环水养殖加州鲈肌肉中EAA的ASS和CS均大于池塘养殖加州鲈,且数值均大于或接近1。结果表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加州鲈肌肉较之池塘养殖加州鲈的营养品质更好,更加符合人类膳食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Biological water purification grid (BWPG), a type of biofilm, could increase aquaculture production by improving the growth of shrimp and culture environment. In this study,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of water, sediment and shrimp intestine were analysed using the Illumina Miseq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echnique. Installation of BWPG did not only increase the dissolved oxygen, pH and decreased inorganic nutrients, but also increased shrimp body length by 5.39% and weight by 16.35%. Furthermore, it was found that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diversity of water and shrimp intestine in test pond with BWPG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pond without BWPG. Cyanobacteria, Bacillus and Lactococcus were enriched in the test pond with BWPG. However, Rhodobacter was mainly identified in the test pond. It thus seems to suggest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BWPG in shrimp culture pond enhanced the microbial species richness, types of species and proportion of beneficial bacteria in culture environment as well as shrimp intestine. The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will therefore provide som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shrimp aquacul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