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研究区地下水勘察数据,利用Piper图和统计分析描述了地下水化学的基本特征;结合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利用离子比例系数法、相关分析以及地下水人为污染组份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基本成因,并进一步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判别了不同成因类型对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影响次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潜水的水化学类型较复杂,其中HCO3-Ca.Mg型居多,承压水水化学类型有3种,以HCO3-Ca.Mg型为主;溶滤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研究区潜水和承压水水化学形成的最主要因素,其中以溶滤作用为主导;同时蒸发浓缩、离子交换及地下水与河水的混合作用也影响着潜水的水化学形成。  相似文献   

2.
五大连池药泉山地下水循环特征的水化学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药泉山矿水区地下水勘察数据,利用Piper图和统计分析描述了地下水水化学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运用PHREEQC软件对径流路径进行反向模拟,进一步探讨矿水区地下水的循环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矿水区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西部地下水补给,承压水无区外补给,地下水主要沿断裂从西南向东径流,自东部南北向断裂带以泉的形式排泄;在西南补给-径流带地下水由潜水下渗补给承压水,在排泄区地下水由深层向上顶托补给浅层地下水。药泉山地下水循环特征可为矿泉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揭示通州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2018年在通州区采集的45件300 m深度的地下水水质检测数据,通过Piper三线图、Gibbs图、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第四系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通州区第四系地下水浅层水化学类型以HCO 3-Ca.Mg型为主,深层地下...  相似文献   

4.
为查明沽源县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水质状况,选取52组样品进行水化学组成分析.运用Piper三线图,确定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在此基础上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方法对该研究区水质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以HCO3-Ca型为主;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内18组地下水化学组分是比较高的,适用于农业用水,也可适当处理后作为生活饮用水;16组地下水化学组分高,质量标准评价为Ⅴ类水,不宜作为生活饮用水饮用.为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对其进行灌溉用水适宜性评价.通过对16组地下水作为灌溉用水评价,评价结果是DX-39处水质较差,不宜或不太适用于灌溉.研究成果可为该区浅层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保证灌溉当地农作物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查清呼伦贝尔煤电基地的水资源质量。【方法】现场采集和收集了81件地下水(其中潜水42件,承压水39件)化学样品进行水质检测。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溶解性总固体(TDS)的分布以及水化学类型的分析,进行研究区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研究;通过离子交换和岩石溶滤以及蒸发浓缩分析了其影响因素,最后根据熵权-密切值法评价了地下水的水质情况。【结果】研究区潜水和承压水均属于碱性水,平均硬度值分别为254.81 mg/L和208.22 mg/L,阳离子均以Na~+、Ca~(2+)为主,阴离子以HCO_3~-、Cl-为主;TDS均为高平原向平原及河谷区逐渐变低,且超过1 000 mg/L的区域基本位于高平原上;潜水含水层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a?Na-HCO_3以及Ca?Na?Mg-HCO_3,承压含水层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Na-HCO_3·Cl以及Na·Ca·Mg-HCO_3。【结论】地下水中Na~+是通过含水介质中的Na~+与地下水中的Ca~(2+)和Mg~(2+)交换而得到,水化学特征主要受含钠和钙硅酸盐的溶滤作用影响,采矿活动对其影响基本可忽略,农田灌溉对地下水中NH4+和NO2-有一定的影响。潜水和承压水的水质普遍较差,在河谷区和平原区下地下水水质较好。相关研究成果旨在为呼伦贝尔煤电基地水资源规划和优化配置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1 黄泛平原区地下水特征山东省济宁市黄泛平原区位于京航运河的西部 ,包括梁山、嘉祥、金乡及鱼台的大部分 ,面积 3 15 1.1km2 。由于黄河的多次迁移泛滥 ,沉积了巨厚第四系现代堆积物 ,形成了目前西高微向东倾斜的黄泛平原 ,地面坡降为 1/5 0 0 0~ 1/10 0 0 0。黄泛平原区含水层垂直分布一般分为三层结构 ,即淡咸淡型。目前地下水开发以浅层淡水为主。浅层淡水含水层厚度约为 2 0~ 40m ,以粉砂为主 ,个别有细砂 ,西部较粗 ,近湖较细 ,含水层一般 2~ 3层。在微咸水区的嘉祥仲山、金乡胡集、卜集南洪庙西一带 ,含水层累计厚度不大于 5…  相似文献   

7.
以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试验基地—深州基地为依托,针对不同深度含水层,开展了分层水样采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100m地层深度由浅至深分别分布有两层咸水和两层微咸水,水化学类型咸水以Cl?SO4-Mg?Na为主、微咸水以Cl?SO4-Na为主。咸水TDS均大于10g/L,且硬度较大,微咸水TDS较浅部两咸水层有显著降低约为1~1.5g/L;离子比例系数结果表明, SY01中γNa/γCl比例系数接近海水比值,但结合Cl/Br和γMg/γCa比例系数分析,可以得出该层地下水在成因上主要还是受大陆溶滤水演化的影响;SY02、SY03、SY04中γNa/γCl比例系数偏离海水比值,可能是由于水中Na+离子与地层中离子发生阳离子交换导致的。  相似文献   

8.
灌溉水质对土壤饱和导水率和入渗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淡水与微咸水降水头入渗的差异,采用矿化度为1.0 g/L的微咸水与去离子淡水,对滨海围垦区粉砂土与南京黄棕壤土进行了一维降水头积水入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微咸水入渗可以增大2种土壤的入渗能力,且对黄棕壤土的影响更为明显。利用Philip入渗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模型可以较为精确地描述2种土壤的微咸水降水头入渗过程,且模型对黄棕壤土入渗过程的拟合精度更高。土壤水分与盐分再分布过程中,在粉砂土上层,微咸水灌溉对盐分的淋洗效果与淡水灌溉相近,但在土壤深层微咸水灌溉使土壤的积盐量显著高于淡水。采用淡水灌溉的黄棕壤土,土壤表层脱盐、深层积盐;采用微咸水灌溉的土柱剖面均明显积盐,且因表层土壤孔隙结构被破坏,持水能力增强,使表层土壤与深层土壤均积累了较高含量盐分。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求环渤海低平原区微咸水的农业利用潜力、缓解水资源危机,就需要掌握该区土壤盐分及其盐渍化程度的空间分布格局。本文通过对该平原微咸水区选取127个代表性样点,采集0~60 cm深度内的8层土样进行土壤全盐量测定,并对130个水井的水位埋深及128个地下水样的矿化度进行了测定。采用地质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该区土壤全盐量及其盐渍化程度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除表层土层盐分含量属于强变异强度外,环渤海低平原区其余土层盐分含量均属于中等变异强度。土层盐分的空间自相关距离从表层(0~5 cm)的35.3 km 增加到深层(50~ 60 cm)的59.7 km。研究区各层土壤盐分含量自内陆平原向东部滨海平原逐渐增加,上下土层盐分含量呈相同的空间变化趋势。表层土层属于非盐化土、轻度盐化土和中度盐化土的比例基本相等,而重度盐化土面积较小,5~60 cm土层无重度盐化土分布。总体上,环渤海低平原以轻度盐化土和非盐化土为主,0~60 cm空间上盐分积聚不强,浅层微咸水灌溉存在很大利用空间。  相似文献   

10.
以潍坊市北部超采区漏斗演变过程中浅层地下水水化学要素为依据,综合运用Radial plot图、Box-whisker图、Piper三线图解分析了超采区浅层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演变情况,阐述了硬度、TDS的时空变化规律,揭示了近年来地下水超采影响下该区地下水水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超采区水化学类型发生改变,2000年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Na+-K+-HCO-3、Ca2+-Mg2+-HCO-3型为主,转变为以Na+-K+-HCO-3-Cl-和Ca2+-Mg2+-HCO-3-Cl-型为主;(2)地下水超采地下水改变了地下水的流场,增大了入渗补给,加剧水污染,导致总硬度和TDS浓度的增加;(3)从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年际变化来看:Na+、K+、Cl-、HCO-3含量变化与地下水位波动基本一致,离子浓度随地下水位的变化发生改变。Ca2+、Mg2+、SO2-4的含量随着地下水位的降低而升高:地下水超采导致含钙镁矿物和石膏等矿物的溶解增多,入渗量增大,离子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氯离子示踪技术确定干旱一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垂向入渗补给量对于揭示地下水补给的空间变化规律,完善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利用天然环境氯离子示踪法评价了河北平原典型区地下水垂向入渗补给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山前冲洪积平原水位埋深大的淡水区应用效果较好,鹿泉和栾城的补给量分别为44.72mm/a和31.31mm/a,占多年平均降雨量的8.2%和5.8%,以扩散流入渗为主;在中部冲湖积平原和滨海冲积海积平原由于天然环境氯离子浓度背景值高、水位埋深浅以及近海输入氯离子的波动性较大,该方法的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浅埋区地下水--土壤水资源动态过程及其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冬小麦生长期地下水-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过程和地下水、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地下水浅埋区地下水对土壤水的补给为农田蒸散的重要的水分来源,现行的灌溉制度不考虑这一作用,过多的灌溉量不仅会消弱地下术对土壤水的补给,而且多余的土壤水分还会下渗补给地下水,造成水资源的无效损失和动力能源的损耗.为了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出了相应的地下水-土壤水资源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3.
惠民县微咸水灌溉区土壤水盐运移数值模拟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地下水盐环境,以惠民县桑落墅项目区为研究对象,运用HYDRUS软件,构建了土壤水盐运移数值模型,并在微咸水灌溉条件下对该地区土壤水盐运移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HYDRUS模型可以较好对土壤水盐运移规律进行模拟,按照淡水-微咸水-淡水顺序灌溉,每次灌后土壤湿润层积盐位置分别离土壤表层40、40、20 cm。5月土壤含盐量最低,4月土壤含盐量较3、5月偏高。3月土壤含水率最低,5月较3、4月要高。3、4、5月,研究区地下水埋深变化范围为0.7~3.5 m。研究区域土壤属于轻度盐渍化。  相似文献   

14.
咸淡轮灌和生物炭对滨海盐渍土水盐运移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利用滨海地区微咸水改良盐渍土,进行了不同咸淡水轮灌(淡淡、淡咸、咸淡、咸咸)和施用生物炭(0、15、30 t/hm^2)的室内入渗试验,探讨了咸淡轮灌和生物炭施用下滨海盐渍土水盐运移过程。结果表明:滨海盐渍土水分运动主要受初始入渗水质的影响,先咸后淡的轮灌方式更有利于土壤水分入渗,入渗速率增加了8.2%~46.9%,并小幅提高了土壤含水率;生物炭可促进咸淡轮灌下的水分运移,增加了相同时间内的湿润锋距离、累计入渗量、入渗速率及入渗后的土壤含水率,添加量为15 t/hm^2时入渗增益最佳,入渗速率提高了3.5%~22.0%;淡咸和咸淡处理的土壤含盐量均低于咸咸处理,脱盐率和脱盐区深度系数更高,咸淡处理可增加脱盐率,而淡咸处理可提高脱盐区深度系数;生物炭有利于咸淡轮灌下的土壤盐分淋洗,脱盐率和脱盐区深度系数分别提高了9.1%~15.0%和1.1%~7.5%,并增加了Ca^2+和Mg^2+含量,促进Na+淋洗,进而降低了微咸水利用风险,但在30 t/hm^2时盐分淋洗效果有所减弱。研究表明,添加15 t/hm^2生物炭配合微咸水-淡水轮灌能够改善滨海盐渍土的入渗特性、持水能力和盐分分布,可为该区盐渍土和微咸水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环渤海低平原区淡水资源短缺,浅层地下苦咸水资源相对丰富,易开采的现状,开发了一种在线测控苦咸水矿化度的安全混灌装置。该装置与国内现有混灌设备技术相比,具有测量迅速便捷,精度适中,可在线测控,连续供水灌溉,易操作,造价低,便于推广和应用等优点。可与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等灌溉系统进行集成配套,实现苦咸水的安全灌溉利用。  相似文献   

16.
焦作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对浅层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现场调查、水质分析以及模拟污染物扩散迁移发现,受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在焦作不同区域浅层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方式不同。水文地质条件还影响着污染物在地下水系统中的分布、迁移。在山前倾斜冲洪积平原地区,主要污染方式为入渗---径流扩散,本区浅层地下水对污染敏感性较高,浅层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高于其他地区,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系统后在地下径流的控制下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扩散,沿大沙河一线扩散最快;在山前交接洼地,径流---蒸发浓缩作用成为主要的污染方式,长期的蒸发浓缩作用使得该区总硬度普遍超标;黄沁河冲积平原地区,入渗---蒸发浓缩为主要的污染方式,受包气带土层特殊性质的影响,浅层地下水氟污染较严重。  相似文献   

17.
The Gharb plain in Morocco faces both problems of excesswinter rainfall and salinity hazards due to a shallow,permanent and saline groundwater. A large area of 80.000 hahas been equipped with subsurface drains out of a totalplanned area of 200.000 ha. This system has been designedwithout any local references and has encountered severalmaintenance problems mainly caused by high drain depths.A pilot experiment has been installed to provide drainagedesign criteria appropriate to the local conditions. Mainexperimental results based on water and salinity balance andon groundwater flow are presented in the paper. They show thatin the Gharb plain, drainage systems should be designed fromwinter drainage design criterion. The paper also stresses onthe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paid to the surface drainage whichremove about 40% of the excess 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