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以土壤含水率下限作为灌水控制指标,即60%~70%占田持,灌水定额为15 mm,研究了小管出流、渗灌、滴灌与沟灌4种灌溉方式下温室内湿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对青椒生长情况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灌溉方式下的作物病虫害发病率以及灌溉方式和温室内大气湿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灌溉方式和温室内大气湿度相关性显著,不同灌溉方式下的湿度差异明显,其中渗灌条件下温室的大气湿度最低。温室内温度和湿度呈异步变化,当温室温度控制在25~28℃范围内,可使温室内的湿度保持在低水平范围内,减少病虫害发生。渗灌条件下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率最小,与小管出流较接近,比沟灌降低约35%;而且渗灌条件下青椒的产量最高,为34650 kg/hm2。滴灌、渗灌和小管出流较沟灌增产分别为17%、39%、34%。  相似文献   

2.
不同灌溉制度对矮化密植红枣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裸地滴灌不同灌溉制度对矮化密植红枣根区土壤水盐分布和红枣产量的影响,对灌溉定额为196、224和252mm,灌水次数8次和14次、共6种组合的矮化密植红枣进行滴灌试验,研究表明,低频灌溉可明显提高土壤含水率,相同灌溉定额条件下,低频灌溉较高频灌溉更有利于土壤水分的保持;高频灌溉控盐效果优于低频灌溉;随灌溉定额的增加低频灌溉较高频灌溉产量增加明显,而高频灌溉产量降低幅度比低频灌溉快;在合理灌溉定额下,采用高频灌溉较低频灌溉更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温室微润灌秋冬茬番茄适宜灌溉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温室微润灌条件下秋冬茬番茄种植中土壤水分对番茄的产量、品质的影响。并基于试验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日光温室番茄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VC品质进行综合分析,初步确定了微润灌形式下番茄的适宜灌溉制度。结果表明:灌溉定额为336mm。在苗期灌水2次,灌水定额为18mm;在开花着果期灌水4次,灌水定额30mm;在结果盛期,灌水3次,灌水定额为35mm;在结果后期,灌水3次,灌水定额为25mm。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北方寒冷地区温室蔬菜的耗水规律,基于温室豆角滴灌试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寒地温室不同生育期不同灌水定额对秋季豆角耗水规律及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豆角在苗期耗水模数最高为37.75%,在开花期耗水强度最高为2.83mm/d;苗期灌水量对豆角产量的影响显著,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最佳的灌溉模式为:苗期灌水定额为12mm、开花期灌水定额为12mm、结荚期灌水定额为24mm、采摘期灌水定额为6mm,可提高产量7.63%,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98.26%,达到27.48kg/m3,该节水灌溉模式可实现豆角高产及水分利用高效的统一,为指导北方寒冷地区温室豆角的节水灌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不同灌溉定额对设施茄子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灌溉定额对设施茄子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在宁夏盐池县进行小区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灌溉定额675、900 mm的处理叶片净光合速率影响显著高于灌溉113 mm的处理.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叶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先减少后增加,F0有着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Fm和Fv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有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反映了水分亏缺和水分过量都会影响光化学效率、潜在活性、捕获激发能的效率、光和电子的传递.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逐渐的减少,根据不同灌水处理下茄子的生理性状、经济效益和土壤水分的可持续利用原则,最佳的灌溉量为550~700 mm.  相似文献   

6.
针对种植较多的蕃茄滴灌适宜需水量问题,基于蕃茄滴灌作物生产灌区情况,根据灌区现场实际调研、灌溉用水、气象等资料,分析灌溉水量平衡方法。结果表明,滴灌蕃茄全生育期平均需水量为533 mm,与灌区实际灌溉定额(540 mm)的供需关系相适应;滴灌蕃茄平均灌水定额为38 mm,优化分析灌水定额为47 mm,实际应用灌水定额明显偏低;滴灌蕃茄平均灌溉定额为540mm,优化分析灌溉定额为519 mm,实际应用灌溉定额略高于优化分析数值。  相似文献   

7.
采用Φ20标准蒸发皿的水面蒸发量为控制灌溉参数,研究不同灌水方式(覆膜滴灌、覆膜沟灌和覆膜小畦田灌)对温室环境和番茄生长和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秋冬茬口的日光温室内,与膜下沟灌和传统覆膜畦田灌溉比较,覆膜滴灌一定程度降低了温室湿度,保持了土壤水分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势范围,使番茄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达到最高。另外,采用覆膜滴灌时,灌水周期为3d,蒸发皿系数取1.0时,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推荐作为该茬口的灌溉制度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8.
以新疆第一师沙区骏枣为试验材料,考虑滴灌方式、灌水量和灌水次数3个因素,设置9个不同的滴灌灌水处理和1个漫灌对照处理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滴灌灌水方式下,不同灌水量和灌水次数对南疆沙区成龄红枣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点源滴灌方式和线源滴灌方式在果形指数、可食率和总糖含量方面规律性一致,中水滴灌可以降低果形指数,低水滴灌可食率均显著低于中高水滴灌处理,总糖含量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大的趋势。灌溉定额1 050mm条件下,滴灌灌水次数18次相比14次、10次分别增加产量8.2%、11.4%,但会相对降低果实品质。所有滴灌处理中灌溉定额1 050mm、灌水次数10次和灌溉定额1 050mm、灌水次数18次处理的产量和品质综合效果较优,比漫灌节约灌溉水量30%。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灌水量对滴灌矮化密植大枣田间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和产量的影响,在新疆哈密地区的枣园内,滴灌灌溉定额设置820、900、980 mm 3个处理和1个漫灌处理,进行了滴灌矮化密植大枣灌溉试验。在开花坐果期对各处理矮化密植大枣的田间相对湿度、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温度进行逐日观测,分析了灌溉水量对矮化密植大枣田间湿度和土壤温度的影响;收获后测定大枣产量,分析了矮化密植大枣的产量与灌溉定额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滴灌方式进行灌溉时,灌水量越大田间相对湿度改善越明显,灌水后3 d内基本维持在50%以上;与漫灌相比较,采用滴灌灌水可以使田间湿度相对稳定,其中,滴灌灌水量为900 mm时,相对湿度最大值能达到80%。浅层土壤更容易受大气温度的影响,波动范围大,深层土受大气温度影响小。与漫灌相比,滴灌技术可以使土壤温度相对稳定,有利于作物生长。单果干质量在900 mm和980 mm二种处理条件下差值不大,分别为9.90、9.98 g。哈密地区滴灌矮化密植大枣在灌溉定额为900 mm时,产量达到最大值,为8 608 kg/hm2。研究结论可以为新疆哈密地区滴灌矮化密植大枣种植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在膜下滴灌条件下,以35~45 Ka的土壤水势下限、15~20 mm灌水定额,设置了2因素2水平的4个灌水处理,对不同灌水量处理的洋葱田间水分动态及田间耗水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初步确立了在西北干旱的石羊河流域地区,膜下滴灌洋葱的优化灌溉制度为:全生育期共灌水11次,其中苗期灌水3次,六叶期2次、鳞茎膨大期3次、盛膨大期3次,灌水定额除定植座苗水为60 mm外,其余均为20 mm、灌溉定额260 mm(2 595 m3/hm2)。这样的灌溉制度,较本地常规地面灌每公顷平均节水3 300 m3左右,节水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日光温室基质袋培番茄精准灌溉的问题,设计了日光温室基质袋培番茄灌溉监控系统。系统利用数据采集器获取日光温室相关的环境因子,结合番茄生长和水分吸收模型计算灌溉量,并通过灌溉控制器控制电磁阀开闭时间的长短进行灌溉。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稳定可靠,与传统的人工灌溉模式相比,使番茄增产17.9%,节水35.4%,因此适合用于日光温室基质袋培番茄的精准灌溉。  相似文献   

12.
以温室黄瓜为试验材料,采用膜下滴灌,对最适宜作物生长的温度、水分胁迫指数和干物质转化因子3个作物生长模型参数进行了率定,并以此为依据分析确定了膜下滴灌黄瓜的经济灌溉制度。结果表明:采用经济灌溉制度比实际灌水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产量和效益分别增加2.54t/hm~2和2.36万元/hm~2,节约灌溉水量7.59%;在经济灌溉条件下灌水前土壤含水率(0~60cm)随时间的变化幅度较作物生长期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幅度小得多,取各次灌水前土壤含水率的平均值作为作物经济灌溉的灌水下限值,对于本研究中的黄瓜,其值为0.240。按照该灌水下限值灌水,可使温室膜下滴灌黄瓜单位面积的灌溉效益最大。  相似文献   

13.
宋扬  周维博  李慧 《节水灌溉》2016,(9):124-128
基于泾惠渠灌区30a的气象资料,采用CROPWAT模型分析了泾惠渠灌区作物蒸发蒸腾量及灌溉需水量的变化,并运用SPSS软件,计算了灌区作物需水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系数。分析表明:玉米蒸发蒸腾量平均值为524.33mm,蒸发蒸腾量高峰期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下旬;棉花蒸发蒸腾量平均值为869.13mm,峰值出现时间与玉米一致;灌区玉米在抽雄-开花期灌溉需水量为130.12mm,籽粒形成-乳熟期灌溉需水量为359.32mm,9月下旬以后,灌溉需水量下降;棉花生育期需水量空间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值为869 mm,整个灌区灌溉需水量平均值为453.6mm,棉花苗床期灌溉需水量开始增加,花铃期达到最大值,吐絮期灌溉需水量减小;灌区作物需水量与气温呈正相关,与降水呈负相关,与风速和相对湿度相关性较小,与日照时数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14.
保水、保肥性极差的风沙土广泛分布于和田地区,为探明滴灌条件下其灌水定额与深层渗漏量的关系以及确定适宜灌水定额,为和田地区设施农业的科学灌溉提供理论依据。以和田风沙土条件下日光温室萝卜地为研究对象,设置了5个灌水水平,开展定周期、变定额的灌溉试验,同时利用深层渗漏仪监测地面60 cm深度以下的深层渗漏量,分析了深层渗漏量与灌水定额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试验条件下萝卜不同生育期发生深层渗漏的灌水定额临界值依次为苗期8.1 mm/次,叶部生长盛期与肉质根生长盛期10.4 mm/次;②T1~T5处理全生育期的深层渗漏量在26.0~254.7 mm之间变化;③风沙土条件下日光温室萝卜地深层渗漏量与灌水定额之间的关系可用以灌水定额为变量的一次与二次函数进行拟合,所得相关指数均在0.9以上,其中二次函数拟合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15.
华北典型区冬小麦区域耗水模拟与灌溉制度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经校验Aquacrop模型模拟了不同土壤条件下冬小麦水分与产量响应关系,结合北京大兴区土壤分布及其冬小麦实际种植情况,对模型模拟结果进行区域尺度拓展,以此为基础分析了研究区不同灌溉制度下冬小麦耗水量、产量及水分生产率的变化规律,并推荐了与华北地区水资源实际情况相适宜的冬小麦亏缺灌溉制度。结果表明:应用Aquacrop模型能较好模拟冬小麦生育期内土壤墒情和冠层覆盖度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生物量与产量情况,可利用经校验后的模型进行冬小麦水分与产量响应关系研究。灌溉定额在300 mm范围内,随着灌溉量增加,耗水量增大;在灌水次数相同条件下,灌溉日期不同,因蒸腾量变化导致耗水量差异显著。在相同处理下总体上降水多年份产量较高,而不同处理之间随着灌溉量增加产量增大;在灌水次数相同情况下,灌溉关键生育时段选择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水分生产率提高至关重要。以冬小麦增产提效为原则,在灌1水情况下重点保障拔节-抽穗阶段的需水;灌2水情况下重点保障返青-拔节、抽穗-乳熟阶段需水;灌3水情况下重点保障返青-拔节、拔节-抽穗、抽穗-乳熟阶段需水。针对华北水资源严重短缺实际,建议北京大兴区冬小麦采用灌2水的亏缺灌溉制度,较灌4水情况下的灌溉量与耗水量分别减少140、65 mm,能确保75%产量。可见,在与华北类似的资源性缺水区域,选择适宜亏缺灌溉制度,能大幅降低区域灌溉量与耗水量,在稳定区域冬小麦产量及涵养地下水源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需水量与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2007年5~9月在山西省临县湫水河灌溉试验站进行了马铃薯需水量和灌溉制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的耗水规律为发芽期1.54~2.79 mm/d,幼苗期1.67~3.14 mm/d,块茎形成期2.84~5.59 mm/d,块茎增长期达到最大值4.77~5.91 mm/d,淀粉积累期降为3.49~4.89 mm/d。马铃薯耗水量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为了取得高产和较高的水分利用率,全生育期的耗水量应在450~500 mm之间。在当地气候、土壤及栽培模式下,马铃薯的灌溉制度为全生育期灌水2次,灌水定额60~90 mm,灌溉定额115~175 mm。  相似文献   

17.
不同灌水梯度下新疆杨耗水过程与灌溉制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对新疆杨设置了6个不同的灌水梯度,分别观测不同灌水处理下杨树的耗水过程和各生长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新疆杨的耗水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各灌溉处理按照从小到大总耗水量分别为568.28、661.14、790.72、928.57、1 036.63、1 202.71 mm;杨树地径、新枝长等生长指标总体上表现为随着灌溉水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趋势,760 mm灌溉水平增长明显,与920 mm灌溉量相比差异并不大。结合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现状以及农业生产用水状况,初步给出4 a生新疆杨的灌溉制度:灌溉定额7 600 m3/hm2,灌水时间5-9月每月灌水一次,6、7、8月再加灌一次,生育期内(5-9月)共灌水8次,每次灌水定额950 m3/hm2。  相似文献   

18.
日光温室延后栽培葡萄滴灌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国红提葡萄为试材,根据其在不同生育期的需水规律,以灌水次数、灌水周期、灌水定额为试验因素,对非耕地日光温室葡萄滴灌灌溉制度进行了研究。温室葡萄全生育期为228d,各生育期的灌水定额设有150、300和450m~3/hm~2 3个水平,灌溉周期设置16、20和25d3个水平,试验共设6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共设18个试验小区。经过灌水要素的优化选择,在滴灌条件下全生育期内最优平均灌水次数为14次,灌水周期为16d,次均灌水量310.71m~3/hm~2,适宜灌溉定额4 350m~3/hm~2,产量达到3.49万kg/hm~2。  相似文献   

19.
基于ISAREG模型的小麦间作玉米优化灌溉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综合节水示范区小麦间作玉米实测资料为基础,运用Penman-Monteith法确定了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考虑间作条件的立体种植特征,确定了小麦间作玉米的综合作物系数。同时利用ISAREG模型对小麦间作玉米灌溉制度进行了评价,得到连续中旱处理关键生育期97mm处理在全生育期深层渗漏量为2.67%,灌水效率为99.42%,产量下降11.50%,较其他7个处理合理。根据作物在不同时期作物需水强度运用ISAREG模型模拟优化灌溉制度,获得适合当地的优选灌溉制度,即全生育期灌水5次,灌水时间分别为5月10日、5月24日、6月17日、7月10日、7月30日,灌水定额分别为75、80、90、90、80mm,为灌区节水优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紫花苜蓿每年刈割多次,其不同茬次间的耗水规律与灌溉制度存在较大差异.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牧区节水灌溉示范区进行紫花苜蓿中心支轴式喷灌灌溉试验,利用水量平衡原理计算得出喷灌条件下不同茬次紫花苜蓿耗水量,研究分析不同茬次紫花苜蓿耗水规律、产量、水分生产率和灌溉制度.结果表明:研究区第一、二和三茬紫花苜蓿耗水量总体呈现递增趋势,而不同茬次紫花苜蓿耗水强度呈现低-高-低变化规律;不同茬次紫花苜蓿产量差异明显,其中第二茬紫花苜蓿产量最高,第一茬产量次之,第三茬产量最低,对应不同茬次紫花苜蓿水分生产率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一般年份紫花苜蓿喷灌条件下推荐灌溉制度为全生育期灌水7次,灌溉定额270~315 mm,其中第一茬灌水3次,灌溉定额120~135 mm,第二茬灌水2次,灌溉定额75~90 mm,第三茬灌水2次,灌溉定额75~90 mm.该研究成果对于多茬牧草灌溉决策和牧区节水灌溉工程设计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