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原油储存与输送过程中,传统的加热方式消耗了大量油气资源,为此提出采用太阳能光热技术对原油进行加热。根据大型原油储运工程的特点,在全面分析太阳能光伏光热利用方式的基础上,设计了耦合电制热、储热功能的原油加热系统及其工作流程;基于热能的供需平衡,对加热原油所需热负荷及太阳能集热系统聚光面积的匹配问题进行计算,获得了特定太阳辐射强度下一定输量或储量的原油在指定温升条件下的热负荷及对应的聚光镜场面积。热负荷匹配计算流程、当量供热与节能分析方法提高了太阳能综合利用效率,为太阳能利用技术在原油储运工程中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了参考。(图1,参21)  相似文献   

2.
加热泵站采用控制粘度加热输送工艺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辽河油田曙光泵站管输原油的粘度化验数据,比较了控制温度加热输送与控制粘度加热输送两种工艺,介绍了控制粘度加热输送的优点。采用控制温度输油工艺加热原油后,虽然使出站油粘度降低,但出站油粘度波动情况并未得到改善;当加热泵站用出站原油作燃料油时,由于出站原油粘度波动,使加热炉操作困难,影响燃料油的燃烧状态。采用控制粘度加热输送工艺后,出站油粘度稳定,可以改善控制温度加热输送工艺的不足之处。为了改善输油管道的运行管理,降低输油成本,在一般人工控制温度的加热泵站和自动控制温度的加热泵站,采用控制粘度加热输送工艺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保证原油正常集输,必须加热输送,提出利用太阳能间接加热输送原油,分析比较了几种常用太阳能集热器的特点及性能,提出适合大庆油田使用的太阳能集热器型式,并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4.
由于来油组分的不断改变,原油的日输量与温度、粘度之间不可能建立准确的数学模 型,使得加热泵站不论用控制温度加热输送工艺,还是用控制粘度加热输送工艺,都不可能根据生 产任务准确地确定加热原油的温度,或加热后出站原油的粘度,这就给调度工作带来不便。由于出 站油粘度稳定和流量稳定是等效的,由此提出用流量传感器代替粘度传感器组成自动控制系统来 控制加热炉温度,以实现控制粘度加热输送工艺。根据原油的日输量能够准确地计算出原油的流 量,能极大地方便生产调度工作。分析了使用流量传感器的主要优点:可省去采样管道的设计和施 工;不必购置专用的流量传感器;如果输送途中环境温度下降,使管道中原油粘度增大、流量减小 时,泵站的流量传感器会反应出流量减小,并通过自动控制系统提高加热炉温度,使输油更加安全。 可靠。  相似文献   

5.
陈荣  周玉贺  张国辉 《油气储运》2011,30(10):766-767,716
东部某油田原油管道输送系统,采用站站加压加热输送工艺,能耗较大,拟采用加降凝剂综合热处理方式提高运营效益。由于原油物性较差,输送过程中又经历多次加热、加压处理,因此降凝剂的使用效果不甚理想。模拟该管道系统的实际运行工况,对降凝剂的作用效果进行室内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所选降凝剂在50mg/L加剂量、75℃热处理温度下降凝效果较好,可使不同泵站混合油的凝点降低8~13℃,析蜡点降低4℃以上;现场条件对所选降凝剂的使用效果影响较小;降凝剂的使用亦不会对破乳剂的脱水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原油不加热输送的临界条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孟振虎 《油气储运》2005,24(6):22-27
基于热平衡条件下导出了利用摩擦热实现原油长输管道不加热输送的临界条件.临界条件与管道埋设状况、土质、输量、油地温差及原油物性等有关,其中临界流速与管道总传热系数和油地温差乘积的立方根成正比,临界传热系数则与流速的立方成正比,与油地温差成反比.临界流速越低,或者临界传热系数越大,越易实现不加热输送.随着输送速度增大,温降幅度下降,油流摩擦热增加.采用较大设计流速并设法增大管道热阻有利于增大热站间距、实现不加热输送,对管道的经济性运行有利.  相似文献   

7.
管输过程中控制原油粘度的必要性及实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输油管道进泵原油组分的变化,引起原油运动粘度产生偏离设计的波动,该波动具有随机性,是无法预测的,造成这种变化不大而缓慢波动的因素较多,原油粘度波动会影响输油工况的稳定,降低离心泵效率,影响降粘剂的最佳用量和原油最佳加热温度,为此,提出了将进泵原油粘度控制在设计值的输油工艺及在加热和不加热输送中的实现方法,将在线粘度传感器安装在泵附近的采样管中,随时检测进泵原油的运动粘度,看其是否与设计值一致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输油管道进泵原油组分的变化,引起原油运动粘度产生偏离设计值的波动,该波动具有随机性,是无法预测的,造成这种变化不大而缓慢波动的因素较多。原油粘度波动会影响输油工况的稳定,降低离心泵效率,影响降粘剂的最佳用量和原油最佳加热温度,为此,提出了将进泵原油粘度控制在设计值的输油工艺及在加热和不加热输送中的实现方法。将在线粘度传感器安装在泵附近的采样管中,随时检测进泵原油的运动粘度,看其是否与设计值一致,若有偏离,则通过调节器使执行单元动作,调节降粘剂掺入量或加热温度,使粘度控制在设计值,从而稳定了输油工况,有效地利用了降粘剂和加热的作用,保证了安全输油,降低了输油成本。  相似文献   

9.
【目的】原油管道Q1线与Q2线对调运行是中国首例加热与常温输送在役原油管道对调运行工程,其采用“一边改造,一边运行”不停输方式进行对调运行,涉及工艺流程复杂、工程实施难度大、分输与注入用户多等众多因素制约。【方法】开展加热与常温输送管道水力、热力系统改造研究,分析对调运行投产期间影响常温管道预热、热油管道温降的各项因素及不同对调运行置换方式的优缺点,确定合理的改造及对调方式,以减少其对正常生产运行带来的影响;校核Q2线常温输送管道改造为加热输送后预热模拟计算的准确性,并通过实际工程数据验证模拟结果是否满足工程实际需求,同时积累Q1线热油管道改造为常温输送后油品置换的现场实践经验,并针对对调运行期间的关键节点提出合理建议。【结果】在役常温输油管道改造为加热输送,其预热方式要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来选择,以Q2线为例,其采用“提前加热管输俄油+高温俄油预热”的方式,可使管道满足庆油输送要求。由加热输送方式改为常温输送方式应考虑采取相应措施使站间油品温度逐渐降低,如采用按批次定量输送温度逐...  相似文献   

10.
《原油和油品管道的热力与水力计算》(,1981)和《原油和油品的管道输送》(,1982)是输油工艺方面两本比较好的新书。他们对从事输油工艺科研、设计以及输油管道运行管理的科技人员很有参考价值。《原油和油品管道的热力与水力计算》一书综合研究原油在管道中的水力和热力条件,针对高粘和易凝原油,讨论其流变特性和常温输送工艺;研究加热输送时稳定和过渡状  相似文献   

11.
塔河超深层中质油对稠油降粘的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业  敬加强  陈朝刚  代科敏 《油气储运》2012,31(7):504-506,511,94
针对塔河油田超深层油藏地质特点和原油性质,以TK1073、TH10227及TH12312井稠油和4种塔河稀油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变学方法,测试分析原油的流变特性及粘温特性,评价不同塔河稠油分别掺入不同量的一厂DK4、一联、1#和2#混合油4种塔河稀油的降粘效果,探讨轻质油及混配中质油对塔河稠油降粘的适应性,以达到扩大稀油源、节约轻质油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TK1073与TH12312井稠油属超稠油,TH10227井稠油属特稠油,其生产与集输必须采取掺稀等降粘措施;一厂DK4轻质油、一联中质油及1#混合中质油对塔河稠油掺稀降粘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而2#混合中质油则相对较差。实际应用证实了室内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宋宇 《农业考古》2020,(1):123-131
油脂分为动物脂肪与植物油脂,油脂不仅是人类的主要营养品和食物之一,也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人类很早就利用油脂满足各种生活需要。动物脂肪首先被广泛应用于烹饪、照明、润滑、仪式活动、艺术等方面。汉代以来,随着油料作物的广泛种植,植物油品种不断增多,生活用油更加多元化。中国古人非常重视油料作物的栽培,在榨油工具方面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多元化的生产技艺,油脂的应用也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梳理并总结目前古代油脂研究的成果,对减少油料进口、实现粮食供给安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Pd/C为催化剂,对大豆油氢化并进行单因素与正交实验,以矿物基础油的粘度为基准,确定了大豆油用作润滑油基础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即温度70℃,压力2 MPa,时间25 min,催化剂添加量0.07%.结果表明,此条件下氢化大豆油的碘值为101.8 g·100 g-1,粘度为26mpa·s,大豆油的氧化稳定性和粘度有所提...  相似文献   

14.
三种植物精油抑菌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新疆薰衣草、玫瑰和葡萄籽精油对7种供试菌种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滤纸片扩散法.[结果]不同浓度的薰衣草、玫瑰和葡萄籽精油对7种供试菌种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3;的薰衣草和玫瑰精油对供试菌抑菌效果最好,其中3;薰衣草精油对7种供试菌种抑菌5种菌的活性强度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葡萄球菌>植物乳杆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戊糖片球菌,3;玫瑰精油为:粪肠球菌>戊糖片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植物乳杆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葡萄籽精油的抑菌效果相对其它两种精油较弱.[结论]薰衣草和玫瑰精油对上述细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可作为天然抑菌剂.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主要油料作物及植物油的起源与发展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油料作物和植物油作为农业和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经济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古代油料作物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油料作物(包括脂麻、油菜、花生等)和植物油(包括菜油、花生油、豆油等)的出现、加工、生产、使用及商品化,先后经历了从无到有(包括引进)由小面积种植到大范围普种、由自食自用到进入市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利用植物油脂特别是菜籽油生产生物柴油的主要技术与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地沟油鉴别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快速、有效鉴别地沟油是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内容.对国内地沟油相关鉴别技术的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地沟油鉴别技术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根据油田稠油脱水的实际需要,利用稠油初馏点较高的特点,设计并制造了一台小型稠油蒸发脱水器,通过环道试验所获得的大量技术数据,论证了稠油蒸发脱水工艺的经济性和可行必,根据经济性评价,确定了该工艺的适用范围,在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操作温度和滞留时间对脱水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稠油蒸发脱水器的合理工作参数,为今后稠油 蒸发脱水器的设计及现场应用提供了初步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9.
高油玉米是人工创造的一种新型玉米,到目前为止在育种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已经获得了一大批含油量很高的基础群体,并且培育出了一批高油品种,新育成的杂交种不仅含油量居世界前列,而且在抗病、抗倒及丰产潜力方面均有突破,它把优质、高产、多用途和高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因而发展前途十分光明.  相似文献   

20.
油脂对泰和乌骨鸡生产性能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探讨了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油脂对泰和乌骨鸡肌肉中脂肪酸含量和组成、生产性能和常规肌肉品质的影响.80只8周龄的泰和乌骨鸡分成4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CK)、4%鱼油、4%豆油、4%棕榈油3种试验日粮,为期3周.结果表明,在日粮中添加4%鱼油,与CK相比,鱼油能降低肌肉和血清的胆固醇含量(P<0.05).添加鱼油可以明显提高C22∶5(n-3)和C22∶6(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量,与其它3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同时对于C18∶3(n-3)和C18∶4(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量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P<0.05和P<0.01).添加油脂可以提高肌肉中C14∶0和C16∶0(P<0.05)的含量,而对于总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没有影响.而添加鱼油,还可以降低肌肉中C18∶2(n-6)脂肪酸的含量,提高C18∶3(n-6)、C22∶4(n-6)和C22∶5(n-6)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与CK相比,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P<0.05).与其它3组相比,添加鱼油可以降低肌肉中总(n-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P<0.05).同时,添加鱼油组的肌肉中的(n-3/n-6)的比例为0.246,能够满足人们的营养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