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效藻类塘技术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高效藻类塘(HRAP)的技术原理,分析了国内外在高效藻类塘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在水产养殖方面的研究应用情况,认为高效率藻塘技术是净化养殖富营养化水体的一种有效途径。应用高效藻类塘净化养殖水体,应充分利用养殖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转化关系,并与生态工程化技术、藻菌固定化技术、微生物技术等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水产养殖业的水处理技术综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近年来 ,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多 ,使水质污染日趋严重。因此天然水只有经过一定的净化处理后 ,才能达到养殖用水的要求。对于养殖水体的水环境来讲 ,残饵、有机肥以及生物代谢产物等也会造成水质的恶化。这些水质问题如果处理不善 ,均会危害养殖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甚至导致死亡。因而水体的净化处理及再利用已成为水产养殖中关键环节之一。1 物理法换水和物理增氧因操作简单、效果较好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般为每日更换1 0 %左右或视水质及温度变化情况数日更换2 0 %左右 ,具体情况因养殖对象及水体底值而异。利用增…  相似文献   

3.
水产养殖中水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利平  王武 《水产科学》2002,21(2):35-37
基于充分利用水资源和保护双重原因 ,养殖用水、废水处理和再利用是 2 1世纪水产养殖的必由之路。目前 ,城市生活污水和工厂废水的处理技术已较为成熟 ,而在水产养殖上 ,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笔者综合相关资料 ,对渔业用水处理技术的现状作一总结。并对今后发展动向作一展望。1 物理法物理法是根据用水和废水的物理特性 ,通过机械、物理的方法除去水中悬浮物质或有害气体 ,沉淀、过滤、泡沫分离、逆渗透、吸附等均属这种方法。1 1 沉淀借助水体悬浮固体的重力作用 ,使其与水分离的一种物理方法。在一般的水处理系统中都有沉淀池 ,可…  相似文献   

4.
养殖生物用水净化处理新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前言水是养殖生物生活的必要条件,水质的好坏是水产养殖及育苗生长成败的关键之一。目前养殖生物用水处理的净化过程是:沉淀一过滤一加氯杀菌的模式。这种常规的水处理方法在一般情况下基本上保证了水的澄清和无菌。但随着渔域水源污染日趋严重,水中溶解大量的有机物和其它有害物质,用常规的水处理方法已无法清除。当前的水质问题、养殖病害问题是困扰水产养殖发展的难题。因此,改革养殖用水净化的旧模式、探讨和应用水处理新技术、切实做好养殖生物用水杀菌消毒的净化处理、改善养殖水体的质量及生态环境,对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有着极…  相似文献   

5.
刘海芳  王凡 《水利渔业》2008,28(2):69-70
在水质净化处理中,气浮技术有其独特的功能.它能将溶解性有机物及悬浮物通过气泡的吸附形成泡沫被去除,适用十集约化水产养殖中闭合循环水处理.就气浮分离技术的原理、发展、应用情况以及水产养殖水体净化的研究现状、进展和应用前景进行阐述,为该项技术的完善和加快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鳜鱼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池塘循环流水养殖具有高效、节能、环境友好等优点,正逐步为养殖企业所接受,并将成为未来水产养殖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循环流水养殖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利用物理和生物的方法消除养殖水体中的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等,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从而实现养殖水体自循环利用和高密度养殖。近年来,国内在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试验示范,安徽省也引进了此项技术,并在全省多个  相似文献   

7.
养殖用水净化处理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规模化、集约化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以及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养殖用水的净化和重复利用已成为水产养殖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归纳和讨论了目前国内外水产养殖行业中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以期为建立高效、节能、健康的养殖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工厂化水产养殖中的悬浮物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循环水工厂化水产养殖中,鱼类的排泄物、残饵、生物团等产生的悬浮物和固体物,增加了水体的浑浊度,堵塞了生物滤器,影响系统的性能和鱼类健康生长。本文根据我国现代渔业发展的趋势,结合国内外有关水产养殖水处理技术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论述和分析了目前工厂化水产养殖中悬浮与固体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技术及发展趋势,为研发新型水处理设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为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实施,引导渔业生产向生态养殖转型,2020年郑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开展了郑州168池塘底排污生态养殖试验。试验侧重开展养殖尾水净化后循环利用、水体循环对排污效果与养殖水体环境的影响等研究,验证了该模式的生态作用和养殖尾水净化后的循环利用效果,得出水体在15m3/h持续循环条件下排污彻底、水质稳定、减少病害,养殖水体和净化水体均可达到淡水养殖二级排放标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水质的调控是决定养殖生产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已有化学和物理等水处理方法被应用到水产种苗和养殖生产,对改善水产养殖的生长环境具有一定效果,但这些方法仍存在各种不同的弊端.本文通过纳米催化微电解技术对海水杀菌效果的研究,以期确定该仪器的最低完全杀菌的处理当量;利用不同的处理当量了解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仔鱼对水体中游离氯的耐受范围,并在石斑鱼的苗种培育生产中进行了可行性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对海水的消毒杀菌效果非常显著,处理当量在1.06 W·h/t以上时,杀菌效果可达到100%,该当量处理每吨海水的用电成本约为0.053分;斜带石斑仔鱼可耐受的最高处理当量为4.08 w·h/t,该当量已达到完全杀菌的效果,且持续抑菌效果良好,因此该处理当量可应用到石斑鱼苗种的实际生产中.利用纳米催化微电解海水产生游离氯的消毒作用,以灭活养殖环境水体中的病原生物,达到净化水体,抑制病原性疾病的目的,在水产动物种苗与养殖生产中具有一定的推广运用价值,且具较好的环保功效.  相似文献   

11.
正附着细菌是水生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多样性最丰富的生命形式,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淡水生态系统中附着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综述了国内外对其研究的进展,并对研究方法进行归纳,结合水体富营养化、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等问题分析附着细菌对水体的调节作用,以期加强水生生态学研究中对附着细菌的重视,为探究水产养殖尾水绿色安全处理方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邵留 《重庆水产》2002,(1):20-23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增,造成环境污染,养殖池塘因水源水质恶化而造成死鱼的事故时有发生;大规模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水体中微生物大量繁殖,病害越来越多,而鱼药滥用对鱼和其食用者均易造成药害。养殖水体的净化处理与重复利用已成为研究热点,是渔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本文对目前水产养殖中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作一综述,以期为建立高效,节能,健康的生态养殖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南美白对虾养殖尾水处理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既是推动水产养殖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渔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该文通过对传统南美白对虾养殖塘进行生态化改造,建设生态沟、沉淀池、生物滤池、生物净化池等设施,运用物理和生物净化处理技术,建立尾水处理系统,实现养殖尾水净化,取得了良好效益。现将试验相关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利用可控的人工措施,采取物理净化和生物修复净化方式,建立人工增氧、以莲养水、循环利用、沉淀吸附、人工湿地、臭氧杀菌等一系列方法,改善养殖水体环境,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这是水产业发展的出路。为建设城市生态湿地农业,使郑州市水产业得到良好的发展,2018年郑州市水产技术推广  相似文献   

15.
对水产养殖系统中尾水处理的现状背景进行了阐述,以此提出运用各类技术解决养殖水体污染问题的必要性;围绕机械过滤技术、物理调水技术、凝絮剂应用技术、藻类净水技术、微生物净水技术等技术手段,从物理、化学、生物三个角度提出了水产养殖系统尾水处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工厂化水产养殖中的水处理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水产养殖的水处理技术是发展工厂化养殖技术的关键,本文根据我国现代渔业发展的趋势,结合国内外有关水产养殖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结果与发展趋势,从增氧、悬浮物处理技术、氨氮处理技术、有害气体处理技术、消毒杀菌技术等方面,论述了目前水产养殖水处理技术的主要方法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发展趋势,为实际应用和开发新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生物絮团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水产养殖模式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病害频发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生物絮团技术(BFT)具有净化水质、提高饵料利用率及病害防控等优点,被认为是有望解决上述问题的新型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已在国内外得到一定规模的应用,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本文重点介绍了生物絮团的形成与培养、生物絮团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认为,BFT能够改良水质、节约养殖用水、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对象存活率、增加养殖产量和效益;将BFT与生物膜技术相结合,能够更有效地维持养殖水体中适宜的生物絮团含量,避免生物絮团的过量沉积,并能提高水质改良及增产增收的应用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正水体是鱼虾蟹贝等水产动物生存生长所必须依赖的环境,水质好坏是水产养殖成败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水产养殖的面积和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养殖水环境的水质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有效地修复受污染的养殖水环境,是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保障。一、生物修复技术的由来与概念环境修复技术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及生物修复。物理修复主要是通过清淤、沉淀、过滤等物理过程去除污染物。化学修复主要是施用化学试剂(如强氧化剂)使污染物质发生一定的化学变化转化为无害物质。物理修复、化学修复速度快但费用较高,且二次污染的  相似文献   

19.
水产养殖业的集约化发展加大了人工饵料的需求量,大量残饵、渔用肥料、养殖动物粪便等排泄物和生物残骸等所含的营养物质氮、磷以及悬浮物和耗氧有机物等直接进入水体,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污染源。研究表明,人工配合饵料每生产1kg鱼约有800g有机物、70g氮和14g磷通过各种形式进入水体,为富营养化提供了便利。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性因子,因此减少水体中磷含量是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举措。生物修复技术以其低投资、高效益、没有二次污染的特点,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而微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分解者,其对环境中污染物的代谢作用是生物修复的技术基础。本文以微生物修复为基础,采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了聚磷菌群处理水产养殖水体磷污染的效果,为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生态修复技术在养殖池塘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传统的养殖水质管理主要是通过清淤、沉淀、过滤等物理方法去除污染物或化学试剂等。虽然处理方法的速度较快,但处理成本较高,易产生二次污染等缺陷。在日益提倡节能减排、生态健康养殖的背景之下,积极探索池塘养殖污染治理技术,尤其是生态修复技术是当前水产养殖业污染控制研究的热点,也是发展生态健康养殖、实现内陆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笔者就养殖池塘水体污染的生态修复原理与方法及其相关技术进行综述,供广大水产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