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部地区发展燕麦产业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彦明  任生兰  边芳 《杂粮作物》2008,28(5):334-335
简要介绍了燕麦起源及营养价值;国内外发展状况及我国西部地区种植推广范围和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西部地区燕麦产业的思路:通过引种筛选和自育相结合的技术手段,选育出各种燕麦专用型品种,按照不同生态区域类型的自然条件和特点,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加工龙头企业;通过种植各种专用型燕麦品种达到退耕还草、保护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通过发展养殖业、产品加工业,增加农民收入,促使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三方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燕麦分布,燕麦营养、饲用等用途进行描述,总结了华北燕麦育种技术的研究、栽培技术的创新和绿色无污染的原因,对燕麦的加工产业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目前,燕麦生产发展潜力巨大,但育种技术较为落后,现代的新型育种方式应用不够成熟。因此,高度重视种质资源的创新和专用型新品种的选育已成为中国今后燕麦育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国内外燕麦生产、贸易情况及发展潜力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并对中国燕麦品种选育技术及育种发展方向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国燕麦产业的发展及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种质资源对马铃薯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调研四川省凉山州马铃薯种质资源现状、研究利用情况,针对目前凉山州马铃薯种质资源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地方种以农户自留种为主、种质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建议应建立种质资源库、扩大种质资源保护宣传、加大种质资源使用力度、加强种质资源研究深度,推动马铃薯产业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5.
燕麦是世界第七大栽培作物,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粮饲兼用作物,因其具有抗旱、耐瘠薄等特性,在中国旱作区农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明确全球燕麦生产时空演变规律,可为中国燕麦种植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本研究基于1961-2019年全球燕麦生产数据,利用线性回归模型、贡献率以及优势指数分析全球燕麦生产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59年来,全球燕麦收获面积和总产量均呈降低趋势。欧洲是全球燕麦生产中心,1961-1980、1981-1998和1999-2019年三个阶段的总产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8.2%、67.4%和62.6%;中国燕麦在这三个阶段的收获面积和总产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同期总产量的世界占比却不断增加,从2.0%增长至3.0%。其中,2019年中国燕麦总产量达49.6万t,位列世界第十位。与美国、加拿大、芬兰和澳大利亚等主产国相比,中国燕麦生产的规模优势指数和效率优势指数虽处于不断上升趋势,但整体仍处于劣势地位。因此,优化调整燕麦种植规模,提高单产水平,对中国燕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燕麦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概述了燕麦在我国农业中,作为一种新兴的特色作物所处的地位及其发展现状,并对今后我国燕麦的生产发展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甘蔗赤条病(Sugarcane red stripe disease)是甘蔗主要细菌性病害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严重影响甘蔗产量和品质,对蔗糖产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该病致病菌为燕麦食酸菌燕麦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avenae,Aaa)。本文从甘蔗赤条病的分布与为害、传播与流行规律以及致病菌的生物学基本特征、基因组特性、分类地位、鉴定与检测、遗传变异和致病机理等方面内容做了综述,并对该病害的综合防控措施和今后的研究重点内容作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法对燕麦碳足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燕麦的碳足迹特征,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对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乌兰察布和呼和浩特燕麦主产区58个农户及16家加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对我国燕麦加工过程中的碳足迹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在燕麦种植环节,单位面积的碳足迹是800.29±263.77kgCO_2-eq·hm~(-2),单位产量的碳足迹是0.380±0.125tCO_2-eq·t~(-1)。其中,种植大户单位面积碳足迹为801.93±814.05 kg CO_2-eq·hm~(-2),单位产量的碳足迹为0.380±0.386t CO_2-eq·t~(-1),接近于平均水平;种植散户单位面积的碳足迹为648.54±875.31kgCO_2-eq·hm~(-2),比燕麦种植平均水平低19.00%,单位产量碳足迹为0.422±0.570 tCO_2-eq·t~(-1),比燕麦种植平均水平低11.10%。在燕麦加工环节,燕麦加工产品燕麦粉、燕麦片、燕麦米的单位质量碳足迹分别是69.67±5.77、130.62±10.86和50.76±4.81 kgCO_2-eq·t~(-1)。从燕麦食品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燕麦种植过程中的碳足迹显著低于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主粮作物,可以大面积种植。其中,燕麦种植散户的化肥用量和大户的灌溉电耗是燕麦种植环节碳足迹的主要来源。燕麦加工环节中燕麦片的碳足迹最大,主要因为燕麦片加工中需加热灭酶、汽蒸,涉及天然气的使用,能耗增加。因此,通过农户规模化种植、选择适合当地的节水灌溉技术,引导相关企业就近和适度加工、优化节能减排的技术等方法来减少碳足迹,促进燕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艳  朱国庆 《中国马铃薯》2004,18(6):379-380
1凉山州生产贸易的现状 凉山州每年种植马铃薯的面积保持在6.1万hm2,单产1510 kg/667 m2,马铃薯占全州粮食作物面积的15%,并产量高、品质好,其利用现状是:1/3作为口粮,1/3作为饲料,1/3在储藏中烂掉.现代马铃薯除有传统蔬菜、粮食型外,加工类型有:马铃薯淀粉加工型、油炸薯片型、全粉加工型和速冻薯片加工型等.凉山州要想把马铃薯做成大产业,走集约化、商品化、品牌开发的路子是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不同灭酶处理对燕麦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不同灭酶方式对燕麦籽粒磨粉品质及燕麦粉加工品质的影响,采用炒制、蒸制和红外烘烤三种灭酶方式处理燕麦籽粒,测定了出粉率及燕麦粉灰分、β-葡聚糖、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同时对燕麦粉的黏度参数进行了比较研究,用不同灭酶处理的燕麦粉制作燕麦-小麦混合粉馒头并对其进行了感官评定.结果表明,燕麦籽粒经过灭酶后出粉率较对照组平均高出3.12个百分点,其中红外灭酶处理出粉率增加了6.84个百分点;炒制和蒸制处理使燕麦粉灰分和β-葡聚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略高于对照组,而红外烘烤对样品组分影响不大;炒制、蒸制和红外烘烤均降低了燕麦粉的糊化起始温度,蒸制和红外烘烤提高了燕麦粉的峰值黏度、最终黏度和低谷黏度;经红外烘烤后的燕麦粉制作的燕麦-小麦混合粉馒头感官评分最高.红外烘烤灭酶有助于提高出粉率和适合燕麦传统食品制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