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龙眼荔枝属间原生质体电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龙眼的幼胚培养诱导、筛选出松散型胚性愈伤组织 ,由之建立了胚性悬浮细胞系 ;用同样的方法建立了荔枝的松散型胚性愈伤组织系 .龙眼的胚性悬浮细胞和荔枝的胚性愈伤组织在含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各 10 .0g· L-1的 CPW- 13M的酶解液中酶解 ,经纯化后可得到较为纯净的原生质体 .采用电融合方法进行两种原生质体融合处理 ,获得了适宜的融合参数 ,融合率达 2 0 %以上 .融合产物经初步培养 ,形成了多细胞团  相似文献   

2.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体胚发生同步化调控及组织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以龙眼“红核子”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 ,对龙眼体细胞胚胎发生进行同步化调控 ,并采用石蜡切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 .结果表明 ,通过控制培养基中 2 ,4-D质量浓度可以调控龙眼体胚的发育进程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的胚胎发生一般是内起源 ,且起源于单细胞  相似文献   

3.
在常规离体培养中,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继代周期短,需每隔20d继代一次。这样短的周期对离体种质保存来说过于频繁,为避免增加愈伤组织被污染的机会及快速生长分裂带来的高变异率,本研究试图通过对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生长规律和继代过程中生理活性变化的研究,找出能够延缓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生长并且能够延长继代周期,保持愈伤组织遗传稳定性的方法,以达到能够长期保存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开展荔枝(Litchi chinensis)叶片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和增殖研究,为荔枝再生体系技术的建立及应用打下基础.[方法]以荔枝叶片为试验材料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要素(基因型、材料来源、培养基成分等)进行研究,并开展胚性愈伤组织继代增值试验.[结果]将萌发后2~4周的无菌叶片切成1 cm2大小并沿垂直于主...  相似文献   

5.
薇甘菊组织培养及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4种外植体、10种不同浓度激素组合对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离体再生的影响,并对胚性愈伤组织中的体细胞胚发生发育过程进行了组织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所用不同浓度激素组合的培养基均能诱导薇甘菊外植体产生愈伤,培养基以MS+6BA 1 mg/L为最宜;不同种类的愈伤组织再分化结果有明显差异,生长良好的胚性愈伤组织转入分化培养基后可诱导体细胞胚的发生.薇甘菊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形式为单细胞内起源.体细胞胚起源于胚性愈伤组织的胚性细胞,胚性细胞经过一次不均等分裂产生两个细胞,即胚细胞和胚柄细胞.然后依次经过具胚柄的多细胞原胚,再经过球形胚、心形胚、鱼雷胚阶段,发育成具有子叶的成熟胚状体,然后长成为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咖啡胚性愈伤悬浮培养增殖效率较低、悬浮增殖培养获得的胚性细胞在后续体胚转化率低的问题,以中粒种咖啡叶片诱导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建立了咖啡胚性愈伤悬浮培养体系。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了起始胚性愈伤培养时间、继代起始浓度以及培养基中不同激素水平等条件对悬浮培养及后续体胚转化率(胚性保持)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始胚性愈伤培养时间为3周,继代起始浓度为0.03mL胚性细胞/1mL培养液,细胞生长素2,4-D与细胞分裂素KT比例为1∶1时,净增殖率最高且胚性愈伤组织后续的体胚诱导率相对较高。探讨了咖啡胚性愈伤悬浮培养的适宜条件,对构建咖啡胚性愈伤悬浮培养系,提高组织培养种苗繁育效率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长期继代培养及其染色体数目变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龙眼幼胚培养诱导并筛选出的松散型胚性愈伤组织 ,在继代培养基上已培养 6 a以上 ,所保持的若干愈伤组织仍具有强烈的体细胞胚胎发生能力 .经细胞学检查 ,其中个别愈伤组织系的部分愈伤组织团发现有2 n=3x=4 5,或 2 n=4 x=6 0等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细胞 ,这对于离体筛选龙眼细胞突变体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对福建龙眼的主要栽培品种、地方品种及特异株系共51份种质的幼胚进行培养,诱导胚性愈伤组织作为种质资源离体保存的材料,并进行限制生长保存试验.结果表明:MS+2 mg.L-12,4-D培养基适用于绝大部分品种的不同直径的龙眼幼胚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平均诱导率为48.3%;直径2-4 mm的幼胚最适宜于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在添加1 mg.L-1活性炭的培养基上进行为期7-10 d的过渡培养,能减少直径<2 mm和直径>6 mm的幼胚因褐变导致的死亡,从而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龙眼胚性愈伤组织在常规继代培养中的周期为20 d左右,且品种间的差异较大.在MS+1 mg.L-12,4-D培养基中附加20 g.L-1甘露醇,于16℃低温下进行限制生长保存,可以使龙眼继代培养周期由原来的20 d延长至60 d.  相似文献   

9.
试验以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不同的光质处理对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生长和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光质对生长有不同效应,蓝光对愈伤组织生长有促进作用,而白光则有抑制作用;在光照和黑暗2种培养条件下,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均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体胚发生过程中内源多胺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中内源多胺含量比非胚性愈伤组织高;体胚发生过程中内源多胺含量变化趋势大致呈“M”状,在胚性愈伤组织Ⅱ和球形胚阶段转折;内源多胺含量的变化先于形态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荔枝花药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及倍性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了影响荔枝花药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因素,通过2,4-D、KT、NAA三因子的正交试验筛选出荔枝花药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为2.0mg/L2,4-D 2.0mg/LKT。在探讨不同基因型对诱导率影响的基础上,利用流式细胞仪对不同基因型胚性愈伤组织进行了倍性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荔枝花药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存在显著差异,胚性愈伤组织倍性检测结果也不同。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荔枝转基因抗性胚性愈伤组织(EC)的酯酶(EST)同工酶分析发现,9个转基因抗性EC的EST同工酶谱带没有差异,并且与对照的未转化HX30的细胞系差异也不大,这表明荔枝胚性愈伤组织的酯酶同工酶具有保守性,并未受到转基因的影响,可以作为不同荔枝品种转基因材料混杂鉴定的标记。  相似文献   

13.
以福州"宋荔"等部分荔枝古树花药为试材,进行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结果表明,胚性愈伤组织诱导与植物激素的类型、浓度及其组合密切相关,大部分荔枝古树单株花药在M2中诱导率比M1高;同一培养基,不同荔枝古树单株间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差异较大,在M1中,X11诱导率高达79.55%,H3的诱导率为0;刚诱导的愈伤组织胚性强,同一荔枝古树单株在不同培养基中体胚发生量不同。诱导出来的胚性愈伤组织在M1和M2培养基上,黑暗中交替培养4代后,转接到M1和M2激素减半的培养基中,于弱光下交替培养,可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14.
以橡胶树热研88-13品种的幼嫩种子的珠心组织为材料,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继代培养基中不同的影响因素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浓度、钙离子浓度等进行了研究,筛选到了合适的影响因素。经过连续5个月的继代选择培养,逐渐诱导出易碎的胚性愈伤组织。对易碎胚性愈伤组织进行了长期继代培养。组织学切片证明长期继代培养的愈伤组织维持了胚性的状态。取继代培养了2年多的橡胶树热研88-13品种的珠心易碎胚性愈伤组织诱导胚状体,得到了186个胚状体,正在诱导植株再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离克隆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胚性愈伤组织乙烯合成关键酶ACO(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 oxidase)基因,并分析该基因在龙眼体细胞胚胎(以下简称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RT-PCR结合RACE法,获得龙眼胚性愈伤组织ACO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和DNA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序列进行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研究该基因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的表达【。结果】克隆得到龙眼胚性愈伤组织ACO基因1315bp的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FJ534854),该cDNA的开放阅读框推定的氨基酸序列(含315个氨基酸)与其它植物ACO具有86%-47%同源性,包含了5'非编码区为86bp,3'非编码区为281bp,3'poly(A)尾长13bp;该基因的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GU123929)长为1660bp,包含3个内含子,内含子的剪切位点均符合真核生物"GT-AG"规则;该基因在龙眼体胚各阶段均有表达,整个变化趋势呈字母"M"状。【结论】确定所获得的序列是龙眼胚性愈伤组织ACO基因的cDNA序列和DNA全长序列;该基因在不完全胚性紧实结构和心形胚的表达量为两个峰值。  相似文献   

16.
以长期继代培养的楸树愈伤组织和新诱导的楸树愈伤组织为试验材料,利用石蜡切片比较分析它们的组织形态特征,并测定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淀粉酶的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与可溶性糖的含量,以探究楸树愈伤组织长期继代培养后分化再生困难的形成原因。组织形态学观察分析发现,继代培养7 a的白色颗粒状愈伤组织细胞中淀粉粒含量丰富,分布均匀,仍为胚性愈伤组织;新诱导的浅绿色愈伤组织存在明显的细胞分化中心,有均匀分布的淀粉粒,为早期胚性愈伤组织;新诱导的黄白色致密愈伤组织为非胚性向胚性转化的愈伤组织,新诱导黄白色疏松愈伤组织为非胚性愈伤组织。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分析发现,继代培养7 a的楸树胚性愈伤组织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新诱导出的3种愈伤组织,但其同工酶活性却较低,表明在长期继代培养的过程中,楸树愈伤组织的生理生化代谢活性降低。由此推测生理生化代谢活性的下降可能是造成楸树胚性愈伤组织长期继代培养后分化再生困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