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稞是高寒地区常见的粮食作物之一,不仅含有十分丰富的营养物质,而且具有耐寒性、抗逆性等典型特点,非常适宜在高寒地区种植。然而,在农业基础条件较差的地区,部分高寒地区农牧民在种植青稞过程中始终存在较多问题,最终导致青稞种植生产效率低下、无法获得应有的种植生产效益,因此必须尽快加强推广青稞种植技术,促进青稞种植技术在高寒地区得到大范围普及、应用与推广。基于此,深入探讨高寒地区青稞种植技术,分析该技术在高寒地区的推广途径、推广作用和提出推广建议,以期为高寒地区青稞种植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青稞作为众多农作物种类的一种,对于我国部分地区有着十分重要的食用价值。实现连年增产增收,可以满足甘肃甘南地区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结合实际经验,文章阐述了青稞种子良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与繁育原则,分析了青稞种子品种退化的原因,列举了几种较常用的青稞种子繁育方式,探讨了青稞种子良种繁育技术,结合工作实际,对混杂、基因突变等几个主要繁育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实际给出有效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冷凉灌区青稞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裸大麦在青藏高原被称为青稞。由于该种作物生育期短,耐寒和耐旱,是青藏高原高海拔冷凉地区惟一可以正常成熟的作物,是青藏高原藏族同胞的主要粮食。在青海省青稞栽培面积仅次于小麦和油菜,是第三大粮食作物。其主要分布在青海省气候冷凉、无霜期短的东部中高位山旱地,海北洲、海南洲、海西柴达木盆地和青南地区。其中,海南洲、海西柴达木盆地这两个地区具有灌溉条件,而其他地区无灌溉条件,只能依靠自然降雨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要。近年来,由于海南洲、海西柴达木盆地生产的小麦品质差,随着青稞产量的提高和收购价格高于小麦,青稞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形成了青稞和油菜为主的轮作区。这两个地区土层较薄,均在30cm左右,蓄水……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定在较长期NaCl胁迫条件下,青稞和大麦2种抗逆性较强的禾本科作物的耐盐性表型差异,并为应用比较基因组学技术进一步开发利用禾本科作物抗逆遗传资源打下基础。以1.0%及0.5%NaCl溶液( w/V)处理的大麦和青稞种子苗为材料,检测分析了这2种植物在NaCl胁迫1~5 d(4 d)条件下的营养生长状况及其对外界胁迫条件的生理响应表型。结果表明,相同NaCl胁迫条件下,青稞种子的萌发率显著高于大麦,而且在较长期的NaCl胁迫条件下青稞种子苗根和叶的生长状况均好于同期大麦。种子苗耐盐生理指标测定结果显示,在相同NaCl胁迫条件下青稞组织内的丙二醛( Malonyldialdehyde ,MDA)含量极显著低于大麦,而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比活力则高于大麦,上述结果显示:青稞幼苗比大麦有更好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5.
使用2009—2013年的CLDAS大气驱动场(V1.0)数据为气候数据源,结合影响西藏青稞种植的关键气候因子,确定生育期≥0℃的积温(T0)、最热月平均气温(Tmax)、生育期降水量(R)这3个气候因子作为西藏青稞种植区划指标,利用GIS技术进行西藏青稞种植气候适应性区划。为了得到既能满足气候需求又有耕地的实际可种植区域,本研究将土地资源信息与气候区划叠加。结果表明:青稞最适宜种植区域主要分布于雅江中游河谷2400~4100 m区域及昌都市的中部和南部,结果与事实相符。  相似文献   

6.
青稞全麦片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产的青稞全麦片,以青稞为主要原料,通过对麦片生产中水热条件以及不同轧距、辊径的切粒、压片等试验,解决了青稞中面筋含量少、导致麦片的塑性差和成型性困难的问题。试验表明,青稞全麦片最佳的熟化工艺条件预煮温度为90℃,水分含量30%,压片机滚轴间距0.3 mm,干燥时间35 min,所生产出的全麦片具有青稞特有的麦香,而且有良好的漂浮性。  相似文献   

7.
青稞是我国重要的原产农作物,是青海等高寒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和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相比,青稞具有良好的耐旱、耐寒和抗病虫等特点,其适应性非常强。在高寒地区,小麦和玉米等不能正常成熟,而青稞却能够良好生长。就高寒地区青稞种植技术和利用进行探析,旨在为人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青稞籽粒中β-葡聚糖在发芽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青稞的处理条件对发芽率的影响,测定与分析发芽青稞中β-葡聚糖的含量的变化。不同温度和时间条件下,统计青稞籽粒的发芽率,并收集样品;采用苯酚-硫酸法,对不同发芽条件下青稞中的β-葡聚糖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分析。27℃浸泡6 h后,在27℃条件下培养15 h发芽率最高,在22℃培养条件下β-葡聚糖含量最高为10.01%;通过方法学考察,含量在0~1.0 m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3.9015X-0.0215,R2=0.9939(n=7),平均回收率为96.38%,RSD=1.53%(n=5)。以高含量β-葡聚糖为目的青稞加工,可选择在27℃条件下6 h浸泡,22℃培养发芽作为处理条件。  相似文献   

9.
籽粒粒型性状在优质高产大麦育种过程中是一种重要的目标性状。为了了解中国青藏高原青稞育成品种中籽粒性状的表型及遗传特征,本研究以60份青稞育成品种为材料,对其各个品种的粒长、粒宽和千粒重3个性状进行了考察,利用TASSEL软件中的MLM模型对籽粒的3个粒型性状进行了条件和非条件关联分析,并利用BSA方法对影响粒型性状的位点进行了发掘。结果表明,青稞育成品种间存在丰富的籽粒粒型变异。分别发现了8个、7个与13个SRAP标记与粒宽、粒长与千粒重呈显著关联,其中的6个SRAP位点在条件关联分析中也被发现,条件关联分析的结果表明青稞千粒重受粒宽的影响大于受粒长影响较小。相关性分析也得到相似结果。同时利用BSA方法,检测到了80个SRAP标记与粒型性状相关,其中的6个标记在非条件关联分析中找到。这些结果可以为青稞的籽粒粒型改良和高产青稞育种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对多棱裸大麦的统称,在其它地区又叫裸大麦、米大麦或元麦.青稞是藏族人民的主粮,同时也是酿造业和开发系列保健食品的主要原料.  相似文献   

11.
以隆子紫青稞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设计,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并计算紫青稞色素的提取率。结果表明,紫青稞色素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0%,料液比1∶10(g∶mL),提取温度65.84℃,提取时间1 h,盐酸调节pH值1.0,在此条件下紫青稞色素提取量为1.43 mg/g。  相似文献   

12.
我国青稞的质量与品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粮食、饲料和酿造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特殊的生态生产环境及其自身的营养保健价值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青稞正在由一个区域性口粮作物向健康食源作物发展。我国在青稞品质育种和栽培、功能成分利用、粮食深加工和质量标准制定等领域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在高p葡聚糖品种选育及产品开发方面居世界前列。在对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青裸质量与品质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藏区青稞生产存在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稞属禾本科大麦属,裸大麦,是我国的原产作物之一,具有耐旱、耐瘠薄、生育期短、适应性强、产量稳定、易栽培等优异种性,是青藏高原最具特色的作物之一。青稞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食品加工原料。在西藏藏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  相似文献   

14.
将青稞和小麦分别储藏在40℃恒温条件下加速陈化60天,储藏期间定期对样品的发芽率、脂肪酸值、粗蛋白含量、α-淀粉酶活性、淀粉-碘兰值和还原糖含量等六个指标进行测定。从青稞和小麦在储藏期间的生命活性、脂肪、蛋白质、酶和碳水化合物等的变化,比较研究了他们的储藏稳定性,结果认为青稞的储藏稳定性高于小麦的储藏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漆永红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32):101-107
以抗病青稞品种NQK-01-03和感病青稞品种甘青2号为材料,在室内盆栽条件下,采用苗期人工接种法来测定抗感青稞品种内部及品种之间受燕麦镰孢菌侵染后引起的植株叶片和根系Pro、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NQK-01-03病叶Pro含量高于健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低于健叶;病根Pro、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高于健根,可溶性糖含量低于健根;甘青2号病叶和病根Pro、MDA含量高于健叶和健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健叶和健根。受燕麦镰孢菌侵染,感病青稞甘青2号和抗病青稞NQK-01-03之间病健叶和病健根生理变化结果表明,感病青稞甘青2号病叶Pro含量高于抗病青稞NQK-01-03,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低于抗病青稞NQK-01-03;而感病青稞甘青2号病根Pro、MDA含量高于抗病青稞NQK-01-03,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抗病青稞NQK-01-03。本试验得出,Pro含量高低与青稞品种抗病性呈负相关,而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低与品种抗病性成呈正相关。该结果为明确燕麦镰孢菌侵染对青稞叶片和根系生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李洁  付惠  姚晓华  吴昆仑 《作物学报》2021,(7):1248-1258
为从蛋白质水平揭示不同青稞品种响应干旱胁迫的差异,分析抗旱蛋白质分子机制,本研究以干旱胁迫不敏感的旱地紫青稞(HDZ)和干旱胁迫敏感的大麻青稞(DM)为研究材料,以盆栽限量供水种植方法,对干旱处理不同梯度的青稞叶片进行叶绿素、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及相对电导率4项生理指标的测定,同时利用iTRAQ技术对深度干旱胁迫青稞叶片全蛋白组进行差异蛋白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干旱处理时间的延长,两种青稞的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下降,电导率及丙二醛的含量逐渐升高,在相同处理条件下,大麻青稞的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幅度、电导率及丙二醛含量的增高幅度明显高于旱地紫青稞;对两个青稞品种的干旱胁迫和正常培养的比较组进行iTRAQ分析,共定量出4163个蛋白(多肽),其中旱地紫青稞比较组中对比正常培养,筛选到表达上调的蛋白68个,下调的蛋白63个,在大麻青稞的比较组中筛选出表达上调蛋白21个,下调蛋白32个。KEGG通路分析表明,富集程度位于前3位的通路是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以及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主要涉及到柠檬酸循环、碳循环等代谢通路,丙氨酸、精氨酸等氨基酸的合成降解以及花生四烯酸、亚麻酸等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本研究从蛋白组水平筛选了青稞干旱胁迫响应相关的代谢通路和其他相关功能的蛋白,为揭示青稞干旱胁迫的应答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杨兆 《种子科技》2024,(3):104-106
受到地势条件与气候因素的影响,许多农作物难以正常在高原地区生产应用。因此,春青稞逐渐成为高原地区主要农作物之一,其为高原地区的人们提供了重要的粮食保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改善,对春青稞的品质要求不断上升。但在实际生产春青稞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从而给种植人员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在这一背景下,不断创新春青稞生产技术,有效提高春青稞的产量与质量成为种植人员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基于此,介绍了春青稞种植技术,分析了春青稞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希望能为广大一线种植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科技     
<正>西藏成功绘制出全球首个青稞基因组图谱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与华大科技率先在世界上完成青稞基因组图谱的绘制。该项科研成果将为深入揭示西藏青稞起源、驯化及栽培选育过程等提供坚实的遗传学基础。青稞,在藏语中称为"乃",在分类学上是一种裸大麦。青稞在青藏高原经过3500~4000年的驯化栽培,已经适应高原极端气候。西藏是全球唯一大规模集中种植青稞的地区,同时也是青稞的驯化和多样  相似文献   

19.
不同因子对青稞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乙醇的水溶液为溶剂,青稞粉为原料来浸提青稞类黄酮,研究了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对青稞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得出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为75%,料液比为1:15,浸提温度为40℃,浸提时间1h。  相似文献   

20.
青稞的特性及其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青稞、青稞特性、青稞主要成分、青稞在食品中的应用及青稞产品的加工利用现状;指出青稞食品加工利用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