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玉米多穗现象的发生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玉米一株多穗的发生原因,介绍预防措施,以为在生产中防止一株多穗现象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蓖麻整枝是一项主要的增产措施,目前有各式各样的整枝方法和模式。1五穗法1.1整枝模式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整枝模式,推广面积最大,适用于无霜期150天左右的地区,每亩留苗密度沟平地600~800株,旱塬地800~1000株,坡地1000~1200株,也适用于无霜期为130天的地膜覆盖地。1.2整枝时间  相似文献   

3.
陈炜 《农家科技》2007,(5):12-12
<正>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去雄的玉米比不去雄的玉米增产8%左右。具体做法:在玉米抽雄穗期,每隔两株除去一株未散粉的雄穗。除  相似文献   

4.
1.隔行去雄一株玉米的雄穗,至少可满足3~6株玉米果穗花丝授粉的需要。由于花粉粒从形成到成熟需大量的营养物质,为了减少营养物质的消耗,使之集中于雌穗发育,可在玉米抽雄始期及时地隔  相似文献   

5.
玉米株高和穗位遗传模型测验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采用增广NCⅡ设计,对玉米株高、穗位进行了遗传模型测验。结果表明:玉米株高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存在有显著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穗位符合加性--显性产效、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雌、雄间的分配,株高差异显著,但穗位无明显差异。株高的遗传为超显性遗传。穗位的遗传为部分显性,隐性为增效基因。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穗位高系数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采用125份玉米材料开展大田试验,测定株高、穗位高、穗位高系数、单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等性状指标。同时对1985—2019年可查文献中已发表的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1)株高和穗位高对单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穗位高系数对单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显著(P<0.05)。2)玉米株高分布在175.10~295.00 cm,穗位高在53.50—127.67 cm,穗位高系数在0.29~0.49,随着株高、穗位高、穗位高系数的增加,单穗粒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株高为267.76 cm,穗位高为99.46 cm,穗位高系数为0.40时,单穗粒数达到最大值;千粒重随着株高、穗位高、穗位高系数的增加先呈直线上升趋势,之后不再增加,千粒重达到最大值时,株高为292.25 cm,穗位高为80.95 cm,穗位高系数为0.50;产量随株高、穗位高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穗位高系数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穗位高系数为0.42时,产量达到最大值。3)对文献和本试验的数据分别进行决策树分析,结果均表明,株高较穗位高...  相似文献   

7.
蓖麻主穗产量构成因素及生物量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蓖麻主穗长度不同,主穗的蒴果数、籽粒重均有差异,样株主穗长度在61~70 cm之间时,其蒴果数和籽粒重均较大,其次为主穗长度在71~80 cm的样株,再次为主穗长度在51~60 cm和41~50 cm的样株,但百粒重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主穗长度下,各分枝的籽粒重和穗粒数也不同,41~50 cm的植株最大,61~70 cm的反而最小.从生物量的分配来看,营养体的比重较大,生殖体(主要是籽粒)所占比重较小.经统计回归建立了籽粒重与根重、籽粒重与茎叶重、茎叶重与根重、总生物量与根重的数学拟和模型,为进一步探讨其间的关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密度对高产玉米(>15 000 kg•hm-2)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揭示高产玉米产量形成机制,为玉米持续稳定高产提供依据。【方法】连续两年在新疆和宁夏高产玉米区,以郑单958为试材,以1.5万株/hm2为一个密度梯度,设置从1.5万株/hm2至18万株/hm2不同密度处理,充分满足水肥需求,进行高产栽培实践,在实现高产基础之上分析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特征。【结果】两年多点共68个处理,最低和最高单产分别为7 675.5和20 503.5 kg•hm-2,其中有47个处理达到15 000 kg•hm-2以上的产量;对产量构成特征的分析表明,要达到15 000 kg•hm-2以上的高产,最低、最高密度分别为5.25万株/hm2和16.28万株/hm2;最低、最高收获穗数分别为6.66万穗/hm2和13.84万穗/hm2;最低、最高穗粒数分别为365和657粒;最低、最高千粒重分别为237和404 g。【结论】密度与单产呈抛物线关系,以10.5万株/hm2密度处理单产最高;随着产量的提高,种植密度、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表现出最适值范围变窄的趋势。随种植密度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呈增加趋势,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而单位面积粒数呈增加并趋于不变趋势。  相似文献   

9.
大丰5号     
《山西农业科学》2005,33(2):19-19
特征特性幼苗长势强,第一叶长卵形,叶鞘、叶缘紫红色,叶背有紫晕。成株株形平展,植株高大,株高300cm,穗位140cm。雄穗发达,花粉量大,花丝红色。果穗粗锥形,穗行数18~20行,穗长23cm,行粒数40粒,百粒重39g,子粒半硬,粒色红黄、有光泽,商品性好。熟期较对照农大108略早。缺点是穗位偏高,易倒伏,不宜密植,易感丝黑穗病。  相似文献   

10.
穗上节间数与玉米抗倒伏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4个黄改系和20个来自美国杂交种的自选系为材料,利用NCⅡ设计,分析了玉米穗上节间数与稳位高、株高以及子粒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株高是影响玉米子粒重的主要因素,两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通径系数为2.753 1.穗上节间数与穗位高及稳位高/株高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同时穗位高/株高的增加是造成玉米子粒重降低的关键因素之...  相似文献   

11.
稻粒黑粉病的发生与穗层及包颈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调查研究分析表明杂交稻制种田母本稻粒黑粉病的发生与穗层及包颈有很大的关系,穗层越高,发病率越低。主茎高度低于分蘖,发病率则明显高于后者,在重病田中这一关系表现得更为明显;同一蘖位中,下层穗发病率为上层穗的2.34~4.69倍。包颈率与发病率呈正相关。6184/006。江农ⅡA/HR1004两组合株高(简称A.B组合株高)相当,其包颈率B/A=2.36,发病率B/A=3.59;同一穗层中,包颈株的病粒率明显高于不包颈株;如果包颈率较低,包颈对病粒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晋黑玉2号     
《山西农业科学》2005,33(2):25-25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第一叶椭圆形。成株株形半紧凑,叶片稍披散,叶色浅绿。株高240cm,穗位110cm左右。雄穗发达,花药黄色,花丝青色。果穗细长,穗行数12~14行,穗长23cm,行粒数45粒,苞叶紧实,结实性好。成熟子粒呈黑色,硬粒型,有光泽,营养品质好。生育期比农大108略长。  相似文献   

13.
小麦穗部性状间的相关及穗粒数改良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10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株高与穗部性状间进行了相关分析及穗粒数的改良途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与株高呈负相关,而与穗长、分化小穗、结实小穗和小穗结实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穗长和小穗结实率对小麦粒数的影响最大,均为极显著正相关;小麦穗粒数的改良过程中,应在培育矮秆、大穗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小穗的结实率。  相似文献   

14.
用近等基因系研究小麦显性矮源对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筛选有利于育种的显性矮秆基因,利用5个普通小麦品种与5个不同显性矮源杂交回交6代以上产生的5套近等基因系,研究显性矮源对株高、株粒重、株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粒数和穗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显性矮源近等基因系之间的株有效穗数差异不显著外,其它性状差异极显著。5个显性矮源近等基因系都显著降低轮回父本(CK)的株高、千粒重、穗重,但具有西农引06、奥尔森和西南02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高极显著高于矮苏3和矮变1号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高,具有西南02和奥尔森矮源近等基因系的穗重显著高于其它矮源,具有奥尔森和西南02矮源近等基因系的千粒重亦高于其它矮源。具有奥尔森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粒重与轮回父本没有显著的差异,其次是西南02矮源近等基因系;具有西南02矮源近等基因系的穗粒数与轮回父本没有显著的差异,其它都显著或极显著低于轮回父本的穗粒数;具有西农引06、奥尔森、西南02和矮苏3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粒数与轮回父本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只有矮变1号矮源近等基因系极显著低于轮回父本。根据欧氏距离的聚类分析,具有奥尔森和西南02矮源近等基因系与轮回父本之间的距离最近,这有利于育种应用,矮变1号矮源近等基因系的距离最远,难以直接应用于育种;西农引06矮源和矮苏3矮源最近,西南02矮源和矮变l号矮源最远;用系统聚类,西农引06、矮苏3、奥尔森、西南02矮源为部分显性类,父本和矮变1号矮源各为一类。  相似文献   

15.
高粱产量,株高和穗长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粱产量、株高和穗长的遗传研究孙贵荒,陈悦,杨晓光,杨镇,曹嘉颖(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单株籽粒产量、株高和穗长是高粱杂交种的主要经济性状。已有的研究表明,株高和穗长是影响产量水平的重要相关因素 ̄[1,2],对产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在育种实践...  相似文献   

16.
水稻抽穗期喷施不同生化制剂试验,结果表明院在始穗期喷施,可改变水稻株高,缩短始穗至齐穗的时间,提高千粒重和结实率。喷施劲丰谷德和磷酸二氢钾可使株高降低,增产1.4%~5.3%。喷施九二茵后能明显使植株株高增加,增产0.2%~4.3%。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以玉米骨干自交系郑58为母本、7个亲缘关系不同的自交系为父本配制杂交种,测定和分析其亲本和F1代种子的烟酸、肌醇、生物素含量,研究F1代种子烟酸、肌醇、生物素含量及株高、穗位高等性状的杂种优势,并对亲本(父本)种子维生素含量与其F1代种子维生素含量和株高相关性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亲本与F1代种子维生素含量关系表现多样化,其中F1代种子烟酸含量表现为近低亲或超低亲遗传,表现为杂种劣势;生物素含量往往倾向表现为近高亲遗传,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肌醇含量往往倾向于近低亲或低于亲本遗传,杂种优势较弱。(2)F1代株高与穗位高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高系数的相关性不显著;株高中亲优势与穗位高中亲优势呈显著正相关,与穗高系数杂种优势的相关性不显著;F1代穗位高与穗高系数呈显著正相关,穗位高和穗高系数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3)亲本自交系种子的烟酸含量与F1代株高、穗位高、株高中亲优势呈显著正相...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析株高性状的遗传基础,以X178和NX531为亲本构建的124份RIL群体为研究材料,基于高密度SNP标记构建的包含7 278个bin的bin-map连锁图谱,对辛集、保定2个地点RIL群体的株高、穗位高、穗位系数3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16个QTL位点,有9个QTL的表型贡献率大于10.00%。其中辛集检测到7个,单个QTL表型贡献率范围4.67%~13.94%;保定检测到9个,单个QTL表型贡献率范围0.35%~25.56%。在2个环境下检测到qEHX3和qEHB3的置信区间存在重叠。在第1连锁群上289.16~296.77 Mb发现控制株高的qPHB1和穗位高的qEHB1-2定位区间相邻。在bin1.07定位到的qPHX1-1区间内存在br2(brachytic2)基因,bin1.09~1.1定位到的qPHX1-2区段内存在d8(dwarf8)基因,bin3.07定位到的qEHX3区段内存在ccd8基因,这3个基因影响节间的伸长,与株高、穗位高的发育相关。该研究结果为株高相关性状QTL精细定位、克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路单8号     
玉米新品种路单8号生育期127天左右,成株整齐,株行半紧凑,株高253cm,穗位高94cm,叶片数18~19,叶色正绿,雄花绿紫色,花药黄色,花柱紫红色,果穗柱形,穗长18.1cm,穗粗4.8cm,秃尖1.3cm,穗行数13.9,行粒数33.6,籽粒黄色中间偏硬粒型,穗轴红色,千粒重344.9g,单株生产力154.8g,出粒率82.0%,籽粒含蛋白质8.79%,淀粉含量63.98%,粗脂肪3.95%,赖氨酸0.23%,容重799g/L。该品种品质优良,抗病性好,适应性广,活杆成熟。  相似文献   

20.
为掌握贵州省湄潭县重穗型杂交玉米丰产栽培适宜种植密度,设置3.9、4.2、4.5、4.8、5.1万株/hm~2五个密度,以重穗型品种"卓玉818"为试验材料,采用三重复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育苗、施肥等优化管理的情况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处理4.5万株/hm2产量最高,单产9.45t/hm~2,经回归分析计算,密度4.6万株/hm~2为最佳密度值。综合分析后建议贵州省湄潭县重穗型玉米丰产栽培中,在肥水条件好的地块,密度要达到4..5万株/hm~2,肥水条件差的地块应达到4.8万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