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苎麻蝙蛾(Phassus jianglingensis Zeng et Zhao)是近几年来严重为害苎麻蔸部的一种新害虫。它以幼虫蛀食苎麻地下茎,形成隧道,严重影响地上部分的生长;研究表明该虫在湖南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地下茎的隧道中越冬;翌年4月中旬化蛹,蛹期25天左右;5月上旬羽化,成虫寿命6-10天,无趋光性,白天停歇,晚间也很少活动,无需补充营养。6月上中旬出现新一代幼虫,幼虫期可长达320天,有相互残杀的习性。  相似文献   

2.
苎麻蝙蛾是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新害虫。湖南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苎麻地下茎的被害隧道内越冬。4月中旬化蛹,蛹期25天左右。5月上中旬羽化,成虫寿命6-10天。6月上、中旬出现新一代幼虫,幼虫期长达300天。6月中、下旬用棉花蘸敌敌畏或甲胺磷药液塞入垃孔内或用呋喃丹或克线丹颗粒剂掺河砂撒施于麻蔸上能有效地防治该虫的为害。  相似文献   

3.
苎麻蝙蛾是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新害虫。湖南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苎麻地下茎的被害隧道内越冬。4月中旬化蛹,蛹期25天左右。5月上中旬羽化,成虫寿命6-10天。6月上,中旬出现新一代幼虫,幼虫期长达300天。6月中,下旬用棉花蘸敌敌畏或甲胺磷药液塞入蛀孔内或用呋喃丹或克线丹颗粒剂掺河砂撒施于麻蔸儿能有效地防治该虫的为害。  相似文献   

4.
苎麻横沟象是新发现的一种钻蛀苎麻地下茎的害虫,成虫和幼虫均为害苎麻,以幼虫为害影响最大。被害麻蔸生活力衰退,地下茎逐渐转枯变朽,麻株生长细弱,甚至枯死。据田间调查,三龄以上老麻园麻蔸被害率一般达40~70%,严重的达90%,是导致麻蔸衰败的主要原因之  相似文献   

5.
苎麻夜蛾是一种暴食性的害虫,以幼虫取食苎麻叶片为害,严重影响苎麻的产量和品质.我们用两种苎麻种质的叶片喂养苎麻夜蛾幼虫,研究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饲养条件下.用栽培种苎麻(圆叶青)喂养时,相同时期内幼虫排泄物重量多,幼虫体重和体长增长快;用野生种苎麻(黔桂)喂养时,幼虫排泄物重量小,幼虫体重和体长增长慢.说明苎麻夜蛾更喜爱在苎麻栽培种上取食.研究表明这两种苎麻种质对苎麻夜蛾幼虫的生长发育影响显著.该研究内容可为苎麻抗虫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苎麻[Boehmeria nivea(L·)Gaud·]属寻麻科(Urticaceae)植物。用种子繁殖的苎麻的根,有由胚根形成的初生根(初生根以后即是主根)和主根上再发生的各级侧根。还有由地下茎或老根上发生的不定根。用地下茎繁殖的苎麻的根,则由地下茎或地上茎根颈部分产生不定根,在不定根上再发生许多细根。一些不定根可以膨大成为像萝卜样子的萝卜根。萝卜根上发生侧根和在侧根上再长出细根。  相似文献   

7.
由于苎麻是杂交异质体,种子繁殖的个体之间有差异,通常应用苎麻地下茎分蔸繁殖以保持良种的优良特性。但分蔸繁殖的繁殖系数低,不能迅速扩大良种栽培。所以,研究快速的无性繁殖方法,对苎麻育种和生产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管和  李人圭 《中国麻作》1983,(2):23-24,F002
由于苎麻是杂交异质体,种子繁殖的个体之间有差异,通常应用苎麻地下茎分蔸繁殖以保持良种的优良特性。但分蔸繁殖的繁殖系数低,不能迅速扩大良种栽培。所以,研究快速的无性繁殖方法,对苎麻育种和生产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苎麻子叶苗茎尖秋水仙素处理的直接效应是产生倍性嵌合生长锥,继而由其分别发育成地上茎和地下茎。处理当季只有少部分植株表现出多倍体特征,但嵌合体地下茎在多季宿根年代中可间歇或连续地发出不同倍性分株,据两年观察鉴定,其累积平均多倍体诱导率已高达49.4%。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和不同处理时间的多倍体累积诱导率差异显著。用综合诱导率进行评价更能反映各处理的实际效果,以低浓度较长时间处理(0.1%,3天)的综合诱导效果最佳(59.7%)。关于苎麻多倍体诱导中嵌合体形成及其特点以前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0.
苎麻系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苎麻的繁殖方法,可分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无性繁殖是用苎麻的地上茎、地下茎为材料繁育新个体的方法,又叫种根繁殖或营养繁殖;有性繁殖是采用成熟的种子进行繁殖,亦叫种子繁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