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乙醇加热回流法提取了云南建水县麻疯树Jatropha curcas不同部位(叶、树皮及种子)中的挥发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其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了解析,分离鉴定了各组成及相对含量。从麻疯树叶、树皮、种子挥发性物质中分别分离出 45,58,35 个色谱峰 ,并分别鉴定出32,33,23种化合物,各占挥发性成分的 84.26%,81.14%,68.61%。化合物类型包括醛、酮、酯、萜类化合物、甾醇类、脂肪酸、烷烃、烯烃、芳香族化合物等。麻疯树叶、树皮及种子的化合物组成和相对含量差异较大。在麻疯树叶、树皮及种子的提取物中发现了多种具有开发价值的三萜类、植物甾醇类物质及一种用途广泛的平台化合物5-羟甲基康醛。图1表1参16  相似文献   

2.
麻疯树树皮的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乙醇加热回流法提取麻疯树树皮中的挥发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及GC对其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了解析,分离鉴定化合物的组成及相对含量。从麻疯树树皮的挥发性物质中分离出56个色谱峰,鉴定出37种化合物。化合物类型包括醛、酮、酯、萜类化合物、甾醇类、脂肪酸、烷烃、烯烃、芳香族化合物等,实验证明乙醇加热回流提取是一种提取植物挥发性成分很有效的方法。麻疯树皮的提取物中发现了多种具有开发价值的三萜类和植物甾醇类物质,3个地点采集的麻疯树树皮的化合物组成和相对含量差异不明显,为了解麻疯树的化学物质基础和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麻疯树不同部位(叶、皮及种子)临界CO2萃取物的化学物质成分和含量的异同,为进一步了解麻疯树各部位化学物质成分及研究麻疯树在医药、农药等领域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方法提取了麻疯树不同部位(叶、皮及种子)中的挥发性成分,所得萃取物为深黄色或淡黄色液体,产率为叶0.53%、树皮0.56%、种子0.78%。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其萃取物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分离鉴定了各组成及质量分数。[结果]从麻疯树叶、皮、种子挥发性物质中分别检测出26、26、17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66.88%、36.44%、88.31%。化合物类型以酮、酯、脂肪类、萜类化合物、甾醇类、有机酸类、烷烃等化合物为主。麻疯树叶、皮及种子中超临界CO2萃取物化学组成成分及相对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采用乙醇加热回流法提取了云南元阳县麻疯树不同部位(叶、皮及种子)中的挥发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其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了解析,分离鉴定了各组成及相对含量.从麻疯树叶、皮、种子挥发性物质中分别分离出53、58、13个色谱峰,鉴定出28、32、10种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的79.2%、75.4%、97....  相似文献   

5.
采用HPLC法结合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茶香腐乳"和"红腐乳"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两种腐乳共鉴定出104种挥发性成分,除乙醇、棕榈酸乙酯、亚油酸乙酯及油酸乙酯等几种主要成分外,两种腐乳其余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及数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云斑天牛寄主核桃树皮及树叶的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云斑天牛对寄主核桃的选择机制,为筛选对云斑天牛具有生物活性的植物源引诱剂,实现对该虫的生态控制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核桃树皮和树叶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核桃树皮和树叶共含有萜烯类、烃类、芳香族化合物、醇类、醛类、酮类、酯类、醌类和杂环化合物9类6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核桃树皮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9类36种,分别是15种萜烯类、4种烃类、4种芳香族化合物、1种醇类、3种醛类、1种酮类、2种酯类、3种醌类和3种杂环化合物。核桃树叶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8类42种,分别是22种萜烯类、2种烃类、4种芳香族化合物、4种醇类、2种醛类、1种酮类、5种酯类和2种醌类。核桃树皮和树叶均含有的挥发性成分共4类13种,分别是9种萜烯类、1种醛类、1种酯类和2种醌类。此外,核桃树皮和树叶萜烯类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43.371%和78.948%;核桃树皮烃类相对含量最低,为1.043%;核桃树叶酮类和烃类相对含量均较低,分别为0.009%和0.268%。【结论】云斑天牛寄主核桃树皮和树叶挥发性成分主要是萜烯类、烃类、芳香族化合物、醇类、醛类、酮类、酯类、醌类和杂环化合物,其中萜烯类相对含量最高,酮类和烃类相对含量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开发新的烟用天然植物香料产品。[方法]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制备蝶豆花净油,运用GC/MS法分析蝶豆花净油中的挥发性成分,并进行卷烟加香试验和感官评价。[结果]蝶豆花净油中主要挥发性成分有57种,包括棕榈酸乙酯、棕榈酸甲酯、植酮、亚油酸乙酯、亚油酸甲酯、硬脂酸乙酯、新植二烯等。[结论]蝶豆花净油可用于卷烟加香,可以提质增香,修饰烟气,降低刺激性,改善余味,提升卷烟抽吸品质。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板栗炒制前后果壳和果仁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由生栗壳,生栗果仁,熟栗壳,熟栗果仁中分别鉴定出20、11、19、11种挥发性成分。生栗果仁中,香气的主要物质基础是2-甲氧基-4-乙烯苯酚 (12.51%)、亚油酸乙酯 (8.15%)、1,2-二甲氧基-4-(1-丙烯基)-苯 (7.42%)、7-十六碳烯醛 (5.18%)、2-十七碳烯醛 (3.42%);熟栗果仁中,香气的主要物质基础是n-十六酸 (18.68%)、十八醛 (7.06%)、甘油棕榈酸酯 (4.27%)、1-二十醇 (3.70%)、油酸 (2.00%)。研究结果表明,炒制加工过程对板栗果仁的口味影响显著,且果仁中的挥发性成分在炒制过程中进入到果壳,但果壳中的挥发性成分对果仁的口味基本上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任竹君  王道平  罗亚男  陶晨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307-22308
[目的]检测香兰叶中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仪(GC/MS)对香兰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鉴定出18种化学成分,其中含量最高的为亚油酸甲酯,其次为叶绿醇,还含有草蒿脑、棕榈酸、角鲨烯、甲基丁香酚,邻苯二甲酸、α-紫罗兰酮和吉马烯D等成分;另含有几种烷烃及少量的醛、酮类化合物。[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适用于香兰叶中挥发性成分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GC-MS法分析鹤壁冬凌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冬凌草中挥发油的组成及含量,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GC-MS)获得其总离子流图,对各个色谱峰进行了定性,并用面积归一化法获得各化合物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发现:共鉴定了49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棕榈酸甲酯(13.768%)、棕榈酸乙酯(9.042%)、亚油酸乙酯(6.453%)、异戊酸香叶酯(4.845%)等.这揭示了冬凌草的药理作用,可为综合开发利用冬凌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得到刺梨挥发油,平均出油率为2.46%。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仪对刺梨挥发油的21种化学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其主要成分为:亚油酸(34.80%)、亚麻酸(21.25%)、棕榈酸(12.31%)、油酸(9.20%)、亚油酸甲酯(2.24%)、月桂酸(1.85%)、亚麻酸乙酯(1.62%)、丁香酚(1.22%)等。该方法的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9937~0.9998;回收率在84.02%~96.58%之间,RSD在1.82%~4.87%之间。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适于刺梨挥发油中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离无壳瓜子中的挥发油组分,用GC-MS和Kvoat’s指数法对各种组分进行鉴定,共定性检测出34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含量的73.5%,其中主要成分为甲酸乙酯、1-十一炔、2,8-二甲基十一酸甲酯、正十八烷、十六酸甲酯、十八二烯-11,14-酸甲酯、正十八酸乙酯和十八二烯-9,12酸(z,z)等.  相似文献   

13.
朱小勇  林世炜  卢汝梅  李兵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376-13377
[目的]研究紫玉盘(Uvaria microcarpa Champ.ex Benth)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紫玉盘叶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从紫玉盘叶挥发油中共分离出58个色谱峰,鉴定出37个化合物,占总量的89.70%,主要成分是亚油酸、棕榈酸、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已醇酯、双环吉玛烯和苯甲酸。[结论]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紫玉盘叶挥发油的的化学成分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何忠梅  王慧  包海鹰  白冰  刘汉彬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646-10648
[目的]研究栽培千里光和野生千里光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以期为千里光的合理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栽培千里光和野生千里光中提取挥发油,利用GC-MS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组成。[结果]栽培千里光和野生千里光挥发油的成分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别,即从栽培千里光挥发油中鉴定出23种化合物,从野生千里光挥发油中鉴定出21种化合物,其中有13种化合物是相同的。栽培千里光挥发油中含有17种萜类化合物,6种脂肪族和芳香族化合物;而野生千里光挥发油中含有9种萜类化合物,12种脂肪族和芳香族化合物。2种千里光挥发油成分的含量也不同,即栽培千里光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α-金合欢烯(11.60%)、α-石竹烯(13.49%)、石竹烯氧化物(8.57%)、棕榈酸(10.86%)和亚油酸(9.00%);而野生千里光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α-金合欢烯(8.10%)、α-石竹烯(19.50%)、石竹烯氧化物(14.22%)、棕榈酸(21.45%)和亚油酸(13.66%)。[结论]该法测定出栽培千里光和野生千里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这为千里光的合理开发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GC-MS法鉴定漾濞泡核桃壳中挥发性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寅珊  刘光明  李冬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277-15278
[目的]研究漾濞泡核桃壳中挥发性成分的化学组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漾濞泡核桃壳中的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漾濞泡核桃壳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确定了其中20个组分的化学结构和相对含量。漾濞泡核桃壳中挥发性成分主要为脂肪酸及脂肪烃类物质,占总挥发油的50.41%。其中,含量最高的棕榈酸占总挥发油的25.46%。含量较高的物质还有蒽(4.41%)、亚油酸(4.37%)、二苯并呋喃(2.50%)和二十七烷(2.27%)。[结论]漾濞泡核桃壳中挥发性成分主要为脂肪酸及脂肪烃类。  相似文献   

16.
蒙古栎叶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水蒸馏法提取了两个不同树龄(16年生、55年生)的蒙古栎叶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和标准图谱检索对照的方法分别分离和鉴定了两个样品中的挥发油成分,并用离子流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组分的相对含量。从两样品中都分离出了31种化合物,并分别鉴定出了其中的28种(16年生的蒙古栎叶样品)和27种(55年生的蒙古栎叶样品)化合物。结果表明,两样品中都含有烷烃、醇、酯、酮、酸、酚和烯,主要成分都有二十三烷、二十五烷和二十七烷。同时,比较了两样品中挥发油成分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吉林地区山葡萄果实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质谱联用技术,对吉林地区山葡萄代表品种双优、双红、左优红果实的香气成分进行了GC/MS检测分析,并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化合物进行了鉴定,应用TIC峰面积归一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发现,双优、双红、左优红果实中分别含有45,47和48种香气物质,分别占各自所有组分总峰面积的87.93%,74.76%和95.74%;3种山葡萄主要果香成分有乙酸乙酯、己酸乙酯、橙花醇乙酸酯、乙酸苯乙酯、异丁醇、3-甲基丁醇、正己醇、2-辛醇、苯乙醇、香茅醇、里哪醇、2-辛酮和苯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