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3,(2):301-303
范增平先生将多年来发表过的有关茶艺和茶文化问题的文章结集成书 ,取名为《台湾茶艺观》 ,承蒙错爱 ,嘱我为之写序 ,以我和范先生十多年的交情 ,没有推却之借口 ,只得从命。初识范增平先生是在 1 2年前的福州。 1 991年冬 ,台湾陆羽茶艺中心的蔡荣章先生率台湾茶友赴武夷山参加国际无我茶会 ,路过福州时 ,举办了一次茶艺交流会。当时我正在创办《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杂志 ,到福州联系印刷封面和彩页事务 ,顺便参加了这次茶会。就在这次会上 ,认识了范增平先生 ,同时还经他引见 ,认识台湾天仁集团的总裁李瑞河先生。在日本茶道表演时…  相似文献   

2.
20 0 1年 3月 2 7日至 2 9日 ,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秘书长范增平先生 ,应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的邀请 ,来校讲学并进行交流。 3月 2 7日下午 ,范增平先生欣然来到安农大“茗缘阁”茶艺室 ,观看了大学生表演的茶艺 ,并谈了自己的观感。之后 ,范增平先生与茶艺表演队的队员、指导教师、顾问就茶艺及茶文化问题进行交流座谈 ,并向安农大中华茶文化研究所赠送了 10册新著《中华茶艺学》。3月 2 8日下午 ,在茶业教学大楼阶梯教室 ,范增平先生作了题为《中华茶艺源远流长》的学术报告 ,并回答了现场听众的提问 ,受…  相似文献   

3.
1992年5月30日至6月4日,世界著名茶艺专家、台湾中华茶文化协会理事长、新当选的中国茶叶协会理事范增平先生对江西省南昌、景德镇、婺源茶叶生产和茶文化进行了考察,并作了以“弘扬茶文化,振兴茶叶经济”为题的演讲和台湾功夫茶艺示范表演。范先生以提倡“国饮”而闻名于世。他此次在南昌讲学并在景德镇茶厂考察之后,又专程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台湾茶艺专家范增平先生的新著《中华茶艺学》最近由台海出版社出版。范增平先生二十多年来潜心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致力于弘扬中华茶文化事业,特别是先后100多次往返于海峡两岸,热情宣讲传授茶文化知识,演示名茶的冲泡技艺,并撰写大量的文章,出版许多茶文化专著。最近他同时在台湾出版了《茶艺学》,在北京出版了《中华茶艺学》著作,对中国茶艺的有关理论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和论述,这是首部由台湾地区学者在两岸同时出版的中国茶艺理论著作。本书的出版,将对中国茶艺的学术研究作出贡献,也将对各地的茶艺事业产生积极…  相似文献   

5.
范增平先生是我的老朋友。我初次见到他是1993年的冬天,在北京长安街上的长富宫饭店。但是,我知道他的名字却是在那以前三年多的时间了。那时,我正在日本留学。一天,我从电视上得知,有位留着络腮胡子的范先生,常往来于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日本、韩国之间,积极宣传中国的茶文化。那段时间,我正醉心于日本的茶道,同时,为中国茶文化的一度沉寂而感到沮丧。范先生的突然出现,对我的茶文化研究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也使我增添了新的希望和勇气。1993年秋,我回到北京,茶界同仁告诉我,一定要结识这位范先生。记得我第一次去拜访他时,只…  相似文献   

6.
寇丹 《农业考古》2001,(2):26-32
一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地区使用了中华茶艺这个名词以来不过三十年时间 ,茶艺馆和茶艺表演已遍及国内外的华人区了。江西陈文华先生在他编写的《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一书中有详细的发展过程综述和对“茶艺”一词不同理解的辑录 ;世纪之末 ,台湾范增平先生在大陆出版了《中华茶艺学》。但他们的著作中都没有专门的章节论及茶艺活动的主题。现在我来谈它 ,也就杜撰了一个名称叫“主题茶艺”。因为研究茶文化的活动 ,就不能不研究茶与人之间结合的形式和内容 ,以及这种结合对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应该说 ,自唐代以来的重大茶会、茶宴都是有…  相似文献   

7.
《茶艺学》是范增平先生“茶文化业书”系列之一,他将二十年对茶的研究,为天下人开辟一条既拥有理想,又不失去现实生活之路的“茶文化丛书”。《茶艺学》可以教人过得既有意义又从容愉悦的生活,不只是喜欢品茶的雅士该读,想开设茶艺馆的人更该要读,尤其讲授茶艺的人可以将这本书作为教科书。我是好饮茶之老人,但我并不能称为是品茶的雅士。我为自己的休闲生活找好活动,于是,我就仔细的选书读,自然地,《茶艺学》最合我的要求了。我认真地读,印证我平日虽嗜茶如命,但在茶知识方面实在是很浅薄,只凭着对幼年时父母薰染而有的“茶…  相似文献   

8.
范增平先生1988年6月首次来大陆在上海与陶艺大师许四海先生公开谈论和表演茶艺,从此打开了海峡两岸茶艺交流的大门,至今已经整整二十周年了.20年间,范增平先生两岸穿梭,往返上百次,为振兴中华茶文化奔走呼号,不遗余力,为两岸民间文化交流和茶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与很多大陆各界人士和茶艺工作者、爱好者建立了深厚感情.  相似文献   

9.
来到位于北京西单教育部街的北京外事职业高中,即刻拥有一份闹中取静的恬适,古色古香、整洁爽目的院落,使人感到记忆中积淀着深厚文化意蕴的古都北京又清晰亲切起来,而这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最典型的地方,当属茶艺礼仪专业的培训基地──中华茶艺园。在职业高中开设中华茶艺专业,北京外事职业高中成为全国的“首创”,而促使这一先河开通的,便是著名台湾茶艺专家、台湾茶文化学会理事长范增平先生。以茶会友茗芳情长范增平先生从事茶艺研究和茶文化传播已20多年,他长期担任“中华茶艺协会”秘书长和“台湾茶文化学会理事长”。写了大…  相似文献   

10.
共同创造中华茶文化更光辉的未来──读范增平先生的两部茶著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余悦海峡两岸几乎隔绝了近四十年后,历史终于翻开了新的一页。顺应时代的潮流,海峡两岸茶文化界也开始了频繁的交往和交流。被誉为“茶艺特使”的台湾范增平先生,自1988年起即赴中国大陆...  相似文献   

11.
周洁琳 《农业考古》2000,(4):111-112
一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风尚进入人们的生活,演变为一种品茗的艺术程式,就是我们常说的茶艺。“茶艺”这一名称,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台湾茶艺界,为了有别于日本的“茶道”而提出来的。因此,认识中国茶艺意象特征,理解茶艺审美情趣,有助于当前中国茶艺的发展与推动,有利于茶文化理论研究的提高。“茶艺”的含义,用台湾范增平先生的话说:“茶艺包括两个方面,科学和人文的。也就是,一、技艺,科学地泡好一壶茶的技术;二、艺术,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台湾茶文化论》)通俗的说,就是茶艺内涵包含二个方面:物质与精神。…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为纪念陆羽《茶经》问世1220周年,澳门茶艺界在今年4月15至24日,于 于花城公园举办了一系列茶文化活动。其内容包括: 《茶经、茶书、茶具展》:展出《茶经》各种版本、陆羽生平简介、各种茶文化书刊、历代茶具。时间从4月15日至4月24日。 “茶缘茶会”暨茶艺示范:来自澳门、台湾、香港、广州、珠海五地的茶艺爱好者,举行露天茶会。时间为4月15日下午3时开始。 陆羽《茶经》专题讲座:由台湾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和香港茶艺专家叶惠民两位教授主讲“《茶经》对中国及世界茶文化的影响”、“《茶经》对中国茶…  相似文献   

13.
舒曼 《农业考古》2007,(5):90-90
二十多年前,台湾出现了中国茶文化复兴的浪潮。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首创“茶艺”一词。有人不禁要问:为何叫“中国茶艺”而不叫“中国茶道”呢?关于这一问题,力推“中国茶艺”概念的,且经常来往于海峡两岸的茶文化专家范增平教授是这样解释的:“茶道”虽中国古已有之,但却为日本专美于先,若现在继续使用“茶道”,恐引起误会。而“茶艺”正是有别于“日本茶道”的叫法。按照范先生的逻辑,“茶艺”中还应有“茶道”之概念,从其推崇和主张的“中国茶艺文化学”便可以证明,在此暂且不论。单就“茶艺”两字,却以极快的速度越过海峡,落户…  相似文献   

14.
1、上海茶艺培训的起步阶段,上海茶艺培训工作起步较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市茶叶学会成立以后,以“茶与健康”为主要内容的广泛意义的茶文化宣传培训工作就已逐步开始。1982年秋,最先意识到茶文化信息春汛的市茶叶学会,即组织了当时最有影响的一次品尝会,参加茶会的有科学、文艺、教育、茶业等各界代表人士和关心、支持茶文化事业的市委、市政府领导100多人,在社会上造成很大影响;1988年7月4日,40年来第一支台湾学术、文化、艺术、工商界所组成的“台湾经济文化探问团”赴大陆访问,7月8日,著名茶艺专家范增平先生到上海了解有关茶文化情况,首次与陶艺家许四海先生见面,并与新闻界人士一起研讨台湾茶艺的发展现状,演示了台湾茶艺,经新闻媒体报道后,使众多上海市民了解了台湾茶艺是怎么一回事:1989年6月,市茶叶学会、《劳动报》社在豫园古戏台举办了首届上海茶文化研讨会,品尝了安徽六安名茶“霍山黄芽”的冲泡技巧;1989年9月18日,市茶叶学会召开茶文化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著名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陈沂、谈家桢、峻青、哈华、钱梁等90余人,对宣传茶文化的意义以及上海开展茶文化活动提出许多宝贵意见。这是上海第一次高层次的、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专题茶文化研讨活动,对上海茶文化包括茶艺的社会大培训实际上起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听范增平先生讲课确实是一大享受,他并不过多地引经据典,却妙趣横生,在座之人心领神会,如沐春风;对范先生的采访也多是听他平静的讲述,没有花絮,却动人. 此次范增平来大陆,距离他被称为"台湾茶艺特使"第一次赴大陆已经整整20年了.时间可以改变一切,甚至颠覆一个人的思想,范增平却似乎不受其影响.他对茶的执着依旧,对人的真诚依旧,对学问的严谨依旧.  相似文献   

16.
七代居台在拙作“名人与茶”专题中,曾介绍过被誉为“千古一范”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和他的咏茶名篇——《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令笔者感到惊喜的是,在一九九0年十月下旬举办的首届杭州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碰到了这位古代先贤的二十九世孙台湾茶艺界著名人士范增平。他是以台湾茶文化学会理事长、中华茶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的身份,前来参加大会的。  相似文献   

17.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推广茶道艺术活动、促进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宣传澳门历史建筑群的风貌,澳门中华茶道会策划举办第六届《镜海茶缘》之“荷香茗趣”茶艺文化活动,并邀请两岸著名茶文化专家学者与本地文人进行一场“赏荷、品荷、颂荷”之茶艺文化雅集。为办好是次活动,  相似文献   

18.
台湾茶艺家范增平被汪怡记茶艺馆特聘为顾问,日前来沪参加茶艺馆开馆仪式,他向沪上茶友介绍了海峡彼岸茶艺的兴起和现状。范先生说,台湾重视茶文化并不早,是从70年代开始的,当年是洋饮料风行,咖啡馆林立,台湾的茶叶业势必十分萧条。1977年,在台北市仁爱路上开出了全省第一家茶艺馆,老板是留法学艺术的管寿龄小姐,里面陈设富有艺术气息,与旧式茶馆不一样。这种“茶艺馆”既发扬传统精神,又结合现代潮流,于是被一批思索“文化寻根”的知识界朋友所重视。他们想推动复兴中华茶文化,得有个“名”才能“言”顺。用“茶道”吧,  相似文献   

19.
关于《禅茶》表演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1,(4):285-293
自从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 ,中国大陆兴起茶文化热潮之后 ,不少热衷于茶艺事业的人士纷纷将各地的饮茶习俗整理、加工、提炼为具有表演性质的茶艺节目 ,在各种大小不等的茶文化活动中演出 ,受到人们的欢迎 ,在丰富茶文化活动内容和宣传、普及茶文化知识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众多的茶艺节目中 ,《禅茶》的整理、编创及其演出都是比较成功的 ,对同行也颇有启迪意义。一、《禅茶》编创、演出及其影响《禅茶》的编导者是江西画报社的陈晓先生 ,当时他正主持“江西茶艺馆”业务 ,对茶艺事业相当关注。早在 1 991年 ,他就帮助过婺源县茶道团…  相似文献   

20.
两年前,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中国杭州诞生,中国方面唯一的发起人就是我们湖南省的副省长陈彬藩。闻知陈副省长已来常德参加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我走进了桃林宾馆采访他。他坐在沙发上,明亮的光线从他背后的落地窗照射进来,构成一幅哲人的剪影。“我是学茶叶出身的,1954年在安徽大学农学院茶叶专业毕业,从事了三十多年的茶叶工作。我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陈副省长很平易地和我交谈起来,“在我从事茶叶研究的时候结识了很多国内外的茶朋友。当1990年10月国际茶界友人聚会杭州时,我和台湾的范增平先生,香港的叶惠民先生,日本的林荣一先生、南朝鲜的崔圭用先生倡议成立国际茶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