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我们认真执行毛主席提出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伟大方针,坚决抵制“四人帮”干扰和破坏,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在抓好粮棉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蚕桑生产.几年来,农副业生产都获得较好的收成,一九七六年,粮、棉、猪、蚕样样丰收,全面超历史,粮食亩产2592斤,皮  相似文献   

2.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们生产队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以批林批孔为动力,认真执行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桑蚕生产。一九七四年春我们利用旱地种桑五亩,五月二十八日开始养第一批蚕,到十月底止共养十九张蚕种,收得鲜茧七百八十七斤,收入现金七百六十五元二角一分,得奖化肥一千零八十斤,平均亩桑产茧一百五十七斤,成功地实现了当年种桑,当年养蚕,当年丰产收益。  相似文献   

3.
一九五六年我区岑溪县用木茹叶试养蓖麻蚕成功,给饲养蓖麻蚕增添了一个新的饲料来源,到一九六三年已有十多个县推广养蓖麻蚕(又叫木茹蚕).新品种南宁一号是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由南宁地区蚕种场一九六四年从上海引入  相似文献   

4.
河池地区近年来蚕业生产发展很快,去冬今春新种桑699.73公顷,占现有桑园1353.33公顷的一半以上.1990年饲养蚕种39520张,比1988年饲养16150张,增长144.8%,鲜茧总产量727吨,比1988年增长103.9%.但是,由于新桑园、新养蚕户增加较快,种桑养蚕技术未能及时普及,加上管理工作及配套服务不适应,致使原平均单张产茧21.1公斤下降到18.4公斤,蚕茧质量也比以前差,收益下降.时下新桑园发展较快,怎  相似文献   

5.
在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伟大方针指引下,我们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蚕业生产。通过总结蚕业生产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进一步加强对蚕业生产的领导,落实养蚕政策,调动了广大群众为革命养蚕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如何提高蚕茧的单产和质量,增加养蚕的经济效益,一直是蚕业工作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探索新形势下如何发展蚕业的过程中,我们确立了专业化生产三段饲养的思路.通过分段饲养和适度规模经营来降低劳动消耗,提高单产和质量,增加蚕桑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正> 回顾我市蚕桑生产发展历程,养蚕布局曾进行过两次调整。1965年之前,由于都是利用农户家前屋后乔木桑养蚕,一般全年仅饲养春蚕、中秋(群众称之为桂花蚕)两期蚕。1966年开始,大力引种推广湖桑。为充分发挥其产叶量高的优势,第一次进行养蚕布局的调整。在饲养春蚕、中秋蚕基础上,增养夏蚕、早秋和晚秋蚕。逐步形成全年饲养5期蚕的养蚕布局。进入八十年代中期,秋蚕发种量最大的一批中秋蚕,由试养到基本全部实行春种秋养以后,为适应饲养蚕品种这一新的突破,确保稳产、高产,养蚕布局又一次进行了调整,由全年饲养5期蚕调整为饲养  相似文献   

8.
提高蚕茧质量是丝绸行业走出困境的关键,普及推广简易活动蚕台与蔑片蔟配套养蚕是切实改变我县蚕桑生产单产低、质量差、效益低,走出困境的重要技术措施.我县1995年以前,由于饲养条件得不到改善,饲养技术达不到各项技术要求的指标,因此蚕茧质量始终上不去,仅1995年一年售茧亏损达10万元之多,这足以说明以质量求生存、以单产求效益的重要性,因此要提高饲养技术,抓好“三高”蚕业发展,赢得我县蚕茧质量的声誉,使之以优取胜站稳脚跟,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对此我们认真分析对比了1995年初从四川省蚕研所引进的塑料编织蚕网活动蚕  相似文献   

9.
蓖麻蚕原产印度,一九五二年再次引进我国,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究研所进行了多方面的试验研究,尤其是在驯化、防病、繁育等方面取得了进展而扩大了试验区域.我区是一九五四年开始先后在南宁、宁明、象州、贵县、容县、岑溪等县试养的.当时是利用房前房后另星种植的蓖麻叶养蚕,限于饲料,养得不多,发展很慢.一九五六年岑溪县群众用木茹叶试养蚕成功,开拓了新的饲料来源,因此蓖麻蚕又称木茹蚕,尔后逐年发展.一九六四年已普及全区.一九六五年曾养到一百三十万合,产茧皮三万二千多担.养得较多的有岑溪、灵山、藤县、苍梧、玉林、平南、桂平、昭平、横县等均达五万合以上.还有三十多个公社养蚕超过了一千合,不少的生产队养蚕超过一百合.木茹蚕茧产量大幅度增产,带动了绢纺工业发展.自治区成立了绢纺研究所,先后兴建了五千至一万纱绽的田阳、桂林、南宁绢纺厂.广西的木茹蚕,从此从生产、科研、加工、销售、农、工、商都有了专业机构,为进一步发展尊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我县是个桑蚕生产新区,从干部到群众,都没有种过桑和养过蚕.为了发展桑蚕生产,推广科学种桑养蚕的技术,我们在上级党委、业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以龙坪公社上岸大队下岸生产队为基点,进行了科学种桑养蚕试验示范.下岸生产从一九七七年起开始种桑20亩(实效面积18亩)当年养蚕38张,产鲜茧2979.9斤,收入现金4136.70元,得奖售化肥5065.8斤,头年桑平均每亩桑产鲜茧165.6斤,现金229.81元,化肥281.4斤.七七年全队粮食总产达417005斤,比七六年增产148566斤,增长55.4%,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已全部还清了历年欠贷款7829.11元,使生产队  相似文献   

11.
蓖麻蚕是一种杂食性的昆虫.继一九五六年我区岑溪县利用木茹叶试养蓖麻蚕成功后,一九六五年在推广饲养木茹蚕的群众运动中,岑溪县蚕业工作人员和波塘公社禾屋生产队贫下中农一起,通过反复试验又发现乌桕叶可养蓖麻蚕.忻城县厂上公社李富林同志发现马桑叶也可以养蓖麻蚕.这两种野生饲料的发现,给蓖麻蚕又增添了一项新的  相似文献   

12.
我队位于四罗江畔,全队56户,二百八十九人,劳力一百二十人,水田一百六十四亩,在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引下,我们因地制宜发展蚕业生产.一九七六年春用河滩地种桑六亩,四月份开始养蚕,全年养蚕十四张,产茧六百四十斤,收入现金七百二十元.今年加强对桑园管理,到第四造止,已养二十四张,产茧一  相似文献   

13.
随着蚕桑生产在家庭经营中的比重和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我省沿用多年的养蚕布局模式,已难以适应目前蚕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尤其是每季蚕的饲养量和饲养时间,更面临着严重的问题,改革养蚕布局势在必行.南阳市民兴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和周口鹿邑蚕业服务公司以市场需求、质量优先、提高效益、因桑制宜、尊重蚕农意愿为原则,以改变饲养数量、时间为重点,推迟春蚕、适养夏蚕、少养秋蚕、养足晚秋,实行"全年春种育"的分期布局,为我省养蚕布局的调整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正> 如东县针对商品发展的新形势,运用国内养蚕的先进技术,从1987年以来,以少回育为核心,在收蚁、小蚕共育、大蚕饲养、熟蚕上山等生产环节中大力推广省力化技术。1991年全县小蚕立体育和平面1回育饲养张数达5.23万张,小蚕2回育13.46万张,两项占全年发种的88.2%;大蚕覆盖育1。328万张,围台育12.782万张,两项占全年发种的66.2%。1992年少回育的比例又有较大提高,其中小蚕立体育达7.81万张,并已列入农业部丰收计划。围台育、覆盖育达15万张,接近全年发种的70%。简易化、高工效  相似文献   

15.
<正> 我市目前全年饲养春、夏、中秋、晚秋四期蚕,为更好地提高养蚕生产的效益,我们从1990年以来,从本地实际出发,在收蚁时间和各季养蚕数量上进一步作了调整,做法是适当推迟春蚕的收蚁时间,增加春蚕饲养量,养足春蚕;适量饲养夏蚕;适当推迟中秋蚕收蚁时间,平衡中、晚秋蚕发种量。实践证明,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利于增加产量,提高茧质,使国家、企业和蚕农三满意。我市在各批蚕的收蚁时间调整上,主要是将春蚕和中秋蚕收蚁时间,分别往后推迟了3—5天(表1)。  相似文献   

16.
熊文治 《四川蚕业》2000,28(2):48-50
<正> 养蚕布局系指一年养几季蚕和在什么时间出库饲养的统称。它关系到蚕忙与农忙的恰当函接;关系到大蚕盛食期与桑叶优质高产期的相互吻合;关系到蚕茧产量的高低、质量的优劣。总之关系到蚕桑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因此养蚕布局在蚕业生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茧丝行情低落时,更应审时度势地作出适当调整,大胆妥善的将“三三见九”(每年春夏秋养三季蚕)的布局调整为“二  相似文献   

17.
我区饲养蓖麻蚕(木茹蚕)的迅速发展,需要蚕种的季节性强,数量很多,蓖麻蚕的制种工作必须赶上去,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原来一些工序必须加以改革.区蚕业指导所技术人员和工人相结合,首先研究了花工比较多的发蛾和产卵的两道工序,于一九七○年创制了平面铺茧器和压翅产卵器,取代了原来的串茧和纸质产卵圈.  相似文献   

18.
阳山县新圩公社隔坑大队第四生产队贯彻管桑养蚕责任到户、定额到户的超产全奖全罚生产责任制,将生产队现有二亩八分桑地,以年产值九百元定额包到养蚕户,陈锐夫妇二人认真管好桑树,细心饲养好蚕,使全年蚕茧产值达一千九百六十一元三角六分,同时由于养蚕增加肥料,促进粮食的生产,提高了生产队粮食的产量,增加了社员的粮食和现金的收入。  相似文献   

19.
<正>养蚕型式从普通育发展到覆盖防干育、炕床(房)育、条桑育,及由平面育发展到小蚕立体育、小蚕人工饲料育等饲养型式,使给桑回数由1日8回以上降到1~3回,并采用省力化养蚕技术,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促进了蚕桑生产的发展,这种变革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势在必行。 我国的养蚕技术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但历来养蚕都是以蚕的营养为中心,人围着蚕转。为了使蚕儿能吃饱、吃好、不分昼夜地喂蚕,见蚕将桑叶吃光后就喂叶,因此一日之中给桑喂蚕次数多达8回以上,这种以营养为中心的传统饲养方法,一直沿用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蚕的生理和营养要求也逐渐了解养蚕技术也由此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进一步促进了养蚕型式的变革。 50年代以来养蚕技术并不是停顿不前,  相似文献   

20.
为寻求蚕桑生产的高产栽培和优化饲养技术,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提高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蚕桑生产的发展;我们于1985年在虎头山乡茶圩里村周樟美户进行了试验。该户有4年生沙壤土桑园1.84亩和7年生菜地桑园0.28亩及相应的蚕室。周樟美全年饲养6期蚕,比一般农户增养一期晚秋蚕,饲养12盒蚕种,产茧449.45公斤,茧款收入2471.4元,拆合亩桑产茧210.02公斤,亩桑产值1154.86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