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必由之路。论述了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要求,分析评估了近年来广东省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及其实施效果,剖析了广东省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与存在问题,进而提出加快和优化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作为经济增长的要素,当前大量过剩的农村劳动力已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在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探讨了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就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作为经济增长的要素.当前大量过剩的农村劳动力已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在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探讨了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就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速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政策因素、经济因素、农民自身因素等多方面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有所减慢.在对各种转移障碍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构建回归模型对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据此,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应彻底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区分布;改革土地制度;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  相似文献   

5.
对辽宁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特征进行分析,找出转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温娟 《陕西农业科学》2008,54(4):156-158173
依据托这罗的人口转移模型为理论基础建立计量模型,利用1979-2005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城乡人口转移规模随着城乡实际收入差距的扩大而扩大;城镇失业规模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阻碍作用;制度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作用逐渐下降.针对这些结论,提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刘爱华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221-224,228
根据2001—2013年统计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正显著影响,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制度综合因素产生负显著影响.因此,可以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村家庭人均收入,从而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增加对转移成本的承受能力;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扩大转移就业空间;全面深化制度改革,破除劳动力转移各种障碍.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试点工作初显成效 据了解,为深入贯彻《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全面推进我省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积极稳妥地推动“双转移”战略的实施,5月初我省在全省207所技校中先行组织22所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试点。目前各试点学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均已全面推开。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影响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归类并通过"三重"约束模式分析。对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按照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重"约束模式进行分类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分析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当前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当前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阻碍因素主要有劳动力自身素质偏低、地方政府组织不足、创业环境差及体制障碍;相应地,进一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必须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政府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的组织力度、改善创业环境及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等。  相似文献   

11.
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已成为当前农村劳动转移的主要形式,但劳动者素质偏低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瓶颈"因素,为此,加强各种技能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地方高职教育在开展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培训中有其独特优势,高职院校应在培训宣传、培训理念、培训功能、培训内容及培训模式等做出相应的对策,完善地方高职教育功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2.
林巍  任伟峰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2):202-204
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加强区域内人力资源的交流合作,河北省富余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可充分利用京津冀区域经济和人力资源合作发展的契机,加快向京津地区转移就业。以京津冀人力资源合作开发为切入点,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角度对京津冀人力资源一体化进行探讨,分析了京津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依据,指出河北省在经济发展现状、人力资本水平、工资水平等方面与京津地区的差异,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提出加快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7):170-172
在现实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影响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的因素并不是用某一个因素可以来解释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了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行为。以扬州为例介绍劳动力自身及家庭因素对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影响的分析,最后得出个人特征中农村劳动力的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和技能等级;家庭特征中家庭收入状况和家庭耕地规模等方面形成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余心乐  钟悦之  刘影  莫晓宇  涂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560-11562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多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基于江西省国民总收入、农业总收入、社会劳动力总量、农业劳动力总量因素,引用并改进劳动力转移模型,拟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数量总体上不断上升,各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15.
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分析了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制约着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素,思想观念差、职业技能低下、受教育程度低的劳动力大量滞留在农村是主要原因.通过数据调查和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理论得知,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就业服务体系,多方面多角度增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领域,深层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采用衡量经济发展的3类因素共10个指标,与河南劳动力转移数量作灰关联分析,寻求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的灰色关联排序为:r01>r03>r02,经济因素、科技进步因素依次排在前2位.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过程,是劳动力市场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更是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文章主要涉及的劳动力转移是指昆明市东川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入手,分析了东川区新农村建设劳动力转移中的存在条件、规律和形式,从而归纳出一系列对劳动力转移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因素。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日益得到重视,东川区新农村建设中劳动力转移工作也得到了政府和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如何引导劳动力市场朝着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方向前进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文章试图通过对东川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为东川区新农村建设中劳动力转移的发展提供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凤山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主要困难及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结合峨山县多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实际,对当前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劳动者素质、社会保障、社会服务体系等制约因素进行了认真剖析,并提出了今后如何积极推进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