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杜鹃红山茶为山茶科山茶属中一种珍稀濒危植物,具有四季开花的优良性状,仅在广东省阳春市境内零星分布。从杜鹃红山茶分类、分布与濒危机制、生物学特性、繁殖技术、花粉活力、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学与分子遗传特性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杜鹃红山茶在栽培技术、新品种培育及基础研究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查明浙江红山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野生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生态环境、濒危状况和威胁因素等现状,通过实地调查以及走访专家、技术人员和老农,结合查阅文献和标本,初步掌握了浙江红山茶野生种质资源现状。野生浙江红山茶集中分布在武夷山系和怀玉山系,水平分布于25°50′~31°00′N,113°52′~121°02′E,垂直分布介于海拔360~1 600 m。浙江红山茶资源处于衰老和退化状态,受到人为干扰较为严重。因山体开发和用于薪材而被砍和被烧,因园林用途而被挖以及断枝采果等因素,已致使浙江红山茶野生资源接近濒危,其分布范围和资源总量逐年锐减,必须采取原地保存、迁地保护、制定保护和奖罚政策以及加强专题研究等策略对浙江红山茶野生种质资源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3.
正杜鹃红山茶属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是原产我国的珍稀树种,目前只有广西、广东、云南等地有少量分布。因其树冠优美、枝叶青绿、花朵鲜艳,达到温度条件的地方可以四季开花,是优良的园林绿化苗木。杜鹃红山茶为常绿小乔木,生长速度缓慢,要想繁殖成大苗都需要较长的时间,要想型成具有观赏价值的大规格植株十分困难。近年来,我们苗圃技术人员利用各种规格的油茶树桩作砧木,嫁接杜鹃红山茶进行换冠,成功培育繁殖了部  相似文献   

4.
杜鹃红山茶叶片叶绿素荧光对干旱胁迫及复水处理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研究了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濒危植物杜鹃红山茶(Camellia changii Ye)叶片在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及复水条件下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特性及抗氧化酶代谢情况,初步探讨了杜鹃红山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适应性。结果表明,杜鹃红山茶通过PSⅡ系统和抗氧化酶系统应对外界的干旱胁迫,重度干旱胁迫使杜鹃红山茶的PSⅡ受到损害,光合电子传输能力下降,但一定程度的干旱处理有利于提高PSⅡ反应中心开放部分的比例。研究结果为栽培生产杜鹃红山茶提供参考,使其更好地适应干旱逆境。  相似文献   

5.
以杜鹃红山茶花瓣为材料,通过特征颜色反应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对其花色色素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杜鹃红山茶花色色素属于黄酮类化合物,不含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查耳酮、橙酮、儿茶素等,可能含黄酮、花色素及其苷;杜鹃红山茶的红色花色源于花色素及其苷。  相似文献   

6.
杜鹃红山茶特征特性及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平丽  董斌 《现代农业科技》2011,(15):214-215,217
根据杜鹃红山茶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对杜鹃红山茶育种目标和育种方法进行了分析,为今后更好地开发利用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杜鹃红山茶为杂交亲本,与山茶属9个组别共29个原生物种进行杂交育种,检测杜鹃红山茶与山茶属的种间杂交亲和性。结果显示,杜鹃红山茶与多齿红山茶、南山茶、浙江红山茶、长毛红山茶、滇山茶、大苞山茶、越南抱茎茶、尖萼红山茶、全缘红山茶9个物种的杂交亲和性较好,与皱果茶、怒江红山茶、厚壳红花瘤果茶、厚叶红山茶4个物种具有一定的杂交亲和性,与崇左金花茶、毛蕊红山茶、毛籽金花茶3个物种的杂交亲和性较差,与剩余的13个山茶物种杂交不亲和。在山茶属9个组别中,杜鹃红山茶与原始山茶组、红山茶组之间的杂交亲和性较好,与瘤果茶组的杂交亲和性较差,与金花茶组的杂交亲和性极差,与糙果茶组、短柱茶组、油茶组、连蕊茶组、长柄茶组等组别则未显现出杂交亲和性。杜鹃红山茶与山茶属原生种间反交时的杂交亲和性和育种效率高于正交。  相似文献   

8.
3种茶花叶片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年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杜鹃红山茶、金花茶和四季金花茶为材料,研究了其叶片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全年的生长过程中,3种茶花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总体高于可溶性蛋白含量。3种山茶花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高低顺序为:杜鹃红山茶四季金花茶金花茶,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低顺序为:四季金花茶金花茶杜鹃红山茶。研究表明,3种山茶花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与其花期高度相关,花期时2种物质含量均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南郑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宁强毛坝河镇草川子村、佛坪凉风垭自然保护区和略阳两河口镇的野生杜鹃资源进行实地调查,观察记录野生杜鹃资源的分布范围、生境、伴生植物,并对其形态特征进行测量与分析。结果如下:①在汉中地区发现了野生杜鹃Rhododendron 6个种,分别是粉白杜鹃Rhododendron hypoglaucum,太白杜鹃Rhododendron purdomii,秀雅杜鹃Rhododendron concinnum,美容杜鹃Rhododendron calophytum,干净杜鹃Rhododendron deterile和满山红Rhododendron mariesii;②花径、花色、花冠裂片大小、叶片等性状在种内与种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其变异趋势在6种野生杜鹃中较一致,但以花丝长度和叶片变异幅度最大,子房长度相对稳定变异幅度较小;美容杜鹃有4种花色,变异最大,干净杜鹃有1种花色,变异最少。最后针对资源现状提出了资源保护的建议:一方面应积极探索杜鹃繁殖方法,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居群的水平对整个杜鹃属植物进行监控和保护。图1表3参10  相似文献   

10.
杜鹃属植物人工繁殖与引种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鹃属植物不仅是植被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观赏植物资源,人工繁殖与引种栽培对该属植物的种质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从杜鹃属植物的种子繁殖、离体快繁和扦插繁殖等方面综合分析了该属植物的人工繁殖技术,并从国内外杜鹃属植物引种栽培现状以及引种栽培过程中幼苗的适应性研究等方面分析了该属植物的引种栽培概况,提出了加强资源的本底调查与评估、野生资源保护、构建人工繁殖体系以及杂交育种促进产业化与种质创新是今后杜鹃属植物种质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