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大豆体细胞胚的成熟处理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用体细胞胚高频发生的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 (东农 7819)的未成熟子叶 ,在含高浓度的生长素 MSB培养基上诱导体细胞胚的产生。体细胞胚分别置于 M3、M10、MC三种成熟培养基上或单纯置于灭菌过的培养皿进行干化处理。成熟处理为大豆体细胞胚萌发所必需。单纯干化处理不利于体细胞胚存活 ,而在高渗成熟培养基 MC或 M10成熟处理过的体细胞胚在 MSG(1/2 MSB+ GA)萌发培养基上的萌发率明显高于 M3。成熟处理后 ,形态正常体细胞胚的萌发率达90 % ,明显高于形态不正常胚 4 %的萌发率。对成熟处理过的体细胞胚的组织学研究表明 ,形态学上苗端未分化是形态不正常胚不能形成完整植株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将分离纯化的小孢子悬浮培养在添加0,0.1,0.2,0.3,0.5,1.0 mg/L的NAA和0,0.05,0.1,0.2,0.3,0.5,1.0mg/L 6-BA的NLN培养基中,在A(3 000 lx光培养)、B(10 d暗培养再3 000 lx光培养)、C(15 d暗培养再3 000 lx光培养)、D(ck,暗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研究光照和激素对耐热型大白菜"夏将军"游离小孢子成胚及胚状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0.1 mg/L 6-BA能显著促进胚状体的发生,使胚产量达到最高,为206个。同时附加0.2mg/LNAA不但保证有较高的胚产量(205个),还可促进胚状体发育,子叶胚及萌发胚可达33.7%,畸形胚比例下降到14.1%;暗培养能促进成胚,D处理成胚量高,达149个,光培养则明显抑制成胚,但可促进胚状体发育,提高成苗率,其中以B处理成胚成苗效果较好,成胚108个,成苗率145%。  相似文献   

3.
甜瓜品种‘GT-1’基于体细胞胚发生的植株再生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甜瓜(Cucumis meloL.)品种‘GT-1’5 d苗龄的子叶为外植体,建立了基于体细胞胚发生的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在MS+2,4-D 1.0 mg/L+6-BA 0.1 mg/L的培养基上,胚状体发生的频率可达81.7%.以葡萄糖为碳源,子叶块以间接方式发生胚状体;以乳糖为碳源,子叶块则以直接方式发生胚状体.剥离成熟体细胞胚置于MS培养基上可萌发生长出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4.
龙牙楤木成熟体胚经37℃高温处理0~3d于不加任何植物生长调节剂的WPM培养基中产生了次生体胚.结果发现,经高温处理1d的外植体的次生体胚发生最好,诱导率为58%,平均每外植体次生体胚约为4个;高温胁迫过程中及次生体胚发生过程中,3种抗氧化酶活性具有明显变化,且处理1d外植体中,3种抗氧化酶活性始终相对较高;高温胁迫使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则升高.胚性细胞分化期,即成熟体胚分化形成的球形体细胞胚时期(培养10~15 d),POD、SOD活性相对较高,CAT活性较低;次生体胚发育过程中,即发育形成的鱼雷和子叶体细胞胚时期(培养15d以后),SOD、POD活性呈下降趋势,CAT活性则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5.
以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花后10~12周的幼胚为外植体,建立体胚发生及再生体系,同时分别对山核桃胚性愈合组织和体细胞胚诱导的碳源种类和质量浓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接种在含葡萄糖培养基中的山核桃胚性愈合组织诱导率显著高于蔗糖、海藻糖和麦芽糖,诱导率达33.3%;在培养基中添加20 g.L-1葡萄糖,胚性愈合组织诱导率最高,达50.0%,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蔗糖为山核桃体细胞胚诱导的最佳碳源种类,体细胞胚诱导率显著高于葡萄糖、海藻糖和麦芽糖,诱导率达23.3%;在培养基中添加45 g.L-1蔗糖,体细胞胚诱导率最高,达30.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体胚在WPM培养基(木本植物用培养基)附加5 g.L-1蔗糖的培养基上萌发率达20%,显著高于附加0,10,15,20,25,30 g.L-1蔗糖的体胚萌发率。  相似文献   

6.
航天搭载雪里蕻小孢子培养获得再生植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经"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雪里蕻进行小孢子培养研究。结果表明:雪里蕻小孢子分离12 d后肉眼可见胚状体,28 d后获得子叶期胚状体;雪里蕻平均每花蕾胚状体产量为6.1个;在不含激素B5培养基中的一次萌发率为38%,在含有激素的B5-1培养基中为27%;在含有激素的B5-2培养基中的次生萌发率为62%;共获得165株雪里蕻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7.
根据体细胞胚胎的早熟萌发特性,幼胚愈伤组织断代培养过程中胚状体的早熟萌发表现,对四川栽培小麦品种、品系以及农家品种共45个基因型的胚状体形成能力进行了遗传变异性考察。结果表明,供试材料间体细胞胚胎发育能力具有极显著差异。表现为继代培养一个月时基因型间萌发芽、根器官频率极显著不同,变幅分别为0.00-94.74%和0.00-35.00%;继续培养到80d时,多数材料能持续稳定地表达叶状体化、芽化及苗化能力,其变异性仍维持在0.001显著水平上。同时,基因型间平均从每外植体胚胎愈伤组织上萌发达1.0cm以上的芽数及其芽长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供试验材料中,2138、竹叶青、980、绵阳15和J-A57等具有较强的胚状体化能力。  相似文献   

8.
为将抗松针褐斑病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elm.)良种快速推广,以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研究了合子胚发育阶段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以及ABA与PEG8000对体细胞胚成熟的影响,并探讨了体细胞胚质量及干化条件对体细胞胚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发育至2~4阶段的合子胚最利于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LP+16 mg·L~(-1)ABA+180 g·L~(-1)PEG8000+2 g·L~(-1)AC适合于体细胞胚的成熟,高质量体细胞胚经"滤纸容器法"干化2周后萌发,萌发的体细胞胚于1/4WPM+0.3 mg·L~(-1)NAA+1 mg·L~(-1)IBA上培养70 d左右根部发育,转入1/2WPM中,30 d左右侧根产生发育完整的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牡丹‘凤丹’体细胞胚发生培养体系,以牡丹‘凤丹’的合子胚、胚轴和子叶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研究了种胚发育时期不同质量浓度蔗糖处理及不同的培养基对牡丹体细胞胚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110 d是体细胞胚直接诱导合适的发育时期,诱导率为33.00%,3种外植体中,种胚的诱导率最高;利用质量浓度为90 g.L-1的蔗糖溶液处理种胚2 h,体细胞胚诱导效果最好,在MS+2,4-D 2.0 mg.L-1+6-BA 2.0 mg.L-1培养基上获得较高的体细胞胚,诱导率为38.33%。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外源激素对不同小麦品种成熟种子体细胞胚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2,4-D明显促进小麦胚性愈伤组织的发生,其诱导效应表现出基因型间的差异。诱导体胚发生的最适宜浓度为2,4-D 2.0~4.0 mg·L~1,附加KT对胚状体的萌发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另外,及时调整培养基,适当的降低激素含量对体胚的诱导也非常重要。晋农211在2,4- D2.0 mg·L~1的MS培养基上,45 d后转移至2,4-D浓度1.0 mg·L~1+KT0.5 mg·L~1的培养基上胚状体诱导率较高。农大981胚性愈伤组织在2,4-D2.0 mg·L~1的MS培养基上,50 d降低2,4-D浓度至1.0mg·L~1+KT0.5 mg·L~1胚状体诱导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鸡胚孵化过程中不同相对湿度对其孵化失重、受精蛋成活率及尿囊液量的影响。[方法]将120枚种蛋分别在相对湿度60%、65%和70%的条件下孵化12 d,研究不同相对湿度对孵化失重、胚胎成活率及尿囊液量的影响。[结果]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鸡种蛋失重及失重率逐渐降低,尿囊液量逐渐升高,其中相对湿度为70%的孵化组12日龄失重率最低,单位胚重生成的尿囊液量最多,而不同湿度对胚胎成活率几乎没有影响。[结论]将相对湿度控制在70%左右,能够有效减轻种蛋的失重,获得大量的尿囊液。  相似文献   

12.
不同品种鲜枣自然干燥试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枣果实进行了干制研究,结果表明:枣果实在干制后,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鲜枣,可溶性酸含量略有提高,维生素C的损失最为严重,干枣的维生素C损失了93.0%以上;不同品种的制干率明显不同,金丝4号的制干率为63.6%,金丝3号和阳信大枣的制干率分别为47.2%和46.3%;采收期对枣的制干率和病果率也有很大影响,全红期金丝4号果实的制干率和干枣的好果率分别比半红期的果实高18.2%和9.4%,并且,全红期金丝4号果实的病果率也比半红期的病果率低。结论认为,在全红期采收枣果实进行干制,干枣的商品性最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揭示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苜蓿草地土壤干燥化发生规律与草粮轮作对干燥化苜蓿草地土壤水分恢复效应。【方法】在甘肃镇原试验站实地测定了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与不同类型草粮轮作粮田深层土壤湿度,分析了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分布特征与草粮轮作对土壤干层水分恢复效应。【结果】15—28年生苜蓿草地0—1000cm土层土壤湿度平均值为10.20%,土壤干燥化速率为34.2mm·a-1,土壤干层最大分布深度超过了1400cm;苜蓿草地翻耕并轮作3—25年粮食作物后土壤干层湿度能够逐步恢复,土壤干层恢复厚度为583cm,土壤湿度恢复速率为77.3mm·a-1,土壤湿度恢复度达到83.3%。通过草粮轮作方式使15年生苜蓿草地土壤湿度恢复到当地土壤稳定湿度值需要8年以上。【结论】有利于土壤水分恢复的适宜草粮轮作模式是"10年生苜蓿→8年以上轮作粮食作物"。  相似文献   

14.
温度·湿度对贮藏片烟霉菌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大凤  高正良  杨建卿  檀根甲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368-5369,5377
研究了储藏片烟霉菌的营养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温湿度范围,并在液体培养基中测定了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体营养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20~30℃范围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芽管伸长以30℃最佳,而葡枝根霉为25~40℃,且分生孢子萌发以35℃最佳。液体培养中,曲霉菌和青霉菌温度为25℃时菌丝生长量最大,毛霉菌和根霉菌分别为10℃和35℃。曲霉菌在相对湿度为70%~75%时菌丝生长速率最大,而青霉菌和毛霉菌在相对湿度为90%,葡枝根霉菌为85%。分生孢子的萌发对湿度要求严格,在相对湿度>60%时霉菌孢子才能萌发,且在自由水和有水膜的情况下,萌发的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马蔺种子的萌发率。[方法]采用酸蚀处理、碱蚀处理、热水处理与种子切胚等处理马蔺种子的种皮,以5℃中存放1个月的种子为对照,放置于25℃的恒温箱中,测定培养20 d的发芽率。[结果]98%的浓硫酸处理可使马蔺种子表皮完全氧化成炭,保湿催芽20 d后,种子萌发率达到36%~42%。40%的NaOH处理也同样可使马蔺种子表皮氧化成炭,种子发芽率达到48%~52%。热水处理对马蔺种子萌发的效果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萌发率只提高了2%~4%。种子切胚处理对马蔺种子萌发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很明显,可使种子发芽率达到24%~38%。[结论]98%的浓硫酸和40%的NaOH处理可以显著提高马蔺种子的萌发率。  相似文献   

16.
三倍体西瓜种子萌发障碍及吸水促萌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克服三倍体西瓜种子的萌发障碍,采用过氧化氢结合吸水促萌技术处理了6个无籽西瓜品种。种子用0.1%过氧化氢、水、水加气浸泡2 h,并在饱和相对湿度下保持24 h、34 h和48 h后回干,3种处理都显著提高了种子的萌发速度和萌发能力,发芽率分别提高了38%~56%,过氧化氢浸种结合34 h和48 h培养为最佳处理组合。吸水促萌提高了所有参试品种的萌发能力,提高程度从14%至66%因品种而异。促萌后的种子用适当的速度回干保存后仍能保持促萌效果。用软-X射线对无籽西瓜种子和胚结构的分析表明,萌发障碍的形成主要与种皮有关,吸水促萌提高了种胚的活力,克服了种皮造成的萌发障碍。  相似文献   

17.
胡颓子锈生座孢产孢和孢子萌发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广艳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7):1399-1401
研究了牛奶子锈病菌(Aecidium elaeagni-umbellatae)重寄生菌胡颓子锈生座孢(Tuberculina elaeagni)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特性。结果表明:葡萄糖、蔗糖等5种碳源中以葡萄糖产孢最好;NH4Cl、KNO3等7种氮源中以蛋白胨产孢最好;25℃、pH值6和光照等条件适合产孢。25℃为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在相对湿度65%以上的条件下,分生孢子均能萌发,以水滴中萌发最好,萌发率达80.4%。pH值5~6和光照条件有利于孢子萌发,孢子致死温度为43℃10 min。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白刺花硬实种子的休眠机制及解除休眠方法,为改进植物硬实种子播种育苗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开展白刺花种子种皮的吸水性、种胚活力及种胚萌发特性试验,分析其种皮和种胚对休眠的影响;测定其种子内源抑制物活性,利用酸腐、碱腐、激素、沸水和机械处理等方法进行破眠,筛选适宜解除白刺花种子休眠的最佳方法.[结果]白刺花种子剥除种皮后2 d即可充分吸胀,而完整种子吸水5 d后才达到饱和;白刺花种胚活力为73.5%,具有相对高的发芽潜力;剥离种皮的种胚发芽率最高,为72.99%,显著高于完整种子和仅具胚的种子(P<005);白刺花胚乳和胚中均含有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其中50.0%胚乳浸提液可使小白菜种子萌发率降至75.85%;划破种皮破眠法可使白刺花种子发芽率达72.42%,其次是98%浓硫酸+300.0 mg/L GA3浸泡12 h处理(发芽率为57.42%).[结论]白刺花种皮的透水和透气性、胚乳及胚中所含的抑制物是影响白刺花种子休眠的主要因素.机械划破种皮、用98%浓硫酸(酸腐)+300.0 mg/L GA3浸泡12 h处理(激素浸泡)软化种皮能有效解除白刺花种子休眠,提高其萌发率,可在植物硬实种子播种育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驼绒藜种子发芽、出苗及成株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驼绒藜种子发芽、出苗、扎根及成株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驼绒藜在自然条件下其结籽率较低;种子具有后熟特性,在室内外温度条件下贮藏1年半后完全失去发芽力,在干燥、低温条件下贮藏3年后仍有较高的发芽率;其种子发芽的温度范围较广,土壤湿度在15%以上时在较低的温度下也能正常发芽出苗;自然散落的种子出苗后土壤孔隙度在51%,土壤湿度在15%以上的地块上幼苗扎根成株都很好;出苗后在幼苗密度大的地块其成活率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20.
龙眼焦腐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龙眼焦腐病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Pat.)G riff.&M aub l]是龙眼果实贮藏期焦腐病害的病原菌.本试验观察了龙眼焦腐病菌的形态特征和为害果实症状,研究了温度、pH、湿度、C源、光照对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龙眼焦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30℃,最适pH为6.0-7.0;产生子座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6.0;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5℃,最适pH为5.0-8.0.分生孢子的萌发要求高湿度,其萌发率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而提高,在水中的萌发率可达88.5%,而在相对湿度低于86%时孢子不能萌发.蔗糖、葡萄糖有利于菌丝的生长;蔗糖有利于子座的产生;蔗糖、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醇均可促进分生孢子的萌发.连续光照有利于分生孢子器的产生.菌丝体的致死温度为52℃(10 m in),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3℃(10 m 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