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茶叶审评的内容与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品质的好坏,等级的划分及价值的高低,主要通过对茶叶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等项目的感官审评来决定。感官审评又可以分为干茶审评和开汤审评,即干评和湿评。通过对茶叶进行外形干评和内质湿评来确定茶叶品质的优劣。一般地说,感官审评品质的结果应以湿评内质为主要依据,但因产销要求不同,也有以干评外形为主作为审评结果的。所以,审评茶叶品质应外形内质兼评。  相似文献   

2.
茶叶审评分干评和湿评二大工序八大因子,即干评荷叶的外形、色泽、香气、净度;湿评茶叶的香气、汤色、滋味、叶底。审评过程主要靠审评人员通过眼睛、鼻子、嘴巴,对八大因子鉴别来决定茶叶的品质。乌龙茶品质审评以湿评为主,干评为辅。  相似文献   

3.
茶叶的生产与经营,品饮与鉴定,教学与科研及其日益繁荣的茶叶文化艺术活动无不与茶叶自身的品质休戚相关。品质的确定依赖于茶叶审评技术。因此,审评技术精当与否,审评结果之准误直接影响着茶业的方方面面,有必要不断提升而精熟。1现行乌龙茶香味品质审评技法及其利弊乌龙茶是重内质茶,在内质诸因子中,香气滋味又是重中之重,基本决定了乌龙茶的内质水准,同时也是乌龙茶审评技术的难中之难。现行乌龙茶香味品质审评较为普遍的方法主要是审评术语法及记分法两种。术语法以审评术语表示审评结果。这种方法能给人以比较具体和完整的品…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茶叶感官审评术语标准的概况,分析了茶叶审评术语的特点、应用难点、术语与评分的关联性,以及术语的掌握和应用,展望了审评术语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如何提高茶叶感官审评的准确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评审(感官审评)是一门通过感官鉴定茶叶品质的实用性技术。茶的品质主要是依靠人的感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来鉴定;相对于理化检验,茶叶感官审评包括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项,简称“五项因子”。但感官审评容易受到审评人员的生理条件、工作经验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滇红工夫是大叶种工夫红茶的典型代表,以香高味浓而著称于世。茶叶感官审评是评定茶叶特征和品质等级的重要手段,本文在阐述滇红工夫茶品质优势基础上,分别对其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项目进行感官审评技术分析和探讨,并就如何提升其感官审评技术水平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以期提高滇红工夫感官审评检验的准确度,推进对滇红工夫品质评价的科学性,促进滇红工夫茶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目前的实践教学和实际运用中,对于茶叶的审评依然采用标准的感官审评来进行茶叶品质的测定,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市场对茶叶标准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运用到了茶叶的审评过程中,如计算机视觉系统、电子鼻和电子舌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新兴技术在茶叶的外形、香气、汤色和滋昧方面的研究进展,尤其对智能感官分析技术在茶叶的品评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智能感官分析技术在茶叶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评茶术语是感官审评时用于表达茶叶品质状况的一类词汇,据初步统计有近600条之多。其中有些术语是一个名词,本身不具有区分茶叶品质好坏的功能,只有在其前面或后面添加辅助词,才能表达出茶叶的品质情况。例如“洒面”一词,它只是作为砖茶表层茶的一个名称,本身无品质上的含意,但与辅助词组合后,如组成“洒面太粗老”,才具有表达品质优劣的功能,成为评茶术语。也有一些术语既可用于香气,也可用于滋味,或者既可用于外形,也可用于叶底,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故而会在不同的审评项目中重复出现。还有一些词语,本身虽不属于评茶术语,但在茶叶审评中  相似文献   

9.
茶叶品质评分是评茶人员通过给分的多少来表示茶叶品质优次的方法。它与评茶术语、茶叶价格构成茶叶品质的评价体系。通常茶叶感官审评较多采用评茶术语描述,应用茶叶品质评分的较少,在实际工作中也常遇到“高级茶低分,低级茶高分”的尴尬,甚至把茶叶品质“在档内之差,扩大到档次之差”。因而一些人认为没有“实用”并加以否定。本文以乌龙茶品质评分为例,阐述了茶叶品质等级评分的依据、方法,结果判断和注意事项,并通过例题计算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是世界四大茶叶生产国和出口国,茶树种植、加工、饮用历史悠久,在茶叶的生产加工、品质审评方面有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特色。本文概述了各国茶产业概况,并从红碎茶审评方法和审评术语方面进行比较,说明4个国家在茶叶开汤、审评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茶世界》2015,(12)
<正>2015年12月5日,为提高人们对铁观音茶叶品质的深入了解与辨识能力,提高茶人素质,规范天津茶叶市场,促进天津茶经济发展,由天津市茶业协会等单位主办的2015年天津铁观音斗茶大赛成功举行。本次活动为民间斗茶赛,共收取茶样近300份,经过筛选,最终35份茶样进入复赛和决赛。审评时,以安溪铁观音国家标准为审评依据,从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五大因子进行综合评定。在整个茶叶审评期间,会场周围同  相似文献   

12.
乌龙茶是福建极具特色的茶类产品,其感官品质至关重要。福建乌龙茶感官审评检验是利用评茶员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器官,通过标准的评茶程序,来确定茶叶的感官品质特征及优劣。本文通过审评八项因子分析探讨乌龙茶的条索、色泽、匀整度、净度、香气、汤色、滋味、叶底,以提升福建乌龙茶感官审评技术水平,对乌龙茶感官品质作出科学准确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绿茶品质生化指标——茶叶粗纤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长期来,人们对茶叶品质鉴别偏重于形色。对汤色、香、味内质指标和生化成份虽然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对叶底与内质关系的研究甚少。我们从“理化审评”角度出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不同用量的制茶专用油脂对龙井茶的感官品质、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制茶专用油脂在茶叶炒制过程中对降低成茶碎裂程度有一定作用,添加量在0.3%时具有较好效果;处理组感官审评表现为外形色泽较绿润,香气高爽,略带花香,汤色嫩绿明亮,滋味较醇,表明制茶油能够提高茶叶内在品质,但过量使用使茶叶表面油脂氧化程度加重,不利于茶叶贮藏保鲜;制茶油的应用不会影响茶叶主要脂肪酸的组成,但能够影响成茶脂肪酸含量分布,尤其是棕榈酸、硬脂酸、油酸等含量的增加,推测与成茶内质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主要的绿茶生产国,产区分布广。依托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以国内25个茶叶试验站所在地区的287个绿茶样为调查材料,对其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叶底5项品质进行感官审评和比较分析,以了解全国1 000 元·kg-1以下大宗绿茶的品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结果可为提高我国大宗绿茶整体品质及工业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乌龙茶的审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茶叶品质的审评是贯穿于整个茶叶活动的始终。从茶树品种、栽培、采制以及包装贮运等一系列的活动对品质的影响都会在审评中作出客观的鉴定,藉以指导生产,提高品质,促进商品的发展。目前茶叶审评方法仍采用感官审评,理化审评有待于积极研究过渡到实用阶段。因此审评人员必须具备制  相似文献   

17.
"醇"和"纯"是茶叶感官审评术语中常常引起混淆和误用的一对术语,"醇"是滋味浓度术语,是介于浓和淡之间的一种适中的、刺激性不强的浓度,"纯"是香气术语,是指香气的相对单一性,且这种单一性往往是指茶叶的基础香型。通过对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首届茶叶审评师资班30名评茶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即使是具有一定经验的评茶师,对于这两个词的理解仍然存在差异。术语理解差异会导致不同审评人员间产生误解。因此有必要根据茶叶感官审评术语的特点,立足释义的唯一性和指征的明确性,对两者的含义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8.
茶叶品质的确定依赖于审评技术。笔者以多年实践之体会,论述了现行乌龙茶香味品质审评技法及其利弊,提出了乌龙茶香味品质审评的新技术,即“三香五味”(香气的香型、纯度高低、长短及持久性;滋味的浓度、纯与醇、甘甜、鲜爽味、润滑)兼顾“两性”(即耐泡性与均衡性)之技法评审乌龙茶香味品质便能由繁变简,易于把握和刻画。这种技法在香味之下细分项目,按具体项目的审评感受以审评术语定义品质性质,再依每个项目的实际品质差异分为若干档次,或以记分表示差距,就使得品质规格一目了然。既有切合茶叶品质实际的文字表述,又有一看就明白的数字体…  相似文献   

19.
通过测定英红九号红茶茶汤的色差值并与感官审评评分相结合,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建立色泽指标与茶汤色泽评分之间的关系函数,并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试样感官品质审评总评分与色调饱和度Sab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L、a、b、b/a值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本方法方便快捷、可靠性高,可为茶叶汤色品质信息化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0.
二、茶叶品质化学的研究我国茶叶工作者很早就注意到茶叶品质与茶叶生化成分的关系,并开展了茶叶品质化学的研究,除了进行各茶类品质影响成分的大量常规分析和品质因子探讨外,研究重点放在以下方面。 1.茶叶品质理化审评的研究用理化审评替代感官审评是国内外茶叶工作者多年的宿愿,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