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产业发展是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果树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在产业扶贫中具有不与粮棉争地、开发自然禀赋、符合精准要求、生态环境受益等比较优势。总结了果树产业扶贫的实践探索,包括坚持短期见效与长远受益相统一、坚持育种与育人相统一、坚持技术可行与经济可行相统一、坚持做特产品和做优支撑相统一、坚持问题驱动与科技引领相统一。最后,凝练出果树学科服务产业扶贫的基本范式,建议运用系统思维,统筹好果品生长技术系统、"政府-高校-农户-市场"社会系统和果树学科支持系统,推动果树学科发展与产业发展相融共生、协调并进。  相似文献   

2.
宋连久  孙自保  李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260-6262
选取幸福总值、人均GDP、农村中接待外来旅游人次、废气排放量等与经济和谐发展相关性强的指标,通过指标数据构建符合尼洋河流域经济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尼洋河流域经济和谐发展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相统一;发展生态经济关键在于观念创新。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要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相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统一,坚持实现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相统一.  相似文献   

4.
发展特色经济,必须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以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发展特色经济为例,提出了县域特色经济要以特色产业为主体,民营经济为主力,项目经济为支撑,园区经济为载体,市场为主导,速度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2000,(8)
小城镇建设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坚持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1)科学编制城镇生态建设规划当前,各地都在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要将城镇生态发展规划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并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完成小城镇的详细规划,合理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水土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系统退化明显,水土资源管理、生态补偿等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十分紧迫。目标是实现"三个可持续"科学谋划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抓住我国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和农产品供给充足的历史机遇,坚持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坚持创新驱动与依法治理相协同,坚持当前治理与长期保护相统一,坚持试点先行与示范  相似文献   

7.
宜丰县坚持以资源为依托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先导 ,扬优成势 ,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工业规模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新路 ,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都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科技创新离不开科学研究的发展与新技术的应用,科技期刊正是传播科学知识、交流学术思想、报道科研成果并将其转化成先进生产力的媒介。在地方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科技期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时代背景下,科技期刊应坚持走服务地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之路,为地方科技创新更好地提供技术支撑和知识服务。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发展,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连年提高。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清醒看到,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运行障碍。如农业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的需求,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调整滞后于经济结构调整等等。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全面发展相进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战略目标。“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今后十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认真贯彻的重要指导方针。因此,在即将迈入二十一世纪之际,正确认识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当代中国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房山区窦店村在发展生产中,一直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注重科技兴农,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他们大力发展畜牧业,形成以农养牧,以牧肥农,农牧并举的生态良性循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根据村情,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了三个效益相统一的产业布局和商品生产体系。这就有效地推进了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研究农村政治文明主体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对农村政治文明主体的概念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当前发展实际,提出新时期农村政治文明主体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和农村对科技需求的不断增长,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日益暴露出经济投入的分散化、政策支持的单一性、社会整合的低效益和农民科技创新理念的滞后性等缺陷。AGIL模式从适应、达鹄、整合和维模4个方面进行社会行动,有利于社会结构的整体功能效应最大化。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框架构建,应通过经济支撑奠基系统适应,政治向导实现达鹄,社会支持达成整合,农民认可维持潜在模式,形成一个多元的稳固性系统。以帕森斯AGIL理论模式作为分析框架,探索了农村科技创新体系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重庆直辖以来,数千万的农民工为重庆市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农民工的贡献对重庆直辖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它有利于重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有利于重庆统筹城乡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重庆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重庆统筹城乡社会进步,有利于重庆精神的塑造。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这一命题,从不同角度给予了详尽、系统地论述,成果颇丰。本文就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意义、原则和目标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实现途径等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经过千百年新旧文明残存与复兴、退化与新生共存的动态传承和演变,形 成了多形态、多层次和多元价值并存的动态文化有机体。其过程体现出个性鲜明,常变常新的原生文化形 态;经过适应和整合形成以原生文化为主体,以现代文明的新生文化为辅的次生文化形态;并在不断变革 和创新中孕育而生的,无论从外部特征还是内在规律都体现超稳因素的变异文化形态。当代这三种表现方 式不同的文化形态具有既能够符合区域和民族的价值选择,同时也能够适应现代社会文化交流和发展趋势 的共时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6.
农村行政执法文明对建设农村行政文明、政治文明,促进农村经济文明、社会文明,维护政府公信,提高政府效能至关重要。文章分析了农村行政执法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农村行政执法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并从严格进行人员选拔、广泛进行理论教育、及时进行业务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农村行政执法文明建设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快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生态学成因,总结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概念提出30年来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生态整合的内涵、方法和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的科学基础、系统方法和整合技术,指出新时期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正从组分到关系、从物质到信息、从结构到功能、从学苑到社会转型;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正从测量向测序、寻优向寻适的方向演化.提出社会小康、生态中和、科学大智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美丽中国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18.
道德记忆空间是一种介于日常普遍性场所与历史纪念性场所之间具有纪念性质的文化场所。祠堂、村史博物馆、文明实践所等乡村中的道德记忆空间是传承乡土社会伦理道德的实践,也是培育道德精神的重要途径,其活化创新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就目前而言,村域道德记忆空间的保护利用与活化创新任重而道远,文化环境塑造与价值精神寄托功能有待发掘。有效实现道德记忆空间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利用,需要恢复乡土社会的内在文化认同、重建记忆空间结构体系、创新记忆空间的精神内涵表达。  相似文献   

19.
针对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经营的准公益性,运用外部性理论,分析表明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的准公益性发展对哈尔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北大荒现代农业园发展存在缺乏政策保障、资金注入不足等问题,农业园自身改善经营方式的同时需要政府对其准公益性进行支持保障。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国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城乡文化建设水平差异较大,必然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发展。该文通过对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提出今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