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探讨了48年来陕西省秋粮生产的波动特征,对全省和各地(市)单产序列的分析表明:①近48年来,陕西省秋粮单产的增产年多于减产年,其持续时间与增产幅度均大于减产年的持续时间和幅度;②各地(市)的增减产年频率均呈正态分布,但发展不平衡,按累积频率曲线可分为稳定型、不稳定型和中间型;③增向转移概率大于减向转移概率,其中增转增的概率为最大,增转减为最小;④陕西省秋粮生产的发展经历了低产不稳定缓慢发展——持续稳定增产——高产异常波动3个阶段;⑤全省增减产的历史演变有较明显的9年周期波动特征,但各地(市)主要波动周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40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历史演变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探讨4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波动特征。对粮食产量的预测预报以及逐年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国和部分省(区)单产序列的分析表明: 1. 近40年来,我国粮食单产的增产年多于减产年,增产持续时间和增产幅度亦均大于减产年; 2. 各省(区)的增减产年频数呈准正态分布,其累积频率曲线可分为稳定、不稳定和中间型三类; 3. 增向转移概率大于减向转移概率,尤以减转增的概率为最大,减转减最小; 4. 4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经历了低产缓慢发展—波动发展—高速增长不稳定发展的3个阶段; 5. 增减产年的历史演变具有较明显的准4年及其倍数周期的波动特征,各地主要波动周期的变化说明了粮食生产稳定性在地区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分析探讨了48年来陕西省秋粮生产的波动特征,对全省和各地(市)单产序列的分析表明:(1)近48年来,陕西省秋粮单产的增产年多于减产年,其持续时间与增产幅度均大于减瓣年的持续时间和幅度;(2)各地(市)的增减产年频率均呈民分布,但发展不平衡,按累积频率曲线可分为稳定型,不稳定型和中间型;(3)增向转移概率大于减向转移概率,其中增转增的概率为最大,增转减为最小;(4)陕西省秋粮生产的发展经历了低产不稳  相似文献   

4.
低温等离子种子处理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低温等离子种子处理技术对大豆、玉米、番茄、甘蓝种子进行不同剂量的处理,观察对这些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剂量处理下,4种作物产量均有所提高,最高增产效果:大豆40.76%,玉米14.4%,番茄37.3%,甘蓝22.84%。处理剂量偏高或偏低时蔬菜作物表现出明显的减产趋势,而粮食作物则表现为不增产或增产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宣城地区1979—2008年的日平均气温、日降水量和日照时数以及同期茶叶产量数据,分析倒春寒天气与茶叶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宣城地区茶叶单产水平年际间波动较大,产量不稳定;茶叶的相对产量变化幅度较大,减产年份频繁;年发生倒春寒的几率为56.7%,出现重级和特重级倒春寒灾害天气的概率为43.4%;茶叶产量减产年均有中等强度以上的倒春寒发生,倒春寒发生对茶叶产量的影响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6.
不同套种作物对朝天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试验地不同套种作物对朝天椒产量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套种玉米、油葵的朝天椒分别比对照增产9.04%和7.77%,增产达显著水平,套种花生的比对照减产0.97%。套种油葵经济效益最高,玉米、花生次之。  相似文献   

7.
试验通过在甘肃省天水市南部山区开展葵花后茬种植玉米、冬小麦、马铃薯、冬油菜、大豆、胡麻6种不同作物,研究葵花后对不同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葵花后茬种植玉米、冬小麦和马铃薯其生育期提前1~3d,大豆生育期延长2d,冬油菜生育期影响不明显。葵花茬口种植马铃薯,其产量较玉米茬口和马铃薯茬口增产效果明显;玉米、小麦、大豆、胡麻4种作物其产量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产、冬油菜产量变化不显著,马铃薯重茬种植对其生长和产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利用我国历年烤烟单产资料,划分我国烤烟单产气候性增减及丰歉年景。对减产年景因不利的气象条件所造成的烤烟减产量及其中歉收年景因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烤烟损失量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在1951~1993年共43年中,我国烤烟减产年景的气候减产量共计99.32万吨,价值14.70亿元,平均减产4.97万吨,价值0.74亿元,减产率平均9.78%;其中歉收年景的气象灾害损失量共计58.24万吨,价值7.97亿元  相似文献   

9.
一、应进行合理的轮作:花生与其它作物轮作,可以彼此取长补短,实现每作增产,持续稳产高产;轮作通过换种不同属的作物,使病虫害和杂草失去适宜的生长条件,从而大大减轻它们的危害。花生连作,第一年可减产15%~20%。第二年减产25%~30%,第三年减产40%~50%。  相似文献   

10.
1996~1998年不同带距对旱地麦玉薯三熟产量效应联合分析表明,4米是旱三熟高产稳产的种植带距,与1.67米比较,夏玉米区小麦增产3.6%。玉米减产4.4%,甘薯增产38.3%,间作大麦增34.5%。周年粮食增长4.3%;春玉米区小麦减产4.0%,玉米增产5.9%,甘薯增产17.5%,秋季增种黄豆增产23.1%,周年粮食增长7.3A%,建立了带距与各作物产量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1.
枣粮间作复合种植对作物生态及产量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探明枣粮间作复合种植对作物生态及产量的动态影响,进行了3年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枣粮间作复合系统的生态因子发生了变化,实现了较高层次上的互补效应,枣粮间作复合种植对作物冠层光照强度有一定的影响,表现为树冠对间作物的遮阴影响,枣树各生长期树透光率不同,以枣头生长高峰期和果实成熟期影响最重,树冠透光率分别为38%和49%。同时枣粮间作可起到调节空气温、湿度和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生态效应。(2)间作物产量发生了动态变化,形成了明显的增产区和减产区,光饱和点低的冬小麦和夏大豆增产区和减产区分界线在距树干2m,分别较对照增产9.3%和5.9%。光饱和点高的夏玉米和夏谷增减产分界线在距树干4m,平均表现减产,分别较对照减产4.8%和5.2%。  相似文献   

12.
枣粮间作复合系统中农作物产量动态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枣粮间作进行了3年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枣粮间作复合系统的生态因子发生了变化,实现了较高层次上的互补效应,因此农作物产量发生了动态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增产区和减产区,冬小麦和夏大豆增产区和减产区分界线在距树主干2m处,增产面积超过了减产面积,较对照增产9.3%-5.9%。  相似文献   

13.
平衡施肥配套技术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探索平衡施肥配套技术的增产效应,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1994-1996年,在毕节地区6种作物上,采用目标产量法,开展了平衡施肥用量,种类,品种,方式和深度的多点试验研究。结果;优化平衡施肥配套技术的平均目标产量达标率为110.8%,比不施肥对照新增粮食204.9kg/667^2,增产71.7%,投入1kg养分增产粮食7.8kg;新增油菜58.kg/667m^2增产59.2%,投入1kg养分增产  相似文献   

14.
油菜2+X氮磷钾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试验及土壤、植株分析测定的基础上,研究油菜2+X氮、磷、钾肥料效应。结果表明,施肥是油菜作物增产的主要措施,配方施肥是作物增产的首要施肥技术;优化配方施肥处理N,P,K'的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说明其氯、磷、钾3种肥料利用率均较其它处理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中国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的产量效应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明确中国目前开展的保护性耕作研究的产量效应以及具体分布情况。【方法】收集公开发表的涉及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论文,对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中国保护性耕作研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少耕研究集中在东北地区,免耕研究集中在长江下游及东南地区,秸秆处理和综合型措施的研究以西北地区最多。中国保护性耕作的产量研究结果多为增产,但也有10.92%的减产数据见诸于各地的报道,其中黄淮海、华北平原、西北内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区的减产概率比较高;少耕和免耕处理的减产概率较高;小麦减产概率最高,玉米减产概率最小。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对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反应不同:小麦在黄淮海、华北平原及西北地区的减产发生频率较高,少耕处理的减产概率最大,但在西南地区的稳产性能较好;水稻在西南地区减产概率高,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的稳产性能较好,秸秆处理减产概率高,而免耕稳产性能较好。少、免耕和秸秆处理相结合的综合型保护性耕作措施减产概率很低,且在所有区域对所有作物的表现相同,值得重点研究。【结论】保护性耕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但保护性耕作措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根据生产条件采用最具生产价值的耕作模式。本研究的结果能够为我国保护性耕作的稳产丰产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黄瓜是高产作物,对氮磷钾需要量大,特别是对氮素需要量很大,本试验证明只有在氮磷钾合理配施下,黄瓜才能高产;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只施用磷钾肥而不施氮肥,黄瓜增产不明显,不施氮处理与不施肥处理之间产量差异不大,不施氮处理比不施肥处理亩增产40kg,增产1.5%;在磷钾配施下,亩氮肥施用量25kg时产量最大,当氮肥施用量达到32.5g/亩时,产量反而下降,本试验亩施纯氮32.5kg处理比亩施纯氮25kg处理减产535kg,减产13.9%。从经济效益和产出投入比分析,大棚黄瓜亩产4 500kg,建议在亩施农家肥3 500kg的基础上,每亩施纯氮20~25kg、五氧化二磷8kg、氧化钾20kg。  相似文献   

17.
对小麦、玉米一年三收多熟种植模式与小麦复播玉米、小麦套种玉米两熟模式比较分析得出:采用适宜的一年三收种植模式,小麦产量可以少减产或不减产,而玉米产量大幅度提高,全年增产12;~14;.一年三收种植模式在新疆光热资源最丰富的6~8月,作物田间群体生长率(CGR)、光能利用率较好,实现全年增产.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61—2012年辽宁西部地区16个气象观测站的历史逐日降水资料,应用降水趋势分析、降水距平百分率和莫莱(Morlet)小波函数,对玉米作物各生长阶段及整个生长季的降水特征及其对作物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西地区在玉米作物播种期、苗期的降水呈增加趋势,发生春旱的概率降低;拔节孕穗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成熟期降水均呈减少趋势,发生夏旱、秋旱的概率增大;玉米作物在整个生长季内的降水总体上呈减少趋势;玉米作物各生长期和整个生长季均存在小尺度为2~3年的短周期,大尺度为14~16年的长周期。综合大尺度的周期变化嵌套小尺度的周期变化,结合降水年际、年代际变化特点,得出玉米作物在整个生长季的降水量在近2年处于偏多期,有利于玉米作物增产;播种期和苗期降水在近2年处于偏多期,对玉米播种非常有利;拔节孕穗期降水在近2年处于偏少期,应加强灌溉及人工增雨作业;抽雄吐丝期降水虽呈加速减少趋势,但综合分析显示,近2年的降水处于偏多期,对玉米增产至关重要;灌浆成熟期降水在近2年处于偏少期,缺水可造成穗粒质量降低,进而导致减产,因此应根据玉米作物需水情况,科学制定需水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科学用肥,是任何作物任何年景下都需要提倡的。那么,怎样才能巧施少施化肥又增产呢? i.施好关键肥水稻的穗肥、麦子的蜡肥、棉花的花铃肥,都是这些作物一生的关键用肥期。正确掌握关键施肥期,不仅用肥少,而且增产效果好。 2.提倡平均肥作物在达到一定产量后,每提高单位产量的投肥量都要比在正常情况下多几倍,超过合理用量后还会减产。所以,要将有限的肥料,尽量按总施肥面积平均施用,从而达到产量和效益全面增加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多年在不同土壤上的试验结果表明:草甸黑土、黑土肥力高,增产潜力大,土壤提供玉米产量为88.6~96%;白浆化黑土和破皮黄肥力较低,增产潜力小,土壤提供玉米产量为60~70%;因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增产潜力对作物高产稳产有重要意义。氮肥施用量与产量相应,施量继续增加增产幅度下降。不同土质对氮肥的增产效果:草甸黑土和白浆土每公斤尿素增产玉米2~3公斤。黑土每公斤尿素增产玉米3.32~6.56公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