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对天津自然博物馆自1913年以来所收藏的3000多号鞘翅目天牛科昆虫标本进行了系统鉴定分类,计有狭胸天牛亚科(Philinae)、锯天牛亚科(Prioninae)、幽天牛亚科(Aseminae)、花天牛亚科(Lepturinae)、天牛亚科(Cerumbycinae)、沟胫天牛亚科(Lamiinae)6亚科144属379种。  相似文献   

2.
对天津自然博物馆自1913年以来所收藏的3000多号鞘翅目天牛科昆虫标本进行了系统鉴定分类,计有狭胸天牛亚科(Philinae)、锯天牛亚科(Prioninae)、幽天牛亚科(Aserminae)、花天牛亚科(Lepturinae)、天牛亚科(Ceranbycinae)、沟胫天牛亚科(Lamiinae)6亚科144属379种。  相似文献   

3.
对天津自然博物馆自1913年以来所收藏的3 000多号鞘翅目天牛科昆虫标本进行了系统鉴定分类,计有狭胸天牛亚科(Philinae)、锯天牛亚科(Prioninae)、幽天牛亚科(Aseminae)、花天牛亚科(Lepturinae)、天牛亚科(Cerambycinae)、沟胫天牛亚科(Lamiinae)共6亚科144属379种。  相似文献   

4.
天牛消化道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天牛科两个亚科:沟胫天牛亚科和天牛亚科中12种成虫和幼虫的消化道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和详细描述。发现天牛消化道组织结构在成虫和幼虫之间、亚科以及属、种之间无显著差异,中肠具4种分泌型式。  相似文献   

5.
天牛科昆虫的起源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天牛科的起源与演化问题,目前仍有很大争论。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多学科,就天牛科及其主要亚科的起源时间进行了研究和论述。结果表明,天牛科的起源至少应追溯到三叠纪中期联合古陆分离之前;各亚科起源的时间顺序应是:沟胫天牛亚科、天牛亚科、锯天牛亚科、花天牛亚科、幽天牛亚科。  相似文献   

6.
张广才岭南段不同林分天牛科昆虫物种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3年,在张广才岭南段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采用拦截式诱捕器系统地调查了5个林分中天牛科昆虫的物种多样性,比较了各林分中天牛物种组成的差异,探讨了天牛科昆虫对森林环境变化的响应及其在森林监测中的应用潜力。共记录到天牛科昆虫 64种,隶属于7个亚科41属。其中,棍腿纹虎天牛和凹缘金花天牛为优势种,花天牛亚科、沟胫天牛亚科和天牛亚科为优势类群。3个优势类群的物种数量和个体数量在不同林分中具有较大的差异。在未经采伐的阔叶红松林(Ⅲ和Ⅳ)中,花天牛亚科的物种数、个体数量高于其他优势类群,同时也高于其他林分;在新采伐过的阔叶红松林Ⅴ中,沟胫天牛亚科物种数、个体数量高于其他优势类群;沟胫天牛亚科和天牛亚科物种数和个体数量高于其他林分。个体数量较多的13种天牛对林分的选择倾向不同,在新采伐的阔叶红松林Ⅴ中天牛科昆虫物种多样性最高,杨桦林和水胡林中最低。各林分中物种数量与个体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32,P0.001)。未经采伐过的阔叶红松林间相似性处于中等相似水平,相似性系数为0.62。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花天牛亚科进行了广泛地分类研究。对花天牛亚科的分类历史、分类系统、起源、系统发育及常用的分类特征等进行了详细记叙,整理了我国花天牛亚科的全部种类共计283种和亚种,属于6族63属,其中发现了3个新种,6个中国新纪录,编制了族属鉴定检索表,并对花天牛亚科各阶元的学名全部拟订了中名。  相似文献   

8.
对已记载的蒙古高原花天牛亚科昆虫26属63种昆虫的种类组成及区系进行初步分析。各属所包含的天牛种类数量差异很大,以缘花天牛属(Anoplodera)为优势属,花天牛属(Leptura)次之,且在俄、蒙、中3国,各属的种类组成既相似又有差异;区系分析表明,蒙古高原花天牛亚科昆虫以古北界种类占绝对优势,仅分布于古北界的种类有49种,占蒙古高原花天牛科昆虫总数的74.60%;在中国无分布记录的蒙古高原花天牛亚科昆虫有4种,分别是长毛眼花天牛(Acmaeops anthracina Mannerheim)、红柄短胸花天牛[Alosterna tabacicolor(De Geer)]、长缘花天牛[Anoplodera longipes(Gebler)]、东北伪花天牛(Leptura renardi Gebler)。  相似文献   

9.
用支序分析法对天牛总科高级分类阶元进行了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狭胸天牛亚科及锯天牛亚科为原始类群,瘦天牛与狭义的天牛科互为姐妹群,把瘦天牛亚科提升为瘦天牛科是正确的,支序分类结果与传统分类研究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沟胫天牛亚科昆虫不少种类是农林业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为明确该亚科昆虫种类组成及地理分布状况,对已记载的蒙古高原沟胫天牛亚科(Lamiinae)31属128种(亚种)昆虫进行了区系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属级阶元上,以跨古北界和东洋界分布为主体,有17属,占总数的54.84%,但在种级阶元上,以古北界分布为主体,有86种,占总数的67.19%;从分布的不同国家来看,蒙古高原沟胫天牛亚科昆虫在俄罗斯、蒙古国、中国三国各属的组成既相似又有区别,在俄罗斯分布有23属78种,在蒙古国分布有22属64种,在中国分布有31属121种,但均以草天牛属(Eodorcadion)为优势属。在中国无分布记录的蒙古高原沟胫天牛亚科昆虫有7种,其中北亚楔天牛(Saperdasimiles Laich.)为我国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11.
马玉堃  孙凡  李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4,(18):5895-5896,5923
[目的]探讨沟胫天牛亚科天牛摩擦发音器的发音板上是否有侧纵纹。[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和比较云杉大黑天牛和云杉小黑天牛摩擦发音器的超微结构。[结果]2种天牛的发音板上都有侧纵纹存在,2种天牛的发音板在形态、大小和音齿密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种的特异性。[结论]结合以前发现的其他沟胫天牛种类侧纵纹的存在情况,推测这种侧纵纹在沟胫天牛亚科内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2.
记述了中国天牛科Cerambycidae,天牛亚科Cerambycinae中的3个新记录种,即为柄天牛属Aphrodisium的紫胸柄天牛A.semipurpureumPic、绿天牛属Chelidonium的二斑绿天牛C.binotaticollePic和长绿天牛属Chlori dolum的绒领长绿天牛C.cinnyrisPascoe.  相似文献   

13.
通过系统调查,共记录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天牛总科昆虫121种(亚种),分别隶属于2科89属.对大明山天牛总科昆虫的种类组成和区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沟胫天牛亚科Lamiinae和天牛亚科Cerambycinae为优势类群.大明山天牛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以"东洋界+中日界"成分占优势,在中国昆虫区划中华南区、华中区、西南区及华北区4区天牛种类的相互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记述了中国天牛科Cerambycidae,天牛亚科Cerambycinae中的2个新记录种,即绿虎天牛属Chorophorus的奄美绿虎天牛C.amami Hayashi和跗虎天牛属Perssus的黑点跗虎天牛P.atronotatus Pic。  相似文献   

15.
记述了我国天牛科Cerambycidae沟胫天牛亚科Lamiinae坡天牛属Pterolophia Newman一新记录种——弧带坡天牛Pterolophia lunigera Aurivillius,1913,研究标本保存于大理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6.
记述了中国天牛科Cerambycidae,天牛亚科Cerambycinae中的2个新记录种,即绿虎天牛属Chlorophorus的奄美绿虎天牛C.amami Hayashi 和跗虎天牛属Perissus的黑点跗虎天牛P.atronotatus Pic.  相似文献   

17.
记述了我国天牛科Cerambycidae沟胫天牛亚科Lamiinae污天牛属Moechotypa Thomson一新记录种——锥突污天牛Moechoty pathoracica(White,1858)。研究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18.
沟胫天牛亚科后翅翅脉特征在系统分类学上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比较研究了沟胫天牛亚科18族152种的后翅翅脉,结果表明,后翅翅脉特征在该亚科不同类群间具有显著的差异,可归纳为3种基本脉型,即翅脉共柄型、基柄残留 型和翅脉基干减退型。后翅翅脉特征具有族级、属级分类学意义,对阐述沟胫天牛亚科不同类群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演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记述了采自中国吉林省的天牛科(Cerambycidae)、花天牛亚科(Lepturinae)中国2新记录种,即驼花天牛属的四纹驼花天牛(Pidonia testacea(Matsushita))和短跗花天牛属的库页岛短跗花天牛(Brachyta sachalinensis Matsumura),标本保存在北华大学林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20.
北京勾天牛:鞘翅目天牛科沟胫天牛亚科勾天牛属。2006年在凌源市松岭乡、2007年在朝阳县西五家子乡发现,经西南大学陈力教授鉴定。分布于辽宁朝阳的凌源市、朝阳县、喀左县的绿化区内。是一种为害刺槐、苹果、海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