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壳聚糖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阳离子动物纤维和碱性多糖,其具有抑菌、抗肿瘤等多种独特的生物活性,对壳聚糖进行衍生化是改善其理化性质,提高其生物活性的有效方法。本文综述了不同壳聚糖衍生物,如烷基化壳聚糖、氨基壳聚糖、季铵盐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以及壳聚糖的酯、硫脲、氨基酸等化合物的制备,着重阐述了不同壳聚糖衍生物对细菌和真菌的抑菌活性;有助于指导新型壳聚糖抑菌活性物质的设计和合成,寻找高活性抑菌壳聚糖材料。目前,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抑菌活性领域的开发和应用,亟须开展壳聚糖衍生物结构与抑菌活性间的构效关系研究,探索高抑菌活性壳聚糖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2.
壳聚糖在农业上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应用情况,筒述了壳聚糖在农业上作为种子处理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病害诱抗剂、降解性地膜、肥料和土壤改良剂、果蔬保鲜剂等的应用情况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为了将Bt发酵液高效浓缩,采用壳聚糖对Bt菌株LSZ9408发酵液进行絮凝,测定了pH值、温度、壳聚糖浓度、磁力搅拌的速度和时间对壳聚糖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当pH值为5.0~6.0,温度30~35℃,壳聚糖浓度为0.025%,磁力搅拌器550r/min搅拌5min后,壳聚糖作为LSZ9408菌株发酵液的絮凝剂,可除去发酵液中的大部分水及有色杂质,使发酵液中的杀虫蛋白质晶体和芽孢得到很好的浓缩。  相似文献   

4.
在干旱胁迫下,用不同浓度的壳聚糖溶液处理花生幼苗,连续处理5d后,测定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花生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用壳聚糖处理的花生幼苗保护酶活性明显比不用壳聚糖处理的花生幼苗的酶活性高。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保护酶活性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浓度为0.15g/L的壳聚糖溶液处理花生幼苗CAT、POD活性最高,而浓度0.20g/L壳聚糖溶液处理花生幼苗SOD活性最高。由此说明外源壳聚糖使得花生幼苗的保护酶活性得到了提高,使得花生具有了更强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5.
壳聚糖对水稻恶苗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平板含毒介质法测定了壳聚糖对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moniliforme)和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对F.moniliforme抑制作用相对较强,EC_(50)低于1000mg/L,而对S.sclerotiorum的作用较弱,EC_(50)高于3000mg/L。壳聚糖抑制F.moniliforme菌丝生长,导致菌丝畸形肿胀,产生不正常分支,并且抑制其分生孢子的萌发和芽管伸长。壳聚糖处理后F.moniliforme菌丝细胞膜的透性增加,导致蛋白质渗漏,但对其细胞膜的主要结构成分麦角甾醇的含量影响不明显。在离体培养时,壳聚糖对S.sclerotiorum产草酸毒素无明显影响,但预先经壳聚糖处理后,再接种S.sclerotiorum的油菜叶片中草酸含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6.
比较了内生细菌230、248、261菌株和诱抗剂水杨酸、壳聚糖中科2号、壳聚糖中科6号对哈密瓜细菌性叶斑病和疫霉病的诱导抗性作用及对哈密瓜叶片中防御酶系POD、PPO、PAL活性的影响。筛选出了具有诱导哈密瓜抗细菌性叶斑病和疫霉病菌复合侵染的内生细菌菌株,其中261菌株的诱抗效果可达78.2%,高于化学诱抗剂,且防病效果较持续稳定。施用水杨酸、壳聚糖中科2号、壳聚糖中科6号亦可诱导哈密瓜的抗病性,以壳聚糖中科2号最为显著,诱抗效果可达74.2%。结果表明:230、248、261菌株诱导接种和施用水杨酸、壳聚糖中科2号、壳聚糖中科6号处理哈密瓜幼苗,可显著提高叶片中PPO、POD和PAL的活性,并与哈密瓜植株抗病性增加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快速检测壳聚糖抑菌效果的方法,研究其对青枯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并探索其抑菌机理,利用酶标仪检测壳聚糖与菌悬液混合培养物的吸光值,计算抑菌率,同时利用结晶紫染色法对壳聚糖处理后青枯菌生物膜形成能力进行评价,并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在壳聚糖浓度低于0.15 mg/mL时,随浓度增加其抑菌效果亦显著增加,其浓度超过0.15 mg/mL之后,其抑菌效果达到同一水平,最高抑菌率为74.3%;而壳聚糖浓度对青枯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未产生显著影响;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壳聚糖通过破坏青枯菌细胞膜抑制细菌生长.  相似文献   

8.
可生物降解的天然高分子材料是目前极具开发潜力的材料之一,在多个领域都有应用。本文综述了这类材料应用于农药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淀粉、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甲壳素、壳聚糖、环糊精等材料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壳聚糖对芒果离体叶片渗透胁迫的缓解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不同浓度壳聚糖溶液对芒果(Mangiferaindica)离体叶片在20%聚乙二醇(PEG-6000)渗透胁迫条件下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渗透胁迫下,壳聚糖可减缓叶片中水分的丧失以及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并能提高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增加脯氨酸含量。因此,壳聚糖可有效缓解渗透胁迫对植物的损伤,提高植物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0.
从对菌体的保护作用、菌剂在土壤中的活菌量变化以及菌剂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与对西瓜幼苗的促生效果测定3个方面,研究高岭土、壳聚糖和几丁质作为生防菌非致病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 Fo47菌剂填料的可能性。结果表明,3种填料对生防菌Fo47具有一定的抗紫外线辐射作用和良好的热保护作用。在4℃条件下储存半年,各处理的活菌量是对照的100倍以上。在土壤中,3种填料对菌体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和一定的释放效果,其中壳聚糖和几丁质处理在施用60d内可增加土壤中菌体含量,说明其与菌体之间有良好的兼容性。3种菌剂对西瓜苗期枯萎病的防效分别为42.31%、65.39%和57.68%,均高于单纯Fo47菌体的防效;同时对西瓜幼苗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其中,壳聚糖处理的菌剂防效与恶霉灵相当,其促生作用最好。表明高岭土、壳聚糖和几丁质作为生防菌Fo47菌剂的填料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12.
四种不同种植模式茶园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解浙江省不同种植模式茶园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于2013—2014年对松阳县4种茶园的节肢动物群落数量、时空格局和茶丛上层益害生物比及其动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林间茶园害虫、天敌物种数和总物种数显著大于其它3种茶园;林间茶园天敌个体数最多,丰产茶园害虫个体数和总个体数最多。在垂直分布上,天敌个体数在母穗园、林间茶园中以上层最多,在丰产茶园和两行密植茶园中以中层最多;害虫个体数在丰产茶园、母穗园和林间茶园以中层最多,在两行密植茶园以下层最多,分别占其全株的60%、56%、42%和51%;4种茶园益害个体数比皆以上层最多。在水平分布上,害虫个体数在丰产茶园、两行密植茶园、林间茶园皆以朝北方向最多,分别占其全株的35.0%、26.0%和26.3%;害虫个体数以茶丛内层较多,天敌个体数以外层较多;地上部分林间茶园益害个体数比约是丰产茶园的2倍。表明种植模式可改变群落空间格局和益害比。  相似文献   

13.
甘肃东部气候变化及冬小麦生长发育响应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发现1971年以来陇东黄土高原变暖特征明显,其中西峰半湿润塬区1971~2005年增温线性趋势0.0525℃/a,环县半干旱川区增温线性趋势0.0367℃/a,平凉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地区增温线性趋势0.0411℃/a.除了环县川区夏季增温不明显,其余各区域四季增温均比较显著,西峰塬区四季增温幅度最大,增温趋势最明显,平凉次之.增温表现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依次增强的趋势.西峰半湿润塬区年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环县半干旱川区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处于半湿润和半干旱过渡带的平凉年降水量则没有明显变化,不同区域秋季降水量均呈现出减少的趋势.气候变暖对陇东不同气候区域冬小麦生态影响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停止生长期和乳熟期均没有明显变化,起身期提前趋势明显.不同之处体现在西峰播种期明显推迟,返青期明显提前,而环县和平凉播种期和返青期均没有明显变化;西峰、平凉分蘖期明显推迟,抽穗期明显提前,而环县分蘖期和抽穗期没有明显变化;西峰、环县成熟期显著提前,全生育期日数显著缩短,而平凉成熟期和全生育期日数则没有明显变化;另外,西峰、平凉冬前及早春分蘖减少,越冬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产量显著增高,西峰、环县灌浆期显著延长,成熟期显著缩短,环县越冬死亡率较高时段对应秋春季降水偏少时段,产量增幅不大,增产趋势不明显.综合分析认为,西峰半湿润塬区气候变暖特征最明显,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的生态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14.
近30年新疆降水量及雨日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利用新疆1971-2006年98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新疆年和四季降水量及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及雨日的空间分布均为北疆大于南疆,山区大于平原,二者长期变化的空间分布相似程度较低,有些地区甚至完全相反。南疆大部地区降水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雨日增加而造成的;北疆大部地区降水量的增加主要是...  相似文献   

15.
中亚与新疆绿洲农业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实地考查和调研,应用“水热做图分析及干燥度法(K、K′值)]综合研究体系”,对中亚与新疆绿洲农区的形成条件、水热配合、分布类型及其对绿洲农业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初步将研究区分为2大类4小类,即山前冲-洪积扇及冲积平原绿洲农区和沙漠内河湖沿岸绿洲农区;4小类包括:① 中亚山前冲-洪积扇及冲积平原绿洲农区;② 新疆山前冲-洪积扇及冲积平原绿洲农区;③ 中亚沙漠内河湖沿岸绿洲农区;④ 新疆沙漠内河湖沿岸绿洲农区。不同类型绿洲农区的气候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环境和社会资源等的差异,给绿洲农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突出表现在:① 灌溉模式。在加强水利建设、实施合理灌溉的基础上,中亚山前冲-洪积扇及冲积平原绿洲农区应充分利用雨季降水,实施节水灌溉;而新疆山前冲-洪积扇及冲积平原绿洲农区、中亚与新疆沙漠内河湖沿岸绿洲农区则更需强调节水灌溉。② 棉花生产。沙漠内河湖沿岸绿洲农区适合植棉;山前冲-洪积扇及冲积平原绿洲农区气温较高,也适合植棉,但需要配套的栽培技术,海拔较高、纬度偏北区域则不能植棉。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不同种植模式和间作大蒜密度对当归质量的影响,寻找能有效缓解当归连作障碍、提高当归内在质量的最佳的间作大蒜种植模式,设置轮作和连作两种种植模式,轮作和连作分别设置当归与大蒜间作密度2∶1(M2)、3∶1(M3)、4∶1(M4)三个处理及单作对照,并对采收阴干当归根内在质量指标总灰分、酸性不溶性灰分、醇溶性浸出物、挥发油、阿魏酸含量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间作大蒜密度下各指标呈先增后减趋势,各含量在M2处理达到最大值;不同种植模式下挥发油和阿魏酸含量轮作大于连作,总灰分和酸性不溶性灰分含量连作大于轮作,醇溶性浸出物不明显;不同种植模式和间作大蒜密度下,挥发油、阿魏酸都在轮作种植模式M2处理含量最高,为0.56%、0.084%,分别比单作提高了0.09%、0.032%;总灰分含量在轮作种植模式M4处理含量最低,为4.08%;酸性不溶性灰分在连作种植模式单作处理含量最低,为0.5%;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在连作种植模式M2处理含量最高,为65%;但均符合药典含量规定。综合考虑,轮作种植模式M2处理下,当归质量指标最好,是最佳的间作大蒜种植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当归生长,提高当归质量,有效减缓当归连作障碍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农田土壤中水盐运移理论与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农田土壤水盐模型是了解农田土壤水盐动态变化规律 ,进行农田水盐模拟和预报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围绕国内外土壤学者在农田土壤水盐运移方面的研究成果 ,综述了农田土壤中水盐运移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过程 ,就农田土壤中常用的几种数学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对水盐运移模型的数值解法进行了探讨 ,以期消除数值波动现象 ,减小计算中的数值弥散。最后就农田土壤水盐运移模型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对其发展趋势和今后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希望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1971-2014年新疆区域寒潮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1-2014年新疆105个台站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新疆寒潮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新疆单站寒潮北疆多、东疆次之、南疆少,阿勒泰地区发生频次最高,其次是哈密北部、巴音布鲁克和塔城大部地区,南疆中西部地区发生频次最少.新疆区域寒潮天气冬季最多、秋季和春季次之,2月发生频次最高;春季寒潮主要集中在3-4月,秋季寒潮主要在10-11月.②新疆寒潮影响区域主要在北疆地区,其次是东疆、南疆东部,南疆西部影响次数最少.春季主要影响区域为北疆东部、沿天山一带和南疆东部;秋季为东疆、北疆沿天山以及北疆东部和北部地区;冬季为北疆东部和沿天山一带.③新疆区域寒潮过程一般持续3~7d,过程极端最低气温主要出现在寒潮爆发当天或次日,极端气温出现时间延迟天数不超过4d.寒潮过程最低气温24 h平均降幅在10.7℃,最大19.3℃,单站最大25.3℃;寒潮过程平均降温14℃,最大达18.8℃,单站最大32.7℃.  相似文献   

19.
祁连山区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祁连山区的逐时、逐日降水资料和山丹军马场大黄沟的云杉树轮宽度资料,研究祁连山区的降水时空变化和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海拔高度对该地区降水有较大影响,并且降水主要发生在午后和夜间;近40 a来,该地区极端降水频次出现了增加趋势,增加幅度达1.25 d/10 a。利用一元二次回归模型重建这一区域200 a以来的降水历史序列。分析表明:整体上19世纪降水比20世纪更加丰富,20世纪初降水出现了突变特征,并逐渐趋于干旱,在20世纪20、30年代曾有严重的旱灾发生,这与该时期在我国北方大范围的干旱事件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在滴灌条件下,利用流动分析仪测定基因型差异较大的陆地棉和海岛棉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各主要生育期0~6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对土壤氮素营养诊断及氮肥推荐技术基因型间的异同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棉花品种0~20 cm土壤Nmin含量与施氮量和产量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采样深度增加相关性降低,品种间基肥和追肥总量氮肥推荐指标差异不显著,可采用同一标准.但由于2个品种各时期吸收氮的能力不同,不同品种主要生育时期最佳供氮量,植株全氮含量和收获后0~60 cm土壤硝态氮残留量都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