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探索温室立体育秧条件下杂交稻秧苗素质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采用L9(34)正交试验分析了杂交稻的秧层、补光时长、品种和播种量4个因素对杂交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壮苗指数,因素影响的主次顺序是补光时长播种量品种秧层。对于温室立体秧架第2、3层,采用2 500lx的光照强度,夜间补光时长分别为4、3h,第1层(底层)应采用3 000lx的光照度,夜间补光时长为5h,可保证杂交稻在低播量条件下的秧苗素质,满足机插技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插秧机推广的关键环节是机插秧苗的培育。为探索不同育秧农艺对机插质量影响的程度,对软盘细土育秧、双膜淤泥育秧两种育秧农艺进行了对比试验,分析了每种农艺的营养层厚度、播种量两个因素的水平对秧苗素质与机插质量的影响程度。试验表明,育秧农艺为软盘育秧、营养土厚度为2.5cm、播种量80g/盘时秧苗素质最好,机插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3.
机插水稻基质工厂化育秧即利用现代装备和水稻育秧基质进行集约化育秧。该育秧方式培育出的秧苗均匀、健壮、整齐、根系发达、容重轻、搬运轻便、机插速度快,机插后无缓苗期,长势快,增产显著,有利于实现水稻秧苗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文章介绍了基质工厂化育秧的材料与设施、播种育苗技术及苗期管理要求。  相似文献   

4.
水稻种子带育秧秧苗素质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种子带育秧具有效率高、省工省力和操作简便等优点,能够满足机插秧水稻工厂化育秧与田间育秧的农艺要求。为明确影响机插种子带育秧秧苗素质的因素,以北方粳稻东农42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种子带育秧以木浆纸作为种床载体、应用糯米胶和普通化学胶水作为种子带粘结剂对秧苗素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试验条件下,与使用PAV化学胶水相比,以糯米胶作为粘结剂,无论采用条形刷胶还是矩阵点胶均对种子带育秧出苗率和秧苗素质无显著影响,并且秧苗素质和成毯效果均符合机插秧要求。研究表明:在种子带制作过程中,使用糯米胶作为粘结剂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机插水稻不同基质配方育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插水稻育秧基质的质量直接影响秧苗品质,高质量的基质和秧苗是保证机插水稻高产稳产的前提。为了充分利用当地农业和工业生产废弃物,解决机插水稻育秧取土难的问题,2013年上半年,泰州市农业机械化推广站、兴化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通力协作,结合《水稻基质育秧与机插配套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项目的实施,开展了不同基质配方育秧试验研究,通过试验筛选出适合机插育秧的基质2种。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机插育秧试验——数字育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占台州市路桥区单季稻及晚稻种植面积的60%左右。因此,要全面实现水稻机插,就必须实现杂交水稻的机插。近年来,各地农机部门在开展水稻机插推广工作中,在常规稻的机插育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随着水稻向杂交稻及超级杂交稻的方向发展,这种在我国南方进行大面积推广的水稻品种,根据水稻强化栽培特点,就对育秧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数字育秧就成为机插育秧的选择。1.水稻机插育秧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目前,我国水稻机插育秧的播种在作业方式上有工厂化育秧流水线(包括进口的和国产的)播种及更加简便的手工播种两种。这两…  相似文献   

7.
机插水稻硬地喷灌育秧技术推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育秧是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中的关键环节,秧苗素质直接影响机插的质量。近几年,常州市武进区围绕如何提高秧苗素质,大胆创新实践,采用硬地喷灌模式实施了规模化育秧,取得了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水稻机插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育秧环节的取土困难、工序复杂、秧苗素质不稳、无法实现规模化育秧等问题日益凸显。水稻育秧专用基质,主要是利用秸秆、木屑等可再生性植物资源为原料,根据机插对水稻秧苗的要求以及水稻秧苗营养生理特性和壮秧机理,人工合成全营养水稻育苗专用基质,只需"播下种、浇上水"即可育出健壮秧苗,实现了水稻育苗技术的"傻瓜化",为规模化和工厂化育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宁波市北仑区农机总站于2006年4月到12月在北仑区小港街道新民村安定农业合作社进行了单季稻手、机插对比试验,考查了软盘育秧与常规育秧秧苗素质,测试了规格化秧苗手、机插及常规秧手插质量,分析了在这三类插秧方式下水稻的生长特点及对产量的影响,提出了机插稻增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摘要:对机插水稻不同育秧方式进行对比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育秧,基质育秧秧苗素质高,水稻长势好,机械操作方便,经济效益好,生态效益明显。机插水稻基质育秧具有明显优势,矗大力椎产盔飘,  相似文献   

11.
水稻栽植机械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水稻栽植机械化是水稻种植机械化的主要方向,也是水稻全程机械化的研究重点和难点。本文分析了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制约因素,重点阐述了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与装备、机械化移栽技术与装备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秧盘育秧是实现水稻机械化移栽的前提,重点分析了秧盘育秧精密播种技术、作业自动化技术和精密播种智能化技术的研究进展。毯状苗机插秧和钵体苗机栽插是水稻机械化移栽的2种主要方式,移栽机械控制技术是移栽机械作业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基础和核心,在分析我国水稻机械化移栽方式与装备的基础上,对毯状苗机插秧技术和钵体苗机栽插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对移栽机械控制和智能化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提出加强耕整地机械化技术研究与应用,解决杂交稻、超级杂交稻、双季晚稻和连作晚稻机栽植问题是水稻栽植机械化技术的研究重点,提升秧盘育秧精密播种技术的播种均匀性、解决低播量下精密播种育秧、毯状苗插秧机纵向送秧的精准性和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是突破毯状苗机插秧技术的关键,研发经济高效、轻简型的钵体苗栽插装备是发展钵体苗机栽插技术的核心,加强移栽机械控制和智能化技术研究是栽植机械化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水稻种植机械化方案的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机械抛秧,水直播,旱直播,机动插秧机插秧,人工抛秧,手动插秧机插秧,人工插秧等7种水稻种植方案,依据产量,劳动强度,劳动生产率,人工用量,生产资料费,一次性投资等6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对经济发达地区,经济一般地区,经济落后地区,依据不同的权重,分别得到3个模糊集,据此,对各方案的优劣进行了排序进行了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跃进农场现存的几种主要种植形式,探索近阶段及未来适合跃进农场水稻种植机械化的模式。机直播与人工撒播的对比试验表明,该模式改善了水稻生长的小环境,促进了水稻分蘖生长,提高了水稻成穗率和抗病性,有利于人工清除恶性杂草,提高了水稻单产;穗粒数比撒播方式显著提高是机直播增产的主要原因,可增产5.44%。跃进农场近3年来水稻机直播与机插秧的产量表明,水稻机直播的产量总体要略高于机插秧,主要原因在于水稻直播形式较容易拿到穗苗,而机插秧形式穗苗不稳定。分析水稻种植环节的8项成本构成,机直播比机插秧可节约成本近20%,选用机直播的种植形式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实践研究表明,在跃进农场机插秧主要优势不在于提高水稻单产,而在于提高了水稻灌浆的整齐度和饱满度,有利于提高水稻种子扩繁质量和纯度,也有利于控制恶性杂草的危害。综上所述,近阶段来说,机直播和机插秧将全面替代人工撒播,机直播为主要推广的水稻机械种植形式,机插秧为辅助的种植形式,主要用于育种;随着水稻穴播机的不断研制成熟,机穴播将成为主要的种植形式,可以解决水稻种子扩繁的需要和种子品质的要求,同时还能实现稳定产量和降本增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深入分析双季稻对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针对当前南方双季稻区机械化种植水平低、插秧机保有量少、手工直播趋势蔓延等栽植机械化发展现状,从茬口衔接、生育期、比较效益、技术难易、生产规模五个方面梳理制约南方双季稻栽植机械化发展的因素,通过综合测评和试验示范深入比较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秧、水稻机械化有序抛秧、水稻钵苗摆栽技术三种机械化栽植技术在缓解茬口矛盾、抵御自然灾害、农药减施、水稻增产等方面的优势,遴选出适宜南方双季稻机械化栽植技术模式。从技术推广、政策支持、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通过因地制宜选定适用主推技术、完善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提高水稻栽植机具保有量、完善育秧中心布局、提高育插秧作业服务能力等发展路径加快提升高南方双季稻栽植机械化水平,促进双季稻面积恢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制约了水稻生产。在黑龙江高寒地区,春季育苗存在用土量较大、化冻慢,不能适时育苗、秧苗素质不稳等多种因素影响了水稻农业生产。通过大量试验示范表明,采用基质育秧无需到田间大量取土,解决了田间取土难问题,同时避免了采挖客土带来的杂草籽多、土传病害、药害现象的发生,既保护了环境,又实现了农业有机固废资源化高值利用,推动了水稻育秧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基质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传统水稻育秧易受气候环境影响,导致秧苗质量差的问题,以育秧环境参数为目标,优化设计水稻育秧气候箱及基于植物工厂技术的水稻育秧平台。利用水稻育秧气候箱,通过均匀试验和逐步回归法优化对秧苗指标有显著性影响的环境参数,进而确定水稻育秧最优环境参数组合,并利用基于植物工厂技术的水稻育秧平台进行规模化生产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全光谱条件下,叶面积系数受光照强度影响显著(P<0.05)。蓝光光质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对根数、根长影响显著(P<0.05);光照强度对SPAD值和叶面积系数影响显著(P<0.05);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对茎基部宽影响显著(P<0.05)。红蓝比3∶1光质条件下,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对茎基部宽影响显著(P<0.05);光照强度、温度和土壤含水率均对株高影响显著(P<0.05);光照强度对SPAD值影响显著(P<0.05);土壤含水率对叶面积系数影响显著(P<0.05)。水稻育秧环境最优参数组合为蓝光光质、土壤含水率60%(发现叶片卷曲后灌溉,每次灌溉最大含水率60%)、光照强度1.1×104 lx(光源表面处的测量值,光源表面距离育秧盘上表面20 cm)、光照时间9 h、温度28 ℃/24 ℃(光照期/非光照期)、湿度60%。基于植物工厂技术的水稻育秧平台所培育的水稻秧苗形态指标与力学特性均能达到机械插秧壮秧标准。试验结果可为大面积闭锁式水稻育秧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是采用规范育秧、机械化栽插的水稻栽插技术。经过几年的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证明,水稻机插秧技术具有省工,省时,省力,省秧田,插秧速度快,质量好,病虫害轻,生产成本少,增产明显,效益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亟待破解双季稻区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迟缓的难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双季稻地区的水稻种植将近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但种植机械化水平很低,严重制约该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进程。文章通过分析双季稻区水稻机械化种植发展缓慢的因素,提出要加快发展双季稻区水稻种植机械化的水平,需要确定以机械化育插秧为主流技术、有针对性地攻克双季稻育插秧技术中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加强育插秧技术农机与农艺进一步融合;加速研发推出双季稻区适用的插秧机机型。  相似文献   

19.
在萝卜幼苗栽植中,基于计算机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分析设计萝卜幼苗栽植的的需求,设计优化了其栽植系统。试验表明:设计基于计算机自动识别的萝卜幼苗播种系统,自动识别检测出的萝卜幼苗率达到80%,可实现自动化萝卜幼苗栽植作业,提高效率90%,提高栽植质量98%。在农业实践萝卜幼苗播种中,设计应用基于计算机自动识别的萝卜幼苗栽植系统,已通过试验验证,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水稻精密播种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水稻种植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必然要求育秧、种植的一条龙服务,否则机械化种植模式难以巩固.为此,总结了分别适合钵盘育秧和毯状苗育秧的水稻播种器,分析比较了其特点.针对超级稻育秧的特殊性,提出了一种新机构,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为水稻精密播种器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