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该文研究了缙云山斑腿树蛙的胚后发育。斑腿树蛙的卵泡采自于重庆北碚缙云山,置于实验室内缸中,自然孵化。在2:3、3~29.8℃的温度条件下观察斑腿树蛙胚后发育的过程,该蛙的胚后发育可划分为18期,历时50.5d描述了斑腿树蛙胚后发育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讨论并比较了该蛙和其他蛙胚后发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汞是珠三角环境水体的重要污染物,对水生生物危害巨大。对华南区常见的斑腿泛树蛙蝌蚪进行急性毒性实验,共设置10个浓度,结果表明Hg~(2+)对斑腿泛树蛙蝌蚪的24h,48h,72h,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634,0.596,0.415和0.394mg/L,Hg~(2+)浓度与LC_(50)有一定的线性相关。比较汞离子对多种蛙类的毒性影响,斑腿泛树蛙的汞离子污染耐受能力中等。  相似文献   

3.
徐宁  张景涿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508-3509
[目的]探讨安龙仙鹤坪产斑腿泛树蛙的形态特征。[方法]从贵州安龙仙鹤坪自然保护区采获20雄13雌斑腿泛树蛙标本,腹腔注射10%的甲醛溶液保存,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结果]安龙产斑腿泛树蛙属于泛树蛙属(Polypedates),与道真、台湾产斑腿泛树蛙的形态特征相似。安龙产斑腿泛树蛙指间无蹼,第四趾外侧蹼达远端第二、第三关节下瘤之间;多数标本体背面有"X"形花斑,股后均有较细密的网状花斑。雄性具一对咽侧下内声囊。其栖息环境颇广泛,白天多隐蔽,黄昏时出来活动。产卵季节颇长,以5、6月为繁殖盛期,一般当年完成变态,以陆栖为主。[结论]该研究为斑腿泛树蛙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用透明骨骼双色法对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大树蛙(Rhacophorus dennysi)、黑点树蛙(Rhacophorus nigropunctatus)的骨骼系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黑点树蛙在副蝶骨、舌器、肩带等方面与斑腿泛树蛙和大树蛙存在着明显差异,并对泛树蛙属与树蛙属的分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桂西两栖动物多样性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要2013 年深入桂西各县区对两栖动物多样性进行了系统地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桂西现已记录 两栖动物51 种,分属2 目8 科23 属。区系组成以50 种东洋界种类占明显优势,其余1 种为广布种,无古北界种分 布。在各县区分布较广泛的优势种有黑眶蟾蜍、沼水蛙、泽陆蛙、华南湍蛙、斑腿泛树蛙、饰纹姬蛙、花姬蛙。分析了两 栖动物生存现状,并提出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6.
运用多重实时PCR对多地的养殖和野生蛙类携带虹彩病毒的本底展开调查,并进行病毒分型。结果表明,检测的样品平均阳性率为8.90%,养殖蛙的平均阳性率为4.57%,野生蛙的平均阳性率为16.82%。从蛙种类来看,养殖牛蛙和黑斑蛙带毒率较低,而养殖的棘胸蛙和野外捕捉的斑腿树蛙带毒率较高。不同蛙携带的蛙病毒的分子序列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的蛙病毒高度保守,缺乏明显的宿主与地域特异性,表明人工繁育场暴发虹彩病毒可能对其他野生蛙类资源产生了负面影响,建议在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殖体系中引入病害监测和疫病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斑腿树蛙消化道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无尾两栖类的消化道组织。[方法]采用解剖学与组织学方法研究斑腿树蛙的消化道。[结果]结果表明,斑腿树蛙消化道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十二指肠、回肠和大肠。消化道管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食道为复层柱状纤毛上皮,胃和肠都为单层柱状上皮。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皱褶最丰富。食道腺为复泡状腺,胃腺属于单管状腺。具有十二指肠腺,回肠和大肠无多细胞腺体。杯状细胞存在于食道、十二指肠、回肠和大肠中,但食道、十二指肠中较少,回肠和大肠中较为丰富。[结论]斑腿树蛙肌层均为平滑肌,内层环肌较厚,外侧纵肌较薄。  相似文献   

8.
产卵位点选择是雌性选择一个特定的环境产卵,以使后代的适合度达到最大.两栖动物产卵位点对后代发育和存活至关重要.选取鞍子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峨眉树蛙(Rhacophorus omeimontis)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察以及室内试验,探究不同产卵位点(高或低)对蝌蚪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峨眉树蛙产卵位点距离水面距离变异大(7.5~232.5cm,n=87),80.5%喜欢选择在距离水面30~180cm处产卵;高处的卵团窝卵数与低处没有显著差异,但高处卵团出膜蝌蚪和变态幼蛙的体型均显著大于低处.表明峨眉树蛙产卵位点选择对蝌蚪发育有一定影响,高处的卵较低处的卵孵化的后代具有更高的适合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棘胸蛙蝌蚪胚后发育变化过程及蝌蚪饲养技术。[方法]采用模拟生境法,对粤北天井山林场棘胸蛙蝌蚪进行人工饲养,观察发育状况,并与自然环境下的蝌蚪进行对比。[结果]蝌蚪从卵膜孵化后需31~32 d才进入胚后发育。蝌蚪胚后发育共需60~61 d,其中26~30期需12~17 d、31~37期需24~26 d、38~41期需9~13 d、42~46期需11~12 d。蝌蚪自孵化出膜经91~92 d可变态成幼蛙。经独立样本T检验,该试验饲养的蝌蚪与野外自然环境下相同分期的蝌蚪,头体长及全长总体平均值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采用模拟生境法,人工饲养的蝌蚪发育正常,饲养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生肌调节因子肌细胞生成素(MyoG)和生肌决定因子(Myf 6)基因表达对鸭胚胎期及初生早期骨骼肌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Real-time PCR方法研究MyoG、Myf6基因在不同鸭品种(高邮鸭和金定鸭)胚胎期(13,17,21,25,27胚龄)及初生早期(出雏后7日龄)骨骼肌发育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其表达变化与胸、腿肌发育的相关性。【结果】MyoG和Myf6基因在2个品种鸭胸肌、腿肌组织发育早期均有表达,但不同组织存在不同的表达模式。MyoG在鸭胚胸肌、腿肌组织中均呈现"前高后低"的表达模式,21胚龄以前表达量相对较高,随后表达量下降,并维持相对较低水平;而Myf6基因在胸肌组织中在21胚龄时表达量最高,随后表达量下降,但仍维持相对较高的表达水平;在腿肌组织中在13胚龄时表达量较高,在17胚龄时达到最高,随后表达量有所降低,并在21胚龄后急速下降至极低水平,但其表达在胚胎期后期(27胚龄)以及初生期(7日龄)又有缓慢上升趋势。二元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个品种鸭胸肌、腿肌MyoG mRNA表达与胸肌、腿肌发育呈强负相关;胸肌中Myf6mRNA的表达与胸肌发育无显著相关性,腿肌中Myf6mRNA的表达与腿肌发育呈强负相关。【结论】骨骼肌中MyoG和Myf6基因表达具有显著的时空性,性别差异不显著,骨骼肌中MyoG和Myf6基因表达与鸭发育早期骨骼肌质量变化呈现负的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1.
12.
13.
本文对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计算,从数值上对古典风险模型与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比较,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4.
观察测量屠宰肉尸452头,其中440头为有无腹股沟深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10头为后躯被检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2头为管道注射,观察引流区。结果:1.猪有腹股沟深淋巴结,在统计230头,460例肉尸中,有24头存在,占10.43%。腹股沟深淋巴结平均重0.88±0.38克,平均大小为2.82±0.70×1.64±0.36×0.47±0.13厘米;汇集股部内侧和下腹部的淋巴液,注入髂内侧淋巴结。2.髂内侧淋巴结平均重1.87±0.71克,平均大小为3.19±0.80×1.38±0.42×0.55±0.18厘米;输入管数为5—6条,管外径为0.09±0.04厘米,输出管数为1—3条,管外径为0.24±0.10厘米。3.髂内侧淋巴结收纳腘浅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和髂下淋巴结引流区的淋巴液和部分盆腔内脏的淋巴液。管辖范围广,位置恒定,淋巴结较大,浅在胴体脏面,易找到,不破坏商品,不影响商品的外观,是屠宰肉尸后躯被检的主要淋巴结。  相似文献   

15.
16.
猪大肠杆菌病病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猪的大肠杆菌病主要由产肠毒大肠杆菌(ETEC)引起,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水肿病等就ETEC的毒力因子和O抗原群,猪的日龄及其肠道受体与这些疾病的关系作了比较详尽的综述并讨论了可能存在的其它猪大肠杆菌病病型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本文用比较组织学方法,观察大量舌组织切片,初步发现:舌感受器随着动物进化发展在种类与形态结构上有较明显的差异,两栖类最为简单,只看到游离神经末梢;啮齿、偶蹄和食肉类较复杂,有游离神经末梢、丛束状神经末梢、味蕾和肌梭等;人类最为高级,结构最为复杂,增加了肌间结缔组织感受器、肌束膜感受器、血管旁感受器和肌腱感受器等。此外,本文还对上述感受器进行了生理机能、组织发生和生物进化方面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