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正> 棉尖象甲(Phytoscaphusgossypii Chao)又叫棉小灰象.是我省各棉区棉花幼苗和蕾铃期常发性害虫.主要为害棉花的嫩尖、花、蕾与幼铃的苞叶.1982年7月初,在兰考县爪营公社调查,一般受害棉田有虫株率达100%.单株有棉尖象甲成虫最多49头,最少7头,平均15.2头.幼蕾、花与幼铃苞叶被害吃光者占27%.蕾、铃、苞叶被食后,不久就枯萎脱落,伏前桃减少,影响棉花的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2.
<正> 棉小灰(虫甲)食性杂,除危害棉花外,还危害大豆、玉米等作物。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改革,大豆、棉花面积扩大,其危害也逐年加重。成虫咬食棉花叶柄、嫩尖、幼蕾,引起枯死、脱落。1985—1987年对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一、棉田象(虫甲)的优势虫种棉田象(虫甲)有数种。据1986年对虞城县10  相似文献   

3.
绿盲椿属半翅目,盲椿科.是棉花生产上的主要害虫。2003年河北省南皮县抗虫棉棉田绿盲椿大发生,由于棉农对此认识不足,防治不及时,造成棉花严重减产。近几年本县棉田每年也都有发生。该虫主要以成、若虫刺吸棉花的嫩尖、顶心、嫩叶、花、蕾及幼铃,棉花顶心被害后.形成多头棉,丛生疯长;嫩叶被害后形成破叶,俗称“破叶疯”;花蕾及幼铃被害易脱落,对棉花产量影响很大。棉田被害后,一般减产20%~50%,严重的可造成绝收。  相似文献   

4.
棉盲蝽象属半翅目盲蝽科,在我市发生主要种类有绿盲蝽、苜蓿盲蝽和三点盲蝽等,棉盲蝽象的主要寄主除棉花外,还为害豆类、蔬菜、玉米、果树和多种杂草。近几年,抗虫棉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由于抗虫棉田用药次数、用药量少,致使过去在棉花上不是主要害虫的棉盲蝽象成为棉花上的重要害虫之一。  相似文献   

5.
棉花盲蝽象的发生规律与防治办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华容县是湖南省产棉花大县,但自2007年以来,棉花盲蝽象上升成了主要害虫.总结了华容县2007-2009年棉盲蝽象危害情况,叙述了棉盲蝽象的危害特点、发生规律与天敌情况,提出棉盲蝽象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棉花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大约会遭受300余种害虫侵袭,其中常年为害的有10多种,它们是棉花生产丰收的主要威胁。本文介绍棉花常见虫害及其综合防治。一、常见虫害的为害特征1.棉蚜成虫体长1~2毫米,颜色以绿色、深绿或黄色为主,也有暗红色或者赤褐色,集中在棉叶背面或嫩尖吸食汁液。受害叶片卷缩,生长缓慢,棉株开花结铃推迟。叶片表面蚜虫排泄的蜜露常诱发霉病,严重时导致蕾铃脱落。  相似文献   

7.
枣强县棉盲蝽象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盲蝽象是棉花主要虫害之一,严重影响棉花产量。本文针对盲蝽象的发生规律,指出了棉盲蝽象的防治指标及具体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姬凤琴 《河南农业》2008,(23):23-23
一、症状棉盲蝽对棉花的危害时间很长,从幼苗一直到吐絮期,危害期长达3个月,以棉花花铃期第3代棉盲椿危害最为严重。棉盲蝽以成虫、若虫的刺吸式口器刺入棉株嫩头、嫩叶、花蕾、幼铃,吮吸棉株营养液,造成蕾铃大量脱落、破头、破叶和枝叶丛生等。在棉花各生育期中,受害后的表现也不同,  相似文献   

9.
棉铃虫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世界性害虫。棉铃虫以幼虫咬食棉花嫩头、嫩叶、边心及钻蛀蕾铃危害,造成蕾铃脱落形成僵瓣棉、烂铃。卵多产千嫩叶正面、顶尖、果枝嫩尖、蕾铃苞叶上。棉花与小麦或豌豆套作时虫害较重,与玉米或高粱间作时可以减轻受害。高温干旱少雨或土壤湿润疏松易大暴发。因防治适期时间短,所以防治必须掌握“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我县常年植棉面积近0.68万公顷,为了控制危害,减低发生基数,提高棉田棉花的经济效应,现对其防治方法提出一些看法,具体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0.
蚜虫多年来一直是棉田的主要害虫,从棉花出苗到棉花吐絮一直受到蚜虫的危害。棉蚜分布于棉叶背面、嫩头组织和花蕾上,以其刺吸口器插吸食汁液,造成棉花叶片畸形卷缩,叶片失绿,破坏了棉花的正常代谢,严重可使植株矮小、叶片变小、根系缩短、现蕾开花推迟,蕾铃数减少,导致棉花减产和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11.
棉盲蝽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盲蝽又叫棉花盲蝽象,俗称"小臭虫",属半翅目盲蝽科,其种类很多,我国棉区已发现17种,山东记载有11种,主要有绿盲蝽、苜蓿盲蝽、三点盲蝽和中黑盲蝽等4种.一般6月份迁入棉田,以成虫和若虫危害棉花嫩头、嫩叶、花蕾和幼铃,白天躲在杂草上或土缝中,傍晚取食为害,不易被人发现.近年来棉盲蝽在各地呈多发趋势,受害后棉花一般减产20%~30%,严重时可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12.
转双价基因棉对高抗Bt棉棉铃虫的抗虫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喂饲法,测定了转双价基因棉(中棉41、SGK321)、转单价基因棉(中棉29)及常规棉(苏棉12)对抗性和敏感棉铃虫的抗虫性。结果表明:转双价基因棉主茎叶片对抗性和敏感棉铃虫初孵幼虫的抗虫性明显高于或稍高于转单价基因棉,且随棉花生长发育期的推移抗虫性下降速度较慢,如第8叶后中棉41(ZM41)对抗性和敏感初孵幼虫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80.0%~40.0%和100%~85.6%,而中棉29(ZM29)分别为30.0%~15.6%和84.0%~71.1%。转单、双价基因棉生长中后期主要受害部位对抗、感棉铃虫的抗性高低次序均为:嫩蕾、顶部嫩头、侧枝嫩叶,其中转双价基因棉嫩蕾对敏感棉铃虫和顶部嫩头对抗性棉铃虫的抗虫性显高于转单价基因棉。转单、双价基因棉对抗性棉铃虫的抗虫性低于敏感棉铃虫。  相似文献   

13.
激素对陆地棉和海岛棉茎尖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1AA,IBA,NAA,2,4-D对陆地棉和海岛棉茎尖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BA,KT,ZT则抑制棉花茎尖培养,在一定激素浓度范围内,随着激素浓度的升高,对棉花茎尖培养过程中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但继续增加激素浓度,虽对棉花茎尖培养不定根的形成仍有促进作用,但却抑制了地上部的生长.适合棉花茎尖培养的最佳激素和浓度为0.01~0.1 mg/L IBA.其中,在含有0.1 mg/LIBA的培养基中,陆地棉和海岛棉基因型间茎尖培养的效果存在着显著差异.以海岛棉不定根的形成能力较陆地棉容易,而地上部的长势则陆地棉优于海岛棉.其中,在陆地棉中又以浙506茎尖培养效果较好;泗棉3号相对较差.在海岛棉中,比马3-33茎尖培养效果较好,而米奴非10的茎尖培养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4.
棉花枯萎病的生物防治,主要通过交互保护作用保护棉株,即用不致病的棉枯萎病菌系(尖孢镰刀菌)或别种能侵染棉株的镰刀菌接种,使其侵染棉花维管组织,阻止或削弱棉花枯萎菌的危害。近年又试用细菌拌种法,其保护机制大体在于竞争或占领,以阻止病菌侵入。  相似文献   

15.
笔者的研究旨在抓住棉盲蝽象在当地的主要危害规律,科学地指导生产,对提高棉花产量增收节支提供理论依据。以N141和石39两个新品系为试验材料,研究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棉盲蝽象的发生和危害情况。结果表明两个材料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棉盲蝽象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相同,均在当地的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发生和危害达最高值,蕾铃脱落率及危害高达41.8%。在此之前和之后,棉盲蝽象的危害都较轻,从而得出了此期为棉盲蝽象危害的主要时期。此时也是棉花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两个品系自然控制处理产量比综合处理的小区产量减少39.3% ̄43.3%,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所以必须在主要危害时期进行防治,在节省成本的同时又减少棉花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6.
棉花茎尖农杆菌转化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高效的以草甘膦为选择剂的棉花茎尖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方法]以中棉35号、中棉27号、石远321和珂字312号4个陆地棉品种茎尖为遗传转化受体材料,采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结合草甘膦筛选,探讨了影响棉花茎尖遗传转化效率的几个重要因素。[结果]棉花茎尖对草甘膦极为敏感,所有品种棉花茎尖均在60μmol/L草甘膦浓度下停止生长。对茎尖用OD600=1.0菌液浸染20min、预培养2d、恢复培养1周和共培养72h的处理能显著提高棉花遗传转化效率。对所有成活转基因棉株进行PCR检测的结果表明,所有植株均能扩增出目的基因aroA—M1 1.3kh的特定条带。[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加速转基因棉花的产业化进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蚜虫多年来一直是棉田的主要害虫,从棉花出苗到棉花吐絮一直受到蚜虫的危害。棉蚜分布于棉叶背面、嫩头组织和花蕾上,以其刺吸口器插吸食汁液,造成棉花叶片畸形卷缩,叶片失  相似文献   

18.
棉盲蝽又叫棉花盲蝽象,俗称“小臭虫“,属半翅目盲蝽科。其种类很多,生产上常见的有绿盲蝽、苜蓿盲蝽、三点盲蝽和中黑盲蝽4种。一般于6月份迁入棉田,以成虫和若虫危害棉花嫩头、嫩叶、花蕾和幼铃,白天躲在杂草上或土缝中,傍晚取食危害,不易被人发现。  相似文献   

19.
棉花盲蝽象的发生和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威县是河北省植棉大县,常年植棉面积75万亩,棉花生产是威县主导产业。随着抗虫棉的推广应用,棉田用药量和用药次数大大减少,盲蝽象逐渐由不被人注意的害虫种群通过数量积累,变成害虫的优势种群,成为棉花的主要害虫。特别在2005年我县盲蝽象大发生,致使棉株中部蕾铃脱落加重,严重地影响了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20.
萧县地处淮北北部,年降雨量九百五十八毫米,年平均溫度摄氏十四点八度,无霜期一百九十天(1957—1964年平均)。全县多沙質土壤及两合土,适宜种植棉花,历年来植棉面积占总耕地20%左右。棉鈴虫是萧县地区棉花蕾鈴期主要害虫之一,如不防治,往往使蕾鈴大量脫落以致減产。現将1958—1965年八年来棉鈴虫发生情况及防治經驗总結如下。一、棉铃虫的为害棉鈴虫的幼虫能为害棉花嫩尖、花、蕾、青鈴,初孵幼虫喜食嫩叶尖端,少数还吃叶片,使呈不規則的孔洞,也有为害嫩茎,造成缺刻,但以为害花蕾和鈴为主。在萧县地区以第二代棉鈴虫为害最甚,是形成落蕾的主要原因。如不防治,一般因棉鈴虫造成的落蕾,占盛蕾期落蕾的50—80%;防治棉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