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羽《茶经》“一之源”,极为简明地阐述了茶树原产地、茶树的性状特征、茶的用字与名称、茶的生态环境与栽培技术以及茶的功用等等,内容丰富,文字精练。本文根据古今相连的原则,略加论述。 (一)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我们的祖先神农氏就发现了茶树。《茶经》开篇指出,茶是原产于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茶经》这段开头语,为我们研究茶树原产地提供了依据。“庸太宗贞观元年(627)将全国分为关内、河南、河北等十个道”,“玄宗开元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茶树生长在森林之中。中国第一部唐代陆羽著的《茶经》,首先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对好茶描述多么逼真。高山出好茶,关键在芽叶肥壮、柔嫩,对夹叶少。这与现代茶学研究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早最多的国家。早在三国(公元220~280年)《吴普·本草》引《桐君录》中就有“南方有瓜芦木(大茶树)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之说。陆羽(公元733~804年)在所著《茶经》中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迺至数十尺……”。宋子安(公元1130~1200年)《记东溪茶树》也说:“柑叶茶树高丈余径七八寸”。云南大理府志载:“点苍山(下关)……,产茶树高一丈。”可  相似文献   

4.
宜昌,古为峡州,自唐以来,峡州茶便极负盛名,受到历代名家赞赏,历代文人写下了大量赞美诗篇。唐朝杨华的《膳夫经手录》、明朝黄一正的《事物钳珠》、明朝王象晋的《群芳谱》都把峡州所产的“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等列为极品,可惜解放前都已失传。而宜昌现存的历史名茶中,享誉较高的有峡州碧峰、仙人掌和鹿苑茶。峡州碧峰、仙人掌茶属于恢复历史名茶,鹿苑茶属传统历史名茶。现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原文: 一、种茶宜择山高向阳之地,有黑土砂砾者种之,其味清远兼有岩骨花香之胜。 诠释: 俗话:“高山出好茶,平地产好茶。”明·熊明遇《岕茶记》也述:“茶产平地,受土所多,故其质浊。”宋子安北苑《东溪试茶录》:“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唐·陆羽《茶经》记载:“上者生烂石(有光彩的砂砾土),中者生砂壤,下者生黄土”。这些都说明  相似文献   

6.
宜红茶史略     
翁寿楠 《茶叶》2004,30(3):173-174
宜昌红茶简称宜红 ,又称宜昌工夫茶 ,是我国主要工夫红茶品种之一。历史上因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1 宜红茶区的自然环境宜红茶区位于东经 1 0 9°- 1 1 2°,北纬 2 9°- 31°31′。产于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的湖北、湖南三市州(湖北的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的常德市 )二十余县 ,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著名茶区 ,早在公元 3世纪西晋时 ,《荆州土地记》就记有 :“武陵七县通出茶”。唐代陆羽《茶经》载 :“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山南 ,以峡州上”。1 .1 气候属亚热带气候 ,茶区年均温度 1 4~ 1 8℃。宜昌年均温度 1 6.…  相似文献   

7.
郑谷与茶     
郑谷(989~1061),唐代诗人,字守愚,宜春(今属江西)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篇》。 郑谷有茶诗(主要是有茶之诗)十余首,综述如下。 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峡中,相当今湖北宜昌、远安、宜都等县地。小江园为一种名茶,《广群芳谱·茶谱》:“峡州小江园……皆茶之极品”。作者在峡中尝到了“小江园”这种名茶,认为它可以和安徽宣城的鸦山茶、四川的鸟嘴茶比美。这种“小江园”名茶的特色是:干茶呈浅黄色,煎后茶汤呈浅绿色,如果酒后饮上一杯,更觉茶味隽永。  相似文献   

8.
现存《茶经》版本中的“二之具”有“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四五十斤为小穿”等文字,通过文字分析、逻辑推理和文物参考等方法,认为“峡中”这段文字中的“斤”字在陆羽原稿中应为“片”字。究其原因,或因“片”“斤”两字字形相似,后世传抄过程未正本清源、不仔细考究所致的刻误。  相似文献   

9.
陆羽《茶经》六之饮,有“饮有觕茶、散茶、末茶、饼茶者”。在唐代已出现多种茶类,根据茶类的演变史,当时虽以团饼茶为主,但也有散茶炒青绿茶。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的“自傍芳丛摘鹰咀,斯须炒成满室香”一句,被认为是中唐  相似文献   

10.
建盞(续)     
五、地位 建盏与建茶珠联璧合,得到上至皇帝、高官重臣,下至文人墨客的高度评价和歌咏推崇,双双入贡,辉煌鼎盛于宋、元时期。同时,建盏和建茶还被大量销往日本、高丽(朝鲜)和东南亚等许多国家,为国人争得荣耀和财宝。 (一)皇帝与文人的推崇 宋徽宗《大观茶论》(1107年)中写道:“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天下之士,励志清白,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在“盛世之清尚”的氛围中,虽有了“名冠天下”的“建茶”,但应配何种茶盏,“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这种盏正是时任三司使给事中臣蔡襄《茶录》所进言之建盏:“建安所造者……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官至尚书都员外郎的梅尧臣(1002~1060年)茶诗《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兔毛紫盏自相称,清泉不必求虾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诗句:“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苏东坡《送南屏谦师》  相似文献   

11.
巩志 《中国茶叶》2008,30(7):33-34
茶,钟山川之灵禀,集天地之风露,含英咀华,吐香韫玉。宋徽宗《大观茶论》:“夫建茶擅瓯闽之秀气,臻山川之灵禀。”茶为草木之灵芽,本是大自然之杰作,是上天赐予人类的最佳饮料。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一般认为唐代中期(约公元8世纪)以前的“茶”写成“荼”(读作“ú”)。据查,“荼”字最早见于《诗经》,在《诗经·邶风·谷风》中记载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相似文献   

12.
1200年前,茶圣陆羽在他的《茶经》——世界第一部茶书——开头语:“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广东地处亚热带,生态环境宜茶生长,有优异的茶树品种资源,如凤凰单丛,日本的中国茶叶通松下智教授称“这是你们中国的国宝茶”;又如英德OP型红茶,曾是英女皇招待贵宾用的茶。广东不仅有优异的茶树品种,而且热销海内外,“穗、潮、港”是世界饮茶热的“金三角”。广东地处珠江一带,水质含硫量高,促使人们多饮茶,茶叶的保健功能的科学性日益深入人心,广东省人均寿命名列全国前茅,也是“饮茶常乐长寿”的实证。  相似文献   

13.
在闽南和潮汕一带,人们都把茶叶称为茶米。意思是说在人们生活中茶与米都显得同样的重要。早在一千年前,宋代王安石在《义茶法》中就说:“夫茶之为用,等于盐米,不可一日以无。”顾元庆在《菜谱》中则说:“人饮真菜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陈藏器《本草拾遗》云:“诸药为病之药,茶为各病之药。”故自元代以来就有“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有一句谚语:“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条”、“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茶叶在我国先民生活…  相似文献   

14.
三、茶树种植 (一)茶籽直播陆羽《茶经·一之源》有“法如种瓜,三岁可采”之句。可能由于陆羽把茶籽直播说得过于简略,因此对后人来说,就无法完整地理解其原意。也就是说当时茶籽直播法到底是怎样的,不很清楚,而一些研究《茶经》的人则对“法如种瓜”作如下认识: 1.种瓜法的要点是:精细整地,挖坑深、广各一尺,施粪作基肥,直播种子四粒。 2.据《齐民要术》记载的种瓜法,其要  相似文献   

15.
福建茶文化纵横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梓金 《福建茶叶》2000,(Z1):12-13
福建产茶文字记载 ,最早见诸南安县莲花峰石刻“莲花茶襟” (公元 376年 )。陆羽《茶经》对福建建州等地产茶有“往往得之 ,其味极佳”之誉。八世纪福建列入全国主要茶区 ,为茶税主要来源之一。宋代采造茶叶供皇室饮用的贡焙 ,由江苏阳羡改设在福建建安 (今建瓯市 )的北苑。北苑贡茶经蔡襄等人的倡导 ,茶叶采制技艺的精湛 ,品饮的考究 ,“莫不胜造其极” (《大观茶论》)。与此同时 ,品尝 ,评比茶叶的“斗茶之风”更风靡全国。这时也是我国茶文化的繁荣时期 ,论述北苑茶采制技艺、品饮艺术的著作与诗文空前繁盛。以著名的蔡襄《茶录》 ,范仲…  相似文献   

16.
茶叶与抗癌     
许良中 《茶报》2004,(4):17-18
茶作为传统饮料在我国已有约5000年历史。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早就有饮茶健身的记载。最早的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汉代《神农本草》也记载了“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并把茶列入365种药物之中。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在“食论”中说“苦茶之食,益意思”。  相似文献   

17.
陆德彪 《茶叶》2001,27(2):16
龚自珍(1792~1841),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学识广博,因为不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仕途坎坷,其“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作品为大家所熟悉和赞美。 龚自珍的茶诗茶词甚多,47岁时所作的《会稽茶》便是其中的佳作。《会稽茶》诗云: 茶星夜照越江明, 不使风篁(指龙井)负重名。来岁天台归楫罢, 春波吸尽镜湖平。 在《会稽茶》诗前有一段长200字的序言,作者在序言中赞美会稽茶“秀颖似碧螺而色白,与浓绿者不同,先微苦,涤脾,甘甚久,与龙井骤芳甘不同,凡所同者,山水芳馨之气也。”认为会稽茶的质量“乃在洞庭(指碧螺春)、龙井间”。  相似文献   

18.
唐朝陆羽所著《茶经·八》茶之出记载:南岭茶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南岭即岭南,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北部和湖南、江西数省区交界处,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茶经》所指福州又名长乐郡,今福州、莆田一带;建州,又称建安郡,今福建建阳一带;韶州,又称始兴郡,今广东韶关、仁化一带;象州,又称象山郡,今广西象山县一带.四州中真正位于岭南的是韶州,韶州以州北有韶石山(仁化境内)而命名,韶州近五岭者,仁化又居其中心.  相似文献   

19.
先民在植物采集尝试中发现了茶,同时也在大量采摘野生茶树中,观察识别了茶树的变异。之后,通过发掘、种植,从累年的实践中逐渐选育了茶树品种,使祖国茶树品种资源,不断地得到丰富。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的大茶树,这在《茶经·一之源》里有明确的记载。《尔雅》中的槚与荼,它的原始声义,是象征地  相似文献   

20.
峡州碧峰峡州碧峰产于湖北省宜昌县邓村、太平溪一带。此地位于长江西陵峡境内,是唐朝峡州茶之地。这里群峰起伏、四季分明、云雾弥漫、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土壤肥沃,为茶树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由于碧峰茶具有条索翠绿显毫,味爽清香、叶底嫩绿匀整,茶汤黄绿明亮,耐冲泡的品质特点,受到饮茶者的赞赏。碧峰茶清明前后开采,一般特级茶采一芽一叶;一级茶采一芽二叶初展;二级茶采一芽二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