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匙吻鲟人工驯食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然环境下,匙吻鲟终生以浮游生物为食;在人工养殖情况下,经过7~10天的驯化,可以转食浮性的人工配合饲料。匙吻鲟目前工厂化养殖中采用卤虫、轮虫或小型的枝角类开口,长到3~4厘米转食水蚯蚓,当长到6~10厘米时就可以采用浮性的人工配合饲料进行驯食。采用活饵养殖匙吻鲟不仅会增加成本和劳动强度,而且也难以做到饵料的长期供应,所以从商业化和规模化养殖的角度来看,必须采用人工配合饲料进行养殖。因此匙吻鲟从天然饵料到摄食人工配合饲料驯化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可以说人工饲料的驯食是匙吻鲟养殖过程中最为关键和最核心的技术。  相似文献   

2.
加洲鲈鱼原产地美国,俗称美国鳜鱼,在自然条件下以活鱼活虾等为食。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经过驯化也可摄食人工配合饵料。因此发展加洲鲈鱼的养殖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江浙一带,黄鳝的主要养殖方式是收购野生黄鳝种进行驯养,因饵料供应的不稳定性及野生黄鳝资源的日趋衰竭的现状,使黄鳝养殖业难以走上规模发展的道路。能否规模化育苗?能否经驯化后摄食配合饲料以及利用人工配合饲料投喂的黄鳝生长状况如何(包括生长速度及体色)?这是黄鳝走规模养殖道路必须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在生产实际中,大规格的野生黄鳝种经驯化后能摄食人工投喂的动物性饵料,如小鱼、蚯蚓、蚌肉等,但是比较难以驯化摄食人工配合饲料。黄鳝幼苗对饲料是否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呢?2001年笔者对刚孵化尚带着卵黄囊的…  相似文献   

4.
利用水蚯蚓池塘网箱养殖黄鳝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辉 《内陆水产》2009,(10):42-44
黄鳝为底栖生活鱼类,适应力强,几乎能在各种淡水水域中生存,为肉食性鱼类,在特别饥饿或人工驯化的条件下,也采食植物性饵料或配合饲料。在野生状态下,主要摄食水、陆昆虫及其幼虫,也捕食蝌蚪、幼蛙、小鱼、小虾等,一般野生条件下生长较为缓慢,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饵料充足,  相似文献   

5.
正在传统的大口黑鲈养殖中,以冰鲜鱼作为饵料,用量大,水质容易恶化,严重影响了养殖生态环境。通过人工驯化,培育食用配合颗粒饲料的大规格大口黑鲈鱼种进行生产养殖,在整个养殖过程中使用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改善养殖环境,提升大口黑鲈商品鱼品质。为此,本试验依照江苏省水产三新工程"加州鲈品系繁养关键技术研究示范推广"项目内容,对大口黑鲈与河蟹混养模式进行试验探讨。  相似文献   

6.
驯化摄食对黑鲍饵料选择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黑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H·discusdiscus♂)对裂片石莼(Ulva faxciata)、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海带(Laminaria japonica)、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tenuistipitata)、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和人工配合饲料6种饵料的选择性,继而通过实验研究了强制摄食驯化对黑鲍饵料选择性的影响。实验发现,在无饵料强制驯化的状态下,黑鲍对几种实验海藻的选择性依次为海带>石莼>江蓠>龙须菜>蜈蚣藻;在用单一饵料强制驯化7d后,黑鲍对几种实验海藻的选择性依次为海带>江蓠>石莼>龙须菜>蜈蚣藻。而黑鲍对人工配合饲料的摄食存在随机性,没有一定的规律。研究表明,海带是黑鲍最喜食的饵料,前期摄食驯化对其饵料选择性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大鲵,即人们常说的娃娃鱼。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从事大鲵的人工养殖和繁殖,并正朝产业化开发迈进。大鲵白苗种开食时就以肉食性饵料为食物,而且不同生长阶段对饵料的种类与大小有不同的要求,如果供食不及时、数量不能满足或不适口,大鲵就会自相残食而被咬死、卡死,或凶饥饿而死亡。因此,必须根据大鲵对饵料的需求,有计划地供给饵料,及时驯化摄食,做到时间配合、数量满足、规格配套、品种适宜,才能保证养殖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史氏鲟南移驯养及生物学的研究:Ⅲ.仔鱼的开口摄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庄平  张涛  章龙珍  张征 《淡水渔业》1999,29(4):8-11
用单一的水蚯蚓、卤虫无节幼体、池塘浮游动物、人工配合饲料投喂及先卤虫无节幼体后人工配合饲料混合投喂等五种方式培育史氏鲟仔鱼。结果为:卤虫无节幼体是史氏鲟最好的开口饵料,可获得高的成活率和生长率;开口摄食后3-5天,即可开始投喂人工饵料进行食性驯化,20日龄的鱼苗可获得满意的饵料驯化效果。  相似文献   

9.
鱼苗的标粗与管理 1、鱼种驯化 海鲈在体长3厘米以下的鱼苗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小虾及其它小甲壳类,所以培育期间需经过驯饵使其逐渐转食。驯饵进程按照鱼糜、鱼糜与鳗料、鱼糜与适口配合饵料、配合饵料逐渐进行,将饵料均匀泼洒投喂,还要逐渐驯化其定点摄食。每日投饲2~3次,目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6%。  相似文献   

10.
在集约化和池塘高密度养殖中,饵料占养殖总成本的50%以上,饵料浪费则成本增加。如何提高饵料利用率,降低饵料成本,这是养鱼者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也是一项非常关键、非常精细的技术环节。作者通过驯化养鱼实践,就如何提高颗料饵料的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浅谈经验一、二,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马旭洲 《内陆水产》1996,(12):10-11
养殖品种搭配方式对驯化养鲤产量的影响马旭洲(哈尔滨市水产研究所150070)驯化养鲤作为一种池塘高产养鱼方式,在北方地区被普遍推广。但目前推广的以鲤为主体鱼的驯化养鱼模式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养殖品种较单调,不能充分利用水体空间与饵料资源。我国传统养鱼...  相似文献   

12.
2003年,我们利用全价配合饲料并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进行了建鲤鱼种池塘中套养驯化草鱼鱼种的试验,8亩池塘共产大规格鱼种13830kg,其中草鱼鱼种2900kg,鲤鱼鱼种8600kg,花白鲢鱼种2330kg,饵料系数分别为2.0和1.8,草鱼鱼种成活率为75%,实现亩利润4625.25元,初步探索出建鲤鱼种池塘中套养驯化草鱼鱼种的养殖模式,解决了草鱼鱼种  相似文献   

13.
暗纹东方,俗称河豚,经济价值较高,是近些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淡水养殖新品种,目前其集约化养殖技术已成熟。众所周知,在对河豚稚鱼进行集约化养殖之前,必须经过一个驯化转食的过程,使河豚由原先摄食枝角类等生物饵料转向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才便于大规模养殖。但在驯化转食过程中,若方法不当,不仅苗种成活率不能保证,还会导致河豚个体大小参差不齐,发生同类相残现象,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益。目前,我们已探索出有效的驯食方法,驯食成功率均达到或接近100%,驯食期间的成活率为98%以上。本文根据近几年的生产过程,对河豚的驯化…  相似文献   

14.
鳜是淡水名贵鱼类之一,喜食活鱼饵,不吃人工投喂的饲料,因此限制了其规模化养殖。为解决这一难题,很多科研单位进行了立项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据报道人工投喂配合饲料有些地方已获成功,但在实际养殖过程中按其驯食技术进行驯化都未成功。为此我们改变思路从生鲜鱼饵料入手进行研究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随着鱼虾养殖的迅速发展,配合颗粒饵料的需要量大幅度增长。各地就地取材,选用的配合饵料的种类和配方较多,取得较好效果。但目前在配合颗粒饵料的粘合技术方面报道尚少,粘合剂的好坏直接影响了饵料效果和养殖环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垦区养鱼全面推广了驯化养鱼技术,使单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高寒地区渔业的单产水平和效益,我们于1996年在七队6号池开展了驯化养鲤工作,历经130天的养殖周期,亩产达512kg,亩利润达2040元,现将试验情况和结果报告如下: 一、试验条件 1、池塘:面积为15亩,土质为粘土,堤坝坚固,保水性好,贮水可达2.5m。 2、水源:为清茶馆河水及井水。 3、设备:配有叶轮式增氧机一台。 4、饵料:利用全价配合颗粒饵料进行驯化投喂,其成份是秘鲁鱼粉5%,豆饼40%,麸皮40%,大麦  相似文献   

17.
配合饲料网箱养殖商品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2只小体积网箱(2.4m3)进行养殖商品鳜试验。经172天饲养用两种配合饲料喂养的鳜鱼平均体重分别达到314g和304g,表观饵料系数分别为3.8和3.9,驯化率分别为78.6%和88.4%,成活率分别为93%和91%。本文还对配合饲料网箱养殖商品鳜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斑鳢(C.maculata)在广东养殖规模不断发展,苗种由香港直接购进或由香港购回亲鱼繁育。乌鳢(C.argus)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工养殖也日益广泛。斑鳢香港养殖品系较广东野生品系容易驯食人工饲料,一般在全长4-6cm前进行食性驯化。何林等(1993)研究发现人工繁育的乌鳢鱼苗在全长24mm后驯食人工配合饵料效果良好。目前,在我国大规模开展实用配合饲料养鳢是急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不同饵料饲养中华鲟幼鲟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水蚯蚓、配合饵料和混合饵料饲养中华鲟幼鲟(初重44g)30d,结果显示,配合饵料组增重率最高,饵料系数最低,配合饵料的养殖效益优于天然饵料。幼鲟较容易从摄食水蚯蚓向摄食颗粒饲料转化。  相似文献   

20.
<正>在传统池塘养殖中,每养殖1亩鳜鱼,需配套3~4亩池塘培育饵料鱼。这种活饵养殖方式引起的配套饵料鱼塘占比成本高、饵料鱼与鳜鱼生长衔接难度高、人工捕捞饵料鱼劳动强度高、饵料鱼携带病原体导致发病率高的“四高”因素,制约了鳜鱼养殖持续、高速发展。因此推广鳜鱼全程配合饲料养殖对于推动鳜鱼产业变革、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两年,随着鳜鱼配合饲料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