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都阳湖信江流域为研究区,分析了网格大小选择对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水文过程模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同样参数条件下,1,2和4 km这3种不同尺寸网格对模拟的总径流量影响较小,但网格大小显著地改变着模拟水流在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间的分配;不同网格的模型计算的实际蒸发量的差别不显著;大网格的模型计算的地下水补给量大.经过率定后的3种不同网格的模型均能较好地模拟流域的径流过程,但2 km网格模型模拟的总体效果要好于1 km网格模型和4 km网格模型.研究表明,对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网格的精细并不一定提高模型的模拟效果,一定精度空间数据的翰人条件下,分布式水文模型存在一个合适的网格大小使得模型的模拟效果最佳.在流域水文模型的具体应用中,应考虑流域本身的尺度以及模拟的目的和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网格大小,同时应结合模型机理,解释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2.
分布式土壤侵蚀模型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布式模型是近年在经验统计模型和物理过程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土壤侵蚀模型。本文分析了几种分布式侵蚀模型的特征及物理过程,对其中的网格划分、网格单元侵蚀量的计算、流域出口侵蚀量的计算、模型参数的采用等主要技术环节进行了讨论,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基于土地利用、土壤类型等信息数据和流域水文、气象资料,应用美国农业部水土保持局研制的小流域设计洪水模型-SCS模型对王东沟流域径流过程进行了模拟。按照集水区自然分水线划分流域子单元,并提出了适合该流域产流计算的CN值表。结果表明,模型所模拟的径流过程与实测径流过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模拟精度在75%以上,说明模型在参数的确定上较为合理,可以应用于黄土高原典型流域,为建立分布式水文模型对流域进行生态水文综合评价提供了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生态水文过程模拟要求建立相应的模型,但我国生态水文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多借鉴于其他学科的模型。目前,流域水文模型普遍被分为集总式模型(Lumped model)和分布式模型(Distributed model)两种类型。集总式参数模型没有考虑流域内部各地理因素的空间变化,一般采用优势、均值等方法来处理非线性自然过程,具有明显的缺陷。分布式参数模型考虑了自然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分布性,将区域或流域分成一些有一定的拓扑关系研究单元,假设这些单元内部是均一的,采用有限差、有限元等数值方法求解,具有较强的物理基础,是生态水文过程模拟模型的发展方向。而RS与GIS在模型中的广泛应用,则被认为是流域模型从集总式到分布式转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基于云南省蒋家沟流域的DEM,根据流域地貌,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划分流域子单元,在此基础上利用蒋家沟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等地理信息数据和流域水文、气象资料,根据SCS模型CN值标准表,提出适合各子流域产流计算的CN值,绘制出了蒋家沟流域次降雨的CN值分布图,进而应用SCS产流模型和等流时线法对云南省蒋家沟流域的降雨一径流过程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与有限的实测资料相比较,模型的模拟精度在90%以上,模拟结果较为满意,说明基于CN值的SCS模型可以应用于蒋家沟流域,同时模拟的径流过程可以弥补实测资料的不足,为蒋家沟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SWAT模型应用与不确定性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是对大尺度复杂流域进行长时期水文模拟的重要工具,在水文循环、土壤侵蚀、污染物负荷、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SWAT模型在国内外流域模拟中取得良好的模拟效果,但不确定性问题普遍存在。从模型使用者的视角,针对输入数据的准备、子流域划分和输入数据尺度转换、模型参数校准3个SWAT模型应用的重要步骤,讨论了其主要不确定性来源。模型输入数据精度不足以准确反映其空间差异,模拟单元划分粗略导致输入数据向模拟单元尺度转换时参数集总程度过高,模型参数校准过程中观测数据和评价指标的不合理选择以及异参同效现象。对此,总结提出了降低不确定性、提高模拟精度的主要措施:提高输入数据的分辨率和模拟单元划分精度至理想阈值,对模型的关键参数和部分计算方法进行本地化,采用多重评价指标、自动校准与人工校准相结合以及多要素、多站点的参数校准方法。把握模型应用主要步骤中可能的不确定性来源,并结合具体研究区特征和研究目标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不确定性,是提高SWAT模型模拟结果可信度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动态产流机制的分布式土壤侵蚀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区域尺度的土壤侵蚀模型研究的流域面积较大,研究区往往涉及到多种气候类型。现有的区域尺度的土壤侵蚀模型多采用单一的产流类型,并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区域尺度的产流过程。因此,以DEM栅格单元为基本模拟单元,以日为时间模拟单元,构建了基于动态产流机制的区域尺度分布式土壤侵蚀模型。该模型采用动态产流方案,即根据降雨特征和下垫面特征之间的动态对比关系动态选取产流方式,并详细描述了降水、渗透、植被截留、填洼、降雪融水、蒸散发等过程,从而更加准确地描述了区域尺度的产流过程。采用RUSLE模型计算泥沙剥蚀量,并采用月均植被覆盖度计算C因子,使得长时间序列模拟中,C因子是动态变化的,从而使得模型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土壤侵蚀的状况。最后,以临沂流域为研究区,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应用。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在临沂流域适用。研究结果说明临沂流域的泥沙主要来源于上游和中游,海拔高度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影响因子,临沂流域的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200~500m的海拔高度带上。  相似文献   

8.
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AnnAGNPS模型参数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nnAGNPS是一个基于连续事件、流域尺度的分布式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用来模拟流域地表径流、泥沙与化学物质迁移,进而评价流域内农业管理措施对流域水文和水质的响应。构建完善的数据库是模型合理应用的前提条件,以位于长江三峡库区的大宁河沟流域为例,应用3S(GIS,RS和GPS)技术,结合实地调查,建立了AnnAGNPS模型数据库,评价了气候、地形、土壤、土地利用和作物等相关参数的确定,重点分析了模拟单元划分、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土壤相关参数等因子,为大宁河流域侵蚀产沙和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平台,也为该模型在长江三峡库区的合理应用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MIKE-SHE与MUSLE耦合模拟小流域侵蚀产沙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有效认识流域侵蚀产沙来源,并探讨MIKE-SHE在中国黄土高原区域侵蚀产沙模拟的适用性,该研究采用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MIKE-SHE与修正的土壤侵蚀模型MUSLE耦合,对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侵蚀产沙进行了空间分布模拟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流域侵蚀产沙主要来自于坡耕地和村庄、厂矿及居民用地,二者对于流域次降雨侵蚀产沙贡献平均为44%和34%。对于不同地貌单元,沟坡是流域侵蚀产沙的重要来源,其侵蚀产沙贡献高达68%。总体来看,73%的流域面积无明显侵蚀特征,而约17%为强度、极强度以及剧烈侵蚀区,剧烈侵蚀区多分布于沟坡和部分斜梁坡,这与现实流域植被覆被特征及侵蚀特征基本相符。沟道重力侵蚀是影响MIKE-SHE与MUSLE耦合模拟流域出口侵蚀产沙总量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地表-地下径流联合模拟的分布式水文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地表径流、土壤水、地下径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水量交换,更真实地模拟了径流系统。选取太湖西苕溪流域进行了模型的应用研究,采用1km×1 km网格,就1988-2001年横塘村、范家村两水文站逐日、月实测径流资料进行径流模拟,确定了模型的基本参数。从模拟精度、参数需求、模型稳定性、水量平衡等方面分析模型的特点,研究表明:该模型参数相对简单,模拟精度较高,耦合运行稳定、快速,水量平衡分析详尽。模型可用作地表-地下径流相互作用、流域水量平衡分析和水资源管理的有效计算工具。  相似文献   

11.
M. Gopal Naik  E.P. Rao  T.I. Eldho 《CATENA》2009,77(3):256-265
In this study, a finite element method based soil erosion and sediment yield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for overland and stream flow. The one dimensional conservation of mass of sediment flow equation has been solved based on kinematic wave flow approximation and Galerkin's based numerical solution. Various thematic maps required for the model are prepared using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Land use/Land cover is extracted from remotely sensed data. The proposed finite element based distributed model has been used for the estimation of soil erosion and sediment outflow by discretizing the watershed into small grids. The soil erosion and sediment outflow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and applied to Khadakohol watershed located in Nashik district of Maharastra state, India. Part of the available data has been used for the model calibration and the other part for model validation. The simulated results of the watershed have been compared with the observed data and found to be satisfactory.  相似文献   

12.
概念性土壤侵蚀模型的建立及在紫色土小流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念性土壤侵蚀模型在描述流域基本过程的同时对参数要求较低,现有概念性模型中计算产沙所需参数主要靠律定或借鉴经验值。该文介绍了1个无需流域出口产沙量长序列观测资料来律定且能适用于研究流域的概念性土壤侵蚀模型。模型中引入了分布式水文模型WetSpa Extension作为水文模块,结合流域内试验小区上建立的流量—产沙量经验关系计算侵蚀量,再结合泥沙输移比构建起产沙模块。通过在紫色土地区小流域的应用表明,模型能够得到较合理的流域出口产流量、产沙量以及侵蚀率的空间分布等模拟结果,在没有试验小区的邻近流域地区也具有推广性,且能作为评价水保措施效益的有力工具。该概念性模型对于流域出口泥沙资料稀少的地区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协助流域管理的 潜力。  相似文献   

13.
流域尺度非点源总氮输出系数改进模型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非点源态氮流失是地表水体水质恶化的重要因素,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等一系列水环境问题.而准确评估流域内非点源总氮的负荷及分布和影响因素是流域综合管理的必要前提.该研究提出了一个综合考虑产污强度、降雨径流、土壤水分下渗和流域下垫面植被景观截留等作用的氮输出系数模型,将其应用于密云水库潮河流域,并结合流域实测水质数据对构建的模型结果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识别了流域总氮关键源区,利用增强回归树模型确定了总氮流失的关键影响因子.主要结论:1)与实测总氮负荷相比,改进输出系数模型模拟精度(相对误差8.23%)明显高于传统输出系数模型(相对误差18.94%);2)总氮关键源区主要分布于潮河中上游干流西侧和下游干流两侧区域,从行政区划来看主要位于丰宁满族自治县(大阁镇、黑山嘴镇)与滦平县(虎什哈镇和巴克什营)与密云区(高岭镇、古北口镇和太师屯镇);总氮关键源区具有明显的南高北低,沿河分布的特征;3)人为因素是潮河流域总氮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氮肥施用(54.74%)、畜禽养殖(17.48%)和坡度(16.35%)此3个对潮河流域总氮流失影响最大.该研究可为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调控和氮污染精准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流域非点源污染潜在风险区识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表水环境非点源风险区识别是开展非点源污染控制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借鉴USLE参数化模型的成功经验,引入施肥调整因子及河网因子,把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用地作为非点源的源因子赋值,并与GIS相结合,用于识别以农业景观为主的杭埠—丰乐河流域非点源污染风险区,结果显示,流域地表水氮磷风险区集中分布在龙河口水库周边及其上游地区,主要原因为陡坡开垦为农田,由于水库对非点源的截留作用,该区域对巢湖的影响并不大;丰乐河中上游部分和杭埠河邻近龙河口水库的下游部分也是重要的集中分布区之一,该区域会对巢湖营养元素产生较大的影响。流域大于均值风险区占了流域面积的5.62%,而农业用地又占了其中的86.47%,说明农业非点源污染是该流域地表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的关键源区。  相似文献   

15.
小流域侵蚀产沙分布式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反映因下垫面因子空间分布不均和人类活动对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建立了基于场次暴雨的小流域侵蚀产沙分布式数学模型。该模型能够模拟出流域在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径流和侵蚀产沙的时空过程,从而加强了在水土保持措施制定中的应用,并能够检测流域管理措施对径流泥沙过程产生的影响,进而为配置流域内水土保持措施和检测流域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经黑草河小流域实测资料率定和验证,计算值与实测值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坦帕湾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态势,为中国港湾流域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提供科学借鉴。[方法]以1985,1995,2005及2015年4个时期的 TM /OLI 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土地利用数据,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格局演变模型,对美国坦帕湾流域景观格局及生态风险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1)研究期间,坦帕湾流域人工景观面积明显大于自然景观面积。(2)1985年,坦帕湾流域景观低、较低等级生态风险区占流域总面积的24.16%和20.30%。1995年以后,低、较低等级生态风险区面积均有减少,中等生态风险区面积显著增加。至2015年,高、较高等级生态风险区面积与前20 a 相比仍在增加。(3)30 a 来坦帕湾流域内的生态风险等级由低向高转变的总面积为3210.84 km2,约占全流域总面积的48.65%,较高、高生态风险等级沿港湾海域一侧区域继续扩张,大陆一侧东北部逐渐零星出现。[结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近30 a 来坦帕湾流域景观及生态风险格局时空变化显著,但后10 a 生态风险等级上升速率明显低于前20 a ,说明人类在开发利用港湾资源的同时,也逐渐注重港湾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17.
在调查分析浙江小流域特点,总结治理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小流域治理上、中、下游统筹,预防、治理、开发、管理度举的规划思想;研究制订了浙江省小流域治理规划提纲、管理办法、治理标准等一系列技术管理文件,制定了小流域治理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和相应的配套治理措施;系统地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小流域治理标准的指标体系;规范地确定治理项目建设程序和管理体制。结合全省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实践,对全省小流域综合治理类型、经济开发  相似文献   

18.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transport of isoxaflutole and RPA 202248 and their accumulation potential in semistatic water bodies, using a distributed watershed scale model and observed water quality data. A conceptu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characterize the fate and transport of isoxaflutole residues to and in surface water. The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SWAT), a continuous daily time-step watershed model,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processes identified in the conceptual model. Monitoring data were available for a number of surface water bodies within the major product use area as a result of extensive and intensive residue monitoring. Detailed product use information at the zip-code level was obtained through dealer sales and a grower survey. The hydrologic and chemical transport results from the SWAT model were validated by comparison to available monitoring data from selected water bodies. Upon validation, the model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fate of isoxaflutole-derived residues in the water bodies using long-term historical weather data. The results from this investigation indicate no evidence of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isoxaflutole and its metabolite RPA 202248 in semistatic water bodies.  相似文献   

19.
流域分布式坡长不确定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形因子坡长对水土保持和土壤侵蚀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不确定性又制约着坡长的应用,因此坡长不确定性的研究尤为重要。以水文地貌关系正确DEM(Hc—DEM)为基础,利用LS_Tool软件计算坡长,主要从流向算法、分辨率和数据范围影响三个方面对提取的坡长不确定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流向算法提取的坡长结果不同,多流向算法提取的坡长更光滑、连续,更能体现地形凹凸的影响;随着分辨率的降低,坡长会发生扩张现象,使地形变得平滑;坡长的计算应以流域边界或者行政单元边界向外缓冲一定宽度为界(本实验结果为120m缓冲区),以避免边际效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